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智能型制冷控制器件
1:电子式压力控制器 内容:专用于按压力信号对制冷系统实施的各种控制。(1)电子式数字显示,数字设定(2)微电脑控制器(3)可以对压缩机进行运行,保护及调节方面的控制,如:压缩机正常启、停控制,高低压力保护,油路控制,压缩机制冷能力的程度控制(4)适用于各种制冷剂,如R22,R134A,R404A,R407C,R507,R717,…,等(5)针对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海洋可控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
项目成果/简介: 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深水油气资源、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和海底多金属结核勘探以及海底地质结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发成功深海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包括2000A大功率水下电磁发射系统、4000米/6000米深海海底采集站、拖曳式电场接收系统、甲板信号监控系统和海洋可控源电磁数据处理解释系统。围绕提高探测信号信噪比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大功率水下电流发射散热技术、低损耗大功率逆变和整流技术、高性能中性浮力电缆和高效发射天线技术、微弱电磁信号检测等技术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关键性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成功完成我国首条深海可控源电磁探测剖面,填补了大功率深海可控源电磁探测的国内空白,使我国跃居国际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制先进水平行列。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已在黄海和南海完成海洋试验,4000米海底电磁采集站在黄海、东海、南海、西太平洋等海域累计投放150余台次,回收成功率100%。整套探测系统已具备工程化测量能力。 相关成果获得201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评选为“2015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及“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2015年主要科技进展”。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 该系统可用于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天然气水合物探测。利用海洋可控源电磁技术可以确定由地震方法圈闭的构造是否为有效储层,从而可以提高钻井成功率。对地震勘探所落实的待钻目标进行电磁评价,对深海钻探避免干井有重要意义。避免深海钻探任意一口干井,意味就节省数千万至数亿美元,而进行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的主要成本在于勘探船的费用,较之要规避的巨额钻探风险,其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该技术和装备可用于海底深部结构研究,为发展我国海洋经济提供技术支撑,这将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发展海洋电磁勘探装备及相关技术,更可以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该成果已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军潜艇学院等单位开展深度合作,现阶段处在项目支持的前期研究中。同时与外地的合作单位有: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电科集团、自然资源部等。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ZL201510695741.0 ZL201710275233.6 ZL201410218534.1 ZL201510304185.X ZL201410313408.4 201720415443.6 201720472704.8 201720499053.1 2013SR092376 2014SR189111 2015SR192462 2018SR713515 2018SR714176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海洋可控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
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深水油气资源、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和海底多金属结核勘探以及海底地质结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发成功深海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包括2000A大功率水下电磁发射系统、4000米/6000米深海海底采集站、拖曳式电场接收系统、甲板信号监控系统和海洋可控源电磁数据处理解释系统。围绕提高探测信号信噪比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大功率水下电流发射散热技术、低损耗大功率逆变和整流技术、高性能中性浮力电缆和高效发射天线技术、微弱电磁信号检测等技术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关键性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成功完成我国首条深海可控源电磁探测剖面,填补了大功率深海可控源电磁探测的国内空白,使我国跃居国际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制先进水平行列。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已在黄海和南海完成海洋试验,4000米海底电磁采集站在黄海、东海、南海、西太平洋等海域累计投放150余台次,回收成功率100%。整套探测系统已具备工程化测量能力。 相关成果获得201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评选为“2015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及“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2015年主要科技进展”。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5-09
全天时大气探测激光雷达
已有样品/n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是一款从近地面到 110 公里高空大气多参数同时探测的激光雷达。该雷达有激光发射部分、光学接收部分、信号检测部分三部分组成。通过双波长发射、三通道同时接收、窄带滤光、以及收发联调等有机融合,形成全高程全天时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其优点是:在夜间,能实现对约 1~110km 高度范围的大气参量同时探测;在白天,能实现对约 1~60km 和 80~110km 两段高度范围的大气参量同时探测。本发明具有技术方案科学、系统集成度高、自动化程度好、工作可靠和使用方便等优点,为中高层大气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
国内首套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包括海洋电性源拖曳式大功率电磁发射机、海洋拖曳式电场接收机和海底混场源电磁接收机。发射机具有变频发射、组合波形发射、大电流逆变发射的特点,可将强大的电磁波场导入海底介质;在拖曳、发射电磁波场的过程中,可向船上甲板监测单元实时传输水下仪器设备的多种状态信息,具备人机交互和仪器自身纠错的功能;接收机具有智能化、低噪声、大动态范围的运行指标,可自动完成实时采集、数据存储和级联分样,水下耐压及受控释放上浮的性能可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04-14
高精度地质雷达探测系统
本项成果将有限孔径Kirchhoff型偏移成像方法、高频电磁波绕射波分离方法以及基于高频电磁波偏移成像结果的属性分析方法融合与地质雷达探测系统中,以此来减少偏移成像噪声的影响以及不同构造相应特征的相互影响,同时增强有效信号的显示效果。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高精度地质雷达探测系统主要针对地质雷达在探测精度上的提高展开研究。针对复杂的地质构造,地质雷达获取的探测图像往往也比较复杂,包含各种类型地质体的响应特征,这些响应混合在一起会对处理解释人员造成很大的困扰。本项成果将有限孔径Kirchhoff型偏移成像方法、高频电磁波绕射波分离方法以及基于高频电磁波偏移成像结果的属性分析方法融合与地质雷达探测系统中,以此来减少偏移成像噪声的影响以及不同构造相应特征的相互影响,同时增强有效信号的显示效果。相对常规的地质雷达探测系统,本团队提出的“高精度地质雷达探测系统”拥有更高的偏移成像精度 有效信号显示能力以及对各类噪声的抗干扰能力,同时针对最常见的双曲线绕射特征,本系统给出了专门的分离方法,以此进一步减少各类信号的相互干扰并提高整套系统对目标体的识别能力。
西南交通大学 2022-09-13
一种基于光纤电流传感器的隧道超前探测装置及其探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纤电流传感器的隧道超前探测装置及 探测方法,该系统由恒流源、电压表、激光光源、光纤电流传感器和 锚杆构成。在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unnel-Boring-Machine,TBM)的掘进 部分通以恒定的电流 I,分别在刀盘的后方和护盾的后方使用光纤缠绕 一圈,利用光纤电流传感器可以获知刀盘、护盾、TBM 后方保障装备 上的电流大小,再进一步测量护盾上的电压计算地质体的视电阻,来 判断地质体的含水量和岩石类别。与传统隧道电流超前探测方法相比, 省去了大量的预绝缘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西安交大科研人员在多波长高性能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光电探测器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任巍教授和牛刚教授团队利用机械剥离获得少层二硫化钼材料制备具有背栅结构和纳米级沟道长度的光电晶体管,实现了较高探测率(>1013Jones)和响应率(>103A/W)。
西安交通大学 2023-02-02
基于电流检测及压电介质的宽频空间电场探测头、其检测电路及其探测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电流检测及压电介质的宽频空间电场探测头、其检测电路及其探测方法,涉及电场探测技术领域。探测头包括压电介质,配置在压电介质上下表面的上电极板和下电极板,设置在上电极板上方的半圆形电极;半圆形电极与上电极板通过导电介质连接,半圆形电极与下电极板通过绝缘介质支撑相连;上下电极板各自设有一个可变电容基板,两个可变电容基板在压电介质的一侧弯折后表面附有导电层;两个导电层在一侧以预定间隙平行排布,其投影面的重叠面积可在预定范围内变化,形成一个可变电容,可变电容连接外部的检测电路。本发明利用压电介质形变产生可变电容,利用双电流差分回路进行检测,从而反映空间电场大小,功耗低、适用性好。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1-12
太赫兹波传输和调控功能器件
太赫兹(THz)科学技术既是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然而,作为一段全新的的电磁波谱,实现THz波传输与控制的相关器件极为匮乏,大大限制了THz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本项目提出了THz波物质探测、低损传输、高速控制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研制出多种实用化THz功能器件。本项目的主要成果包括:(1) 提出了THz波吸收的理论模型,研制出吸收率达到85%以上的窄带、多带和宽带太赫兹吸收材料,解决了传统电磁波吸收材料无法有效工作于THz频段的技术难题;(2)提出“人工电磁结构”与“电子功能材料”相结合构建可调谐太赫兹功能器件的思想,研制出开关速率达到0.1ms的太赫兹开关、调制速率达到10Mbps的太赫兹波调制器,带内透射达到80%的太赫兹带通滤波器,以及高效太赫兹功率衰减器;(3)基于高阻Si的深能级掺杂技术和石墨烯二维晶体材料,研制出宽带太赫兹波空间调制器,开关速率达到5MHz,空间调制面积达到3英寸,为提高太赫兹成像速率和分辨率奠定了基础;(4)提出极化约束实现太赫兹波导低损耗传输的新概念。基于“聚合物空芯波导”与“周期性金属光栅结构”的集成,研制出一种双面光栅聚合物空芯波导实现了单模的传输,大幅度降低太赫兹传输损耗到0.68dB/m,达到了实用化的要求。 这一研究成果既加深了对THz波谱特性和基本物理现象的理解,也解决了THz传输、控制、波谱识别和应用成像的多个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成果的实施,可望实现载波300GHz以上高速无线通信,为太赫兹波无线通信、雷达探测、医疗诊断以及以及波谱成像等应用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Appl. Phys. Lett., Sci. Rep., Opt. Lett., Optics Express, J. Opt. Soc. Am.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66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2 项,已授权专利7 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跟国内外综合比较,本项目的研究成果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对推动太赫兹科学快速进入实际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 13 14
  • ...
  • 38 3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