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含杂化长支链结构的高熔体强度聚烯烃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含杂化长支链结构的高熔体强度聚烯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称取接枝率≥0.3%(重量)极性单体接枝聚丙烯100重量份(A组分)、接枝率≥0.3%(重量)极性单体接枝聚乙烯5~30重量份(B组分)、胺类或醇类化合物1~10重量份、抗氧化剂0~0.5重量份、光和热稳定剂0~0.5重量份;(2)将胺类或醇类化合物用醇和/或酮稀释成20%~80%(重量)的溶液;(3)将A组分、B组分、抗氧化剂和热稳定剂从喂料口加入挤出机,步骤(2)所得溶液、超临界二氧化碳分别从第一、第二侧线加入,熔融挤出制得含杂化长支链结构高熔体强度聚烯烃。该产品的色泽、力学性能及加工性能优良,适用于发泡、热成型、薄膜吹塑及挤出涂覆等应用领域。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基于地图图式的制图知识构建及形式化表达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地图图式的制图知识构建及形式化表达的方法,主要步骤包括:对基本比例 尺地图图式中有关地图制图知识(文字形式)进行类别划分;对划分后的制图知识进行关键词抽象;设计 不同类别制图知识的形式化表达方式;建立制图知识的数据库。研究制图知识形式化表达的目的是为地 图制图的自动化服务,地图制图过程在利用制图知识时,首先需要对制图知识进行检索查询;然后再对 检索出的制图知识进行解析;最终用于指导和规范地图制图过程。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地图图式的制图 知识构建及形式化方法,方法易行,制图知识库易于扩展,能够满足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制作成图。
武汉大学 2021-04-13
利用新型植物生物反应器的进行种苗的工厂化扩繁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是以琼脂为支持物的半固体或固体培养。固体、半固体培养是一个劳动密集型技术,需要大量的手工劳动,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液体培养易于操控,适合大规模的组培生产,但是由于组培苗长期的浸泡在液体中,无法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组培苗玻璃化情况严重、抗逆性较差,栽培死亡率高,也增加了生产成本。随着植物组织培养产业日益兴盛,传统的固体、半固体培养及液体培养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产业的需求。 新型生物反应器采用间歇浸没培养模式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并以半夏等药用植物为材料进行试验,优化该装置的浸没频率等参数,实现了高通量植物种苗的工厂化扩繁。与传统的培养模式作比较,无论在培养周期、种苗质量上均较优。由于通量大,在育种上的应用节省了时间和人力、物力,效率大大提高,达到产业化应用水平。 项目技术优势 间歇浸没培养系统结合了固体培养(最大化气体交换)和液体培养(营养充分的吸收)的优点,在很多种植物幼苗和体细胞胚体的培养中占有一定的优势,植物的长势情况和增殖率比传统的固体培养、半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都要好,所获得的幼苗和体细胞胚体质量高,更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移栽成活率较高。间歇浸没培养模式采用程序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大大的减少了劳动力的消耗,生产成本和传统的模式相比大幅度的降低,在商业化生产上占有很大的优势。 ①.减少甚至避免玻璃化实验证明,增加通风和植物材料间歇的接触液体培养基是降低玻璃化的有效方法,而间歇浸没培养系统正好具备这两个特征。 ②.组培苗环境适应性强利用传统的培养方式获得的组培苗,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弱,在炼苗阶段由于环境变化较大,一般成活率较低。但间歇浸没系统获得的植物由于在培养时就进行了外界空气的锻炼,因此,绝大多数能够成功的适应环境,炼苗成活率较高。 技术成果 本项目已利用新型生物反应器进行了半夏、铁皮石斛、大蒜、百合等经济植物的扩繁。 目前本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基于纵向堆叠的重参数化结构模型的图像分割方法
一种基于纵向堆叠的重参数化结构模型的图像分割方法,步骤包括:1)采集处处理图像;2)把待处理图像作为图像分割模型的输入,图像分割模型的输出即为分割后的图像。图像分割模型是基于纵向叠加结构重参数化的图像分割模型,即在图像分割模型的训练阶段,多3×3卷积纵向叠加结构替换图像分割模型中3×3卷积,有利于模型更好地学习特征;在推理阶段,多3×3卷积纵向叠加结构改为单个3×3卷积后对输入数据进行推理,以加快推理速度,减少资源占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含有壳聚糖纳米粒的可食用膜的产品开发及产业化
壳聚糖作为一种带有正电荷的,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在食品及医 药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壳聚糖与聚阴离子之间可通过分子间及分子内相互 交联自发形成纳米粒,这种温和纳米粒的形成特性也促进了其在包埋活性物质领 域的应用。 制备了壳聚糖空白纳米粒及包封有活性物质的纳米粒,并将制备的纳米粒添 加到天然高分子材料中制备得到活性纳米复合膜。一方面,纳米粒小尺寸的特殊 性不会对膜的外观(如透明度、色泽等)产生较大的影响,纳米粒的加入能够增 强膜的机械性能,改善膜的透湿、透氧性。另一方面,可以将一些活性物质(如 维生素,多酚类,黄铜类及精油类等)包埋入纳米粒中,制备具有抗菌、抗氧化 等特性的活性膜。 创新要点 (1)加入壳聚糖纳米粒的可食用膜,其抗拉强度等机械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同时,基于壳聚糖本身的抗菌能力,含有空白壳聚糖纳米粒的膜本身具有一定的 抗菌能力; (2)与壳聚糖能够形成纳米粒的聚阴离子可选范围广泛,制备的纳米粒之 间存在的差异性也带来了最终形成膜的性质的可调性; (3)在膜中添加活性物质,可以避免了活性物质与食品体系自身物质之间的不良反应。
江南大学 2021-04-11
《科学·机器人》杂志刊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研究团队跨介质吸附仿生机器人最新研究进展
相比于传统的飞行机器人,跨介质仿生吸附机器人可长时间工作,并同时覆盖水下和空中的运动范围,这在探索基础科学问题,研制具有潜在用途的高性能跨域航行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2-06-14
气瓶柜.智能型气瓶柜[自动报警自动排风]
产品详细介绍智能型气瓶柜       是一种全智能控制,自动报警自动排风对液化气、煤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乙炔、甲烷、烟雾等气体自动识别报警装置。本产品分为单瓶装、双瓶装、三瓶装多瓶装等。它广泛应用在半导体工业、科研单位、高大院校、厂矿企业、化工、冶提纯、磁性材料、微生物研究部门。产品介绍:1、柜体采用1.5mm厚全钢优质冷轧板,经耐酸洗磷化防锈处理后,表面耐蚀环氧树脂喷涂。2、配置气体自动检测报警装置,当柜内的设定气体浓度达到预设值时,报警器自动报警。3、气体检测探头采用进口高灵敏度感应探头,有多种规格,可满足不同气体的使用要求。4、人性化设计,全新微电脑控制技术,集时间显示,功能设定,使用运行,险情报警,自动消除,定时排风,智能控制于一身。5、设有气瓶安全提示标志,气瓶安全固定装置,气瓶防滑装置。6、采用超静音通风排气装置及排风管道,可根据用户需要进行现场安装调试。技术参数电压  220V  50HZ排风量  0.065m3/s气瓶数  单个 /2--3个 /3--4个外型尺寸  500×500×1800  /800×500×1800  /1000×500×1800  报警分贝 ≤80
济南杰康净化设备厂 2021-08-23
关于举办第八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的通知
为进一步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推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广大青年的交流互动,深化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促成两岸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的合作共赢,提升两岸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经研究,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以下简称“华灿奖”)组织委员会决定举办第八届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2-06-22
可任意寻址操纵的超导量子计算机芯片设计及可行性论证
本项目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总线工作模式可切换的超导量子计算机芯片结构设计(发表于国际一流期刊PRB,2005),相比于美国Google公司、IBM公司、加拿大D-Wave公司的超导量子计算机芯片而言,具有更强的纠错和避错品质,更易于实现大规模阵列集成。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成果简介 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总线工作模式可切换的超导量子计算机芯片结构设计(发表于国际一流期刊PRB,2005),相比于美国Google公司、IBM公司、加拿大D-Wave公司的超导量子计算机芯片而言,具有更强的纠错和避错品质,更易于实现大规模阵列集成。技术上已经实现了全国产设备工艺线上,芯片电路单元核心器件-约瑟夫森结和共面波导超导谐振器的自行设计制造,在极低温环境下完成了单元器件性能的标定和检验。
西南交通大学 2022-09-13
一种三相交流电机定子变极绕组的设计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相交流电机定子变极绕组的设计方法,要 给定变前极极对数 p1 和变后极极对数 p2,选择槽数系数 k,由此确定 定子槽数 Z 后作两种极数槽号相位图,将 p1 槽号相位图按列等分为 120°相带,每相再去掉位于相带边沿的槽号,使得剩下的槽号为 5 的 倍数,然后按每相 3 条支路比率 1:2:2 分配这些槽号,对 p1 相位而言,比率 1 槽号位置在 120°相带中间,比率 2 槽号分为两组位于比率 1 槽号左右两侧,分别调整比率 2 两组槽号各自所代表线圈的匝数比, 使 3 条支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0 101 102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