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灵芝氨基酸口服液保健食品开发
成果描述:市售氨基酸类产品较为单一,少见复配产品。并且灵芝一直以来作为保健佳品,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降血糖、保肝、抗衰老、抗炎镇痛等多种功效。现市场中灵芝类保健产品多以胶囊、粉剂为主。本品以氨基酸和灵芝配伍,剂型为口服液,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且利于吸收。市场前景分析:产业化,目前已经成功转让一家企业,取得国家保健食品字号。保健食品市场。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所用原料符合中国卫生部关于保健食品的原料要求,产品的卫生指标、理化指标、功效成分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等均符合卫生部关于保健食品的相关要求。
四川大学 2021-04-10
新型空气净化器开发及产业化
项目在前期取得的各类重点项目研究成果以及光离子催化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功能强大的净化新 技术和产品,实现PM2.5、有毒致癌类气态污染物、新型臭氧(O3危害不亚于PM2.5)、细菌病毒等复合空气污染物高效去除和深度净化,以改善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产品推广和应用,服务社会并创造经济价值。
中山大学 2021-04-10
内蒙荒漠特色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扶贫开发
本研究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及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开 展固沙植物柽柳生态林寄生管花肉苁蓉药材的种植、加工及药 理学研究,提出并实施对寄主柽柳宽窄行种植、建立种子选育 园及套袋采收、水枪射流钻洞接种及微波湿法加工工艺等系统 工程创新技术
中山大学 2021-04-10
电子材料3D打印设备开发与应用
该项目是针对电子领域的功能电子材料,特别是柔性电子材料的3D打印。3D打印技术是世界制造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先进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精密驱动技术、数控技术、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技术的系统集成。在可预见的未来其发展趋势必定是面向个性化、智能化的3D打印系统的不断涌现。按照3D打印制备的材料类别分析,目前聚合物及金属(合金)材料及其结构件的报道较多,而很少涉及到针对电子领域的功能电子材料,特别是柔性电子材料的3D打印。但随着柔性电子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可对电子材料进行高精密3D打印的技术。应用范围 柔性电子是在有机/无机材料电子器件制作或其它柔性基板上制作的一种新兴电子技术,其独特的性能以及高效、低成本的制造工艺在信息、能源、医疗、国防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如柔性电子可应用于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印刷RFID、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电子用表面粘贴(Skin Patches)等。与传统IC技术一样,制造工艺和装备也是柔性电子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项目阶段 团队经过两年的攻关,已经在电子浆料研发、精密压电超声刮刀、高分辨率工作台和Z轴压电驱动器、界面软件、系统集成与控制五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获得系列阶段性的科研成果,完成了样机的初步研发和制作。知识产权 项目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压电、铁电、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拥有30项中国和美国授权发明专利,发表SCI文章100余篇。2014、2015年被国际Elsevier评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之一。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合作开发、技术入股。
北京大学 2021-04-11
功能性填料及功能性助剂开发项目
超微/纳米稀土光能转换材料产业化 项目介绍:该项目将太阳光谱中的紫外光和绿光转换成红光和蓝光,以促进农作物快速生长、增产和提高品质。该项目由三种稀土发光材料构成,RBI稀土发光材料将太阳光谱中200-400nm和480-580nm波段的光转换成400-470nm和600-680nm;UGTR稀土发光材料将太阳光谱中200-350nm和450-580nm波段的光转换成600-680nm;VTR-660稀土发光材料将太阳光谱中200-400nm波段的光转换成600-680nm。该项目已取得6项发明专利,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该项目产品的需求量在7000吨以上,年产值在30亿左右。
湖南师范大学 2021-02-01
固定源烟气处理稀土催化材料的应用与开发
"本成果主要依托国家“863”计划(课题名称:固定源烟气处理稀土催化材料的应用与开发,课题编号:2015AA03A401),由南京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天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单位共同研发完成。南京大学董林教授为项目负责人。 董林教授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稀土基催化剂的制备科学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以及有关大气分子污染物的吸附、催化消除方面的应用技术探索。基于前期相关工作积累,成功开发出了低温稀土铈基催化剂配方。 经石河子大学的工业放大及新疆天富南热电有限公司的侧线运行,该配方可以满足在100 ℃运行3000 h以上的寿命及稳定性测试,脱硝效率达55 %以上,并且通过了2000 m3/h级侧线验证(图1)。 该项技术的试验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超低温(100 oC)脱硝领域的空白,为燃煤烟气高效除尘脱硫脱硝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同时,通过课题的实施,还达到了去除“白烟”的效果,实现了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一体化”,满足了国家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 随着燃煤电厂尾端烟气脱硝工艺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氮氧化物超低温催化消除的问题,而且符合国家当前“超洁净”排放的趋势,有望在各大电厂及工业窑炉等推广使用。 经石河子大学的工业放大及新疆天富南热电有限公司的侧线运行,该配方可以满足在100 ℃运行3000 h以上的寿命及稳定性测试,脱硝效率达55 %以上,并且通过了2000 m3/h级侧线验证。该项技术的试验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超低温(100 oC)脱硝领域的空白,为燃煤烟气高效除尘脱硫脱硝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同时,通过课题的实施,还达到了去除“白烟”的效果,实现了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一体化”,满足了国家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 随着燃煤电厂尾端烟气脱硝工艺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氮氧化物超低温催化消除的问题,而且符合国家当前“超洁净”排放的趋势,有望在各大电厂及工业窑炉等推广使用。 经过国家“十五”和“十一五”的多年攻关,我国除尘和脱硫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是关于氮氧化物治理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超低温条件(100-150 oC)下的脱硝技术。 基于国家当前严峻的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燃煤电厂在现有烟气处理运行模式下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除尘-脱硫-低温脱硝”技术路线(图2),即在电厂原有设备的尾端进行烟气脱硝处理。 与传统脱硝技术路线相比,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 采用了新型工艺路线 传统燃煤电厂烟气处理多采用“脱硝-除尘-脱硫”的工艺路线(图2上)。这一路线能够很好地利用高温烟气,但催化剂寿命受制于粉尘的冲刷,通常只能稳定运行2-3年。 本课题采用“除尘-脱硫-低温脱硝”的技术路线(图2下),即在电厂原有设备的尾端进行烟气脱硝处理,既可以作为氮氧化物“超洁净”排放的有效保障,也可以作为脱硝工艺的新技术路线使用。 同时,由于烟气经过前期除尘和脱硫后,干扰组分(粉尘、SO2和碱重金属等)极大减少,这有利于催化剂长时间稳定运行。 2. 开发低温稀土基超低温脱硝催化剂填补了国内外研究领域空白 目前,我们开发的超低温脱硝催化剂经2000 m3/h级烟气流量侧线试验后,已连续稳定运行3000 h以上,脱硝效率保持在55 %以上,远远低于目前已有工业应用报道的脱硝催化剂温度(如,荷兰壳牌公司生产的TiO2-V2O5催化剂工作温度最低,为140 oC),进一步拓展了脱硝催化剂的最低工作温度区间(图3)。
南京大学 2021-04-10
高性能银系复合抗菌材料开发及应用
微生物对室内环境的污染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经过近十年持续攻关和反复验证,发明了基于纳米复合结构构筑与多元协同的纳米银抗菌性能增强方法,促进可见光催化氧化、疏水抑菌等技术手段与纳米银杀菌的高效协同,实现高性能银系复合抗菌材料的可控制备,并进行应用示范。
浙江大学 2021-04-10
行波堆、小微堆开发示范与技术推广
核燃料的后处理技术和体系是核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失的一环。行波堆的实现有可能解决目前阻碍快堆与闭式燃料循环发展的技术和经济性问题,加速启动快堆应用和市场,提前进入核能大规模可持续发展阶段,减少需要处理的废料,推迟废物终极处置期限,提供更多资源和时间来发展提高后处理技术和过程的水平和经济性,同时还能极大降低核扩散风险。为应对现有核电技术和系统面临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挑战,满足国家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支持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重大战略需求,我们从核能与放射性集中所在的核燃料着手,提出系统解决问题的创新路径和方案,以保障核燃料与反应堆的反应性和放射性本质安全为基础,同时解决核电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采用高度安全的高性能全陶瓷微包覆燃料,开发设计不可熔毁、无放射性物质泄漏的模块化制造型小微堆,快速进入市场验证新型技术和商业模式;实施在大型水冷堆中的燃料替代、提高抗熔毁能力、可以实质性消除大规模放射性物质泄漏风险的解决方案,促进核能真正成为让政府、公众和业主放心的能源,扩大市场规模和应用范畴,实现巨大的潜力。
厦门大学 2021-04-11
行波堆、小微堆开发示范与技术推广
"核燃料的后处理技术和体系是核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失的一环。行波堆的实现有可能解决目前阻碍快堆与闭式燃料循环发展的技术和经济性问题,加速启动快堆应用和市场,提前进入核能大规模可持续发展阶段,减少需要处理的废料,推迟废物终极处置期限,提供更多资源和时间来发展提高后处理技术和过程的水平和经济性,同时还能极大降低核扩散风险。 为应对现有核电技术和系统面临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挑战,满足国家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支持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重大战略需求,我们从核能与放射性集中所在的核燃料着手,提出系统解决问题的创新路径和方案,以保障核燃料与反应堆的反应性和放射性本质安全为基础,同时解决核电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采用高度安全的高性能全陶瓷微包覆燃料,开发设计不可熔毁、无放射性物质泄漏的模块化制造型小微堆,快速进入市场验证新型技术和商业模式;实施在大型水冷堆中的燃料替代、提高抗熔毁能力、可以实质性消除大规模放射性物质泄漏风险的解决方案,促进核能真正成为让政府、公众和业主放心的能源,扩大市场规模和应用范畴,实现巨大的潜力。
厦门大学 2021-04-10
后巩膜加固植入物关键技术开发
高度近视病理特征是后巩膜葡萄肿形成,导致黄斑劈裂、黄斑脱离、黄斑裂孔等牵引性病变,致盲率 高、治疗棘手。我们开展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该类疾病的成功率和视力改善显著优于 玻璃体切除术。团队核心成员已设计出适合临床推广应用的植入物,申请的发明专利已获授权。
中山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4 105 106
  • ...
  • 216 21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