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后 E 级时代的新型高能效处理器体系结构
研发阶段/n拟突破传统的控制流模式,开展新型高能效处理器体系结构的研究,主要研究 内容包括:(1)新型的并行计算模型,拟研究支持控数协同的新型并行计算模型, 为高能效处理器体系结构提供理论指导;(2)新型的高能效处理器体系结构,拟 研究新型计算模型指导下的控数协同处理器体系结构,兼顾通用性和高能效;(3) 基于新器件的高能效体系结构,拟研究基于超导器件的高能效体系结构设计,以进 一步提升处理器能效比;(4)高能效体系结构和应用的协同优化,拟研究后E级计 算典型应用和控数协同体系结构的协同优化,验证新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复杂高层建筑高效抗震结构体系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构建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
本项目围绕垃圾分类模式/方法及评价模型建立、农村易腐垃圾堆肥新技术开发、垃圾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研发等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并集成团队研究成果研编了垃圾分类系列标准,构建了我国城乡垃圾分类体系并推广应用。 1、创建了垃圾分类新模式、方法和技术。基于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垃圾分类“双轨策略”理论,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2+n”模式和农村生活垃圾“五类三段”分类模式;创建了垃圾分类的物元分析模型、投放方案灰色聚类比选模型及分类效果F-measure评价模型;结合农村易腐垃圾就近处理需求,研发了引风式静态堆肥技术和重力翻板式间歇动态堆肥技术及装备,在福建省明溪县胡坊镇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进行了工程示范。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对垃圾混合收运处理模式产生显著影响,垃圾分类后热值增加,每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量上升约3%;与混合垃圾填埋相比,CO₂减排量接近80%。 图1 两型农村小型易腐垃圾(厨余垃圾)就地协同堆肥处理设施(左图为静态堆肥设施,右图为间歇动态堆肥装置) 2、研发了垃圾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将传统垃圾收运技术与信息化新技术相结合,研发了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发明了具备溢满报警、感应开门、自动称重和容量监测等多功能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和溢满报警、快速升降的太阳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箱等系列智能装备,提高了分类系统效率与效能,在全国数以千计的县(区)街道广泛应用。应用案例垃圾无害化率100%,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100%、厨余垃圾投放准确率88%。 图2 智能化垃圾分类投放/收运设施(左图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右图为太阳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箱) 3、构建了城乡垃圾分类标准新体系。研编系列垃圾分类标准,就分类工作全范围、全过程提出了设施建设、设备配备、运行操作等全要素的规定与要求,是规范分类工作的基本依据;首次将农村垃圾堆肥原料和产品含水率上限值分别由60%、30%提升至65%、45%,增强了堆肥技术标准的适用性,扩展了堆肥技术的适用性;研编大件/园林/装修/餐厨/果蔬等垃圾分类系列标准,填补新兴垃圾标准体系空白,指导各行各业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化进行。 图3 已发布实施的垃圾分类与收运处理标准(共计21项标准) 针对源头垃圾分类投放社会化特征明显、组织实施难度大和分类收运环节涉及原有收运系统向分类系统过渡的实际困难,研编、建立了的垃圾分类标准体系,正式发布实施国家团体标准21项,在编18项。在垃圾投放操作、设备运维、作业人员安全生产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保证了垃圾分类投放及收运过程的规范化和安全性;在数以千计的县区、街道、社区指导垃圾分类的稳步施行。 【技术优势】 1. 创建垃圾分类新模式、方法和技术,引领分类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率先提出垃圾分类“双轨策略”,实现垃圾社会化分类稳步推进和专业化分类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提出垃圾分类“2+n”模式,创建兼顾效率与可操作性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型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农村生活垃圾“五类三段”模式,解决农村垃圾分类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农村易腐垃圾就地协同堆肥处理,提高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2. 研发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实现安全、环保、精准、高效分类。开发垃圾分类全流程智慧运营、管理、监管平台,提高分类系统效率与效能;研发智能化垃圾分类收运设施装备,改善作业条件、提高工作效率;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加速推进分类制度施行。 3. 构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体系,为全国范围内规范化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依据。研编分类投放系列标准,规范/细化垃圾源头分类投放和收运操作要求;研编农村垃圾分类系列标准,提升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水平;研编大件/园林/装修/餐厨/果蔬等垃圾分类系列标准,填补新兴垃圾标准体系空白。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5-08
基于多组分杂化体系的聚合物材料火灾安全设计
成果创新点 1.发展了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阻燃增强新技术,实 现了材料的力学和阻燃性能的同步提升,解决了传统阻燃 技术恶化材料力学性能的难题;相比传统阻燃技术热释放 速率降低 20-40%,力学性能提高 20-50%; 2.发展了无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抑烟减毒新技术,解 决了传统阻燃材料燃烧烟气毒性大的难题,相比传统技术 燃烧烟气烟密度降低 20-40%,毒性降低 20-60%。 技术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4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构建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
本项目围绕垃圾分类模式/方法及评价模型建立、农村易腐垃圾堆肥新技术开发、垃圾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研发等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并集成团队研究成果研编了垃圾分类系列标准,构建了我国城乡垃圾分类体系并推广应用。 1、创建了垃圾分类新模式、方法和技术。基于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垃圾分类“双轨策略”理论,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2+n”模式和农村生活垃圾“五类三段”分类模式;创建了垃圾分类的物元分析模型、投放方案灰色聚类比选模型及分类效果F-measure评价模型;结合农村易腐垃圾就近处理需求,研发了引风式静态堆肥技术和重力翻板式间歇动态堆肥技术及装备,在福建省明溪县胡坊镇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进行了工程示范。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对垃圾混合收运处理模式产生显著影响,垃圾分类后热值增加,每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量上升约3%;与混合垃圾填埋相比,CO₂减排量接近80%。 图1 两型农村小型易腐垃圾(厨余垃圾)就地协同堆肥处理设施(左图为静态堆肥设施,右图为间歇动态堆肥装置) 2、研发了垃圾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将传统垃圾收运技术与信息化新技术相结合,研发了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发明了具备溢满报警、感应开门、自动称重和容量监测等多功能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和溢满报警、快速升降的太阳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箱等系列智能装备,提高了分类系统效率与效能,在全国数以千计的县(区)街道广泛应用。应用案例垃圾无害化率100%,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100%、厨余垃圾投放准确率88%。 图2 智能化垃圾分类投放/收运设施(左图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右图为太阳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箱) 3、构建了城乡垃圾分类标准新体系。研编系列垃圾分类标准,就分类工作全范围、全过程提出了设施建设、设备配备、运行操作等全要素的规定与要求,是规范分类工作的基本依据;首次将农村垃圾堆肥原料和产品含水率上限值分别由60%、30%提升至65%、45%,增强了堆肥技术标准的适用性,扩展了堆肥技术的适用性;研编大件/园林/装修/餐厨/果蔬等垃圾分类系列标准,填补新兴垃圾标准体系空白,指导各行各业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化进行。 图3 已发布实施的垃圾分类与收运处理标准(共计21项标准) 针对源头垃圾分类投放社会化特征明显、组织实施难度大和分类收运环节涉及原有收运系统向分类系统过渡的实际困难,研编、建立了的垃圾分类标准体系,正式发布实施国家团体标准21项,在编18项。在垃圾投放操作、设备运维、作业人员安全生产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保证了垃圾分类投放及收运过程的规范化和安全性;在数以千计的县区、街道、社区指导垃圾分类的稳步施行。 【技术优势】 1. 创建垃圾分类新模式、方法和技术,引领分类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率先提出垃圾分类“双轨策略”,实现垃圾社会化分类稳步推进和专业化分类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提出垃圾分类“2+n”模式,创建兼顾效率与可操作性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型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农村生活垃圾“五类三段”模式,解决农村垃圾分类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农村易腐垃圾就地协同堆肥处理,提高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2. 研发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实现安全、环保、精准、高效分类。开发垃圾分类全流程智慧运营、管理、监管平台,提高分类系统效率与效能;研发智能化垃圾分类收运设施装备,改善作业条件、提高工作效率;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加速推进分类制度施行。 3. 构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体系,为全国范围内规范化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依据。研编分类投放系列标准,规范/细化垃圾源头分类投放和收运操作要求;研编农村垃圾分类系列标准,提升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水平;研编大件/园林/装修/餐厨/果蔬等垃圾分类系列标准,填补新兴垃圾标准体系空白。 【技术指标】 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成套智能装备已应用在湖北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地数百个垃圾分类项目中,提高了垃圾分类处理的整体水平,应用案例垃圾无害化率100%,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100%、厨余垃圾投放准确率88%(详见下图)。 表1 国内外煤质、煤流检测技术指标对比 结合农村条件及堆肥产品应用市场特征,首次将农村垃圾堆肥原料和产品含水率上限值分别由60%、30%提升至65%、45%,增强了好氧堆肥技术的适用性(详见下图)。 【资质荣誉】 202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7-19
基于多组分杂化体系的聚合物材料火灾安全设计
1.发展了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阻燃增强新技术,实现了材料的力学和阻燃性能的同步提升,解决了传统阻燃技术恶化材料力学性能的难题;相比传统阻燃技术热释放速率降低 20-40%,力学性能提高 20-50%; 2.发展了无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抑烟减毒新技术,解决了传统阻燃材料燃烧烟气毒性大的难题,相比传统技术燃烧烟气烟密度降低 20-40%,毒性降低 20-6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3-05-19
UV协同络合/Fenton体系处理含染料及PVA中性废水的方法
成果简介:  本技术通过对络合物、催化剂、双氧水投加量及紫外光强度及时间等关键因素的动态调控得到最佳处理效果,能够在pH中性条件下实现含染料和PVA废水的高效处理,且合理利用废钢以及钛铁矿生产二氧化钛的副产废物,以废治废,提高处理效率。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ZDSOFT教育统计系统
产品详细介绍
浙江万朋云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2021-08-23
ZDSOFT教育统计系统
产品详细介绍
浙江万朋云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2021-08-23
教育资源云平台
产品详细介绍   盈可视教育资源云平台是一套建立在Linux系统环境下,基于JAVA平台进行开发的,针对教育视频资源共享及应用的平台软件。   该系统以目前流行的“国家公开课平台”的展现方式进行视频资源的展示与分享,无须安装专用播放器,通过B/S架构下的网页FLASH+HTML5双模式直播及点播技术,实现实时直播点播、虚拟切片、评论、评分、编辑、教学分析、点播统计、用户管理等功能应用,并支持>1000用户并发访问,为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一套优秀的解决方案。   盈可视教育资源云平台除了提供优质视频资源的发布共享外,还提供前端录播系统的集中管理功能,实现前端录播课室的控制以及预约录制管理应用。   六大亮点   微课虚拟切片   丰富学科资源   在线评分打点   个人工作室   大规模直播点播   集中管理控制   其他功能   主题分类展示   多级平台接入   用户权限管理   SNS社区功能   视频点播统计   视频在线编辑   ST教育分析工具   一键转载分享   一、 微课虚拟切片   视频虚拟切片功能,切片不破坏原有视频的完整性,剪切的视频片段可进行自由下载,完整提取课堂精华,精彩微课轻松建立。   支持多个关键字录入,且进行切片后的原视频仍能完整保留,不会破坏原始视频素材结构。   盈可视教育资源云平台可实现在线的视频编缉,可将视频文件在网页上进行剪切、合并、输出等操作,轻松实现视频资源的在线集中加工操作,让视频资源更趋完美。   二、 丰富学科资源   平台支持学科资源文件的上传,学科资源文件类型包括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支持文档、图片的在线阅读,无需下载到本地。支持学科资源文件搜索。   支持学科资源文件分类根据院校、年级、学科、章节等规则的自定义,支持学科资源文件下载热度排行榜,支持学科资源文件点击热度排行榜,支持分类资源的上传时间、点击率排行列表显示。   三、 在线评分打点   在线评分打点及统计功能,轻松实现专家点评、师生交流,学生间交流、教师间交流的功能,同时能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以及Excel表导出。   系统可进行具体评分项目、评分模板管理,不同类别的视频可设置不同的评分内容。   用户在平台上进行点播时,在评分打点界面还可进行视频相关附件的保存以及下载,从而实现专家对视频中课堂PPT课件的点评需求以及学生对教师课件或者其它学习资料的下载需求。   四、 个人工作室   支持教师与教研员个人工作室的建立,在个人工作室内教师可进行个人教学研讨成果的公告发布,实现第一时间的教研成果展示,从而推动教师的教研创新能力发展,促进教研成果探讨共享与交流。教师可上传自己的精品教学视频并进行相关视频管理,同时可上传自己的教学课件进行发布与管理。   五、大规模直播点播   系统支持200间以上录播教室的直播转发以及直播列表选择,支持>2000路并发直播及点播观看。   六、 集中管理控制   系统可支持前端录播主机的集中式管理,由统一的管理平台对网络内多台录播主机进行集中式管理,管理通过IE网页方式实现。管理内容包括前端录播系统的接入、删除、信息修改、录制模式选择/开启/停止、直播权限、关机等操作。   系统可实现多台录播主机的预约录制集中管理功能,管理员可进行每一间录播室一个学期以上的预约时间列表设定、浏览、删除。并可通过甘特图的形式查看教室预约情况。
广州盈可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9 30 31
  • ...
  • 150 15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