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数字化变电所
本成果提供数字化变电所的关键成套技术。数字化牵引变电所通过采用电子式互感器和智能开关设备,变电所一次、二次系统智能设备通过光纤组网无缝连接,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交互网络化,设备间信息共享,达到“互连、互换、互操作”,具有施工、维护简单快速的特点,有效解决常规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不同厂家的一二次设备在信息上不能互通,继电保护装置与装置、装置与后台,后台与远动之间的信息交换在调试或修改困难等问题。2013年8月通过中铁总公司技术方案评审,2014年3月通过上道试用评审,2014年4月26日在中南通道试运行。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Ø  成果简介:该系统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专业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符合SJ/T 11228-2000《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和ETSI的国际标准,可用于指挥调度和应急保障通讯,具有呼叫建立时间短(小于300ms)、调度方式灵活、保密安全性强、频谱利用率高等优点。系统易于构成虚拟专网,可以推广到公安、政务、公共交通、油田等国家安全和民用领域。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语音呼叫(单/双工个呼、组呼、全呼)、短消息、电路数据(可以支持传真、视频通话等数据业务)、分组数据、漫游和越区切换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X线数字直接成像系统
X线数字直接成像装置是我们多年科研工作的阶段性成果。这是一种利用现代数字成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提高传统X线机的质量和档次的X线成像和明室透视装置。该装置采用了数字图像冻结技术,实现明室透视,改善了放射医生的工作环境。与普通X线透视相比,由于成像时间短,可以保持在屏幕上供医生仔细观察,从而降低了X线剂量。同X线电视系统相比,不仅价格低,而且可以得到同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数字化智能设计技术
项目针对汽轮机叶片数字化制造过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锻造技术专家知识集成到设计系统中,实现了设计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通过对各种叶片,各种工艺要求的截面余量加放,实现了自动判断修型位置、型线特征,自动偏置曲线或重新构造,自动光顺及形成截面型线;通过自动拉锻件飞边,构造锻模仓部和桥部,实现了由叶片锻件实体自动驱动生成叶片锻造模具实体及切边模具实体,同时也实现了模具工程图的自动生成;将基于零件模板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应用到叶片夹具零件的设计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和经验有效继承;利用二次开发应用程序可修改相应的参数,并能方便的实现叶片夹具三维模型的快速生成和工程图的快速生成功能;基于专家系统技术来对叶片夹具程序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叶片制造过程的工装夹具设计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开发了快速自动化设计软件,缩短了叶片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正确率,实现了设计规范化、标准化。 
江南大学 2021-04-11
数字化智能设计技术
项目针对汽轮机叶片数字化制造过程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锻造技术专家知识集成到设计系统中,实现了设计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通过对各种叶片,各种工艺要求的截面余量加放,实现了自动判断修型位置、型线特征,自动偏置曲线或重新构造,自动光顺及形成截面型线;通过自动拉锻件飞边,构造锻模仓部和桥部,实现了由叶片锻件实体自动驱动生成叶片锻造模具实体及切边模具实体,同时也实现了模具工程图的自动生成;将基于零件模板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应用到叶片夹具零件的设计过程中,实现了知识和经验有效继承;利用二次开发应用程序可修改相应的参数,并能方便的实现叶片夹具三维模型的快速生成和工程图的快速生成功能;基于专家系统技术来对叶片夹具程序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叶片制造过程的工装夹具设计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开发了快速自动化设计软件,缩短了叶片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正确率,实现了设计规范化、标准化。 
江南大学 2021-04-13
数字切片知识库系统
该系统采用B/S架构设计,利用扫描系统把传统玻璃切片进行扫描、拼接,生成一张全视野的数字切片,实现数字切片的浏览、存储和管理,可进行固定倍率或无级变倍观察,系统包含有七大类1300张以上切片。
江苏省捷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1-02-01
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
  深圳台电(TAIDEN)是全球领先的会议系统设备供应商,曾于2001年研制出全球第一套不受高频驱动光源干扰的红外线同声传译系统,并于2008年自主研制出数字红外处理芯片,发明了数字红外无线会议系统,是国际会议系统领域的技术领军企业。   如今,台电公司将国际先进的数字红外技术引入到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全球首创数字红外无线教学扩声系统。该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便于管理、音质清晰等特点,是理想的教学环境传声系统解决方案。 系统特色 全球首创的数字红外无线教学扩声系统 使用独创的dirATC——数字红外音频传输及控制技术,保证了卓越的音质 多个教室同时使用,相互之间没有串频和干扰 不受无线电干扰 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电磁辐射 不受无线电频率使用限制,节省广电频率资源 红外麦克风在不同教室之间使用,无需对频,即开即用,简单方便 先进的数字红外技术,不受高频驱动光源干扰,可正常工作于阳光下的环境 可为教师配备个人专用麦克风,一师一麦,高效,卫生 提高声音清晰度,让教师能较长时间以自然声调讲课,保护教师声带,避免声嘶力竭 清晰的声音能调动学生注意力,减少上课分心、开小差现象,从而提高听课效果 定单信息 TES-5604A 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 TES-5604A_W…………………………………………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白色,内置可充电锂电池,不含电源适配器) TES-5604B 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 TES-5604B_W……………………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需配外部麦克风,白色,内置可充电锂电池,不含电源适配器)   TES-5605 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 TES-5605_W…………………………………………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白色,内置可充电锂电池,不含电源适配器)   TES-5606 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 TES-5606………………………………………………………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内置可充电锂电池,不含电源适配器)  
深圳市台电实业有限公司 2021-08-23
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
  深圳台电(TAIDEN)是全球领先的会议系统设备供应商,曾于2001年研制出全球第一套不受高频驱动光源干扰的红外线同声传译系统,并于2008年自主研制出数字红外处理芯片,发明了数字红外无线会议系统,是国际会议系统领域的技术领军企业。   如今,台电公司将国际先进的数字红外技术引入到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全球首创数字红外无线教学扩声系统。该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便于管理、音质清晰等特点,是理想的教学环境传声系统解决方案。 系统特色 全球首创的数字红外无线教学扩声系统 使用独创的dirATC——数字红外音频传输及控制技术,保证了卓越的音质 多个教室同时使用,相互之间没有串频和干扰 不受无线电干扰 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电磁辐射 不受无线电频率使用限制,节省广电频率资源 红外麦克风在不同教室之间使用,无需对频,即开即用,简单方便 先进的数字红外技术,不受高频驱动光源干扰,可正常工作于阳光下的环境 可为教师配备个人专用麦克风,一师一麦,高效,卫生 提高声音清晰度,让教师能较长时间以自然声调讲课,保护教师声带,避免声嘶力竭 清晰的声音能调动学生注意力,减少上课分心、开小差现象,从而提高听课效果   定单信息 TES-5604A 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 TES-5604A_W…………………………………………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白色,内置可充电锂电池,不含电源适配器) TES-5604B 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 TES-5604B_W……………………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需配外部麦克风,白色,内置可充电锂电池,不含电源适配器)   TES-5605 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 TES-5605_W…………………………………………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白色,内置可充电锂电池,不含电源适配器)   TES-5606 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 TES-5606………………………………………………………数字红外无线麦克风(内置可充电锂电池,不含电源适配器)  
深圳市台电实业有限公司 2021-08-23
带数字标识心脏解剖模型
XM-402-1心脏解剖模型(带数字标识)   XM-402-1带数字标识心脏解剖模型为自然大小,可拆分为2部件,显示了心脏正常的形态结构、动静脉和瓣膜结构,共有34个部位数字指示标志及对应文字说明。 尺寸:自然大,11×11×22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带数字标识胸腔横断模型
XM-526B胸腔横断模型(带数字标识)   XM-526B带数字标识胸腔横断模型按正常解剖姿态状态下纵隔作一横切设计,展示了约第8胸椎高度示断面结构,体现了肺裂、肺部的动脉、静脉、支气管的断面关系,胸膜、肋间肌及前侧、左右侧胸廓肌肉,同时还显示脊柱、脊髓通过此平面的结构与毗邻关系等,前方示左右心房、心室等,共有多个部位数字指示标志和对应的文字说明。 尺寸:自然大,40×26.5×8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85 8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