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二倍体
基因
组三维结构科研成果
几乎所有高等动物都是二倍体,即生物拥有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的两套基因组。人类的二倍体基因组一般以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同源染色体呈现。因为同源染色体序列高度相似,常见研究一般不区分同源染色体的父本和母本。这样研究得到的结果是这两套基因组的均值,忽略了同源染色体间的差异。同时,没有同源染色体相互作用信息就无法构建真正的三维基因组,无法研究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该研究利用远亲杂交产生后代携带大量杂合位点的优势来区分同源染色体的父本和母本。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微生物
基因
工程可溶性表达及产物后加工新技术
本项目面对行业世界性技术难题,解决大肠杆菌包涵体产物妨碍重组蛋白质药物生产的问题;建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表达载体和体系。本项目通过深入了解蛋白质折叠过程、建立了微生物可溶性表达及后加工技术体系,通过多环节调控蛋白质折叠的策略,有效解决大肠杆菌包涵体难题,高效率低成本生产重组蛋白质药物。在生产环节发明了多种基因工程高效表达和不同层次助溶新技术及其整合;在制备环节发明了基因工程表达产物分离纯化及后加工新技术及其集成。本项目获8件发明专利授权、含1件美国专利,专利全部获得实施许可。本项目技术在美
南京大学
2021-04-14
shRNA靶向DKK-1
基因
对人BMSCs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
独自拥有。
四川大学
2016-04-29
一种变异种系 SCN11A
基因
在制备诊断芯片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异的 SCN11A 基因,即人类周围神经发作 性疼痛致病基因 SCN11A,其特征在于该变异的 SCN11A 基因的第 673 位碱基由野生型的 C 变异为 T;或该变异的 SCN11A 基因的第 2423 位碱基由野生型的 C 变异为 G。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检测来源于人体 生物样本中是否存在所述基因的突变方法及检测试剂盒。本发明提供 的变异的人类 SCN11A 基因可用于制备人类周围神经发作性疼痛基因 诊断芯片,变异的人类 SCN11A 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可作为治疗人类 周围神经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因
编辑新型底盘工具Cas12i和Cas12j的发掘
利用Cas12i和Cas12j在水稻、玉米、大豆、拟南芥和猪等农业生物中验证了基因编辑的靶向剪切活性,达到产业应用的基本要求,为我国基因编辑产业化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基因编辑技术的核心是底盘核酸酶(Cas9、Cas12a、Cas12b),核酸酶的原始核心专利被美国等少数国家所垄断。这些底盘核酸酶的多个核心专利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获得授权。因此,我国农业生物基因编辑技术在产业化方面有受制于人的风险,必须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酶,打破国际专利垄断。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积极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底盘核酸酶发掘。2017年以来,研发团队从微生物宏基因组中发掘了一系列核酸酶,申报了14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Cas12i(专利号ZL201980014560.3)和Cas12j(专利号ZL 201980014005.0)两个基因编辑核酸酶已于2021年获得中国及中国香港地区的发明专利授权,并向美国、日本、欧盟等14个国家或地区提交专利申请。已经利用Cas12i和Cas12j在水稻、玉米、大豆、拟南芥和猪等农业生物中验证了基因编辑的靶向剪切活性,达到产业应用的基本要求,为我国基因编辑产业化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两个专利已经以排他性的方式许可给山东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大学
2022-08-15
CRISPR
基因
编辑PD-1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成果
2020年4月27日,我校华西医院胸部肿瘤科卢铀教授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了题为“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CRISPR-edited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的研究结果,报道了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体外T细胞中编辑PD-1基因,经体外T细胞培养扩增,再输回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受试者,首次证明了该疗法在NSCLC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华西医院胸部肿瘤科卢铀教授,其他并列第一作者为胸部肿瘤科薛建新研究员、周晓娟主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第一作者单位。 2016年7月,《Nature》杂志率先报道卢铀教授团队计划开展首个CRISPR–Cas9基因编辑人体临床试验,并于2016年10月进行了首例受试者治疗。项目组严格按照临床研究方案计划,随访2年,截止时间为2020年1月31日。该临床试验完成12例三线及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肺癌患者的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入组受试者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无3级及以上细胞治疗相关毒性发生和治疗相关性死亡。在入组的12例受试者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7.7周,中位生存时间(OS) 为42.6周。临床评价为疾病稳定(SD)2例中,一例受试者稳定时间近18个月。 该临床试验还重点研究CRISPR基因编辑对T细胞制品的脱靶效应,该团队分别利用二代测序技术(NGS)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GS)对细胞制品进行脱靶检测。结果显示这种CRISPR基因编辑导致的脱靶效应是低突变频率或不常见的。该临床研究是一项转化性I期临床试验,其成果的发表,为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进一步向临床研究转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川大学
2021-04-11
植物甾醇生物转化制造雄甾
烯
酮等 甾体医药中间体
本项目已成功开发多种植物甾醇生物转化制造多种甾药中间体的高效基因工程菌,分别以 雄甾-4-烯-3,17-二酮 (AD) 、雄甾-1,4-二烯-3,17-二酮 (ADD) 和9羟-雄甾烯酮 (9OHAD) 为主要目 标物,9羟-雄甾烯酮可用于制造肾上腺皮质激素,目前国内还尚未开发成功。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一种超级电容器用微孔炭/石墨
烯
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专利号:ZL 201410286150.3)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级电容器用微孔炭/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炭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该方法是以煤沥青和氧化石墨为碳源,以氢氧化钾为活化剂,将煤沥青和氧化石墨湿法混合,干燥后再与氢氧化钾干法混合,将得到的混合物置于管式炉内,在氮气气氛下进行加热,制得超级电容器用微孔炭/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本发明采用氢氧化钾同时活化煤沥青和氧化石墨制备超级电容器用微孔炭/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所制备的微孔炭/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具有高比容和高倍率性能等优点。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石墨
烯
/银量子点/氮化镓双向发光二极管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石墨烯/银量子点/氮化镓双向发光二极管,该发光二极管是自下而上依次有蓝宝石衬底层或硅衬底层、氮化镓层、银量子点层、石墨烯层,在氮化镓层上还设有侧面电极,在石墨烯层上设有正面电极,所述的氮化镓层厚度为2~10μm;本实用新型的石墨烯/银量子点/氮化镓双向发光二极管利用银量子点表面等离子体增强发光,同时结合石墨烯材料的高透光性、高导电性和氮化镓优异的发光性能,正反偏压下均可发光且波段多样,亮度高,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磁纺制备石墨
烯
/聚合物有序微纳米复合纤维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磁纺制备有序石墨烯/聚合物微纳米复合纤维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磁体旋转产生的交变磁场力作用,拉伸含石墨烯、聚合物混合液的磁流体射流进行纺丝,整个过程无需高压电作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安全隐患,且制得的纤维有序排列,所得有序石墨烯/聚合物微纳米复合纤维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利用高分子聚合物如聚氧化乙烯、聚偏氟乙烯、聚己内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制备而成的微纳米纤维具备高比表面积、高长径比以及多孔性等特点,与块体材料的光、热、力、电、磁等性质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在微纳光电子器件、过滤分离、生物传感以及组织工程等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青岛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89
90
91
...
120
12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