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CT特征研究
2020年1月31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9-nCoV研究团队在国际放射学首位期刊Radiology(IF 7.608)发布了学术成果:2019-nCoV确诊病例的CT特征;同步推送全球放射医师,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学表现。2019-nCoV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李汛教授正在带领科研团队,紧密围绕2019-nCoV流行病学特点、快速诊断技术、诊疗模式、中药防杀与治疗、防控体系构建与感控指南建立、消毒与废物处理六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医院第1例病例确诊后,雷军强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将其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在国际顶级放射期刊报道,助力抗击新冠病毒肺炎工作的进行。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助理祁小龙教授、雷军强教授及其放射科团队将围绕“基于智能影像技术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构建”开展科研攻关,紧密配合一线医护团队开展2019-nCoV疫情的早筛、早隔、早诊和早治。
兰州大学 2021-04-10
甘肃新冠肺炎分层治疗模式初获成功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秦娜)来自全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科研攻关组的消息称:我省新冠肺炎分层治疗模式初获成功,为全省新冠肺炎患者的成功救治提供了临床实践经验及理论依据,并将成功经验带到疫情最严重的武汉,为武汉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作出甘肃贡献。科研攻关课题子课题之一负责人、兰州大学一院老年病三科主任包海荣团队,根据我省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点,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参照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治方案第五、第六版,结合甘肃省实际,对不同层级患者采用分层治疗模式,摸索抗病毒治疗时机及剂量,激素使用时机及疗程,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氧疗的方式及浓度,机械通气的应用及参数等,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研究团队将继续回顾性分析我省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分层治疗模式的效果,为我省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提供理论依据并进行经验推广。此前,兰大一院呼吸病学专家刘晓菊带领甘肃第六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进驻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开展救治工作。刘晓菊表示,要充分吸取甘肃省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成功经验,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对武汉市定点医院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分层救治。
兰州大学 2021-04-10
2022年博新计划公示名单出炉
2022年博新计划正式公示,共400人入选!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2022-06-16
新的一年,科技创新!“虎虎生威”!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近年来,我国科技稳步推进,一系列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斩获重大创新和突破,一大批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中国政府网 2022-02-07
防范新冠肺炎居家健康生活读本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陕西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快速应对、主动作为,组建团队策划、编写了《防范新冠肺炎居家健康生活读本》一书,在全国率先从科普的角度宣传居家防疫的知识。本书针对普通民众居家防疫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各种常见问题,介绍了饮食防疫、运动防疫、心理调适防疫、适用技法防疫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并为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提供了居家防疫的指导和建议。 本书编写组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医学编辑为班底,其中主任医师1人,执业医师4人,健康管理师4人,专业涵盖中医、西医、中药、西药、生命科学、护理、检验等。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混沌辅助的光子动量快速转换的新原理
光子首先从纳米波导直接折射进入微腔混沌模式,其角动量较小,对应于光子在微腔界面的反射角较小。与旋转对称微腔不同,混沌运动使得光子角动量不断发生变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微腔内的混沌光子运动并非毫无规律,而是遵循特定的短时动力学规律,从而实现入射光子的角动量在皮秒时间尺度内(一皮秒相当于一万亿分之一秒)随混沌运动从小到大的快速转换。当混沌光子的角动量接近回音壁模式角动量时,二者之间可以发生共振隧穿过程。得益于光子角动量在混沌运动中的快速转换,此创新方法可以实现纳米尺度波导与回音壁光学模式的超宽带耦合。
北京大学 2021-04-11
人类卵子成熟障碍新致病基因及干预策略
(给予一名突变患者的卵子体外注射一定剂量的野生型TRIP13 cRNA,可使卵子成功排出第一极体)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王磊和副研究员桑庆团队联合国内多家生殖中心,研究发现了导致人类卵子MI期阻滞的第二个突变基因TRIP13(
复旦大学 2021-01-12
新冠与胃肠道相关研究成果
在研究中发现,21%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住院期间出现了腹泻症状,大大高于原先报道中的3%。同时,还发现很多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有血便的症状。这些结果均支持了新冠病毒经由消化道的传播机制。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发现,腹泻症状和新冠感染重症、呼吸机的使用以及ICU病房的使用也有显著的相关。这些排除了混杂因素的结论显示:新冠感染的胃肠症状可用于预测新冠感染病人是否会发展成严重的呼吸障碍,有助于为病人设计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该研究结果对于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山大学 2021-04-13
新资源保健食品——黄连花茶(袋泡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善便秘的保健食品或药物组合物,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备而成的制剂:黄连花5~30份、绿茶1~10份。本发明还提供了该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本发明是将黄连副产物—黄连花和绿茶组合,共同组成具有润肠通便、抑制及排出毒素的保健食品,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有益于人体健康。绿茶利水通便的功效增强了黄连花润肠通便的作用,不仅起到了协同作用,绿茶还掩盖了黄连花固有的味道和颜色,从而不需要额外加入矫味剂等辅料修正口味和口感,更加纯天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1-07
小麦-簇毛麦远缘新种质创制及应用
本成果创制的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新种质,可以作为育种中间材料提供回交转育到不同生态区的小麦品种中。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栽培品种遗传基础日趋狭窄已成为作物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瓶颈,外源物种蕴藏大量优异基因,而外源易位系诱导效率低、外源基因克隆难是制约外源基因导入和应用的主要限制因子。为将小麦亲缘物种簇毛麦的抗病、抗逆、优质等多种优异基因导入栽培小麦,在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将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历时三十余年,成功地按照“染色体组→染色体→染色体臂→染色体区段→目标基因”由大到小、逐步深入的技术路线,将簇毛麦优异基因特别是抗病基因转入栽培小麦,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源更新贡献突出,新种质在小麦育种中大规模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该项目在簇毛麦优异基因发掘和利用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成果创制的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新种质,可以作为育种中间材料提供回交转育到不同生态区的小麦品种中。目前,利用该课题组提供的易位系以及该易位系衍生的新品种作为亲本,四川内江市农科院、河北石家庄市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苏里下河农科所等单位育成了内麦8号~内麦11号、石麦14、远中175、扬麦18等40余个小麦抗病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抗病高产,累计已推广1亿亩左右。还有一批新品系正在参加全国和省级区域试验。 本成果创制的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新种质,既能提高小麦产量,又能减少病害损失,还能减少施用农药带来的污染和危害,对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源更新将做出突出贡献,将会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成果提供的分子标记以及克隆的基因,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设计育种奠定基础。此外,本成果创造性地将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有效解决了外源基因精细定位和克隆难的问题,为克隆外源基因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可供其他作物和更多优异基因向栽培作物转移作借鉴。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44 4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