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气温在新冠病毒传播过程中的影响研究
2020年2月25日,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预印本网站 medRxiv 上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探讨了气温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当达到某一温度时,病毒传播率最高,随后温度的上升或将抑制病毒的传播。   研究人员收集了2020年1月20日至2月4日期间,我国34个省(包括直辖市、自治区)和26个海外国家共计429个城市的确诊病例数及每日气温,计算了1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日平均值,并利用约束三次样条函数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累计确诊病例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模拟方程的计算结果显示,当平均气温为8.72℃,最低温度为6.70℃,最高温度为12.42℃时,累计确诊病例数达到峰值。此后,随着温度的上升,累计确诊病例数将下降。   全球COVID-19传输的最高温度与累计确诊病例数(lgN)的三次样条曲线根据以上温度拐点,研究人员将429个城市分为低温组和高温组,并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温度与累计病例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低温组中,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每升高1℃,累积病例指数分别增加0.83、0.82和0.83。在高温组中单因素模型中,最低温度每升高1℃,累积病例指数就会减少0.86。而当温度达到30℃时,累计病例指数将降至最低。这说明SARS-CoV-2对高温敏感,温度的提升能够阻止病毒扩散。此前已有研究表明,SARS-CoV和MERS-CoV等冠状病毒的传播与温度有关。在22-25℃,相对湿度为40-50%的环境中,SARS-CoV在光滑的表面上能保持至少5天的活性,而当温度升高到38℃,相对湿度为95%时,病毒很快就会出现失去了活力。同样,MERS-CoV在低温、低湿度环境下,无论是作为固体表面上的液滴还是作为气溶胶,都可以长期保持其活性。
中山大学 2021-04-10
茶叶有效成分EGCG对防治新冠病毒的研究
该研究团队利用创建的植物功效组学技术平台研究发现,从茶中筛选到的有效单体分子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能够强力结合新冠病毒S蛋白(Kd=121nM),并有效阻断新冠病毒S蛋白与人ACE2受体的结合。同时,研究过程发现,EGCG不仅能阻止两者相互结合,并且对已经结合受体的S蛋白还有促进二者解离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未找到与新冠病毒S蛋白亲和力强、并且能够有效阻断S蛋白与ACE2结合的分子。这一发现为开发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相关制剂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同时为从食药同源植物宝库中应急筛选抗病毒成分并迅速用于临床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模式。云南农大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昆明生物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20年1月20日联合组建了“抗新冠病毒攻关小组”。研究团队根据发布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合成并表达了5个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S蛋白,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方法对110余种药食物同源植物中的800余种化合物进行了初步选择,从中优选出20余种化合物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分子互作实验、分子水平阻断实验发现了与S蛋白具有亲和力的5个天然化合物。
云南农业大学 2021-04-10
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导航、防控态势及溯源研究
为服务社会大众了解疫情走势,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大数据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刘旭东教授、胡春明教授、李建欣教授等组织师生,与复杂系统可靠性实验室李大庆研究员联合组成团队,全力投入建模和系统研发,已向决策部门提供疫情数据评估与预警报告、区域物资保障评估专项报告等,并迅速开发“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导航服务”平台,数据单日访问量近 5 万次。此外,中心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评估与预测报告并开发疫情实时更新系统。中心对疫情现状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疫情态势分析、走势预测、舆情动态和政策措施等智能数据服务,实现全国及重点城市日度传播系数计算、短期确诊人数预测和长期疫情拐点与结束日期预测、疫情缓解系数评估等功能。此外,大数据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团队根据疫情确诊患者相关公开数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从已公开全国各省市直辖区四千余位确诊患者轨迹中抽取了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常住地、工作、接触史等)、轨迹(时间、地点、交通工具、事件)及病患关系形成结构化信息。同时开发确诊患者轨迹可视化查询与分析系统,为疫情传播与防控相关研究提供有效支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用相关病毒模型筛选抗2019新冠病毒老药
病毒的同源性包括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也包括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同源。在序列比对方面,穿山甲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在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方面超过90%的相似度。对于药物筛选来说,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越高,意味着病毒生命活动的方式越相近,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两个病毒的“行为方式”非常一致。这种“行为方式”与新冠病毒极为相似的病毒,能不能替代新冠病毒用于药物筛选呢?童贻刚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可以,那么“筛药”工作将在针对新冠病毒的同时,也保障了实验的安全性,筛药工作将走出高安全等级实验室,走进普通P2实验室。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4-10
15分钟新冠病毒感染快检产品
由南京大学与美克医学联合研制成功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lgM/lgG抗体检测试剂盒应用了免疫层析法。lgM/lgG抗体是从感染到发病中出现的人体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在感染过程中lgM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首先出现的抗体,然后lgG抗体出现,伴随着lgM抗体衰减。检测急性感染期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特异性lgM/lgG抗体具有敏感性高、诊断及时、能判定疑似者是否感染等优点。因此,检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lgM抗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有效控制大规模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京大学 2021-04-10
新冠肺炎病毒传播在建筑中的影响和控制
关于新冠肺炎病毒传播在建筑中的影响和控制建议”的研究分析,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永辉及其团队完成。在当前疫情防控和部分企业复工在即的形势下,对停留时间长、室内人员密度大、感染风险高的住宅、办公楼和医院三类建筑使用中的疫情防控进行了研究分析。基于三种建筑类型的使用特点、室内人员活动特征、空调系统的设计、设备运行的管理优化措施等角度,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预防与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建议措施,助力疫情防控,并以期能够对后续同类型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该研究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提供建议:1.住宅建筑 厨房排烟道;空调系统;电梯;楼梯间。2.办公建筑办公建筑内空调系统的合理使用;全空气空调系统及其使用策略;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及其使用策略;多联机及分体式空调与其使用策略;办公建筑的应急管理措施建议;办公人员的自我防护建议。3.医院建筑医院手术室;传染病专用门诊科室;专用隔离区域;普通科室及其他区域;基于新型肺炎疫情对医院空调系统设计及运行管理方面的建议。新建医院建筑空调系统设计建议,既有医院建筑空调系统在疫情期间运行建议。
东南大学 2021-04-10
五位一体新冠肺炎临床治疗研究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作为重庆市指定的渝东北片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采取多学科会诊、中西医结合协同治疗等方式积极开展救治工作。中医药张先祥团队启动新冠肺炎“五位一体”临床治疗研究。研判疫情特征,拟订中医预防用处方,在全院临床科室推广应用,累计发放预防用中药汤剂2.6万袋,颗粒剂6000余袋。其中医预防用处方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肺部炎症吸收。目前医院中医救治组形成了基本共识,在国家方案基础上,起草了附属三峡医院治疗点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断优化。 在专家组的指导下,中医药累计干预患者 160人,250人次,临床证明中医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肺部炎症吸收,缩短患者住院日,降低患者费用,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简便效廉的作用。目前出院患者住院日在 9 天左右。经过医护人员精心诊治截至2月12日,累计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04例,治愈出院60例。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重症病区医生讨论
重庆大学 2021-04-10
无偿提供新冠病毒和SARS编码基因的表达载体
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王培会课题组目前拥有SARS和COVID-19编码的所有基因。为了减少科研人员重复工作和科研经费浪费,现无偿为学术界提供pcDNA6B-viral gene-FLAG载体。另外,对于擅长PCR和分子克隆的实验室,也可以自行合成(最快只需3-7天)。如果并不擅长PCR和分子克隆,推荐等待邮寄方式(联系方式wphlab@163.com)。 
山东大学 2021-04-10
泪水及结膜分泌物有新冠病毒的研究
新冠病毒除了呼吸道传播以外,是否还有其他途径,这一直是科研人员关心的热点问题。2月2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院副院长、眼科学科带头人沈晔教授团队,在《医学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工作,揭示在研究的新冠肺炎患者样本中,存在一名结膜炎患者的眼泪和结膜分泌物样本,在核酸检测中出现病毒阳性结果。该研究第一作者为夏建华,共同通讯作者为沈晔、郭东煜。论文第一单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沈晔介绍,研究不同的传播方式,对于把握新冠病毒传染规律,改进疾病治疗方法和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浙大科研人员从1月26日至2月9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30例新冠肺炎患者,对他们的泪液和结膜分泌物混合物开展研究。在第一阶段6例样本研究中,均未发现核酸检测病毒阳性。团队果断认为,已有样本并不具有代表性与全面性,为此需要延长观察周期,继续留在隔离病房开展采样与研究。研究团队在一位新冠肺炎患者身上发现,该病人左眼具有结膜炎症,即新冠引起的红眼病,而右眼没有此症状。而在此前的了解中,该患者入院前无结膜炎。本次研究中的其他患者样品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研究样本这位患者眼部的差异性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征得同意后,我们就研究结膜炎症是否与病毒具有联系。”通过核酸检测,浙大研究人员发现患有结膜炎的左眼新冠病毒检测为阳性,而右眼则是阴性。为确保研究准确性,对两只眼睛的结膜分泌物做了三次核酸检查,结果均一致。目前该患者通过抗病毒综合治疗,整体治愈的情况下,结膜炎症也转好,再次检测眼部病毒转阴。对于患者是如何因新冠病毒发生眼部结膜炎症的,科研人员表示仍在持续研究。
浙江大学 2021-04-10
穿山甲或为新冠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研究
2020年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沈永义、肖立华等科研人员通过联合攻关,在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溯源上取得重大突破。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这一最新发现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 攻关团队通过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组样品,锁定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继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揭示穿山甲中β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为70%;进一步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颗粒结构;最后通过对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分离的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 以上结果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研究结果对本次疫情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也对野生动物管控的相关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华南农业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 12 13
  • ...
  • 53 5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