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吉林日报】共享发展新机遇 共创美好新未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综述
5月25日,为期3天的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落下帷幕。作为业界高水平、专业性的交流平台,短短3天,这场高博会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吉林日报 2025-05-25
新能源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大规模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是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其发电、负荷、设备故障以及天气等因素的多重不确定性交互渗透,对信息控制系统产生严重依赖,使系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全面提升新能源电力系统防御风险的能力,华北电力大学刘文霞和张建华教授团队在 2007 至 2016 年间 ,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 5 个纵向课题,同时与贵州、海南和吉林省等多家电力公司合作,从电网规划、运行、应急和信息四个应用领域入手本项目从电网规划、运行、应急和信息四个应用领域入手,开展风险评估理论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   (1)创新提出了表征新能源不确定性影响的电压波动风险量化评价方法,突破了复杂大电网风险评价效率和风电场模型精度低的技术难题,研发了计及多重风险的大规模风电并网规划方案辅助决策系统(见图1、图2a);   (2)提出了大规模风电并网下电力系统小信号稳定性与运行风险评估新方法,建立了融合运行风险的优化调度框架,率先研发了电网短期和超短期风险评估系统(见图2b),填补了国内外该应用领域空白;   (3)提出了电力系统大停电风险的辨识与预警方法,解决了大规模风电接入情况下电网自组织临界态的辨识难题,首次建立了区域电网大停电风险的应急管理体系;   (4)系统地提出了设备、厂站及广域系统三个层面的电力信息安全评估方法,突破了信息-物理域耦合带来的安全性量化难题,为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了信息安全技术支撑。   基于此项目,研究团队共申请发明专利 11 项,已授权 7 项;软件著作权 3 项;发表论文 76 篇,其中 SCI 论文 10篇、 EI 期刊论文 46 篇,总被引用量 29237 次;专著 1 册。同时,此项目成功应用于北京、华北电网的安全和应急体系建设,有利支撑了奥运保电;研发的应用系统应用于贵州、海南和吉林等省,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2-01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信息安全在线风险分析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信息安全在线风险分析方法及系统。本发明先建立系统模型,包括资产损失分析模型、人员损失分析模型、环境损失分析模型、效益损失分析模型、安全事件模型、功能支撑模型以及贝叶斯攻击图;然后各网络节点作为从节点,监测其功能运行情况,并将监测结果发送给作为主节点的工程师工作站;最后主节点根据监测结果,利用建立的系统模型,分析系统损失。系统包括设置在工程师工作站上的主节点,设置在各网络节点上的从节点,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径流区间预测的水电站调度风险评估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径流区间预测的水电站调度风险评估方法,其中,该方法主要包括:根据预测流量误差的分析得到预测流量误差的累积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将一定置信概率下的实际流量预测区间和预测流量变量误差区间作为模拟流量过程的基础,仿真得到水电站的出力、末水位和出库流量,继而,与根据实际流量得到的水电站实际出力、末水位和出库流量进行比较,最终得到水电站发生弃水的风险概率和不能完成负荷任务的风险概率。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风险评估系统。上述方法及系统不仅弥补了现有非线性随机模拟径流预测方法的缺陷,同时,显著提高了径流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GIS的城市区域石油化工重大危险源风险管控系统
 基于GIS技术构建城市重大危险源管理平台,实现重大危险源定位、信息查询,建立重大危险源二级联动管理的模式。利用数据库技术、GIS技术和事故后果模拟及动态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技术研究成果,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结合灾害过程模拟仿真结果。在三维GIS场景中基于事故后果评估结果动态辅助应急救援决策,包括人员撤离路径、消防车路径和紧急救援通道的最短路径分析、交通管制设置等,进行应急资源的快速调查和优化调度。 该软件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城市重大危险源动态管理、安全设计、厂区平面规划和安全评价;成果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诺冠两位五通电磁阀
产品详细介绍 孟春艳 PRA/182032/M/80           RA/8050/M/190 孟春艳 V07-100-NNLG RA/8050/JM/500 孟春艳 F73G-2GN-AT3 RA/8050/M/85-ZG02 孟春艳 961142-01-12VDC RA/8063/100 孟春艳 TS/521 RA/8063/M/115 孟春艳 B72G-2GK-AL1-RMN RA/8063/200/H 孟春艳 18-013-855  RA/8063/M/120 孟春艳 V096516A-B200A RA/8063/850/UH 孟春艳 QM/46063A/88  CA/8063/250 孟春艳 9710000 RA/8063/M/455 孟春艳 880334 RA/8063/L4/250/UF/UL 孟春艳 89N  (V10633-A89N) KA/8063/145 孟春艳 SPGB/31733    RA/8063/40 孟春艳 QM/46040A/88 RA/8080/100 孟春艳 QM/46063A/M/13 RA/8080/160 孟春艳 R07-200-RGLA  RA/8080/M/160 孟春艳 SXE9561-A70-00 24VDC RA/8080/250 孟春艳 M/50/lsu/10V   RA/8080/M/25 孟春艳 M/50/LSU/2V RA/8080/J/75-SF 孟春艳 V63D511A-A2000  RA/8080/J/80-ZH 孟春艳 V63D513A-A2000 RA/8080/850 孟春艳 QM/48/13J/21 RA/8080/M/170 孟春艳 V62C413A-A213J RA/8080/M/140-ZG01 孟春艳 SXE9674-A60-00  RA/8100/50 孟春艳 QM/48/127/21 RA/8100/75 孟春艳 SXE9574-A70-00B 24VDC RA/8100/X4/90 孟春艳 V415511D-C313A RA/8100/IU/250/50 孟春艳 R72R-2GK-RMN RA/8100/M/160-ZG01 孟春艳 R72R-2GK-RCN RA/8100/600 孟春艳 SXE9675-A50-00K 24VDC RA/8100/M/255 孟春艳 C02471028 RA/8125/1000 孟春艳  C00601000  RA/8125/700 孟春艳 680000 RA/8125/M/150 孟春艳 C02251018 RA/8125/420 孟春艳 T40C1800 RA/8160/110 孟春艳 8240400.9136.024.00 RA/8160/440 孟春艳 QM/146040/M/13      RA/8200/1050
诺冠北京康瑞明科技有限公司孟春艳 2021-08-23
创新创业教育汇聚中国新动能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积极回应时代呼唤的创新、发展和升华,将直接影响甚至引领未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
教育部 2019-10-10
纯有机室温磷光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天津大学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杨杰博士等在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Cell Press旗下材料旗舰期刊《Matter》在线发表,题为“Förster能量转移:一种开发刺激响应性室温磷光材料的高效途径及其应用”。该成果的第一作者为天津大学2019级博士生王云生,共同作者有吉林大学邹勃教授,共同通讯联系人为杨杰博士、唐本忠院士和李振教授。 刺激响应性有机发光材料因其在信息存储、防伪、光电器件等应用中的巨大潜力而备受关注。目前,大多数刺激响应发光材料都是属于荧光类材料,而磷光类材料较为稀少。相对而言,具有刺激响应特性的有机室温磷光(RTP)材料兼具刺激响应荧光材料的功能和室温磷光材料的时间分辨特性,是当前有机发光材料领域的热点,同时也是难点。迄今为止,刺激响应纯有机RTP材料的报道多是停留在理论验证或探索性实验阶段,究其原因,材料制备的复杂性和内在机制的不明确性制约了这类材料的实际应用。基于此,要突破现有技术实现新的发展,就迫切需要拓展在理论层面的认知边界,获得新的行之有效的材料构筑策略。 研究人员利用主-客体掺杂体系中距离调控的共振能量转移(FRET,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过程,开发了具有刺激响应特性的RTP材料。FRET在不同环境下的广泛适应性和主-客体体系的良好磷光性能共同提高了材料体系的实用性。利用该策略制备的材料不仅与现有印刷技术展现出完美的兼容性,而且FRET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特异性识别也被成功应用于信息加密。该工作首次揭示了FRET过程在宏观RTP刺激响应材料构筑方面的巨大潜力,提出了一种简单、廉价、有效并极具商业潜力的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构造策略。
天津大学 2021-02-01
纯有机室温磷光研究取得新突破
项目成果/简介:近日,天津大学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杨杰博士等在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Cell Press旗下材料旗舰期刊《Matter》在线发表,题为“Förster能量转移:一种开发刺激响应性室温磷光材料的高效途径及其应用”。该成果的第一作者为天津大学2019级博士生王云生,共同作者有吉林大学邹勃教授,共同通讯联系人为杨杰博士、唐本忠院士和李振教授。 刺激响应性有机发光材料因其在信息存储、防伪、光电器件等应用中的巨大潜力而备受关注。目前,大多数刺激响应发光材料都是属于荧光类材料,而磷光类材料较为稀少。相对而言,具有刺激响应特性的有机室温磷光(RTP)材料兼具刺激响应荧光材料的功能和室温磷光材料的时间分辨特性,是当前有机发光材料领域的热点,同时也是难点。迄今为止,刺激响应纯有机RTP材料的报道多是停留在理论验证或探索性实验阶段,究其原因,材料制备的复杂性和内在机制的不明确性制约了这类材料的实际应用。基于此,要突破现有技术实现新的发展,就迫切需要拓展在理论层面的认知边界,获得新的行之有效的材料构筑策略。 研究人员利用主-客体掺杂体系中距离调控的共振能量转移(FRET,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过程,开发了具有刺激响应特性的RTP材料。FRET在不同环境下的广泛适应性和主-客体体系的良好磷光性能共同提高了材料体系的实用性。利用该策略制备的材料不仅与现有印刷技术展现出完美的兼容性,而且FRET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特异性识别也被成功应用于信息加密。该工作首次揭示了FRET过程在宏观RTP刺激响应材料构筑方面的巨大潜力,提出了一种简单、廉价、有效并极具商业潜力的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构造策略。
天津大学 2021-04-11
男性生殖检测新指标试剂盒
项目研发背景及意义 根据中国人口协会、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近年来已高达12%-15%,患者人数超过5000万。其中,女性因素占比50%,男性因素占比40%,夫妇双方共同原因占比10%。随着环境污染、生育年龄推迟、生活压力等原因,不孕不育夫妇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现阶段不孕不育检查主要以女性检测为主,男性检测指标只有精液常规等基本指标。但研究表明,在男性不育人群中,仍有15%的患者精液常规检测结果正常。精液常规分析仅能反映48%男性的生育能力,并不能很好地预测精子的受精能力和妊娠结局,因此临床迫切需要引入一些新的检测指标来正确评估精子功能,更准确得预测精子的受精能力和妊娠结局。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精子受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功能指标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男性生育力,包括:精子持续运动潜能(线粒体功能)、精子穿过透明带的能力(顶体功能)和受精后胚胎发育潜能(精子DNA碎片): 1.精子线粒体为精子运动提供能量,线粒体功能异常会直接导致精子持续运动能力下降,进而影响精子穿越子宫、到达输卵管与卵子结合; 2.精子顶体协助精子穿过透明带,顶体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决定精子的授精能力; 3.精子提供了一半的遗传物质(DNA),其完整与否可影响到受精卵原核的形成、受精卵卵裂能力、早期胚胎着床能力、后续胚胎的正常发育潜力及子代的健康。 上述指标异常,临床上可导致不育、反复流产和助孕治疗成功率低等病症。除此之外,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精液质量评价指标,成为关注的热点,包括:精子活性氧水平、精子质膜完整性: 1.精子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对精子核DNA的完整性、精子线粒体功能等均有影响,间接影响着精子细胞的损伤程度、精液质量、受精能力以及男性生育力; 2.精子质膜的完整性可以很好地反映精子的存活率,活精子是完成受精过程的前提。 上述指标异常,是导致精液质量下降、男性生育力降低的重要原因。因此,精液检测指标的增加有助于临床更全面地评价男性精液质量、预测男性生育力,并提出适合的治疗方案或辅助生殖方案。   项目内容与创新性 在复旦大学云锋基金的支持下,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旭楠与青岛复诺生物医疗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精子DNA碎片、精子诱发顶体反应、精子线粒体膜电位、精子活性氧类物质(包括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精子质膜通透性等一系列用于检测男性生育力评价新指标的体外诊断试剂,基于流式细胞术的检测方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临床应用所需的稳定性、便捷性、准确性和高效性。 本项目在整体实施过程中实现了以下创新: ① 计算机学科创新。本项目实现了三指标均能匹配专用的数据分析软件,经过近千例大样本量的算法设计和AI自我学习校准,实现了一键化结果分析和报告管理。不再依赖传统的肉眼辨别和手动框图计算,减少了人为误差,提升了结果的准确度和重复性。本项目软件均已取得软件著作权证书,结果图示展示如下: ② 生物技术学科创新。本项目优化了染料选择和分组设计,其中顶体指标采用独特的双染法设计,规避了过去需要新鲜样本、且样本需要优选的冗杂过程,更符合临床和实验室开展的实际需求。本项目方法的创新使得原本单项目的检测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5分钟,三项指标联检时间20分钟,其中手工操作仅需5分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这一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实验室因原技术手段耗时长、费人工、操作复杂而难以开展的技术问题,造成临床报告周期长、受检者取报告不便的难题。该项技术创新目前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③ 生物技术学科创新。本项目完全采用流式细胞仪的方法进行检测,替代了传统的荧光显微镜法,单样本检测覆盖的细胞数量多(约5000个),降低了系统误差,提高了准确度,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和可重复性。   项目进展与取得成效 本项目目前已完成科研转化,取得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批,获得生产许可,具备临床合规销售的资格。市场推广方面,除选择原有的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作为合作伙伴外,还发起了与精子库的联合研究。现阶段,本项目已取得以下成绩: 1.临床方面:目前,本项目已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多家三级及以上医院开展合作。 2.精子库方面:本项目单位已与国家卫健委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建成生殖健康联合实验室,共同申报国家十四五计划生殖健康领域重点项目,拟对精子库精子进行更真实全面的筛选和评估,预计将为精子库精子的受孕成功率提升十个百分点,致力于为适龄不孕不育人群解决生育难题,为可生育人群实现优生优育。
复旦大学 2021-05-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4 35 36
  • ...
  • 60 6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