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女性盆部经膀胱冠状切模型
XM-710E女性盆部经膀胱冠状切模型   XM-710E女性盆部经膀胱冠状切模型显示膀胱、子宫、阴道、尿生殖膈、耻骨联合的形态及毗邻关系,可观察到逼尿肌、输尿管及其开口、尿道内口、膀胱三角、粘膜层等结构。 尺寸:自然大,23×18×6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细胞新型自噬受体调控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新机制
该研究发现RNA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可诱导表达一种新型自噬受体CCDC50,该自噬受体通过识别K63型泛素化修饰的RNA病毒模式识别受体RIG-I/MDA5(RLR)并介导后者的自噬途径依赖的降解,从而抑制病毒感染诱导的I型干扰素的产生,帮助机体恢复到静息状态,避免过度免疫反应造成的组织损伤和自身炎症。我校博士后侯盼盼为论文第一作者,郭德银教授为通讯作者,我校医学院、附属第七医院为第一作者单位。       天然免疫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免疫反应,它广泛存在于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被认为是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随着近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对天然免疫系统愈发了解,已经发现并鉴定出天然免疫反应的关键调控因子和信号转导因子,然而某些重要调控因子的结构和功能机制依然不清楚,且这些调控因子的生理和病理作用尚有待于研究。郭德银教授课题组利用CRISPR/Cas9第二代文库在免疫细胞中进行了全基因组水平的大规模无偏差筛选,发现了一系列参与天然免疫反应调控的新型基因。进一步的验证过程中发现CCDC50蛋白在RNA病毒感染下表达量显著增加且其表达模式和RLR的表达模式一致,提示着CCDC50可能参与调控RLR介导的信号通路活性。为了进一步验证该观察结果,该课题组构建了CCDC50条件缺失的小鼠模型,攻毒实验结果证明缺失CCDC50后,病毒感染条件下,I型干扰素表达上调,其下游的ISGs表达水平也随之升高,小鼠清除病毒能力增强,肺部组织损伤和炎性浸润减少,且小鼠存活率增加,从而证明CCDC50在机体水平具有生理学功能。       进一步的机制探究中,该课题组发现CCDC50特异性识别K63泛素化修饰的RLR,并促进激活的RLR的自噬途径依赖的降解,此机制不同于以往了解较多的K48泛素化依赖的降解调控。该过程的发生并不依赖于常见的自噬受体p62, 因p62缺失后,CCDC50依然可以促进RLR的降解,但CCDC50可与p62协同作用。刘迎芳教授团队解析了CCDC50分子LIR结构域和LC3复合体的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证明CCDC50中存在一段非典型的LIR基序,该基序可以结合位于LC3的LDS结合位点,将K63泛素化修饰的RLR拉进自噬小体。有趣的是,紧邻LIR基序,CCDC50有一段MIU基序,该基序可称为反向UIM基序,体外生化实验证实CCDC50-MIU可以结合在LC3的UDS位点,进而证明CCDC50是一种新型自噬货物受体,可以以两段不同的疏水基序结合在LC3的不同位点。这类自噬货物受体是首次在生物体内被发现
中山大学 2021-04-13
王国俊研究员与合作团队联合发现病毒编码蛋白新机制:病毒基因与人类基因融合产生新型嵌合蛋白
RNA病毒一直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分节段负链RNA病毒(sNSV)通过自身携带的RNA聚合酶抢夺宿主细胞mRNA的5’端帽子结构,转录为病毒mRNA,合成的病毒mRNA是由宿主基因和病毒基因组成的嵌合mRNA。此过程被称为“Cap-snatching”,是sNSV复制周期中的关键环节。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病毒mRNA翻译的蛋白只包含病毒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宿主来源的mRNA序列的作用是其5’端帽子结构可供宿主细胞翻译体系识别,其他宿主源遗传信息没有合成病毒蛋白的功能。 该研究揭示了病毒编码蛋白的新机制。 研究发现,病毒抢夺过来的宿主源mRNA片段,不仅起到5’端帽子结构的作用,而且这些宿主源mRNA片段包括起始密码子(AUG),宿主细胞可以从宿主的AUG开始翻译,编码两类宿主与病毒的嵌合蛋白。若宿主源AUG与原有病毒蛋白ORF在同一读码框中(in-frame),产生的蛋白为 N 端延长的宿主与病毒嵌合蛋白; 若宿主源AUG与原有病毒蛋白ORF不在同一读码框中(off-frame),产生的蛋白为新型的嵌合蛋白(Novel host-virus encoded proteins)。 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后可以产生上述两类嵌合蛋白,这些嵌合蛋白可以诱导T细胞反应,并且与病毒的毒力相关。该研究提示,这种新的病毒蛋白编码机制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流感病毒,在其他人类病毒、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中也广泛存在这种宿主与病毒嵌合蛋白的编码机制。 本研究是由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牵头,多国科研工作者共同合作完成。
内蒙古大学 2021-02-01
新型空气净化滤芯
中国发明专利ZL202110169888.1:采用蒸汽诱导相分离与分步喷涂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三维网孔结构、超疏水的复合膜,压降低于100Pa、水接触角大于150°,因而高透气且易于自清洁,所负载纳米材料可实现同步杀菌灭毒,可应用于拔插式重复利用空气净化滤芯。
厦门大学 2025-02-07
新冠肺炎患者分类治疗研究
2020年3月9日,北京大学姜保国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Lancet 在线发表题为“Comorbidities and multi-organ injuries in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的研究成果,该成果首次提出将 COVID-19患者进行分类治疗,同时在治疗COVID-19时,应注意潜在的多器官损伤及其保护和预防。研究人员接管了武汉同济医院的重症患者集中治疗病房。6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被分为三种类型。60例患者中有13例[22%]主要患有肺炎,被归类为A型,提供了抗病毒药,抗生素,氧疗和糖皮质激素等基本治疗方法。60例患者中有33例(55%)为B型,其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炎,并伴有严重合并症。对于归类为B型的患者,研究人员继续在控制肺炎的同时监测合并症的变化,进行个人评估并制定具体的治疗计划,包括降压药,降糖治疗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60例患者中有14例(23%)是重症患者,被分类为C型。分类为C型的患者患有疾病,认为该疾病是由于A型或B型疾病的早期治疗而恶化(导致多器官损伤),这些重症患者应注意器官功能,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包括机械通气,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对症治疗和抗休克疗法。
北京大学 2021-04-10
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策略研究
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黄森忠教授团队在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策略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该研究通过梳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核心时间线脉络,分析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参数,并将其与SARS(非典型肺炎)和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比较,经过建模分析,最终对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的拐点、流行时间跨度、最终规模及复工风险等作出评估预测。  新冠肺炎每日新增治愈人数与新增确诊人数比值随时间变化的时序图 该工作基于传播动力学及普适SEIR模型进行建模,通过“南开大学智英健康数据研究中心”开发的程序EpiSIX,实时跟踪国家卫健委及各地卫健委自2019年12月12日以来发布的确诊病例数据,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趋势进行研判,对疾控策略的效率进行评估,并将相应建议提供给疾控方参考。 该研究团队从2020年1月30日持续发布疫情传播预测(至2月29日每3天发布一次,共11期;从3月3日起每5天发布一次,共3期),并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预测评价指标及预测目标(如疫情最后规模及“没有本地新增病例”的事实终结时间点)。该研究项目由南开大学新型冠状病毒应急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予以支持,并得到了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的支持指导。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中国科学:数学》。
南开大学 2021-04-10
新冠肺炎疫情发展预测模型
2020年1月25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陆家海教授联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W. Ian Lipkin在bioRxiv预印版平台发表文章研究From SARS-CoV to Wuhan 2019-nCoV: Will History Repeat Itself?,通过2002-2003年SARS疫情的数据模拟了武汉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流行数据。 根据此研究模型估计,2019-nCoV病例的累计计数约为SARS总数的2-3倍,预计发病高峰将在2月初或中期。在应对方面,应该限制或禁止区域性迁移,以防止超级传播者的出现和移动,同时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监控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这种流行病。
中山大学 2021-04-10
治疗武汉肺炎的潜在分子机制
2020年1月31日,中山大学医学院郭旭舜团队在bioRxiv 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ModelingEvaluation of the Binding Abilities of Ritonavir and Lopinavir to WuhanPneumonia Coronavirus Protease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同源模建,构建了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两种蛋白酶--冠状病毒内肽酶C30和类木瓜蛋白酶的结构模型,并将利托那韦和洛比那韦分别与蛋白酶模型对接。在所有的拟合模型中,利托那韦与冠状病毒内肽酶C30的结合最优。并且也发现相对于木瓜蛋白酶,利托那韦和洛比那韦与冠状病毒内肽酶C30结合更优。根据这些结果,研究人员认为克力芝对武汉肺炎的治疗作用可能主要是由于利托那韦对冠状病毒内肽酶C30的抑制作用。 研究人员推测克力芝对武汉新型肺炎等冠状病毒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主要是由于利托那韦对CEP_C30的抑制作用,这提示接下来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药学研究应集中于发现CEP_C30的催化机制,以及利托那韦如何阻断这一过程之上。
中山大学 2021-04-10
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方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江山平教授首先提出“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方案,并参与推动相关科研攻关和临床研究,为抗疫工作贡献了中山大学专家的智慧和力量。2020年1月19日,受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院士和党委书记王景峰教授指派,江山平教授参加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科研攻关组牵头组织的新冠肺炎防治工作会议,根据会上决议,江山平教授牵头承担了广东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科技攻关应急专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低分子肝素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预防肺微血管栓塞对改善新型冠状病毒重症肺炎预后的作用,目前该研究成果已运用到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救治方案中,取得很好成效。1月27日,江山平教授参加了包括中科院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省实验室徐涛院士等在内的新冠肺炎防治工作会议,与徐涛院士深入探讨了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并制定了科学的研究方案。方案制定后,江山平教授联合定点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在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实施开展了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研究。2月7日,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卫健委联合组织,由钟南山院士主持,全省十余家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院相关专家参与,共同制定了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多中心协作方案和形成了专家共识。全省10余家定点收治医院按协作方案和专家共识,开展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试用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单鸿院长作为项目总负责人。截至2020年3月4日,累计入组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患者120例,其中轻型9例,占比7.50%;普通型107例,占比89.1%;重型4例,占比3.33 %。目前服用药物后咽拭子核酸检测转阴患者110例,转阴病例中,轻型9例,占比100%(9/9);普通型97例,占比90.65%(97/107);重症4例,占比100%(4/4);平均用药后4.4天转阴。接受磷酸氯喹治疗的120例患者中无1例发展为危重型,目前已出院81例。用药过程中,暂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2月18日下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第二十四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情况,重点介绍广东目前疫情防控科技攻关进展情况。江山平教授应邀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磷酸氯喹的科研临床实践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卫健委以及高级别专家组的高度肯定,2月19日,国家卫健委、中医药局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磷酸氯喹被纳入其中。2月24日,江山平教授向国家卫健委汇报了最新的临床研究实验结果,为改善临床救治效果提出调整方案。2月27日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发布《关于调整试用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用法用量的通知》,进一步科学指导磷酸氯喹的用药使用。
中山大学 2021-04-10
新冠肺炎自测评估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表示,“新冠自测系统”的上线具有多方面重要社会意义,最首要的是让群众具有自我健康评估能力,理性地做出保健和就医选择,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表示,“新冠自测系统”的上线具有多方面重要社会意义,最首要的是让群众具有自我健康评估能力,理性地做出保健和就医选择,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表示,“新冠自测系统”的上线具有多方面重要社会意义,最首要的是让群众具有自我健康评估能力,理性地做出保健和就医选择,避免不必要的恐慌。通过自测,可以强化大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科学认识,帮助大家做好就医前的居家分诊,让医疗机构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更加精准地投入到确诊/疑似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身上,避免不必要的交叉感染,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扩散。据了解,该系统导入的自筛问题量表系在董家鸿院士指导下,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诊疗指南,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疫情防控专家组设计,并经中国医师协会组织传染病学、呼吸病学、急诊医学、全科医学四大领域多名权威专家审定。
清华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115 11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