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光伏逆变器关键技术
研制了5kW至500kW不同功率等级的单相、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掌握了主电路、控制系统、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 技术特点:    具有效率高、输出电流谐波含量低、输入电压范围宽等特点,具有孤岛检测和低电压穿越功能。  主要技术指标: 1500kW光伏并网逆变器参数说明: 输入参数:推荐最大太阳电池阵列功率550kWp 直流电压范围(MPPT)450~820V 允许最大直流电压880V 最大阵列电流2 x 611A MPP跟踪快速、精确MPP跟踪 输出参数:额定交流输出功率500kW 运行电网电压270VAC±10%额定交流电流1069A供电系统TT、TN-C、TN-S运行中的电网频率50Hz±0.5Hz电网电流的谐波畸变<2% 功率因数(额定功率下)1过载能力120%/1min短路保护150%/(<0.1s) 效率:最大效率      98.8%欧洲效率98.6% 应用范围: 家用、建筑用中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大规模光伏电站。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1
人机语音交互关键技术
一、项目简介 随着智能硬件的快速普及,人机交互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迫切需要语音唤醒、近/远场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语音交互关键技术,尤其要解决复杂场景下的识别鲁棒性等问题。 二、前期研究基础 已开发实现语音唤醒、命令词识别系统、多元麦克风阵列系统、云端“自由说”语音识别系统、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合成系统。 三、应用技术成果 应用开发方面,课题组与华为公司合作,研发语音交互关键技术,涉及语音唤醒、声纹识别、语音识别、麦克风阵列,已开发实现语音唤醒、声纹识别和麦阵语音识别系统,应用到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等平台。 四、合作企业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于1987年正式注册成立,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基地。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ICT领域,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创新、开放合作,在电信运营商、企业、终端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为运营商客户、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ICT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并致力于使能未来信息社会、构建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2013年,华为首超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商爱立信,排名《财富》世界500强第315位。目前,华为约有18万名员工,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厦门大学 2021-04-11
内外翅片管换热器关键技术
相关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 项,通过国家 863 项目的验收,测试发现紧凑 度是传统光管换热器的 12 倍,最大换热效能从 31%提升至 81%。为国内某钢铁公 司设计和制备的新型内外翅片管高温换热器已经通过现场测试,在设计工况下温 度效率比其现有产品的温度效率提高 10%以上。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白泥脱硫关键技术
针对白泥脱硫工艺过程中出现的黑液、亚硫酸盐氧化不充分所产生的运行风险以及石膏难脱水和含水率高等运行问题,课题组结合理论与现场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技术研究。以满足白泥脱硫系统健康稳定运行为目标,对白泥替代石灰石工艺系统进行相应的完善改造。 在我国南方白泥富集地区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6-08
番茄红素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开发
一、成果简介  番茄红素是植物中所含的一种天然色素,是迄今为止自然界中被发现的最强抗氧化剂之一。主要存在于茄科植物西红柿的成熟果实中。它是目前自然界中被发现的最强抗氧化剂。科学证明,人体内的单线态氧和氧自由基是侵害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罪魁祸首。番茄红素清 除自由基的功效远胜于其他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E,其淬灭单线态氧速率常数是维生素 E 的100倍。它可以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高性能新型医疗器械及其关键技术
与医用不锈钢、普通钛合金相比,形状记忆合金医疗器械具有如下优点:(1)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可实现智能安装;(2)低弹性模量,降低骨内固定器应力屏蔽效应;(3)常恢复应力,稳定脊柱和牙齿矫形力;(4)大弹性回复,提高血管与非血管支架压缩比;(5)失稳刚度高,提高支架冲击载荷下的稳定性。本课题组前期从1991年开始研制镍钛形状记忆合金下尿路扩展支架、医用腔道内支架等医疗器械,并已部分投入了临床使用。近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开发了针对复杂或多孔结构记忆合金的表面改性新技术,通过改变表面结构,获得了表面贫Ni甚至无Ni、且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的记忆合金骨科植入材料以及良好血液相容性的记忆合金心血管植入材料;通过改进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获得了具有高生物力学相容性的多孔记忆合金受载硬组织替代材料。在此基础上研制的高性能新型医疗器械在骨科内固定、消化道狭窄与心血管介入治疗等医学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目前已经申请并获得6项发明专利与4项实用新型。
东南大学 2021-04-11
高效紧凑节能的新型板翅式换热器关键技术及工业应用
主要技术描述(文字内容限200字以内): 研制开发的肋板换热器、热翅板换热器、四合一换热器、油气回收冷却箱、燃气轮机回热器、不锈钢板翅式换热器镍基钎焊工艺等多种新型高效肋板式装置和制造工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同时此项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新型高效节能的肋板式换热装置:申请国际PCT专利2项,其中有1项分别在美国、欧盟进入公开阶段并在日本进入审查阶段。上述产品与技术已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传统固态酿造食醋微生物功能优化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应用
系统建立了传统发酵食醋酿造微生物群落及代谢组分分析技术;创新了食醋酿造微生物功能分析及高效筛选技术;构建了基于酿造微生物功能优化的制醋新技术体系,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为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提升提供了基础。项目创新点 ①集成应用微生物群落分析技术,首次解析镇江香醋酿造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演变与发酵进程的规律; ②系统建立食醋有机酸及风味物质分析及其与酿醋微生物功能关联分析技术,首次明确了镇江香醋特征有机酸及功能物质川芎嗪的来源; ③构建了基于酿造微生物功能优化的制醋新技术体系,显著缩短了镇江香醋发酵周期,提高了原料转化率及综合产能,产品批次稳定性得到提高。 
江南大学 2021-04-11
功能油墨及柔性电子器件的印刷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团队在印刷制造领域有多年的研究基础,形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应用突破”的全链条研究方式,构建了印刷电子低成本制造技术及应用集成模式,发展了系列先进防伪功能油墨、高性能导电油墨和活性储能功能油墨,并实现了其在光学防伪、智能服装以及智能包装等领域的应用推广。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项目团队在印刷制造领域有多年的研究基础,形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应用突破”的全链条研究方式,构建了印刷电子低成本制造技术及应用集成模式,发展了系列先进防伪功能油墨、高性能导电油墨和活性储能功能油墨,并实现了其在光学防伪、智能服装以及智能包装等领域的应用推广,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表SCI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专利23项(发明专利20项)。本成果的关键技术与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基于上/下转换多模式光学功能油墨化策略,发展了新型长效功能防伪油墨,将传统的单一颜色印刷光学防伪图案升级为全彩色防伪图像,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特定波长防伪和机密印刷图文信息隐藏与编码。实现了一系列包括近红外激发的多色可见上转换发光防伪功能油墨、紫外光激发多色下转换发光防伪油墨以及兼具上/下转换发光特性的防伪功能油墨的配制,能够满足多种印刷方式(丝网印刷、喷墨印刷以及R2R印刷),在多种包装基底材料上(PET、纸张、织物等)具有良好的印刷效果和防伪应用。 (2)创新的采用同时从电极结构内部和功能油墨外部优化的双重策略,利用大面积丝网印刷技术实现了柔性超级电容器的全印刷工艺制备,率先揭示了印刷工艺对器件性能影响的关键决定机制和内在工作机理。实现了多种高性能储能材料,如金属氧化物,导电聚合物,MOF类功能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油墨化处理,所制备的印刷柔性超级电容器的比电容可达到16.8 mF cm-2(0.1 mA cm-2),同时具有长的循环稳定性(>5000次),优异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0.5 mW cm-2)。本项目提出的印刷电子技术代表了超级电容器制造业的一种范式转变,它为柔性超级电容器提供了一系列简单、低成本、省时、多功能和环保的制造技术,在未来电子产品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3)发展了系列功能传感油墨,实现了高度灵敏和循环稳定的柔性传感器的全印刷制造,揭示了功能导电油墨组分与配比对传感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印刷柔性传感器的传感机理,系统评估了印刷柔性传感器的传感性能,所制备的印刷传感器的应力传感范围可达到155%,最大灵敏度为6.3×104,最快响应速度可达到18 ms,循环稳定性>1000次,并且成功应用于运动、健康监测和智能包装中。 (4)完善了全印刷制造相关理论,解决了印刷制造薄膜类电子器件结构精度低共性问题,利用多种印刷技术实现了高性能柔性/可拉伸电极和柔性加热器件的图案化制造,研究并揭示了其运行工作机理,实现了部分印刷电子器件的集成与成果转化。
武汉大学 2022-08-15
甘氨酸螯合铁的制备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
成果描述:甘氨酸螯合铁是一种新型的铁强化剂,具有稳定性适中,吸收率高,生物效价高,双重营养,安全性高等特点。但是目前我国对氨基酸螯合铁的研究不深入,合成、检测技术不成熟。国内用于营养素补充剂的螯合铁一般是从国外进口,成本高,并且无法获得国外生产厂家的合成及检测技术,给生产、加工、贮藏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控制带来了许多困难。我们研究了甘氨酸螯合铁的合成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以产物的重量,产物中铁和亚铁含量,铁和亚铁的得率为指标,确定了下面合成条件适宜值:配位比(甘氨酸::铁),反应物浓度、反应溶液,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乙醇用量倍,抗氧化剂(铁粉)用量。我们对用最优工艺制备出的产物进行了分析,并与SKP, CMC, Albion, 地奥四家公司的甘氨酸螯合铁商品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自制的甘氨酸螯合铁的总铁含量和亚铁含量基本达到商品氨基酸螯合铁的水平,达到了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原料的标准。市场前景分析:保健食品市场。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符合中国卫生部关于保健食品的原料要求,产品的卫生指标、理化指标、功效成分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等均符合卫生部关于保健食品的相关要求。
四川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