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纳米分散研磨仪
产品详细介绍产品介绍CL-6 纳米分散研磨仪 概述:  纳米分散研磨仪是我公司新开发专注于纳米材料分散、混合、研磨而设计的一款高性能研磨仪,特别是油性材料的混合,研磨效果最佳。CL-6 纳米分散研磨仪 工作原理:采用三维高频振动技术产生每分钟上千次的冲击、剪切、研磨,效率比球磨机提高几十倍。 利用剪切力、摩擦力、冲击力、将粉体由大颗粒粉碎成小颗粒。纳米分散研磨仪不仅可研磨、粉碎、混料(3分钟内可以将物料混合均匀,效果、效率均优于进口设备“红魔鬼”“快手”)还可用于无机矿物材料的表面改性、光饰作用,金属材料的机械合金化, 多种材料的分布、分散混合产生均化作用。CL-6 纳米分散研磨仪 性能优点:1.选择性研磨 :研磨过程开始时,通过剪切力、摩擦力、冲击力、减小样品的尺寸,此外,由研磨球翻滚运动产生的摩擦也使样品的尺寸进一步减小。2.研磨后样品粒径的分布窄,均匀化程度好。3.可避免结块现象。4.处理样品量大,6个研磨罐,最大处理量一般6L。5.研磨罐独立,避免交叉污染。6.可进行无铁研磨,丰富的罐体和磨球材质,可进行防止掺入杂质的无铁研磨。CL-6 纳米分散研磨仪 技术参数:•  工作电压:     单相220V/50HZ•  研磨罐容量:   50—6000ml(可定制更大)•  定时器:       0—99小时•  变频器:       0.75KW•  电机功率:     0.75KW •  振动频率:     1500rpm•  主机尺寸:     Φ950*630*800•  主机重量:     140kg•  最大进样尺寸: < 10 mm•  最终出样尺寸: 5– 10 μm•  研磨罐材质:   不锈钢罐、玛瑙罐、尼龙罐、聚氨酯罐、聚四氟乙烯罐、氧化锆罐、陶瓷罐等(每台6罐)CL-6 纳米分散研磨仪 行业应用:•  适用于实验干样品或悬浮液中固体样品的精细研磨粉碎•  适用于乳状液或糊状物的均匀化处理•  适用于纳米材料分散,效果优于普通机械法和超声波法•  适用于无机矿物材料的表面改性、光饰作用,金属材料的机械合金化
连云港市春龙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真空纳米收集炉
产品详细介绍 ZN-20真空纳米收集炉 一.说明: 纳米粉末收集炉是在真空或充保护气体状态下,利用中频感应加热的原理实现金属与坩埚熔炼蒸发,然后利用一旋转装置收集纳米级粉末的设备,节能、产量高、粉体粒度尺寸可控、设备操作简单,设计新颖,是科研院校以及科研单位实验室理想的制备纳米粉末的设备,可以实现真空收集及真空密封。 二.主要技术参数:1.额定功率:20KW2.额定温度:1800℃3.容量: 500g4.极限真空度:5X10-3Pa5.压升率:≤4Pa/h 6 电源:中频电源IGBT 三、结构说明 本产品由炉盖、炉体、旋转收集装置、充气系统、真空系统及高频电源控制系统等组成: 1、炉体: 为全不锈钢设计,炉壳采用双层水冷结构。 2、旋转收集装置:炉体上设有旋转收集装置,呈扇形状。收集器的内侧设有粉末收集刀,旋转的同时把纳米粉导入收集瓶中。 3、真空系统: 采用二级泵,即k150油扩散泵与2XZ-8D 直联泵。真空机组上设有放气阀及充气阀。 4、炉架:由型钢钢板组焊成柜架结构,炉体安置在炉架上。 5、水冷系统:由各种阀、管道等相关装置组成,并设有断水时声光报警、自动切断加热电源功能。 6、加热电源:电源采用最新技术(IGBT模块),整套电源相当于一台电脑主机般大小,外观小巧、节能环保。
上海晨鑫电炉有限公司 2021-08-23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支持办好新型研究型大学
2月23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赴深圳调研,深入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光明科学城、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了解新技术赋能药物研发、合成生物研究、脑设施应用、医学科技创新、新型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等情况,主持召开新型研究型大学调研座谈会。
教育部、微言教育 2025-02-24
新型环保粉体材料的研制开发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本项目所研制和应用的净水材料SPM是在消化吸收进口净水材料基础上,利用国产原料研制成功和应用的一种合金材料,经初步试验与核算SPM的性能达到引进产品的主要水质指标,但其售价仅为进口产品的50%~60%,因此由上海市科委立项,由上海芬迪超硬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实行产学研结合,承担该项目并于2008年通过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该项技术的先进性和技术特点: 1)去除自来水中的余氯效果良好,去除效率可高达90%以上; 2)去除水中有害金属离子如Pb、Hg、Cr、Cd等;3)抑制水中细菌和藻类繁殖,杀菌率也>?0%; 4)与活性炭和分离膜联用,可对活性炭和分离膜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而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成本。在实验工厂实行批量生产,并应用于集团用、家用和全屋型饮用水净水机(器),以及居民社区分质供水的饮用水站。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一种抗病毒、杀细菌及消除PM2.5的新型多功能广谱材料
我校研究所成功研制一种新型多功能广谱材料。该材料可有效抑制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是一种集病毒消杀、灭菌、除霾于一身的光动力响应智能高分子材料。此次设计开发的具有光化学治疗功能的共轭聚合物,是利用高分子材料敏化空气中的氧气产生能够杀伤病毒物质的性质,实现对病毒、细菌的杀伤的。”我校生物物理研究所邢成芬教授说,“这种通过光化学方法杀伤病菌的方法,可以从分子水平上避免病毒、细菌产生抗药性。”此外,该材料还能利用高分子材料与PM2.5表面微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的强烈结合作用,实现对PM2.5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4
一种亚纳米厚度的纳米孔传感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亚纳米厚度的纳米孔传感器。第二电泳电极或微泵、第二储藏室、第二微纳米分离通道、基板、第一绝缘层、亚纳米功能层、第一微纳米分离通道、第一储藏室、第一电泳电极或微泵顺次放置,亚纳米功能层的中心设有纳米孔,第一绝缘层的中心设有第一绝缘层开孔,基板的中心设有基板开口,第一微纳米分离通道中部设有测量离子电流的第一电极,第二微纳米分离通道的中部设有测量离子电流的第二电极。本发明解决了将亚纳米功能层集成于纳米孔的技术难点,其制备亚纳米功能层的方法简单;解决了DNA或RNA碱基穿越纳米孔时由于碱基可能存在的不同取向而导致对碱基与亚纳米功能层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浙江大学 2021-04-11
一种去除甲醛用天然沸石负载CuO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领域,具体为一种去除甲醛用天然沸石负载CuO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用盐酸对天然沸石进行处理,并水浴加热,搅拌、过滤、洗涤、干燥,热处理后制备出性能稳定的天然沸石,然后,结合浸渍工艺将天然沸石浸渍在氯化铜溶液中,以四甲基乙二胺为络合剂,CTAB为软模板,葡萄糖为还原剂,采用水热法制备天然沸石负载Cu纳米线,最后,采用热处理法制备天然沸石负载CuO纳米管复合光催化材料。该工艺过程简单,成本低,便于实现,制备的天然沸石负载CuO纳米管复合材料比表面积大,易于回收,吸附降解性能好。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4-11
一种海绵状γ-Bi2MoO6多孔超级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绵状γ-Bi2MoO6多孔超级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称取3mmoLBi(NO3)3·5H2O,加入1mL?HNO3和9mL?H2O,溶解得溶液A;称取1mmoL?MoO3,溶解于20mL含有2.5mmol?NaOH的溶液中,得溶液B;将溶液B加入到溶液A中,然后向该反应液加入一定量的十二烷基磺酸钠;将反应混合液转移至40毫升带有聚四氟乙烯内衬的不锈钢反应釜中,密封后置于烘箱,设置一定的温度,反应10-15小时;反应结束后,抽滤干燥,即得本发明的海绵状γ-Bi2MoO6多孔超级纳米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一种碳纳米球/NiCo2O4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的高能量密度的碳纳米球/NiCo2O4 复合材料及其制备 方法与应用,所述的碳纳米球/NiCo2O4 复合材料是粒径为 100-300nm 的核壳结构纳米微球,其内层是粒 径为 50-200nm 的碳纳米球,外层是厚度为 20~100nm 的 NiCo2O4 包覆层。其制备方法为:先将粒径为 50-200nm 的碳纳米球与油酸钠混合后超声分散均匀;然后加入弱碱、Co2+和 Ni2+,混合均匀后水热处 理得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一种带有硫化铝外壳的二硫化钼纳米粉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ZL 201410557617.3)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硫化铝(Al2S3)外壳的二硫化钼(MoS2)纳米粉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该纳米粉末材料为核壳结构,内核为MoS2纳米颗粒,外壳为Al2S3层;所述MoS2内核的粒径为10~100nm,所述Al2S3外壳层为非晶Al2S3层,其厚度为1~10nm。本发明采用等离子电弧放电法,将钼粉和铝粉按一定原子百分比压制成块体作为阳极材料,采用石墨作为阴极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8 39 40
  • ...
  • 329 33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