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新型高分子纳滤膜技术在农村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本项目拟通过建立复合纳滤膜多层结构的协同设计方法,丰富复合纳滤膜制备的理论基础,提升纳滤膜的分离性能,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纳滤膜制备技术,并实现规模化生产,促进纳滤膜分离技术的广泛应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利用新型植物生物反应器的进行种苗的工厂化扩繁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是以琼脂为支持物的半固体或固体培养。固体、半固体培养是一个劳动密集型技术,需要大量的手工劳动,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液体培养易于操控,适合大规模的组培生产,但是由于组培苗长期的浸泡在液体中,无法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组培苗玻璃化情况严重、抗逆性较差,栽培死亡率高,也增加了生产成本。随着植物组织培养产业日益兴盛,传统的固体、半固体培养及液体培养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产业的需求。 新型生物反应器采用间歇浸没培养模式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并以半夏等药用植物为材料进行试验,优化该装置的浸没频率等参数,实现了高通量植物种苗的工厂化扩繁。与传统的培养模式作比较,无论在培养周期、种苗质量上均较优。由于通量大,在育种上的应用节省了时间和人力、物力,效率大大提高,达到产业化应用水平。 项目技术优势 间歇浸没培养系统结合了固体培养(最大化气体交换)和液体培养(营养充分的吸收)的优点,在很多种植物幼苗和体细胞胚体的培养中占有一定的优势,植物的长势情况和增殖率比传统的固体培养、半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都要好,所获得的幼苗和体细胞胚体质量高,更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移栽成活率较高。间歇浸没培养模式采用程序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大大的减少了劳动力的消耗,生产成本和传统的模式相比大幅度的降低,在商业化生产上占有很大的优势。 ①.减少甚至避免玻璃化实验证明,增加通风和植物材料间歇的接触液体培养基是降低玻璃化的有效方法,而间歇浸没培养系统正好具备这两个特征。 ②.组培苗环境适应性强利用传统的培养方式获得的组培苗,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弱,在炼苗阶段由于环境变化较大,一般成活率较低。但间歇浸没系统获得的植物由于在培养时就进行了外界空气的锻炼,因此,绝大多数能够成功的适应环境,炼苗成活率较高。 技术成果 本项目已利用新型生物反应器进行了半夏、铁皮石斛、大蒜、百合等经济植物的扩繁。 目前本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抗肿瘤药物四氢化萘酰胺类化合物和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前药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环苯替尼(CB1107)是新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Bcr-Abl和c-Kit蛋白酪氨酸激酶具有双重抑制作用,主要用于治疗Bcr-Abl基因高表达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c-Kit基因高表达的胃肠道间质瘤。环苯替尼为目前一线正在使用的伊马替尼的me-better药物,用于替代伊马替尼的一线治疗和耐药患者治疗。目前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按新药注册分类属于化学药品1.1。 环苯替尼的显著特点是对人癌(CML)免疫缺陷性小鼠异体移植体内药效达到治愈的效果(免疫缺陷性小鼠试验的结果认定为与人临床结果非常相近),肿瘤细胞完全被杀死,有效率达到100%,无严重毒性发生;其将是伊马替尼的替代产品,新药上市后将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辽宁大学 2021-04-11
华南理工团队首次报道选择性抗肿瘤的pH超敏溶瘤纳米材料
研究通过发展了具有“质子晶体管”效应的pH超敏纳米去垢剂,使得具有裂解细胞膜活性的材料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突破了以往该类材料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高毒性问题,为肿瘤乃至耐药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思路。
华南理工大学 2022-04-04
均一Fe3O4微球从纳米到微米级尺寸控制合成及癌症早期诊断与预警的血液肿瘤细胞快速检测
该成果采用两亲性多元醇还原的溶剂热法可控制备具有高度单分散性的 Fe3O4 微球,实现了微球尺寸在 50~1200 nm 范围的可调,其>500 nm 的高单分散性的大尺寸磁珠未见文献报道。以 SiO2 等包覆所获得的高单分散性磁珠易于氨基和羧基化,从而在偶联剂(如碳二亚胺)等作用下,易于实现纳米磁珠与 CD45 等抗体的有效结合。目前磁珠表面包被 CD45 等抗体的试验已顺利完成。 该成果提出了纳米磁珠的全尺寸控制合成新思路,在高效包被 CD45 等抗体阴性富集实体瘤循环血液中稀有癌细胞的检
扬州大学 2021-04-14
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智能早诊早筛体系建立及应用(内镜精灵——内镜医生的第三只眼)
本项目结合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内镜影像学、早期肿瘤诊疗学技术,创建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智能早诊早筛体系,大幅提高内镜检查质量和消化道肿瘤早诊早筛水平。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消化道肿瘤是严重威胁全球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早诊早治是改善患者生存率的重要策略,然而,项目组多年流行病学研究揭示,我国消化道早期肿瘤检出率低、漏诊误诊率高,检查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危害患者生命。 基于此,本项目结合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内镜影像学、早期肿瘤诊疗学技术,创建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智能早诊早筛体系,大幅提高内镜检查质量和消化道肿瘤早诊早筛水平。具体为:1)首创消化内镜全局智能监测与无盲区扫查技术,开辟内镜质控新路径。使胃镜检查盲区率降低45%、肠镜检查合格率提高1.78倍、腺瘤检出率提高1.12倍,确立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2)发明“逻辑拟人化”消化道高危病灶动态探查方法,使胃瘤变漏诊率降低78%,推动智能内镜临床应用;3)创建实时监测与智能反馈内镜检查质量方法,使医生胃癌前状态检出率提高1.33倍,肠腺瘤检出率提高0.88倍,显著提高消化内镜检查质量;4)研制消化内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主机,实现实时动态多模态预测,系统延迟小于 48ms,全面满足临床需求。 在消化内镜人工智能领域发表论文影响因子排名世界第一,引领研究方向,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2篇,其中中华系列论文25篇,SCI论文27篇,影响因子9分及以上21篇,单篇最高45分。制定专家共识及行业指南3项、国家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18项。该项目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4项,成功转化发明专利14项,所孵化产品获国家医疗器械创新审批,获中国、欧盟II类注册认证共7项。在中德500余家三甲及基层医院落地应用,覆盖近2000万人;技术相关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达5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获2021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21年欧洲消化疾病周国家学术奖、2020年中国十佳消化道领域临床研究奖等。樊代明院士和李兆申院士评价该成果极大推动我国消化道早癌防治事业的发展。
武汉大学 2022-08-15
科技部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通知
有关城市要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建设方案重点任务落实,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打造人才高地,扩大开放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科技部 2022-01-10
一种新型介孔碳担载的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介孔碳担载的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金属催化剂由金属粒子0.01wt%~90wt%和介孔碳载体10wt%~99.99wt%组成,介孔碳载体由杂原子掺杂的介孔碳材料制成,该杂原子掺杂的介孔碳材料是以含有杂原子的离子液体为单体,与模板剂在室温下混合,然后在400~1000℃下煅烧1~6小时,冷却至室温,最后除去模板剂制得,金属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100nm,介孔碳材料中杂原子的质量分数为0.01wt%~80wt%。本发明催化剂可以通过氮、硫、磷、硼、氟等杂原子的掺杂调控纳米金属的价态以及金属在载体表面的沉积与分散,从而有利于增强其催化活性。另外,催化剂制备简单,对水、空气和热稳定。
浙江大学 2021-04-11
治疗2型糖尿病、脑卒中、结肠炎、胃溃疡的新型化学及生物药物
项目成果/简介:实验室研究概貌:衰老相关疾病就是随着年龄升高其发病率随之上升的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脑卒中、肠胃溃疡等。根据我们的衰老理论,衰老就是各器官组织功能衰退导致的,而不同器官组织功能的加速衰退就会导致各种衰老相关疾病。因此,衰老与衰老相关疾病具有共同机制,解决了衰老相关疾病,就可以揭示衰老的关键机制,开发延缓衰老新策略。实验室研究成果:我们建立了新型药物筛选平台,以动物为研究模型,筛选了大量化合物(主要为临床用药、新合成化合物、天然产物提取液)、基因工程改造的益生菌。筛选发现了一系列有望治愈2型糖尿病(图1)、脑卒中(图2)、肠胃溃疡(图3)等疾病的候选药物。特点如下:疗效好:活性较治疗相应疾病的临床用药活性高,相同条件下,可更有效降低血糖、治疗蛋白尿、减少脑梗死体积、抑制肠胃溃疡。靶点新:药物相应靶点(target)不同于已经发表、各公司正在研发的靶点。同时新发现靶点有可能是导致疾病的真正基因。已知靶点有可能只是导致某些症状的表层靶点。剂量低:相对于现有临床药物,我们发现的小分子剂量为其临床应用剂量的1/400-1/10,因此长期使用副作用将会更低。有治愈潜力:根据我们的数据,益生菌、小分子可以避免现有临床药的毒副作用,比如现有糖尿病治疗药物的肝肾、心脏毒性,并具有保肝护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同时,我们选用的益生菌,本身就具有优化肠道菌群,改善肠胃功能的效果。数量多:小分子化合物40余种,2020年底至今已申请专利14项。治疗性益生菌5种。适应症广:个别小分子、益生菌可同时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如一种益生菌可治疗2型糖尿病(在2周内显著降低血糖)、缺血性脑卒中、肠胃溃疡。这说明经过改造的益生菌,可以分泌穿透大鼠血脑屏障的纳米尺度小泡,治疗大脑相关疾病。合作需求:关于小分子和治疗性益生菌,考虑在有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的高新区建立企业,也希望与大型药企合作开发药物。同时,我们可在以上所述研究领域提供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
兰州大学 2021-04-10
一种新型螺环膦‑羧酸的铱络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螺环膦-羧酸的铱络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地讲是以取代的7-羧基-7′-二芳基膦基-1,1′-螺双二氢茚为配体,在碱的作用下形成羧酸负离子,再与铱前体进行络合,可以得到不同的铱/螺环膦-羧酸络合物。该新型螺环膦-羧酸的铱络合物能够催化多种不饱和羧酸的不对称氢化反应,表现出很高的活性和对映选择性,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前景。
南开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5 96 97
  • ...
  • 103 10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