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复合酶皮胶原处理剂系列产品
本项目来源于国家863计划项目成果,核心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复合酶皮胶原处理剂系列产品有A-G7个系列、12个品种,这些酶制剂可以分别用于以下不同的用途:(1)猪皮的臀部处理(复合酶皮胶原处理剂A和复合酶皮胶原处理剂B);(2)牛皮、山羊皮的颈纹处理(复合酶皮胶原处理剂C);(3)猪皮、山羊皮全皮脱毛处理(复合酶皮胶原处理剂D),这种脱毛完全不同于文件1的有温有浴酶脱毛,它是通过涂刷在皮的肉面进行脱毛的;(4)水解动物皮提取胶原(复合酶皮胶原处理剂E);(5)猪皮、牛皮以及羊皮的浸酸软化和蓝坯革处理(复合酶皮胶原处理剂F);(6)猪、牛、羊皮的软化处理(复合酶皮胶原处理剂G)。经批量生产并应用结果表明,本项目系列产品,综合性能优于或接近国内外同类产品,技术成熟。
四川大学 2015-12-21
固定化重组头孢菌素脱乙酰酶生产
本项目利用重组大肠杆菌异源表达来自枯草芽孢杆菌中的CAH基因,发酵生产头孢菌素脱乙酰酶蛋白。由于重组蛋白表达量高,采用简单的硫酸铵分级沉淀方法即可达到很好的纯化效果,极大程度地缩减了蛋白纯化的成本。 在工业应用中,将游离酶固定在载体上可以实现多次重复利用,产物分离容易,可以连续操作。在众多固定化酶方法中,由于制备的固定化酶稳定性好,共价结合的方法在工业中最为常用。本项目采用共价结合的固定化方法,在温和条件下将游离酶连接在亲水性环氧基载体上,得到的固定化酶活力回收高,稳定性好,重复使用次数高。已完成整条工艺流程。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CAH蛋白进入中试阶段,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发酵培养基等工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酶量。目前完成的蛋白纯化及固定化酶制备工艺,对产品的性能已通过相关的实验得到很好的评价结果。在不断完善发酵和固定化酶制备工艺后,即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试验规模,从而应用于工业生产。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水酶法同时提制植物油脂和蛋白技术
项目以花生等高含油油料作物为原料,集成可控酶解、连续三相分离、膜分 离浓缩、高效破乳等技术,从油料中提取油脂与水解蛋白,工艺路线较为简单, 实验室小试条件下,游离油与水解蛋白得率分别达到 93%和 87%,中试实验中, 游离油得率和水解蛋白得率均达到 80%左右,所得花生油达到国家三级花生油的标准。该深加工技术大大提高了花生的附加值,为花生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种有 广泛市场前景的途径。 创新要点 (1)处理条件温和,可得到无黄曲霉毒素污染、无溶剂残留的高质量的油脂,同时有效回收原料中的蛋白质; (2)工艺绿色环保,比现行分离蛋白工艺更为节能降耗。
江南大学 2021-04-11
高品质麦芽糊精的酶法生产关键技术
麦芽糊精是以淀粉为原料,通过生物酶法控制淀粉水解程度,从而得到DE 值处于 5-20 的淀粉水解产物。麦芽糊精的分子量介于淀粉和淀粉糖之间,是一种价格低廉、口感滑腻、没有任何味道的营养性多糖。 高品质的麦芽糊精流动性良好,无异味,几乎没有甜度;溶解性能良好,有适度的粘度;吸湿性低,不易结团;有较好的载体作用,是各种甜味剂、香味剂、填充剂等的优良载体;成膜性能好,既能防止产品变形又能改善产品外观;极易被人体吸收,特别适宜作病人和婴幼儿童食品的基础原料;对食品饮料的泡沫有良好的稳定效果;对结晶性糖具有抑制晶体析出的作用;有很好的乳化作用和增稠效果;有促进产品成型和良好地抑制产品组织结构的作用。由于麦芽糊精所具有的优良使用特性,使其广泛应用于饮料、冷冻食品、糖果、麦片、乳制品、保健品等行业,还可应用于纺织、日化、医药生产中。
江南大学 2021-04-13
Happy-T4M酶标板离心机
性能特点: 1、微机控制,触摸面板,LCD显示。 2、采用交流变频电机。 3、可直接设定转速,自动计算RCF值。可直接设定RCF值,自动转换成转速。 4、具有10档升降速。 5、运行中可修改参数,运行参数自动记忆。 6、具有10种自定义程序存储功能。 7、具有软刹车功能。 8、具有转子号识别功能。 9、具有超速、不平衡和门盖安全保护功能,并在显示窗口显示故障信息和声音报警。
济南福的机械有限公司 2022-04-27
创新创业教育汇聚中国新动能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积极回应时代呼唤的创新、发展和升华,将直接影响甚至引领未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
教育部 2019-10-10
纯有机室温磷光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天津大学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杨杰博士等在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Cell Press旗下材料旗舰期刊《Matter》在线发表,题为“Förster能量转移:一种开发刺激响应性室温磷光材料的高效途径及其应用”。该成果的第一作者为天津大学2019级博士生王云生,共同作者有吉林大学邹勃教授,共同通讯联系人为杨杰博士、唐本忠院士和李振教授。 刺激响应性有机发光材料因其在信息存储、防伪、光电器件等应用中的巨大潜力而备受关注。目前,大多数刺激响应发光材料都是属于荧光类材料,而磷光类材料较为稀少。相对而言,具有刺激响应特性的有机室温磷光(RTP)材料兼具刺激响应荧光材料的功能和室温磷光材料的时间分辨特性,是当前有机发光材料领域的热点,同时也是难点。迄今为止,刺激响应纯有机RTP材料的报道多是停留在理论验证或探索性实验阶段,究其原因,材料制备的复杂性和内在机制的不明确性制约了这类材料的实际应用。基于此,要突破现有技术实现新的发展,就迫切需要拓展在理论层面的认知边界,获得新的行之有效的材料构筑策略。 研究人员利用主-客体掺杂体系中距离调控的共振能量转移(FRET,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过程,开发了具有刺激响应特性的RTP材料。FRET在不同环境下的广泛适应性和主-客体体系的良好磷光性能共同提高了材料体系的实用性。利用该策略制备的材料不仅与现有印刷技术展现出完美的兼容性,而且FRET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特异性识别也被成功应用于信息加密。该工作首次揭示了FRET过程在宏观RTP刺激响应材料构筑方面的巨大潜力,提出了一种简单、廉价、有效并极具商业潜力的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构造策略。
天津大学 2021-02-01
新冠肺炎恢复期血浆疗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张欣欣、周敏、陈立等组成的团队参与协助中国生物、武汉三家参试医院和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进行专家评估,研究数据显示,将恢复期供体中含有高滴度中和抗体的血浆输注给患者后,其临床症状在24-48小时即得到改善,同时实验室炎症指标和肺部影像学在短期内都得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其中5名患者在治疗后中和抗体的滴度升高,所有患者在治疗后7天内病毒核酸的检测均转为阴性。目前尚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恢复期血浆有望成为挽救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生命的有力武器。 人体感染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产生相应的物质来抵抗这些病原体,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抗体。经历细菌或病毒性感染而幸存的患者,体内可产生较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恢复期血浆治疗就是采集恢复期患者的血液,经过分离处理后,将富含中和抗体的血浆输注给其他患者的治疗方法,属于被动免疫治疗的一种。恢复期血浆疗法用于传染病的治疗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1918~1920 年的西班牙流感、1920~1940 年代的猩红热、1970 年代的百日咳流行期间,恢复期血浆就已用于临床救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后来这一方法又被用于麻疹、阿根廷出血热、流感、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细小病毒 B19 感染等。近二十年来,这一经典疗法又被用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H1N1、H5N1、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等新发突发传染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当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抗病原体药物时,尤其是新发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恢复期血浆疗法可能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的唯一选择。 恢复者血浆治疗适用于重症患者,最好在起病2周内治疗,因为这个时候病人体内还有病毒复制或者病毒血症,用恢复期血浆可以快速中和血液中的病毒,减轻炎症反应,可以遏制病情恶化,改善患者预后。起病2周后机体内病毒载量明显减少,而且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并发症,如细菌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肺泡上皮细胞大量损伤,这个时候用恢复期血浆,可能疗效已经大打折扣了。 从既往治疗其他传染病的经验看,总体上说是安全的。但输注血浆仍然有潜在的输血感染病原体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包括过敏等。恢复期血浆在分离制备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严格的病原体灭活和生物安全性检测,感染风险较小,但不排除个别处于窗口期的供体病原体检测阴性的情况。其次,在输注恢复期血浆的过程中,有发生输血相关肺损伤的风险,尤其是在已经发生严重肺部炎症的患者,值得注意。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检测系统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科研团队联合企业成功研发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检测系统。据了解,该系统可快速检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并实现大数据监控预警,有望为疫情控制提供新思路。该系统的便携式检测仪单元已获得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该系统由“掌上模块”和“线上模块”两部分组成:“掌上模块”是一款便携式检测仪,从外观上看这款便携式检测仪只有鼠标大小,使用USB接口充电,能够连接手机电脑,满电续航超过24小时。检测仪可以单手控制,操作简单,便于入户排查。检测仪内部集成了精密的检测核心模块,与实验室大型仪器检测精度相当,能够快速判断出是否为疑似病例。掌上模块检测出的结果会自动上传到“线上模块”——疫情监测预警云平台。云平台会将检测结果进行智能化处理,上传至各级政府疾控和医疗监测机构云平台,给各级机构提供疫情预警、态势分析和决策支持,对疫情进行全方位、智能化管控。
天津大学 2021-04-10
新冠病毒对胰腺的损害研究
在该研究中,收集了公共数据集(大量RNA-seq和单细胞RNA-seq)发现ACE2在胰腺(外分泌腺和胰岛中)的表达和分布。而且,包括轻度和重度COVID-19患者在内的临床数据表明存在轻度胰腺炎。在这67例严重病例中,有11例(16.41%)的患者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升高,有5例(7.46%)的患者显示胰腺影像学改变。在54例轻度病例中,只有一名患者(1.85%)显示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升高,而没有影像学改变。该研究揭示了COVID-19患者轻度胰腺损伤的现象和可能的原因。这表明SARS-CoV-2感染后的胰腺炎也应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视。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2 23 24
  • ...
  • 84 8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