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2.基于管型母线的在线监测系统。
1.耐火(高温)管型母线外包绝缘材料的研发生产技术。2.基于管型母线的在线监测系统。
山东中泰阳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4
变刚度双质体激振器式特大型振动磨
本实用新型变刚度双质体激振器式特大型振动磨涉及一种振动磨,特别是一种具有变刚度、双质体、 激振器式的一般振动磨或特大型振动磨,属于振动利用工程技术领域。包括上质体、下质体、电动机、电 机座、联轴器、联轴器罩、主振弹簧、隔振弹簧和底座,其中上质体包括筒体、进料口、端盖、出料口、 激振器、右联接架、磨介、左联接架和配重体;上、下质体之间通过主振弹簧相联接,主振弹簧内径与上、下质体上的主振弹簧导柱外径相配合;下质体通过减振弹簧支承在底座上。所述筒体通过主振弹簧可能动地支承在下质体上,在筒体的右侧用右联接架刚性固结有激振器。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1
超声振动红外热像(热波)无损检测设备及技术
1、成果简介 超声振动红外热像(热波)无损检测设备以超声激振被检测对象,以红外热成像方式检测物体的内部缺陷,具有单次检测面积大、速度快、可单面检测、不必拆下总装后的部件、可在外场使用等优点。是一种适合于任何固体材料结构内部裂纹、分层或脱粘缺陷检测的可视化检测设备。主要检测对象有:材料内部微裂纹,复合材料的分层、脱粘和撞击损伤,热障涂层和陶瓷部件上的微裂纹,管道内壁的裂纹和腐蚀坑,C/C复合材料上的裂纹,固体发动机绝热层脱粘,航天胶接结构脱粘,焊缝内部裂纹。该设备和技术是2001年以来4.5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次航空科学基金、2次航天支撑技术基金共同资助下的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典型技术指标: 最大激振功率:50-2600W; 图像分辨率:320*240~620*480; 检测时间:5s; 单次检测面积:500mm*375mm及以上。 具体指标可根据实际需要的技术、经济性能合理调整。2、应用说明 用于各类材料、结构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如:材料内部微裂纹,复合材料的分层、脱粘和撞击损伤,热障涂层和陶瓷部件上的微裂纹、脱粘,管道内壁的裂纹和腐蚀坑,C/C复合材料上的裂纹,固体发动机绝热层脱粘,航天胶接结构脱粘,焊缝内部裂纹。应用单位有航天二院201所、北京卫星制造厂,技术合作单位有航天6院389厂、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3、效益分析该设备和技术是自2001年以来4.5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次航空科学基金、2次航天支撑技术基金共同资助下积累的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有台式、移动、便携形式,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一种基于涡致振动的海流能发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涡致振动的海流能发电装置,包括流速调整装置和发电主体装置,发电 主体装置包括支撑柱、方柱振子、压电发电装置、以及箱体;箱体通过四块隔板分隔成对称设置的过流 腔室、振动腔室和发电腔室,方柱振子设于过流腔室内,方柱振子通过两根竖直设置的支撑柱固定,支 撑柱上下两端分别自由穿过过流腔室上下方的振动腔室伸到发电腔室内与压电发电装置接触,两个压电 发电装置分别设于上下两个发电腔室内,振动腔室内支撑柱上设有固定环,固定环与振动腔室的上下两 个隔板分别通过振动弹簧相连;所述流速调整装置设于箱体前方,用于调整进入过流腔室内海水的流速。 本装置结构简单,发电效率高,充分利用了海流能。
武汉大学 2021-04-13
一种振动式深松机作业状态监控系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振动式深松机作业状态监控系统,不仅可以对深松机工作性能、关键参数进行现场移动检测,同时能够通过GPS定位以及GPRS?DTU无线传输技术实现远程计算机的同步监测、在数据的线分析和批量存储,计算机对定位地块数据查询分析并结合该机具返回的关键技术数据分析,通过建立BP神经网路模型,输出以最低消耗为目标的优化参数,得出该地块最优耕作周期、最适宜的耕作深度、工作效率、最高的机具深松频率和振幅等相关参数,并将相关参数发至现场移动监控终端供其参考,从而实现真正的少耕、优耕。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隧道爆破振动与冲击波破坏安全技术研究
针对爆破振动波、冲击波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影响,本团队组织开展技术攻关,主要成果包括: 1.首次基于现场试验,验证了多次钻爆冲击波作用下,单层钢化玻璃的疲劳破坏现象;制定临建建筑物多次爆破冲击波破坏效应的控制标准。 2.总结与围岩等级相匹配的量产常用炸药类型、水封爆破技术;建立了炸药、岩石不同匹配值与爆破块度之关系:对强度大于30MPa的III级及以上硬质围岩,应采用2号岩石乳化炸药;对强度介于5-30MPa的IV级软岩,应采用二级煤矿许用炸药。对强度小于5MPa的V围岩,应采用三级煤矿许用炸药,最优阻抗匹配系数为2.53-3.30。另据试验结果知,为满足隧道施工中装运碴土要求,炸药岩石阻抗匹配并非在匹配系数为1.0时最优,而在1.98-3.30之间,且围岩强度越低,其对应最优阻抗匹配值越大。发现在药量相同的情况下,水封爆破的振速小于常规爆破振速的非惯性推测现象,水封爆破有明显的减振作用。初步分析认为,一是水封不同于水介质爆破;二是“水袋+炮泥”的可靠堵塞比常规堵塞和不堵塞工况,使爆破振动的各向分布均匀化所致。隧道水封爆破相比常规爆破工艺,具有降低炸药单耗,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循环进尺,降低振速,减小粉尘浓度等优势,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应。 图1 测点布置示意图 图2 玻璃前后冲击波超压峰值变化曲线 图3 爆破冲击波反复作用下钢化玻璃现场发生破裂
中南大学 2023-03-09
一种振动式深松机作业状态监控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振动式深松机作业状态监控方法,不仅可以对深松机工作性能、关键参数进行现场移动检测,同时能够通过GPS定位以及GPRS?DTU无线传输技术实现远程计算机的同步监控、数据的在线分析和批量存储,计算机对定位地块数据查询分析并结合该机具返回的关键技术数据分析,通过建立BP神经网路模型,输出以最低消耗为目标的优化参数,得出该地块最优耕作周期、最适宜的耕作深度、工作效率、最高的机具深松频率和振幅等相关参数,并将相关参数发至现场监控终端供其参考,从而实现真正的少耕、优耕。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用于水质监测的手持仪器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水质监测仪主要用于水的电导率、温度、PH值以及溶解氧等多种参数的监测,目前通用的方法是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不仅加大了成本,也保证不了监测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本项目涉及一种采用可伸缩式SDI-12接口总线、ARM微处理器、GPRS无线模块以及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等开发的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属环境监测领域。本项目利用SDI-12传感器对水的多个参数进行监测,并将数字信号传送给ARM处理芯片,ARM芯片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将结果显示出来。此外,将一段时间内的数据打包通过GPRS传输到终端处理器上,终端处理器将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应用本体论对该区域的污水处理进行分析。同时该系统还具有报警功能,当污水的某一指标值超出报警值时,直接产生报警,并借助GPRS模块讲发送报警信息到监测者的手机或Email上,方便监测者处理一些污水突发事件。该项目的关键技术有:基于SDI-12通信协议的传感器与主芯片之间的通讯、基于Linux的嵌入式污水监测系统的开发以及嵌入式系统与GPRS模块的通信、建立数据分析处理的本体模型。该手持式仪器的硬件结构简洁、系统抗干扰能力强,同时受到操作系统的支持,在多任务并行处理和进程实时处理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单点系泊监测系统现场应用
"浮式海洋油气结构是海洋油气生产、储存、运输的关键结构。为了满足我国当前海洋油气工程建设的迫切需求,天津大学余建星教授课题组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项目等8个科研项目,开展了浮式海洋油气结构时变可靠性优化及智能监测预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首次提出了深海浮式结构时变可靠性(腐蚀、疲劳)分析方法,揭示了深海工程结构腐蚀损伤机理,建立了复杂模式下深海浮式结构及系泊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计算关键节点的可靠指标,预测其剩余安全寿命,提出了基于可靠指标的深海浮式结构动态维修方法,为浮式结构系统安全保障和控制提供指导。 2.提出了基于可靠性理论的新型浮式结构及锚泊系统,通过优化锚链长度配比,将锚链缩短255m(约原有36%),并计算其在南海复杂荷载(包括海浪拍击、船体撞击、爆炸和南海畸形波等)下的动力响应,发现新型结构不仅减少了建造成本,还有效降低可变载荷的影响,提高了结构强度。 3.实现了海况、结构运动和系泊受力在线实时监测,建立集成智能监测预警数据库,提出了系泊系统运动受力的快速预报算法,预报结果准确度达到95%以上(行业平均水平90%)”
天津大学 2021-04-10
PCA-Lab智能体温监测系统
“PCA-Lab智能体温监测系统“由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杨健院长团队,利用团队在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方面的长期积累和实验室的现有设备研制而成。与市场上的多数测温仪相比,该系统的突出优点在于其准确的人脸检测能力。该系统首先能从红外图像中,准确找到人脸的位置。然后测量并语音报出人脸面部的温度。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只关注人脸的温度,大幅度降低红外相机视野内其他高温物体导致的误警率。比如,点燃的香烟、汽车的排气筒、照明灯等,不会导致测温系统报警。“PCA-Lab智能体温监测系统”使用的人脸检测算法是实验室自主研发的,该成果曾发表在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CVPR 2019上,该算法在多个国际人脸库上取得了当时国际上最好的检测性能。该算法能同时在单张图片上同时检测出多张人脸,并且对遮挡、光照变化等表现非常鲁棒。在智能体温检测系统的实际测试中,对行人戴口罩、眼镜等情况下,依然能准确找到人脸的位置。而且算法检测速度快,整幅图像的人脸检测耗时仅0.2-0.3秒。 项目组将加紧推进可见光与红外相结合的“PCA-Lab智能体温监测系统”升级版的研制,期待着升级后的系统能够对车内的人脸检测与人体测温更加鲁棒可行。点击查看原文
南京理工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6 47 48
  • ...
  • 139 14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