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针对各类危废弃液处理,替代多效蒸发(MVR)。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SC-0337 润滑脂蒸发度测定仪
仪器概述 本仪器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化工行业标准SH/T0337《润滑脂蒸发度测定法》所规定的要求设计制造的,适用于测定润滑脂的蒸发度。 方法概要:将盛满厚1mm润滑脂的蒸发皿置于专用的恒温器内,在规定温度下保持1小时(或按润滑脂产品标准所规定的时间),测定其损失的质量。 技术参数 1、工作电源:AC220V±10% 50Hz 2、符合标准:SH/T0337                  3、控温范围:室温~400℃ 4、控温精度:±1℃ 5、计时方式: 数显时间继电器 6、加热方式:电热板加热 7、功   率:800W 8、钢    饼:直径:100mm,厚度:10mm±0.2mm 9、蒸 发 皿:钢制,表面粗糙度Ra=0. 性能特点 1、恒温炉采用不锈钢制作外壳,配有四个蒸发皿,可同时做四个样,体积小,操作方便。 2、采用进口数显温控仪控温,控温精度高,显示直观。3、采用数显时间继电器计时,到时自动报警。 4、内置超温保护系统,安全又准确。 网址链接 http://www.csscyq.com/proshow.asp?id=846
长沙思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21
SC-7325润滑脂蒸发损失测定仪
仪器概述 本仪器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325 所规定的要求设计制造的,适用于检测润滑油和润滑脂的蒸发损失。试验时把放在蒸发器里的润滑剂试样,置于规定温度的恒温浴中,热空气通过试样表面22小时。根据试样失重计算蒸发损失。 技术参数 1、工作电源:220±10%,50Hz 2、适用标准:GB/T7325 ASTM D972 3、温控仪:采用欧姆龙温控仪 4、恒温装置:金属浴,不需要油作为加热介质 5、控温方式:进口PID数显温控器 6、控温范围:常温~250℃ 7、加热方式:金属浴加热 8、整机功率:2.5KW 9、工作单元:2管 10、流量控制:精密流量计 11、计时方式:数显计时器 性能特点 1、陶瓷镀层的不锈钢结构;金属浴加热恒温 2、恒温装置是金属浴,减少油烟对身体的伤害,也环保。 3、仪器为台式,包括加热浴和精确的流量计。不锈钢盖子上有孔,可放入试样瓶。 4、非常精确的流量计,带针阀,流量0~2L/min;空气过滤器,带玻璃棉。 5、微处理恒温器及PID控制,数字显示温度,精度0.1℃,Pt100 RTD温度探头。 6、工作温度范围:室温~250°C;安全措施防止过热或低液位。 网址链接 http://www.csscyq.com/proshow.asp?id=770  
长沙思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21
多功能组合提取浓缩中试装置 及中药提取工艺技术
本装置可以进行动态提取或静态提取,也可以使用各种溶剂进行渗漉或索氏提取,具有多 种用途。本设备的动态提取方式,采用热流体循环提取方式,有效加强了在提取过程中固体药 材表面与提取溶剂之间浓度推动力。流体的动态过程,消除了溶剂层的外扩散阻力,能维持药 材表面和溶剂之间始终存在较大浓度推动力,从而在同等的提取条件下缩短提取时间,提取效 率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索氏提取过程中溶剂的蒸发采用内循环式蒸发器,其优点是溶剂蒸发 量大,可提高单位时间内提取次数。 本装置的蒸发浓缩采用单效蒸发和双效蒸发的组合形式,即能进行单效的蒸发浓缩操作, 也能进行双效的蒸发浓缩操作,单效浓缩采用强制循环的蒸发方法,双效浓缩则采用正、负压 操作的蒸发形式,保证二次蒸汽能充分有效的利用。 本套装置的综合优点: (1) 综合传统和现代提取方法,多功能组合; (2) 采用先进的单元设备进行工艺组合; (3) 热流体循环提取速度快、时间短、效率高; (4) 蒸发浓缩热效率高、能耗低; (5) 整套装置可手动操作或计算机 (触摸屏) 全程自动控制;手动操作简便、流畅,计算机 控制更安全、稳定、可靠。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多功能组合提取浓缩中试装置及 中药提取工艺技术
本装置可以进行动态提取或静态提取,也可以使用各种溶剂进行渗漉或索氏提取,显示了其多功能用途的特点。本设备的动态提取方式,采用热流体循环提取方式,不断加强了在提取过程中固体药材表面与提取溶剂之间浓度推动力。流体的动态过程,消除了溶剂层的外扩散阻力,能维持药材表面和溶剂之间始终存在较大浓度推动力,从而在同等的提取条件下缩短提取时间,提取效率能得到相应的提高。索氏提取过程中溶剂的蒸发采用内循环式蒸发器,溶剂蒸发量大,可提高单位时间内提取次数。本装置的蒸发浓缩采用单效蒸发和双效蒸发的组合形式,即能进行单效的蒸发浓缩操作,也能进行双效的蒸发浓缩操作,单效浓缩采用强制循环的蒸发方法,双效浓缩则采用正、负压操作的蒸发形式,保证二次蒸汽能充分有效的利用。本套装置的综合优点:(1)综合传统和现代提取方法,多功能组合;(2)采用先进的单元设备进行工艺组合;(3)热流体循环提取速度快,时间短,效率高;(4)蒸发浓缩热效率高,能耗低;(5)整套装置可手动操作或计算机(触摸屏)全程自动控制;手动操作简便、流畅,计算机控制更安全、稳定、可靠。本套装置可整机提供,手动操作整套48万元,自动操作98万元;也可根据用户需要进行工艺组配设计;或进行50吨/年、100吨/年、500吨/年、1000吨/年、2000吨/年生药量的中药提取生产流水线的设计。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利用膜蒸馏技术实现废水有价成分浓缩结晶和淡水回收
我国淡水资源极度匮乏,每年缺水量达60亿m3,水资源环境遭受着严重污染,年排放废水达到500多亿吨,水源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企业排放污水中含有大量可回收的有价成分,通过分离回收不但可以缓解水污染,而且可以实现淡水回用和有价成分的再利用,补充水资源需求缺口,降低成本,使企业排放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 膜分离技术是高效、低能耗的分离方法,是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膜蒸馏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膜分离技术,可广泛用于海水、苦咸水淡化、工业水处理、食品浓缩、医药产品浓缩结晶等领域。在低位温差推动作用下实现混合料液的气液分离,可得到淡水和难挥发组分的浓溶液或晶体。操作温度为50℃~80℃,特别适合高沸点、热敏性及高浓度物料的浓缩结晶,可利用低位热能如工厂废余热、地热等来实现能量综合利用,常压操作,设备体积小,占地面积小;易于操作和管理维护,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在线监测。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单管填料升膜浓缩结晶脱盐法治理钢厂废酸液
技术工艺流程 :利用蒸汽对废酸液在真空状态下进行加热蒸发浓缩, 将废酸液中的水份部分蒸发掉, 以提高废酸液的游离酸浓度及 FeSO4 浓度, 然后用冷冻盐水将浓缩液冷却,使硫酸亚铁结晶析出,再采用离心分离的 办 法 使 硫 酸 亚 铁 结 晶 与 母 液 分 离 , 母 液 返 回 酸 洗 车 间 重 新 使 用 , FeSO4.7H2O 可作为水处理剂原料、饲料添加剂等外销,实现废酸液综合 利用,达到零排放。
南昌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正渗透作用的不同浓度果汁同步浓缩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正渗透作用的不同浓度果汁同步浓缩装置,包括管路系统和N个箱体;箱体内部设有纵向的渗透膜,将箱体分为左侧果汁容纳空间和右侧NH4HCO3溶液容纳空间;管路系统包括左管道干路和右管道干路;左管道干路分别通过N个左管道支路连通N个箱体的左侧空间;右管道干路分别通过N个右管道支路连通N个箱体的右侧空间;所有管道支路上均设置阀门。通过在箱体的NH4HCO3溶液容纳空间通入不同浓度的NH4HCO3溶液,实现了浓度的同步分离,可同时生产出多种不同浓度的果汁,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管道和阀门的控制,不同浓度的果汁不会互相混掺;利用正渗透过程的自发性,不需外加作用,具有低能耗、低污染实现果汁浓度改变的优点。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用于浓缩池的悬浮物浓度实时检测系统
本发明属于浓度探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浓缩池的悬浮物浓度实时检测系统。本发明包括固定架、重物探测机构、对重物进行清洁的自清理机构、位移探测器、拉力探测器和控制器,所述重物探测机构至少包括驱动单元、探测绳、重物和第一卷筒,驱动单元包括与控制器相连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卷筒相连,所述探测绳的一端与第一卷筒固接,且探测绳卷绕在第一卷筒上,所述探测绳的另一端自由下垂并与重物固接;所述探测绳的长度使得重物处于能够自由进入或脱离浓缩池中悬浮液的状态;本发明能够实现对浓缩池内悬浮物浓度变化的自动、连续、及时地测量,测量数据准确,且整个检测系统自成体系,并实现实时监测和反馈。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旋转机械动平衡分析仪和软件
不平衡是旋转机械最常见振动故障。动平衡仪用于测试各类旋转机械启停和正常运转时振动数据,提供频谱图、波形图等各类分析图表。动平衡分析软件融入了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多年来从事动平衡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功能全面,已被成功应用于300多台机组动平衡工作,并被30多家电厂、电力试验研究所和制造厂选用。
东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 12 13
  • ...
  • 324 32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