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周科创资讯|11月27日-12月03日
一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政策、热点新闻导读
云上高博会 2023-12-04
一周科创资讯|12月04日-12月10日
一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政策、热点新闻导读
云上高博会 2023-12-11
一周科创资讯|12月11日-12月17日
一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政策、热点新闻导读
云上高博会 2023-12-18
一周科创资讯|12月18日-12月24日
一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政策、热点新闻导读
云上高博会 2023-12-25
一周科创资讯|12月25日-12月31日
一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政策、热点新闻导读
云上高博会 2024-01-02
一种超宽波段图谱关联探测装置与探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宽波段图谱关联探测装置,包括扫描转镜、卡氏反射镜组、分光镜、反射镜、宽光谱透镜组、可见及近红外透镜组、长波成像透镜组、电荷耦合元件成像单元、焦平面阵列成像单元、傅里叶测谱单元和光栅测谱单元。本发明利用长波红外成像及可见近红外成像初步识别目标并引导测谱,利用测谱完成目标精确识别,解决现有探测装置探测波段不全,光路布局受限,设备体积大,探测动目标和动态变化对象能力差的难题。本发明体积较小、集成度高、使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探测窗口可调的双模式有机光电探测器
课题组提出一种近红外和可见光的双模式/双波段可调的有机光电探测器,其器件结构主要包括可见光吸收层、光学间隔层、近红外吸收层。研究发现,基于此结构的有机薄膜光电探测器具有近红外和可见光两种不同波段光响应的工作模式。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光电流从近红外吸收层产生,其工作原理是在负偏压下,有机薄膜层和阴极电极的界面发生陷阱导致的近红外光响应的载流子注入。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光电流则从可见光吸收层产生,原理是在正偏压下,可见光响应的载流子注入发生在阳极电极和有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便携式紫外消毒设备
天津工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师与天津市胸科医院呼吸重症专家对临床需求进行技术探讨,确定医护人员亟需便携式紫外消毒设备,是阻断病毒传播和保护自己的重要“武器”之一。生命科学学院一方面发动师生进行消毒设备的技术调研,一方面积极从各种渠道筹集所需要的基本原材料,一周内在家庭实验室中成功赶制出第一批含着“杀毒芯”的杀毒装备,并于2月17日送至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杀毒宝具有紫外和臭氧消毒的双重功能。紫外消毒技术具有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杀菌效率,杀菌效率可达99%~99.9%,其中深紫外线(200-280nm)是紫外波段最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部分。紫外线主要作用于微生物的DNA,破坏DNA结构,使之失去繁殖和自我复制的功能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此外,深紫外线能通过与空气中氧气作用,产生有强氧化性的臭氧,从而杀死病毒。杀毒紫外线的安全使用需注意一定使用规范,本设备专门设计了定时和单键触发功能,可有效减少使用人员和深紫外的接触,保护使用者。 2020年2月17日,天津工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慧泉副教授带着天工大—胸科医院“深呼吸”联合实验室自制的2套杀毒宝和4套含着“杀毒芯”的杀毒包,送至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赵晓赟主任手中,为医生进行了培训和使用演示,希望对控制病毒传播,保护临床工作者作出自己的贡献。研发团队决定将本技术资料无偿开放给具有生产能力的相关厂家,希望可快速生产,为阻断新冠病毒传播提供有利工具。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4-10
紫外灯固化传动系统
可以量产/n紫外灯固化传动系统可用于环氧树脂和光敏胶的固化,可以自动将固化工件从进料口传送到出料口。传送带的运动速度连续可调。该系统适用于电子元器件、光学零件的固化。市场前景:推广中。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1-12
一种紫外 LED 器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紫外 LED 器件,它包括紫外 LED 芯片、玻璃盖板和陶瓷基座;所述玻璃盖板边缘设有焊料环;所述陶瓷基座上开设有用于放置紫外 LED 芯片的凹槽,所述陶瓷基座上于所述凹槽的外围设有环形金属焊框;所述焊料环与金属焊框通过感应局部加热的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紫外 LED 器件封装难题,通过结构设计与感应局部加热实现玻璃盖板与陶瓷基座间的低温封装,提高紫外 LED 器件的封装效率与可靠性。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 13 14
  • ...
  • 41 4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