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远程通讯控制器T-BOX
经纬恒润的4G-TBOX产品基于4G蜂窝通讯、GNSS卫星定位和车辆总线通信等核心技术,为整车客户提供包括行车数据采集、高精度位置信息、车辆故障监控、车辆远程查询和控制(开闭锁、空调控制、发动机启停等)、智能行车预警、驾驶行为分析、4G无线热点分享和OTA等丰富的车联网服务。
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02-28
ZL-028B小鼠固定器
简单介绍: 小鼠固定器桶采用模具注塑一体成型,可酒精擦拭**,比传统亚克力材质更为耐用,小鼠固定器可暴露尾部、左右侧部、腹部、鼻部,可方便小鼠尾静脉注射,腹部注射,鼻部给药等。安装动物方便快捷,只需拖拉动物尾部即可快速安装动物。动物头部固定采用漏斗式结构,符合动物头骨轮廓,漏斗中部开孔方便动物呼吸以及给药。小鼠固定器全透明可方便实验人员观察。 详情介绍: 二、技术指标1、小鼠适用范围:15~40g;2、鼠桶外型尺寸:93×44×44mm;3、鼠桶外径:36mm4、鼠桶内径:30mm5、鼠桶材质:PMP 6、暴露部位:尾部、左右侧部、腹部、鼻部
安徽耀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2-05-26
彩色电子阅读器C1
指导价格:1488元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2022-09-08
MAG2000A任意波形发生器
MAG2000A任意波形发生器具备带宽大、使用灵活的优点,大量应用于常规测试、信号模拟、多通道相参测试等领域,其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具体可满足:采集记录的宽带信号的实时回放;MIMO系统的设计验证;复杂电磁信号的模拟等应用。 MAG2000A任意波形发生器可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研发、外场试验、生产线及技术保障等方面。任意波形发生器可以作为信号源,输出信号库中的信号或者用户自定义的信号,对用户的测试对象进行激励。 MAG2000A除具备一般任意波形发生器的特点外,还具备以下扩展的功能和特点:运算时间短、能够产生多种不同的信号、能够模拟信号叠加、能够进行长时间播放、能够模拟静态目标方位、能够模拟动态目标信号、能够进行多目标模拟等。 功能特点 高带宽和高采样率两种模式 高带宽:最大2 GHz调制带宽,采样率最高达10 GS/s(采用2x内插) 高采样率:最大1.6 GHz调制带宽,采样率最高达12 GS/s(采用2x内插) 16位垂直分辨率 有效输出频率(Fmax通过“SR/2.5”来确定) DC~4 GHz(高带宽模式,采样率10 GS/s,采用2x内插) DC~4.8 GHz(高采样率模式,采样率12 GS/s,采用2x内插) 无杂散动态范围:≥-70dBc 单机箱可支持通道数:1~7 (非相参),2~6 (相参),通道可扩展 波形存储深度:4G采样点(实信号)或2G采样点(基带信号) 应用领域 高保真信号模拟器应用 目标定位和航迹解析 复杂电磁环境构建模拟 雷达波束形成,多通道测试 接收机灵敏度测试 波束/天线扫描测试 信号群测试(多目标、多体制、多场景、动目标)
成都玖锦科技有限公司 2022-08-05
一种可有效降阻的在线自激式自稳定管式换热器清垢及强化换热技术
针对火电机组汽轮机组凝汽器管式换热器、管式空预器易结垢与积灰、换热 端差大,清洗较困难,且运行成本高等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以带平衡孔的旋 流叶片为核心的清垢、清灰及强化换热装置,其能依靠循环水、烟气的流动实现 旋流叶片自激旋转,强化扰流,实现在线自动清垢清灰及强化换热,且在平衡孔 的作用下,能防止旋流片的偏斜而实现自平衡稳定。应用本方法与装置应用本方 法与装置于火电机组凝汽器,端差可降低为1~3C,应用于火电机组管式烟气换 热器,可提高热力发电厂热效率该装置还可广泛应用于电力、化工、制 药、印染等表面式换热过程,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重庆大学 2021-04-11
利用 Xeon Phi 协处理器提升布隆滤波器处理性能的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 Xeon-Phi 协处理器提升布隆滤波器处理 性能的系统及方法,包括:性能采样模块、任务调度模块、通信模块 和任务处理模块。性能采样模块用于获取宿主端和协处理器端的处理 能力,决定两端分配的任务比例;任务调度模块控制宿主端和协处理 器端之间整体的任务调度;通信模块管理宿主端和协处理器端的通讯; 任务处理模块负责任务的查询与计算。系统将每个任务分配给相应的 线程,每个线程在一个私有的子向量进行处理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单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在能源、光电器件和复合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项目成果/简介:1991 年发现的碳纳米管(CNT)以及 2004 年发现的石墨烯(graphene),分别是一维和二维纳米材料的典型代表,被认为是 21世纪的战略性材料。 本项目发明了一类新的催化剂和大量制备 SWNTs 的方法,实现了高质量单壁碳纳米管的宏量制备(图 1),纯度达 70%以上,并达到了产业化规模(达 200 公斤/年以上)。采用机械共混及"原位"聚合 等方法,使SWNTs 有效地分散于高分子基质中,获得了以环氧树脂、ABS 及聚氨酯等为基质材料,电导率达 0.2 S/cm、导电临界含量仅为0.06%、电磁屏蔽效果高达 49dB 的复合材料。 本项目首先发展了一种可大量制备的可溶性功能化石墨烯(SPFGraphene)的方法,实现了石墨烯的百克级制备(图 2)。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 3)及原子力显微镜(图 4)确定了石墨烯的二维平面结构。 获得了可溶性石墨烯材料及柔性透明导电薄膜(图 5);制备了基于石墨烯的高稳定性有机光伏电池及复合材料。 图 5、基于石墨烯的透明电极材料 所研制的单壁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已用于数十家科研机构的研究和相关产品/样机的研制,包括应用于国家 863 重大汽车电池项目(中科院物理所)和军工卫星电池项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等。已研制出晶体管、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图 6)以及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多种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用范围:南开大学在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开创性成果,该项目技术的推广,将促进我国新材料、微电子、储能、资源保护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为我国在这一新型纳米材料领域占据有利地位,提高国际竞争力,做出重要贡献。
南开大学 2021-04-11
单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在能源、光电器件和复合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1991 年发现的碳纳米管(CNT)以及 2004 年发现的石墨烯(graphene),分别是一维和二维纳米材料的典型代表,被认为是 21世纪的战略性材料。 本项目发明了一类新的催化剂和大量制备 SWNTs 的方法,实现了高质量单壁碳纳米管的宏量制备(图 1),纯度达 70%以上,并达到了产业化规模(达 200 公斤/年以上)。采用机械共混及"原位"聚合 等方法,使SWNTs 有效地分散于高分子基质中,获得了以环氧树脂、ABS 及聚氨酯等为基质材料,电导率达 0.2 S/cm、导电临界含量仅为0.06%、电磁屏蔽效果高达 49dB 的复合材料。 本项目首先发展了一种可大量制备的可溶性功能化石墨烯(SPFGraphene)的方法,实现了石墨烯的百克级制备(图 2)。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 3)及原子力显微镜(图 4)确定了石墨烯的二维平面结构。 获得了可溶性石墨烯材料及柔性透明导电薄膜(图 5);制备了基于石墨烯的高稳定性有机光伏电池及复合材料。 图 5、基于石墨烯的透明电极材料 所研制的单壁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已用于数十家科研机构的研究和相关产品/样机的研制,包括应用于国家 863 重大汽车电池项目(中科院物理所)和军工卫星电池项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等。已研制出晶体管、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图 6)以及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多种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南开大学 2021-02-01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载体的单分散氢氧化镁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碳纳米管载体的单分散氢氧化镁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及应用,按照下述步骤进行:称取1-10重量份的碳纳米管,加入到含有100重量份的镁盐的乙醇溶液中,充分搅拌分散后加入0.1-10重量份的表面活性剂,超声分散后在分散好的悬浮液中加入含有100-200重量份沉淀剂的水溶液。将该混合液转移至水热釜中恒温反应,待反应结束后进行后续处理,得到以碳纳米管载体的单分散氢氧化镁纳米粒子。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单分散氢氧化镁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分散和功能性均得到了大幅提高。将其加入到高聚物体系中,可以极大地提高聚合物基体的各项性能。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4-11
单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在能源、光电器件和复合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1991年发现的碳纳米管(CNT)以及2004年发现的石墨烯(graphene),分别是一维和二维纳米材料的典型代表,被认为是21世纪的战略性材料。 本项目发明了一类新的催化剂和大量制备SWNTs的方法,实现了高质量单壁碳纳米管的宏量制备(图1),纯度达70%以上,并达到了产业化规模(达200公斤/年以上)。 采用机械共混及"原位"聚合等方法,使SWNTs有效地分散于高分子基质中,获得了以环氧树脂、ABS及聚氨酯等为基质材料,电导率达0.2 S/cm、导
南开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17 218 219
  • ...
  • 364 36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