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博智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博智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8月,总部位于江苏南京,在北京、上海、成都、济南、南通及太原等地设立分公司。博智安全聚焦国防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南京市政府培育独角兽企业。 博智安全坚持以“工业安全实践演练领航者”为使命,以“博智孪生仿真靶场”和工控安全两大产品线为核心,覆盖网络空间资源测绘、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分析、网络空间立体化防御、网络安全溯源反制等各个环节。博智安全秉承“博御天下、智行千里”的企业文化,面向部队军工、政府机构和重点关键基础设施行业客户提供安全解决方案。 博智安全目前拥有多条产品体系:以孪生仿真技术为基础、威胁模拟生成为手段、攻防推演验证为目标的“博智孪生仿真靶场(ETER)”产品线;以保障工业系统控制安全为目标、"评、防、溯、维"多维度保障为抓手,提供一揽子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工控盾”产品线;以保障国家秘密和企业商业秘密为目标、自主可控为基础、覆盖“数据安全-终端安全-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的一揽子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安全御”产品线;以集合多业务综合管理,围绕系统管控、业务流程、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态势程序等多维度为目标提供一揽子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维思得”产品线。 博智安全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耕耘多年,目前已获得国家工信部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单位、CNCERT网络安全应急服务支撑单位、工业信息安全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支撑机构、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原创漏洞发现优秀单位、国家工业信息安全漏洞库优秀成员单位、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应急服务支撑单位、中国信通院2021工业互联网安全人才联合培养计划(第一批)合作伙伴、首批工控安全防护能力贯标技术服务机构、江苏省工控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认定软件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网络靶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MMI五级、ITSS二级标准化认证等多项荣誉认定,并按照认证要求对公司的研发、生产、交付和内部管理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帮助客户从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投资中获取收益。 博智安全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公司领军人物傅涛博士是国家中组部重点人才工程、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南京市科技人才局“中青年拔尖人才”。公司运营和技术骨干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技术能手”及“南京321计划人才”等多项殊荣。 博智安全已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陆军指挥学院、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创国内一流的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孵化基地。 博智安全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完备的技术服务,赢得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船集团、国家公安部、浙江中控等逾千家客户的信赖。 博智安全知识产权体系完备,拥有200余项软件著作权和100余项发明专利及30余项授权专利。公司多项产品和技术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和金慧奖,并有多项产品获得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和省高价值发明专利认定。 博智安全先后获得达晨财智、鼎兴量子、中科科创、清科集团、国金证券直投基金国金鼎兴、上海国资委下属上海国鑫和宝鼎投资等多家国内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 博智安全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持续的技术创新、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专业的服务团队,聚焦国防安全和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和市场运营投入,加速构建专业化产品及市场运营服务体系,立志为提高国家网络安全队伍的能力建设水平、优化国家信息安全执法和管理的手段、捍卫关乎国计民生的关基行业网络安全底线而贡献力量。
博智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05-26
深圳市云智数字技术教育有限公司
深圳市云智数字技术教育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07-16,注册资本为10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伍永坚,经营状态为存续,工商注册号为440300214359453,注册地址为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1号A栋201室(入驻深圳市前海商务秘书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一般经营项目是:教育咨询服务(不含涉许可审批的教育培训活动);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务培训(不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需取得许可的培训);知识产权服务;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咨询服务;人工智能硬件销售;销售代理;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因私出入境中介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市场调查(不含涉外调查);劳务服务(不含劳务派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经营项目是:人力资源服务(不含职业中介活动、劳务派遣服务);职业中介活动;劳务派遣服务。
深圳市云智数字技术教育有限公司 2022-05-26
绵阳捷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5月17日,公司前身绵阳市远翔实业有限公司成立。 2011年11月,公司名称变更为绵阳捷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3月,公司名称由“绵阳捷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绵阳捷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科技企业。经历多年的持续发展,公司拥有强大研发团队,在秉承高标准、精工艺、高品质的经营理念,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创造了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色企业文化氛围,专注于TFT-LCM背光及模组、低功耗智能LED平板灯、新型显示光学材料(光学膜片、PS板等),18.5-85寸背光及模组、光学膜片及PS板广泛用国内各大液晶显示器和液晶电视系统厂;低功耗智能LED平板灯已达同行领先水平。 公司两大生产基地分别在绵阳涪城区和深圳光明新区,合计生产面积超过20000平米,工厂建有高标准无尘车间和生产线,有齐备的原材料加工生产设备和测试仪器,拥有从光学膜片和cell、主要零组件、到整机生产的深度垂直整合优势和完整的产业链资源优势。公司通过了ISO9001和ISO14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工艺精良、质量优秀。
绵阳捷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1-15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项目成果/简介: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 该系统主要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最基本的设备和手段,可为海洋动力过程科学研究、海洋数值预报模式同化验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社会和军事意义。随着当前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上经济贸易、海上军事活动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对海洋动力环境的观测和认知的需求日益迫切,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前景。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US 9,372,082 B1 US 9,423,251 B2 US 9,593,947 B2 US 9,557,171 B2 201410252441.0 201410252601.1 201410821320.3 201510243938.0 201510244120.0 201510244469.4 201510244144.6 201410820855.9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核辐射综合监测信息处理系统
为了生态环境安全,满足某些区域特殊环境核辐射的监测需要,沈阳理工大学与沈阳某研究所联合开发了核辐射综合检测信息处理系统。该成果利用3G无线网络实现区域环境核辐射的实时监测,实现测量数据和信息无线网络传输与处理,对核辐射参数及相应的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综合测量。该系统可以用于涉核区域环境核辐射剂量的无线远程监测,能够将实时数据和辐射剂量的分布情况形象地显示在上位机图形界面上,具有数据无线传输与控制、数据存储、历史数据查询、节点的远程控制等多种功能。该项目已经于2012年底通过部级鉴定并申报科技进步奖。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5-04
区块链实时分阶段性能监测平台
本项目通过创新数据获取方法、创新区块 链性能分阶段评估指标,建立了耦合度较低的 后端数据获取、云端数据处理、前端数据可视 化的性能评估平台原型
中山大学 2021-04-10
基于 WSN 高铁运行环境监测系统研发
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营关系到旅客生命财产安全,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控是铁路安全 运营的重要保障。开展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的高速列 车运营环境监测理论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高速列车 WSN 亟需解决的问题: ➢ 接触网和车载设备对 WSN 的强电磁干扰问题 ➢ 高速列车运行时,对 WSN 质量的影响 ➢ 大规模传感器节点动态负载均衡和实时路由控制问题 ➢ 计算资源有限条件下,低信噪比监测数据的处理、融合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1
实时监测细胞行为和状态的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时监测细胞行为和状态的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包括:第一微量注射泵、第二微量注射泵、第一注射器、第二注射器、塑料Y型接头管、加热片、传感器检测单元和检测仪器;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可以确定细胞和离子在样品溶液中的存在、行为、数量和变化情况;可用于实时监测细胞贴附、增殖和伸展形成致密连接的行为过程。亦可用于实时监测此过程中氢离子的代谢情况;还可用于实时监测调节物作用下的细胞行为和状态,从而鉴别分析调节物。
浙江大学 2021-04-11
基于大数据的远程水质监测与分析
水是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子,具有调节河川经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质监测是水资源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我国一贯主张预防优先于治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2006-2020)》确定的16 个重大专项中,水专项是迄今为止我国资金投入总量最大的环境科研项目,投入逾百亿,旨在为中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智能水质监测网络,加强水质监测能力,提升河湖管理水平,是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 二、前期研究基础 项目组与联合环境技术(厦门)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课题“水环境远程监测云平台技术服务”,2017.9-2020.8,30万。利用无线网搭建水环境远程监测云平台,通过云端实时收集系统运行的过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服务端和APP客户端实现实时查看数据和远程设备运行情况,并能远程控制设备启停等。 三、应用技术成果 项目组开发了膜系统远程监控维护系统(UE-MRTU),并于2017年12月部署应用在云南昆明的一个自来水厂。 四、合作企业 联合环境技术(厦门)有限公司于2006年6月成立,专业从事以膜法技术为核心的中水回用、固液分离、纯水制备、废水等项目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应用。作为中国最早的膜系统服务商,提供膜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以及膜系统的污染检测、清洗维护、运营管理。联合环境技术公司的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工业、民用及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江苏某市政污水处理厂,福建某市政污水处理厂,外蒙古乌兰巴托某饮料厂污水处理项目和江苏某太阳能光电有限公司污水处理项目)。工业应用产品包括外压式中空纤维膜组件和浸入式膜组件,可应用于给水/污水处理、水回用、海水淡化、食品、制药、石油、化工、电力、生物分离及其它分离过程;家用/商用净水设备包括膜净水器或集成水净化系统;集装式一体式应急超滤设备等,成功运用于各个领域的水处理项目;扩展水生态系统综合项目,包括提供水生态修复、水环境监测及水务投资/运营。已获得十几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在远程监控方面也获得了多项软件著作权。
厦门大学 2021-04-11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5-09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9 40 41
  • ...
  • 71 7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