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智慧用电云平台管控系统
1、双温度检测,双模式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智能感知及控制模块,在最大范围监控用电及宿舍安全的基础上, 降低监控能耗,为用户节能降费。 2、智能化定制,全方位管控。系统可自主设置各种违 规用电报警及断路阈值,避免线路超负荷运行而引起的风险 3、物联网连接,全数据监测。安全用电智能监控终端, 实时监测供电侧、用电侧各项用电参数,通过物联网无线传输技术上传至安全用电监控平台。 4、跨平台操作,多渠道报警。系统支持多协议和跨平台应用,支持多项操作系统,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登陆平台查看数据信息,接收报警信息,了解用电系统的安全状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4
大规模智慧家居控制系统
大规模智慧家居控制系统包括大规模接入系统、海量信息存储系统、大规模家庭事件分析系统。该系统具备如下能力: 1、单个区域接入与控制系统可以支持 10 万家庭用户的家庭传感信息的接入与分析处理;可以支持 100 万个移动设备的远程访问与控制; 2、每个接入节点可以支持 1 万个家庭设备的实时接入和远程控制,其成本控制在 1 万以内;3、每个计算节点可以支持 1 万个家庭事件的实时分析;4、存储节点领用 HBASE 数据库,可以支持 1 万个家庭设备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智慧护眼光环境系统
产品详细介绍
浙江久良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智慧温湿度环境系统
产品详细介绍
浙江久良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海信智慧课堂系统解决方案
基于海信顶层一体化设计,仅用一套软件囊括全流程教学行为模块,全流程教学数据一站式 打通,教学/学习行为数据一目了然,实现家校学生互动,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助力学 生成绩提高。海量资源到章到节到课。资源实时更新,提供 教师常用教学资源。教师移动授课,远距离互动操作。手机可实现 批注、翻页,拍照上传等功能,灵活实现课堂 互动。提供备授课工具,丰富学科工具,一键实时调 用,电子教材,教学模板等常用备课工具,让 备课更高效。全学科全学段同步习题到章到节到课,海量习 题资源,同步更新,助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各种教学操作数据,后台静默采集上传,形成 周期性数据报告,让管理更便捷。
青岛海信商用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智慧教室互动及物联融合系统
一、产品优势 课前、课中、课后、学情分析全覆盖 打造包含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站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互动数据和云班课数据自动留存和统计,能够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不局限于教室,老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开展教学和学习。 满足BYOD需求 支持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师生可以自带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设备参与到教学互动,支持Windows、Android、iOS等主流操作系统和微信小程序等。 多屏互动智慧教室 教师和学生均可使用平板与讲台大屏和小组大屏互动,教师可使用平板发起评测,将平板电脑画面同步投屏到大屏,还可将平板上的课件、音视频文件、图片和文档等分享到大屏,高效无线网络传输引擎,全面打通讲台大屏和师生手持设备之间的边界。 纯软件方案 系统采用纯软件方式实现包括投屏在内的所有教学功能,不依赖额外的专有硬件,大大提高系统灵活性和可扩展能力,通用硬件设备价格透明,有效避免资源浪费,降低整体建设成本。 完整的教学数据采集分析 数据自动留存沉淀,自动生成学情分析报告,方便教学和教务管理。 二、课前功能 课程体系管理 三、课中功能 极低的网络要求 为了数据采集,仅需要讲台大屏电脑能连上互联网即可使用,学生可以使用4G手机移动网络即可。支持微信小程序和app方式进行登录 课中签到 签到可根据GPS定位或无线网络SSID进行校验,学生满足校验条件才能签到,防止学生作弊,教师可对签到结果进行手动修改,支持一键设置签到状态,签到数据自动计入学生个人得分,可设置考勤数据得分权重。 评测(支持选择题、判断题、主观题、抢答和写作题) 学生可通过APP或微信小程序参与课堂评测,评测数据自动上传到云班课平台,生成评测记录供教室和学生回顾课堂内容,评测题型支持选择题、判断题、主观题、抢答题等多种题型,学生评测情况自动计入学生个人得分,可设置评测得分的权重。 弹幕互动 课堂上,学生可通过弹幕功能发表自己的观点,系统实时显示学生的弹幕信息。 随机选人 系统自动滚动显示所有学生的姓名,系统随机选取一名学生。 对比讲解 教师使用平板电脑拍照或选择2-4张图片,一键投到大屏上,进行对比讲解; 支持发起投票,让学生选择自己支持的图片,增强参与感; 支持板书工具,随时书写和批注,在大屏和平板都可以进行批注和书写。 多屏互动 多人投屏、共同标注、示范 研讨型小组讨论 教师可设置讨论主题,将小组讨论主题显示在小组屏上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模式下,可开启录制功能,录制屏幕画面+摄像头画面,自动保存到课件库中供学生下载学习 课堂板书 教师在大屏授课时,可一键上传板书内容到云班课平台,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通过云班课APP及小程序查看板书内容,方便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点。 四、课后 评测统计 教师可通过云班课评测记录功能,系统自动统计教师发起题型次数,教师也可通过题型进行选择学生作答的题型,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情统计 系统自动实时生成云班课学情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包括首页数据总览,资源报告、活动报告及学情分析,从资源学习、课堂活动和数据曲线等多个维度展现学生学习状态,方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效率。 五、物联集控系统 物联集控系统概述 通过物联集控系统将教室的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大屏、展台、音响等设备)有效的串联起来,进行集中管理。教室所有的用电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杜绝用电隐患,通过与中科卓软云班课平台对接可实现教师微信扫码联动上下课,同时高度集成的设备带来如下的好处: 更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采用嵌入式构架,不受病毒的侵害,实现免维护长期稳定运行; 更高的集成度 集成课堂互动控制、设备管理、电源管理、传感器检测等实用型的功能。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简单易用,扩展灵活 操作简单易用,无需培训,功能扩展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进行灵活定制。 教师只需微信扫码即可开始上课,系统自动联动多媒体设备开启,进入上课状态,同时自动关联云班课账号登录,极大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设备集控管理 通过多媒体设备集中管理,可实现对教室内所有多媒体设备(电脑、大屏、投影、音响等)统一控制,并可实现一键联动控制,例如一键上课,自动开启教室电脑、投影灯,快速进入上课状态。 智能物联管理 基于物联网+互联网多网合一平台设计,对教室灯光、空调、风扇、电动窗帘等设备进行智能管控。实现智能检测教室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可实现智能联动教室灯、风扇、空调、窗帘等设备的自动开关与调节。打造科学、智能、方便、舒适、节能的教学环境。通过融合的智能物联管理系统可以带来一下好处: 1. 简单易用:支持不同上课场景设置,可轻松实现一键开关机联动物联设备组合使用。 2. 高拓展:兼容第三方厂家设备接入,实现统一控制管理,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学管理高效便捷。 课堂互动系统融合 融合课堂互动系统,可一键切换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互动软件+多媒体+物联设备统一融合控制,例如只需一键开启研讨模式,教学互动软件自动开启小组讨论功能,同时教室内大屏联动全开,并可自定义联动控制空调、窗帘等设备,营造出适合研讨教学的教室整体环境; 视频直播 支持将当前教室画面直播到其他所有教室或指定教室;支持使用手机控制和查看直播。 IP对讲 通过IP对讲功能,教师可一键呼叫运维中心,运维中心管理人员可远程监看教室内情况,与教师对讲,协助教师使用教学设备等。 录播控制 可对录播系统进行统一控制,便于使用。
深圳市中科卓软科技有限公司 2022-09-08
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
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正式备案的全日制高等专科职业学校,由内江市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教育厅依法实施教育行政管理。学院位于四川省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内江。内江素有“成渝之心、大千故里、甜城内江”之称,是“成渝双城经济圈”主轴发展带腹心节点城市,内江到成都、重庆的高速铁路仅需30余分钟,尽享两座特大城市的同城效应。学院环境幽雅、景色宜人,设施完备、生活便捷,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兼具景观休闲、实践基地等功能的校园山体“百草山”药花飘香、碧草如茵。学院占地443亩,一期建成校舍建筑面积12.99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训)楼、大礼堂、学生宿舍、食堂等。其中,阶梯教室23间(包括学术厅2间)、普通教室65间;实验(训)楼3栋2.3万平方米119间,包括基础医学实验室、护理实训室、模拟病房、模拟药房、中药标本室、康复实训室等;学生宿舍778间;一个地下停车场,共550个车位;有标准的足球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图书馆1栋,有纸质图书9.5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电子期刊8000种5000万篇。学院有专兼职教师240人,具有硕、博士学位93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07人,双师型教师151人,外聘专家6人,拥有一大批神经学、心理学、呼吸内科等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学院坚持“精诚济世、仁心善治”的校训,培育和践行“定心守本、恒久为功”的校风和“行胜于言、止于至善”的学风,以“扎根内江、服务西南、健康中国”为办学目标,努力建设高水平医药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学院设护理系、健康服务系、医学技术系和药学系,开设老年保健与管理、健康管理、中医康复技术、助产、护理、药学6个专业,2020年在校生规模2400余人。学院秉承“医校共育、系科融合、理实一体”的办学理念,拥有校外实习基地30余个,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内江市中医医院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为学院直属附属医院。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是“全国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四川省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全国第三家、四川省第一家“全国全民健康管理示范医院”。内江市中医医院是“全国市级示范中医院”“国家重点建设医院”“国家级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中医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院附属医院实力雄厚,全面满足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需要。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学院将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健康中国奋力谱写高等职业教育的辉煌篇章!
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 2021-02-01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培养护理、药学、医学技术、临床医学、卫生管理类技术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2005年由福建卫生学校和福州卫生学校合并组建,隶属福建省教育厅。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12年的福州马高爱医院附设看护学校,是中国首批注册的护士学校之一。学院于1954年开办药学和医学检验专业,是福建省最早的药学和医学检验人才培养基地,并于1986年在全省医药卫生院校中率先开设医学影像专业。2008年,学院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6年7月,被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正式确定为“福建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6、2017、2018连续三年被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A类培育院校。 学院内设机构24个,其中党政管理机构12个,教学机构7个,教辅机构5个。全院教职工526人,其中专任教师379人,教授副教授132人,博士12人。现有3个省级教学团队和3名省级教学名师。2位博士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6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专业带头人海外访学研修资助人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8500多人。现有专业23个,覆盖医学及医药相关专业,形成了医、药、护、技、管5个专业群。其中,省级精品专业3个(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6个(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助产、中药),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医学美容技术、口腔医学、助产和医学检验技术),药学专业获批全国首批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眼视光技术、中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放射治疗技术方向)4个专业获批福建省教育厅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药学、中药和护理3个专业获批福建省教育厅“二元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眼视光技术专业获批福建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点A类培育项目,临床医学、药学和医学技术3个专业群获批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医学检验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2个专业通过 “教育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是全国首批开设预防医学专业的4所高职院校之一。学院现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福建省职业院校专业群实训基地1个。校外实践基地173个,其中直属附属医院1个,非直属附属医院5个,教学医院19个。 学院是承担福建省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创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合作共建模式,与行业部门、龙头医院、知名企业联合办学,建立了11个厂中校,举办一批校企合作班,与福州东南眼科医院、福州同春中药有限公司、福建省肿瘤医院合作举办眼视光技术、中药、医学影像技术(放射治疗技术方向)专业“现代学徒制”班,与福州海王福药有限公司、厦门美商医药有限公司、建瓯市立医院和闽侯县医院合作举办药学、中药、护理专业“二元制”教学班。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9%以上。 学院注重应用性科研和高职教育研究,成立现代养生保健产品研发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生物医药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福建省中医药有效成分分析与生物活性评价研究室、延续护理福建省高校应用文科研究中心。近年来致力于国家3类新药伏立诺他原料及其胶囊制剂、养心草安神胶囊等应用性项目的开发。高职教育研究取得国家级、省级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卫生行指委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学院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教育培训服务。牵头成立福建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集团(常务理事单位37个,理事单位100个), 设有福建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基地、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中心和乡村医生培训中心,获批福建省公务员培训基地、福建省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项目培养高校和培养基地、福建省继续教育示范教学站点培育项目单位、福建省社区示范教育基地。面向基层开展乡村医生规范培训、护理人员培训等项目;面向企业职工和社区开展护理急救、健康养生等技术培训;承接福建省卫生计生委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及其它培训工作,年培训3.4万多人次。 学院持续拓展教育交流合作。在省内与福清卫校、龙岩卫校、闽东卫校、闽北卫校等12所中职校联办中职阶段自考大专学历衔接教育;在国内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等省内外高职院校结为友好合作伙伴学校,在国(境)外与美国、日本、菲律宾、泰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境)外1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福建省高职院校中举办首个中外合作护理教育合作项目。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努力践行“业精德诚”的校训精神,为福建省医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年来被授予“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省直文明单位”、“省5A平安校园”、安全标准化提升工程“一级达标学校”、“平安先行学校”、“全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优秀单位”、“省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宁波市政府直属的全日制国有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25年的宁波华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近年来,学校主动顺应区域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卫生健康双领域服务”办学定位,秉承“仁爱、健康”的校训精神,坚持“合力办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强校”的办学策略,秉持“以人为本、选择多样、仁术融合、人人出彩”的教育理念,探索构建了“对接健康服务需求,促进产教融合;对接职业岗位需求,促进课岗融合;对接职业素养要求,促进仁术融合”的“三对接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厚人文、明医理、强技能、高素质”岗位胜任力强的技术技能型健康服务人才,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切实履行党建主体责任,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实施“三讲三抓”活动,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学校为首批市级文明校园,市高校首个“示范性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一案例入选教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校版)》教材。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300余人;校区占地面积23.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9万平方米,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占地面积92.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9.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9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649.33万元(生均1.26万元),图书总量40.61万册(生均64.40册);教职工398人,专任教师26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33%,双师型教师占80.5%,担任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委员12人,市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151人才工程”人选2人、省高校优秀教师3人、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10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获得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奖项7项等。 学校现有5个二级学院(部)、1个附属口腔医院、1个附属中医院(筹),开设护理、护理(老年护理方向)、助产、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美容美体艺术、艺术设计类(中外合作办学)(美容美体艺术)、康复治疗技术、言语听觉康复技术、医学营养、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17个招生专业,其中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2个、全国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个、省高职高专院校优势专业1个、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7个、市品牌专业1个、市特色专业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4个;主持、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2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市级及其他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0余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8本,“十二五”浙江省高校优秀教材4本,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首批新形态教材5本;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卫生行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2项,宁波市教学成果奖10余项。近六年来,全校共发表论文1100余篇,被SCI/SSCI/EI/ISTP收录24篇,被CSCD收录62篇,被CSSCI收录2篇;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星火计划1项,省部级立项课题17项;获批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获各级奖项24项、其中厅市级7项,市局级奖项17项;授权专利139件,其中发明专利12件。 学校紧紧抓住高职教育大发展、健康产业大繁荣的有利时机,积极创新办学理念与发展思路。依托专业优势,率先成立区域卫生行业和健康服务行业两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立体推进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对接区域新兴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与宁波市商贸委合作成立浙江省首家家政学院,与宁波市民政局合作成立国内首家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老年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健康养老应用技术与标准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引领、学校推进的政校行企协同机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搭建共赢互助的合作平台,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合作。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整体办学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健康领域的探索与发展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承担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文件制定工作。2017年,学校被列入浙江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健康养老应用技术与标准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第一批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健康服务与管理学院获批宁波市试点特色学院。学校现为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宁波市市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已逐步建设成为服务于区域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年科技服务到款逾600万元,年社会培训16000余人次。 办学93年来,学校累计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卫生健康事业输送了十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凭借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深受业界好评和欢迎。其中不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医学精英、医学院校校长、医院院长等在业内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精英和领军人物,更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和职业能手。近三年来,学生获全国性竞赛奖项109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维持在97%以上。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统计,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我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位居第十,职业稳定度连续两年位居第一,专业就业相关度、离职率(最低)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一;省高职院校2014届毕业生三年后就业竞争力位居全省第二,专业就业相关度、离职率(最低)居全省第一,月收入居全省第七。 学校办学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同,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对学校办学定位及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给予高度评价,行业指导办学经验被教育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进展情况通报》点名肯定,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简报》典型推介,并被评为全国“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果”,办学成果受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等国家级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办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02年,是百年历史名校和现代医护摇篮。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为社会培养培训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占地面积664.6亩,校舍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分白云、从化、天河、越秀四个校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各类在校生7700余人,开设有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老年服务与管理、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针灸推拿、中医康复技术、医学美容技术和口腔医学技术等12个专业,其中护理专业是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广东省首批二类品牌建设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是广州市示范专业;药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广州市示范性建设专业。 学院建有护理、老年、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基础医学、公共基础等十大实训(实验)中心,其中护理技能实训中心是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广州市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助产专业实训基地获得广东省高职教育质量工程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立项,养老服务与健康管理公共实训中心为广东省高职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学生技能水平高,在国家和省、市等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各类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和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学院是广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广州市第111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职业资格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国家卫计委卫生行业国家职业资格鉴定院校培训点及指定的院校考点、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考点、教育部全国医护英语等级水平考试(METS)培训点及定点考场等;开展了养老护理员、育婴师、妇幼保健员、卫生检验员等12个工种的鉴定及其他考证等工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应有的服务。 为适应卫生技术人才的发展,学院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新加坡、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境外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搭建了境外实习、学习和就业的平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6 17 18
  • ...
  • 622 62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