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是教育部备案,市政府举办市教委主管的渝西地区唯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前身为重庆市工会干部学校,于2004年与重庆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迄今已有7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授予的先进教学单位、全国职工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校占地400亩,校舍15万平方米,正在积极拓展校园300—500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760万元,馆藏图书43.4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000余人,即将办成“万人大学”。学校健全党建与事业发展“双融合、双促进”机制,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优良的办学育人和服务发展成效。地处战略支点,“园校企”“产教科”融合发展的区位优势凸显。永川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重庆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学校地处“西部职教城”、永川国家级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和城区主干道兴龙大道的核心地段,“园校企”“产教科”城校互动的背景极为深厚。“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人才团队。现有专任教师383人,聘请企业高技能教师86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副教授、教授等高级人才81人,专业专任教师中有“双师型”教师105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教师187人,市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市区级优秀教师22人,推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对接产业链、技术核、职业域,打造特色专业集群体系。以“智能化、大数据、航空技术”特色专业为龙头,建成智能制造、大数据、通用航空、建筑、电子商务、现代旅游管理六大专业群,开设28个高职专业。以群建院(系),设有信息与智能工程系、科大讯飞大数据学院、航空学院、建筑工程系、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另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和国家技能鉴定所。文秘专业是国家和重庆市骨干专业,酒店管理、建设工程管理是央财支持建设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是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和市级“双基地”建设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是全国机械行指委骨干专业和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是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是全国机械行指委骨干专业和市级“双基地”建设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市级骨干专业和市级“双基地”建设专业,软件与信息服务是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市场营销是市级专业能力提升建设专业,物流管理是市级产学研合作试点专业,电子商务是CETC项目首批合作专业。创新“1+4”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和产教科融合发展体系。学校与科大讯飞合作共建科大讯飞大数据学院,与云华教育科技集团合作共建航空学院,与永川区政府、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首期投资3250万元共建5500平方米的“永川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校企合作推进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3个市级“双基地”,立项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和“工业机器人运维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两个市级科研平台(团队),建有“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赛项市级集训基地”、“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培训中心和“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西南赛区竞赛基地。 立地发展,贴近需求,着力提高服务贡献度。学校秉承“求德、求知、求技、求悟”的校训,唱好“双城记”,服务“经济圈”,致力于培养通专融合、德技并修的高端技能人才。学校是重庆市工人先锋号、重庆市软件蓝领人才培养基地、永川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70余人次,获得市级奖项近370余人次。学生就业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重庆银行等机关事业单位和上海迪士尼、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兴通讯、海尔集团、长安汽车等知名企业,毕业生广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2021-02-01
山地海绵城市集成技术
该成果在《重庆两江新区美丽山水专项规划》进行了规划应用,在重庆江北 区的流域海绵城市规划、重庆合川区水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小安溪流域治理、重 庆万州区水系水环境总体规划、重庆北部新区肖家河流域、盘溪河流域的治理中 进行了推广应用,成果扩大环境保护行业的社会认知水平,带动和促进行业全面 技术进步,全面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为实现两江新区海绵城市试点城区的建设 提供技术支撑,为两江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带来的社会效益巨大;山 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面源污染治理及雨污水利用和城区湖库水体修复的市场需 求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优势,同时在研究成果与示范应用基础上进一步 的提炼形成,提高了技术的应用性和社会影响,对山地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较高 的指导意义,将取得较显著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重庆大学 2021-04-11
合肥城市学院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是教育部2003年批准成立的本科层次全日制独立学院(批准文号:教发函{2003}541号)。学院新校区位于“大湖名城”——合肥市黄麓科教园区,环巢湖旅游景观大道旁,占地规划面积990亩。校园内典型的徽派建筑与小桥流水融为一体,校园外天高云淡与碧波荡漾交相呼应。学院荣获“合肥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设有土木工程系、建筑与艺术系、机械与电气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以及基础部等四系一部共2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管、艺三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5000余人,教职工3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占36.5%、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92.6%,拥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0余人。 学院现有结构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测试实验室、电路实验室、数模电实验室、信号系统实验室、金工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工程热力学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暖通空调实验室、EDA技术实验室、智能建筑实验室等30多个教学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745.39万元,图书馆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180万册。 学院以“土建”类学科为办学特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面向市场,独立办学,突出特色,注重质量。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施“名师”、“优师”工程,坚持“以培养学生为根本”,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实到学院的各项工作之中。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大学生金融虚拟仿真投资大赛、“挑战杯”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大学生校园文学原创新星大赛等比赛中荣获众多表彰和奖励。 学院对学业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目前,学院紧抓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加快发展,努力将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建设成一所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校地址:合肥市黄麓科教园区 联系电话:0551-88569000(校办) 招生咨询热线:0551-88561222 0551-88569188 传 真:0551-88561222
合肥城市学院 2021-02-01
浙大城市学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于1999年7月,是经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浙江大学、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办学,并与浙江省邮电管理局(现为浙江省电信实业集团)共同发起创办的一所新型普通本科高校。 学院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占地1000余亩,校舍面积40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基本设施先进,办学条件齐备。 学院以“依托浙大、立足杭州、服务浙江”为发展方针,以“求是创新”为院训,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社会政治经济建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院面向全国招生,设有计算机与计算科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工程、医学、外国语、商学、传媒与人文、法学、创意与艺术设计等9个分院,40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文、经、管、法、工、理、医、艺术等八大学科门类;设有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课程合作项目8个。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3100余名,与浙江大学等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120余名。 学院紧紧抓住国家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契机,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为策略,积极推进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培育国际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大办学特色,入选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学院注重专业、学科、师资队伍协调发展。现有浙江省一流学科3个,重点学科4个,省重点专业1个,省新兴特色专业4个,省“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4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杭州市重中之重学科2个,市重点学科11个,市重中之重实验室3个,市重点实验室9个,市重点(特色)专业9个,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建有一支德才兼备、生师比匹配、专兼比合理、学缘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高级技术职务者比例达50%,硕士及以上学历者超过88%。 学院充分发挥名城名校合作优势,坚持独立规范办学,实现了高起点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浙江省、杭州市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至“十三五”末将建成为办学体制机制逐步转型、富有活力,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国际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鲜明,专业学科与浙江大学校本部衔接互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人才培养质量稳定优秀,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提升,若干办学指标稳居浙江省地方高校前茅,综合办学实力跻身浙江省地方高校前列,具有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品牌的高水平新型大学。
浙大城市学院 2021-02-01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前身为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成立于2000年7月,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普通高校。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本科学校,现有在校本专科生近12000人。学校位于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坐落在浑南核心区由多所大学组成的大学城中,与沈阳科技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相拥为伴,与东北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科技馆、辽宁省博物馆为邻,处于沈阳新行政、文化区域的中心位置。这里交通便捷、设施完备,教育、文化氛围浓厚,给人以创新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之感。学校占地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生活设施完备。这里有近50000平方米、全部为多媒体教室的教学主楼,巍峨壮观;19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临湖而建,现有藏书80多万册,电子书20余万册;28000平方米的第二教学楼和实验楼,宽敞大气;近14000平方米的国际交流中心和8000平方米的大学生活动中心遥相呼应;20000多平方米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学生实践学习需要;国际标准塑胶操场和室内运动场,设施俱全,学生学习生活方便舒适。学校现有教师600余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83%,正、副教授占46%,多人在国家、省、市等学术团体和评审机构担任职务,其中有辽宁省教学名师,行业知名专家。学校外聘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工程技术人才到校任教,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面向建筑、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主要产业,以工为主,管理、艺术、文学、经济五个学科协调发展,设置六系四院四部,以建筑类、土木类、机械类、管理类、人文类、艺术类、金融类、计算机与信息类专业为主,开设建筑学(五年制)、城乡规划(五年制)、风景园林、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智能建造、网络与新媒体、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互联网金融等31个本科专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数控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监理、工商企业管理、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物流工程技术、移动应用开发等10个高职专科专业,积极增设新工科专业,专业设置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行业优势和特色。学校牢固树立应用型办学理念,积极构建OBE、CDIO、工程认证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与100多家企业紧密合作办学,建立实习实践就业基地。已有16届万余名毕业生步入社会,他们以扎实的理论知识,纯熟的实践动手能力,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名列省内院校前列,连续6年获得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城建学子凭借其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企业中享有盛誉,学校已成为未来建筑工程师的摇篮。学校树立“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学生工作理念,聚焦思想政治引领、建设好三支队伍、构建“教育、指导、管理、服务”学生工作模式,实施德育修身工程、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健康体质促进工程、人文素养培育工程、劳动精神培养工程等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工程,分年级开展适应性教育、成长性教育、实践性教育和就业创新创业性教育,实现学生工作的全程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建设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设有人居环境设计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结构与工程材料研究所、室内环境质量研究所、智能建筑设备控制技术研究所、建筑信息技术研究所、工程机械应用技术研究所、工程造价研究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科研工作生机勃勃,成效不断显现。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异彩纷呈。每年学校学生都能够荣获国家、省、市以上各类奖项达200余项次。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包装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苏博特杯”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辽宁省“测绘地理信息之星”大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大赛、大学生物流仿真运营设计大赛、辽宁省TI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意创业竞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环境保护科技大赛等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拓宽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东伊利诺伊大学、英国兰开夏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签订合作项目。还积极与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的高校建立联系,积极推进国际合作,进一步拓宽国际交流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元化学习环境。学校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除了对其开展汉语、中国文化、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建立了中外学生合作学习模式,促进中外学子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创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学习氛围。2017年,校党委被命名为沈阳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2018年,校党委分别获得“沈阳市先进党组织”称号和沈阳市委教科工委先进党委称号。学校近年来先后获得辽宁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沈阳市先进团委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七年获得沈阳市“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多名教师先后获得沈阳高校“优秀教师”、沈阳市委教科工委“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沈阳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业精弘德,学勤出新”的校训精神,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三大发展战略,以“奉献国家,服务社会,发展学生,造福教师”为教育使命,坚持办大众教育,育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立足辽沈,面向全国,服务基层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具有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为建筑产业服务,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和沈阳主导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服务,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本简介中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4月)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2021-02-01
智慧书法临摹录播教室-智慧书法教室
1.通过“书法教学仪+书法服务器+临摹书法桌+学生书写仪”构建高端书法教室。 2.教师下发数字字帖和资源,书生书写视频采集与回传教师。 3.学生使用传统笔墨纸硯,配合数字字帖进行摹帖和临帖。 4.全程记录所有学生的书写过程,教师大屏多窗口展示、回放与讲解。 5.学生统一学习,读帖赏贴、临摹练习、书法知识学习。
广东厚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智慧教育AIGC信创一体机
智慧教育AIGC信创一体机是集pc端畅学杏林,手机端掌上金课为一体,结合高质量知识图谱、国产通用大语言模型和自主芯片算力的3级全信创AIGC服务器。响应教育部高校教育质量控制建设号召,结合OBE教育理念将BOPPPS教育模式,应用于学生手机端,教师在课堂中把控五步关键环节,激活学生4种互动状态,保障继教课程质量。构建起智学、智教、智管、智评“四位一体”服务平台,推动全终端、全受众、全空域、全时域、全场景、全连接的“六全式”融合教学模式改革。 丰富的课程资源:汇聚成都中医药大学1200门优秀本科课程,包括国家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名师讲堂等,全校师生可以选择学习。提供全面的中医药数字教学资源,涵盖电子教材、视频讲座直播课堂和在线测试等功能,方便师生随时访问。 特色AI教学工具:主要特色通过集成的AI教学工具,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并促进教学方法的。允许教师通过AI出题、AI答疑、AI微课功能协助开展教学,提高备课、教学效率。学生则可通过AI助学功能,利用语音或文字输入进行提问和获取智能答疑。 可视化“教学督导”:围绕课程教学质量,搭建“学生画像”、“教师画像”教学评价,提供校内、校外业务相统一的督导巡课平台。创建校外专家评审链接,在外网环境下,点击链接即可访问平台进行督导巡课。 智慧教育AIGC信创一体机一体机集大模型Agent软硬件、算法和数据处理多维层级灵活部署,搭载鲲鹏920处理器,支持8张Atlas300i加速卡超强算力,结合多核高效鲲鹏架构,提供高效AIGC大语言模型推理和数据处理及安全保护体系。 让高校智慧教育快速实现:智慧教育AIGC信创一体机在手,教育创新与数字化转型的蓝图便触手可及。
成都众意达医信科技有限公司 2024-11-12
智慧产教融合基地与智慧产业学院
以服务区域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校企双轮驱动数字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一同打造,大数据驱动下的产教融合基地、智慧产业学院、虚拟仿真实训室为在校生、行业产业人员双师培训等,支撑高质量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2023-04-25
智慧书法投影教室-智慧书法教室-书法教室
以全息书法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数字书法教学系统 创云版书法互动教室的特点: 学生端采用互动专用护眼屏,特殊成像技术,可同步接受教室端推送的电子字帖、碑帖、例字、大师书写视频、教师现场书写示范直播,同时学生端可自主独立操作,查询临摹、自主创作学习、在线提交作业以及上网查找资料等。 该方案集教与学全程数字化,师生同步互动,老师在教学软件上可以看到并记录每一位学生的书写过程和书写结果,随时调出来进行讲评,在大班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与知道,掌控课堂秩序,提升课堂效果。适用于教室进行自主授课,并将授课内容实时同步到学生端,实现海量碑帖同步临摹,在教师端和学生端互动的同时,还可借助本系统进行自主学习、临摹、创作、为书法教育开辟了全新的授课方式。
广东厚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无锡职教园,风景怡人,环境优美。追溯历史,这所无锡唯一的市属高职院校可谓古老而又年轻。2004年,无锡市干部学校、无锡市职工大学、无锡市轻工职大、无锡市城建职大和江南学院旅游经贸分院五校合并,成立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又与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合并办学,成为一所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长期以来,学院秉承首任校长顾倬先生提出的“弘毅”校训,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求教育之进步、谋国家之强盛,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中华英才,如荣毅仁、薛暮桥、王忍之、徐铸成、徐中玉、吴冠中、钱松岩、杨荫浏、陈瘦竹、唐敖庆、胡福明等。目前,学院由无锡市政府投资建设的新校区,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融江南建筑风格与人文生态景观于一体。学院现拥有教职工7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93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4400余人。学院设有师范学院、贸易金融学院、会计学院、旅游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机电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影视学院、基础课部、体育部、干部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开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紧密契合的高职(专科)专业42个,构建了旅游、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物联网工程技术、金融、营销与贸易、艺术设计、会计等八个专业群,初步实现了院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与培育体系。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实践成功探索出“院地互动、校企合一、理实交融、系统育成”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即学校、现场即课堂、学生即员工,学生入学即入行,身处真实工作环境之中,在各个环节中均得到实践,于潜移默化中养成必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合作上的高度融合。”目前,学院建有261个校内实训室,并与有关行业、企业通力合作,建立了327个校外实习基地,开设了多个订单培养班,与艾迪酒店、香梅国际酒店共建“企中校”,与央企大唐电信和星级酒店共建智慧酒店,和江苏鼎都检测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检测中心,实现了“校中企”项目的突破。师范教育是我院办学资源最丰富、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品牌。近年来,我院分别与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等20所小学、无锡市实验幼儿园等20所幼儿园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建立了40个教研培合作基地、聘请了20名特聘教授、6名特聘专家,合作双方在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育教育人才。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并建有“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无锡市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无锡市重点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等科研平台,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目前,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比例达72.99.%,高级职称比例达40%。学院现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2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6人,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5人,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市学科带头人6人,市名师2人,市教学能手6人。学院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平台,积极引进国外同类院校中优质教育资源,稳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先后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2014年,学院启动实施“百名教师出国(境)进修计划”,67名骨干教师已分赴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等地进行了职业教育专题研修学习。近几年,学院的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2013年顺利通过江苏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各项工作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学院荣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红十字示范学校、江苏省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展望未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秉承“地方高校地方办,办好高校为地方”的宗旨,按照无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要求,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68 6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