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负离子远红外功能纤维的制备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服装的功能性,如具有发热,负氧离子,抗菌等功能的服用纺织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锗是一种半导体元素,最外侧的轨道有 4 个电子不规则运动,32 度以上的温度就会激发 4 个电子中的一个电子脱离轨道,产生负电子,从而产生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负氧离子。此外,锗还能产生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远红外线。利用锗的这些特性,开发出具有保健抗菌功能的高附加值锗纤维及其纺织品,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价值。 关键技术 (1)将锗粉研磨至一定的细度,并对其进行特殊的表面化学处理,降低其团聚效应,增大其与纺丝基体的相容性。 (2)通过与纺丝基体共混,并添加自制的特种分散剂,使锗粉均匀分散在纺丝溶液中,制备出适合纺丝的功能母粒 (3)调整纺丝工艺,制备具有释放负离子和远红外线的不同锗含量的保健功能纤维。 知识产权 发表学术论文 2 篇; 项目成熟度; 本研究室在葛明桥教授的指导下,成功开发出了 PET/锗复合纤维。经国家红外及工业电热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该纤维具有优异的负离子和远红外特性;经江苏省无锡纺织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的抗菌测试表明,锗纤维具有优异的抗菌的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 85%和 72%以上。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正在与国内几家纺织企业接洽,准备对锗纤维进行产业化生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包括锗纤维针织面料,家纺面料在内的多种服用和家用的高附加值保健抗菌功能纺织品。
江南大学 2021-04-13
废纸及生物质纤维高效综合利用技术
生物质材料是我国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和生物质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利用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开发环境友好和可循环利用的生物基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纸包装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制备的材料用以替代木材和黏土等材料,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利用废纸、黏合剂和生物质纤维原料(各类农作物秸秆粉末等)采用挤出法加工一种一定截面形状的型材,可进行多种后期加工,可制成包装构件、包装型材和轻质墙体材料等,生产工艺先进,技术方案新颖,生产效率高。 关键技术 项目成果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 (1)基于挤出工艺的原材料配方研究。通过配方和工艺参数研究,解决了一般生物质材料难以挤出加工的瓶颈,实现了连续挤出加工。形成配方方案一套; (2)基于废纸和生物质材料的型材制备技术方案研究。开发完成主要技术装备方案,设计了实验室条件下的成型模具一套,可较好实现材料制备。相关设备方案经细化和放大即可实现工业化生产; (3)为满足挤出制品后期加工的要求,开发了一种复配表面施胶剂,可用于制品的表面处理以及覆面材料的粘合,以利于加工制造外观美观、综合性能优越的型材成品。形成专利配方一套。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获得发明专利 3 项: ZL 201410097780.6,环保生物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 2012105235432,植物纤维发泡包装板材及其加工工艺和模具; ZL 201310583602.x,复配表面施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项目成熟度 该项目已完成实验室成果,成熟度 85%。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该项目期望以技术转让、合作开发方式进行进一步转化,预期投资额 500-700 万元(不含厂房)。其项目成果、技术方案在国内包装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方面属领先地位。 项目产品属材料制备基础技术;可用于不同生物质原料的连续式挤出加工处理,后续跟进各种最终加工工艺以制备不同生物质基型材。预期应用领域包括包装辅材、建材、家具。
江南大学 2021-04-13
低值水产品高值化利用技术
集成应用生物酶技术、高效分离技术、节能干燥技术、保鲜技术等对虾、蟹 壳、河蚌下脚料等水产生物废弃物及低值鱼类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开发系列水产 蛋白粉、调味料、虾青素、甲壳素、壳聚糖、氨基多糖等产品以及酥脆小虾、酥 脆小鱼等休闲食品。在虾蟹壳综合利用过程中通过酶法回收蛋白代替传统的化学 法,减少甲壳素生产过程的酸碱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水产生物废弃物 和低值鱼类的资源化、高效利用和清洁生产。 
江南大学 2021-04-11
两收全程机械化水稻栽培技术
再生稻具有生育期短、日产量高、省种、省工、节水、调节劳力、生产成本低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近几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产逐年提高,为我国南方稻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稻田单位面积稻谷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有效措施之一。该发明探寻一种建立在全程机械化作业基础上的水稻“一种两收”技术,形成相应的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和技术规程,为实现水稻“一种两收”过吨粮提供技术支撑。该成果适用于种植一季稻热量有余、而种植双季稻热量又不足的地区及双季稻区只种一季中稻的区域。实现再生稻的高产必须做到春分提早播种、推荐机插密度为1.3-1.8万蔸/亩、再生季两次施肥(促芽肥于头季收割前10-15天施用,每亩施尿素6-8 kg,氯化钾5-7 kg;提苗肥于头季收割后2-3天内结合灌水施用,每亩施尿素7.5-10 kg)、留茬高度保留倒二叶叶枕等。 应用全程机械化“一种两收”技术模式,实现水稻比单季稻增产25%以上,效益增加20%,亩增收200元以上;比双季稻增产5%左右,效益增加30%以上,亩增收节支500元以上。 转化条件:目前需要能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再生稻专用收割机。 成果完成时间:2013 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体系
研究团队围绕山地城市、夏热冬冷气候区等特征下城市可再生能源分布特征, 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体系进行了多项研究和应用,先后形成“重庆市太阳 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空调应用前景及相关技术研究”、“重庆市建筑太阳能热水 系统一体化应用适宜技术研究”、“重庆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性能监测控 制系统研发与应用”、“重庆市既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运行后评估(含水 处理监测与评价)”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证书。 研究围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体系形成了多项实用成果,获权“地源热泵地 下换热器的换热量测量仪”、“一种地源热泵地下换热器的埋设装置”、“一种 室内太阳能辅助通风采暖系统”、“高能效活动外遮阳”等发明专利,并进行实 际工程应用;出版《重庆地区地源热泵系统技术应用》、《太阳能光热技术的建 筑应用》等专著;开发了 “重庆地区太阳能热水应用评估分析软件”;编制了行 业协会标准《空气源热泵供暖工程技术规程》、重庆市《空气源热泵应用技术标 准》DBJ50/T-301-2018、等标准。研究成果得到国内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安桂教授认为“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湖南大学李念平教授认为“研究成果在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 市场及经济效益分析: 支撑、指导重庆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国家级示范城市、重庆巫溪县和云阳 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国家级示范县建设(财政直接投入资金9050万元)。原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吴元炜教授认为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环榄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对我国自然资源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改善中的技术应用和推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重庆大学 2021-04-11
锂离子电池组快速能量均衡技术
本研究成果研究出一种先进的能量管理和能量动态平衡新技术、使电池组使 用寿命(续航能力)成倍增长。 由于锂离子电池具有单节电压低的特点,通常将多节电池串联,构成电池组 使用。而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单体电池的特性总存在差异,在充(放)电过程 中容易出现部分电池过充或过放的现象,严重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从而导 致电池组使用寿命缩短几倍甚至十几倍。为了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必须 使所有的电池均保持在同样的电池荷电状态(SOC, State of Charge)□因此, 需要建立锂离子电池组能量均衡系统,平衡电池组中各个单体电池的SOC,充 分发挥各单体电池性能,提高电池组使用容量,延长其使用寿命。该项技术已 有大量研究成果,包括有损均衡(被动均衡)和无损均衡(主动均衡)两种方式。 有损均衡是能量耗散型方式,技术趋成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丰田普锐斯混动 汽车)。但其能量全部损耗在电阻上,效率低。无损均衡通过电路对能量进行转 移来实现能量均衡,效率高。但其结构复杂,控制难度大,目前还在研究过程中。 主要问题是均衡速度慢、效率低。本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先进的电池组能量均衡 技术一一总线式均衡技术,与其它均衡技术相比,具有电路简单、易于模块化、 均衡速度快、效率高、电路成本不显著增加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大功率储能系统。 市场及经济效益分析: 该项技术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储能系统,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接 入、分布式发电、微电网以及电动汽车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技术,不但可以有 效地实现需求侧管理、消除昼夜峰谷差、平滑负荷,提高电力设备运行效率、降 低供电成本,而且还可以调整频率和补偿负荷波动,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例如, 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组成的局域网;偏远地区供电、工厂及办公楼供电; 通信系统中不间断电源和应急电能系统;大规模电力存储和负荷调峰系统;电动 汽车的动力系统;国家重要部门的大型后备电源;军事领域中可移动大型供电设 备等。因此,该项技术具有巨大的产业化效益。
重庆大学 2021-04-11
超大直径难变形材料环件碾压技术
本项目所研究的超大直径难变形环件主要应用于大型机械、船舶、石 油化工、航空航天、原子能、核能等国家重大装备制造行业。在航空航天领域, 环形件是发动机及火箭的关键零件,广泛应用在航空发动机的压气机机匣、涡 轮机匣、结合环、安装边、封严环、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储箱结构框等重要部 位。随着国家航空航天、原子能、核电能等的发展需要,对环件尺寸要求越来 越大,精度、强度、刚度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超大直径难变形材料环 件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重大装备制造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 超大直径难变形环件的辗压成形工艺可显著降低环件产品内部的残余 应力水平,以满足后续机械加工的要求。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超大规格难变形 材料巨型环件的历史,对发展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以解决我国大飞机项目中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生 产,保证我国大飞机项目的顺利实施; 3 本项目所展开的超大直径难变形环件的研究可以保证满足原子能等部 门对大型环的需要,结束我国对国外相关技术的依赖,对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 发展具有全面而长远的意义; 4 超大直径难变形环件的生产,可以满足核电反应堆容器环件的要求, 解决核能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效改善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有利于保障国家能 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重庆大学 2021-04-11
轻合金上耐磨涂层的硬质阳极氧化技术
本项目针对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铝合金机匣变色、耐磨性不够高等困扰企业多 年的技术难题,经过工艺改进和优化,开发出了纳米尺度阳极氧化新技术,解决 了铝合金机匣变色的技术难题。近5年来,采用纳米阳极氧化新技术处理的铝合 金机匣40余万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每年节约成本200万元。同时, 在节能排放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重庆大学 2021-04-11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系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学院地处沈北新区虎石台开发区,占地面积1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40余名,其中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9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63人,讲师、工程师163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5000人,共开设市政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22个专业(含专业方向)。 学院坚持“内涵发展,特色鲜明,保障有力,精品学院”的办学理念,依托辽宁省建设厅的大力支持和自身的品牌优势,不断拓展和深化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办学模式。辽宁省住建厅主管副厅长亲自担任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主任,厅业务处室领导参与校企合作委员会工作,学院先后与亚泰集团、辽宁建工集团、华润置地有限公司、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盛世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尊重、信任、平等、互助的“伙伴式”校企合作关系,在省内外建立百余个紧密型教学实习基地,聘请百余位省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行业指导和校企双向参与为成功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奠定坚实基础。 凭借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学院坚持产教研结合,积极为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学院牵头成立的“辽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以建设行业为依托,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特色发展为主线,以聚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为主要目的,不断强化集团成员在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行业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协同作用,切实实现集团化办学,增强我省建设类职业教育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及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服务的能力;学院培训处负责全省建设行业岗位培训、技能鉴定、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等工作;所属辽宁省房地产研究中心开展房地产市场分析研究,指导专业建设,为省委省政府和省住建设厅决策服务;所属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拥有建材、智能建筑、室内环境、建筑结构4个实验室,均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面向社会开展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特别是国家一级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每年承担百余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任务。 学院管理规范,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双重培养,按“四个对接”要求,积极开展“双证教育”。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企业满意率达95%以上。强化学生发展意识,将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融入日常学习和校园文化生活中,积极实施榜样引领计划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增强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为进一步凝聚学生、丰富校园文化、培育和传承大学精神,学院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工作,现有学生社团46个,60%以上的学生加入其中,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展示、自我实现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学院立足沈阳,面向辽宁,辐射全国,努力培养适应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懂技术、会管理、能操作的建设行业急需技术技能人才,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湖南工程学院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院座落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目前在校学生4300多人。 学院校址设湖南工程学院南校区,校园绿树成荫、典雅秀丽、文化深厚。学院办学充分利用湖南工程学院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设施和场地,全面享用湖南工程学院的图书资料、实习基地、国际合作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等优质的教学资源。湖南工程学院选拔了732名优秀的教师组成了应用技术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团队,其中有高级职称教师328人,省级学科带头人9人 ,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学术骨干62人,省优秀教师9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0多人,为莘莘学子求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学院秉承“锲而不舍,敢为人先” 的校训,湖南工程学院实施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果,坚持实践育人理念, 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院十年为社会培养了8000多名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好评。 学院开办的专业均为湖南工程学院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院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等18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招生计划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属国家计划招生。学生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颁发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普通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按照湖南省教育厅湘教通[2008]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颁发湖南工程学应用技术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书院路17号 邮编:411101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86 787 788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