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威布三维Wiiboox Reeyee Pro 2X 3d扫描仪
产品详细介绍 1.扫描模式:手持精细扫描,手持快速扫描 ★2.尺寸精度:手持精细扫描模式:±0.05mm,各方向误差≤0.3mm/m;手持快速扫描模式:±0.1mm,各方向误差≤0.3mm/m; 3.扫描速度:线扫描模式:1,000,000点/秒;面扫描模式:1,500,000点/秒; ★4.可变分辨率:≥0.2mm,扫描时分辨率可以通过系统软件在扫描后根据需要调整,无须通过更换硬件镜头来实现 5.单幅扫描范围:135*100mm——225*170mm 6.工作中心距离:400mm 7.景深:200mm ★8.光源:三色LED(非激光,不污染环境及危害人身健康) ★9.拼接模式:标志点拼接,特征拼接,手动拼接,混合拼接 10. 输出数据是否可直接打印: 无须借助第三方软件,软件自带修补孔,标志点修补,平滑,锐化,缩放,简化,数据编辑等功能,直接输出融合后的完整STL模型,直接进行3D打印 11.移动终端实时显示功能:在扫描过程中,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可实现扫描状态在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同步分屏显示,实时监测扫描进程,更便利地观察扫描实况。 12.数据输出格式:STL,ASC,OBJ,PLY,3MF 13.系统支持: Win7,Win8,Win10,64bit  14.电脑要求:显卡:NVIDIA GTX1060及以上,显存:>4G,处理器:I7及以上,内存:16G及以上 15.扫描头含数据线重量:≤1.13kg ★16.素材支持:配备一个3d素材库,素材库数量须大于2万个,素材涵盖人物、卡通、教育、建筑、时尚、玩具、动物、植物、家居、工具、动漫游戏等类别,素材拥有25个以上特色专题,每个专题包含至少5个以上同类别优质素材。素材库包含网站及APP,APP同步支持安卓及IOS下载,素材库系统须取得电脑终端与iphone移动终端及Android移动终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2. 提供生产厂商对本项目的原厂项目授权委托书及售后服务承诺书原件。(须加盖生产厂商单位公章) 3. 投标单位配备的3D模型库需提供《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复印件并加盖软件供应商单位公章)
南京威布信息科技中心(有限合伙) 2021-08-23
立体易SCAN-P9结构光三维3D扫描仪
产品详细介绍
广州市网能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2021-08-23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等12部门关于印发《浙江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科学”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到2027年,浙江初步建成“人工智能+科学”算力底座、数据底座、模型底座,全面优化面向科学研究的人工智能要素供给,推动人工智能在三大科创高地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突破一批“人工智能+科学”关键理论和技术,培育4个以上“人工智能+科学”领域基础模型,打造8个以上“人工智能+科学”标杆应用场景,形成20个以上“人工智能+科学”数据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赋能100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显著提升科学研究效能,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地,抢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高点。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25-07-17
智能化油膜轴承关键技术研发
基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的大型油膜轴承综合试验台,油膜轴承研究实现了从“基础理论研究-试验研究-产品中试-推广应用”的完成产品研发链条,为我国各类油膜轴承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有效的试验保障和技术支持,为发展智能化油膜轴承产品、多层合金新型结合技术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该技术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5项。为企业产品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实施研究成果在企业中验证和应用,推进了核心基础件的高端化进程。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5-04
智能视觉感知交互与脑机交互
基于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进行人眼特征提取与分析,建 立基于特征模型与外观模型融合的智能视觉感知机制,并通过 海量大数据分析和建模计算,提出了智能视觉感知驱动的眼动 注视点计算方法,解决了跨设备坐标系空间无缝转换和多用户 标定模型共享等关键“卡脖子”技术问题。此外,提出基于深 度学习的运动想象脑电分类方法,面向人-机器人交互开发了 智能脑机接口与应用系统。 :
浙江工业大学 2021-05-06
新冠肺炎患者的智能穿戴监护系统
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联合天津松辉医仪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上海贝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结合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攻关研发出一套可穿戴组合式智能监护系统,能远程监控患者的血氧含量、呼吸频率、心跳速度等核心生理指标,以及体位、呼吸阻力等特定生理指标,并通过多模信息融合与自动判别,实现病情模式的智能分析与及时预警。该项目有望缓解新冠肺炎轻症患者人数众多对医务人员数量的需求,减轻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医患交叉感染的概率,将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该项目也可用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普通患者到危重患者的发生概率。该项目采用PSoC集成系统,集成血氧、脉率、口鼻气流、阻抗呼吸等多种监测传感器,除了能准确采集人体血氧饱和度、脉率、呼吸等生理信号之外,又同时融合了特定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提取病人的体位变化,以及咳嗽带来的气流阻力变化,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征监护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该智能监护系统基于组合式模块,便于患者个人自行穿戴,也可以根据需求配戴单个组件进行单项功能监测。用户只要不进行剧烈运动,穿戴后完全可以正常的活动并不影响监测过程,监测数据可通过蓝牙技术传输至手机App,并通过手机4G功能传输至云端,医生在办公室就可以看到患者数据,无论患者身处在医院、家里或留观点。系统可在云端对患者生理信号进行分析,集合临床诊断原则,提取与以新冠肺炎为代表的呼吸疾病相关数据,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状态与变化趋势。该项目已经完成了系统硬件研发工作,核心硬件模块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认证,将根据临床使用的结果进一步优化系统的软件分析功能。目前研发团队正在与天津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启动开展项目临床测试并推广应用。
天津大学 2021-04-10
核酸单分子荧光图像测序智能检测技术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张盛副教授团队在已开展的核酸测序方面的专用图像传感元器件关键技术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单分子荧光图像测序的冠状病毒核酸智能检测技术”重大攻关项目研究方案。课题组通过远程网络讨论与协作等多种方式,组织了相关学科的专家多次进行技术研讨,并与深圳市行业内的权威机构合作,在两周内快速进行原理论证,形成技术方案,完成智能检测装置的原型结构设计及前期研究准备工作。 项目致力于开发具有核酸智能检测能力的低成本嵌入式物联网设备,为公共卫生防疫事业提供更加有力、且具备“提前生产、快速部署、分散检测”特点的新型核酸检测的解决方案,有望实现未来冠状病毒传染事件中基因序列的快速发布与潜在感染者的本地化核酸检测能力快速部署,帮助医护人员和民众在家庭或社区对感染或疑似患者进行现场筛查,减少潜在感染者的聚集与交叉感染,快速实现核酸检测层次的确诊检验与病症初筛,助力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的提高和储备。
清华大学 2021-04-10
机车库内作业进路智能控制系统
用于铁路局机务折返段无电气联锁道岔线路的机车库内作业场。系统由传感器、室 外大屏、复示屏组成,由人工扳动道岔,传感器采集信息,传送至室外大屏主控制板和 复示屏控制板经信息处理后,由 LED 室外大屏显示股道号,调度室内的复示屏同时显示 作业场道岔线路示意图,从而有效地调度机车库内作业场的安全生产,使机车安全进出 车库。 
同济大学 2021-04-11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优化算法
针对大规模的复杂网络系统,在理论上研究网络节点之间协同规则,研究网络结构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构建实现网络性能指标最优化的分布式算法。其应用主要包括大规模移动通信网络中信道资源的最优分配问题、通信基站的最优覆盖问题等。
东南大学 2021-04-11
基于 ISFET 传感器的智能传感系统
项目简介: 随着生物、医疗、药物以及环境等领域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种 生化传感器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求传感器能够完成准确的快速检测,而且希望传感器具有低功耗、便携等特点,能够随时随地的 完成检测功能。 ISFET(Insulator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是一种类 似于 MOSFET 结构的转换器,可通过 MOS 工艺来制作完成。基于 ISFET 转换器及不同的敏感膜可研制成低功耗的生化传感器,用于测 量多种生物化学量(如 pH,氧气,臭氧,二氧化碳,葡萄糖,Con A 蛋白等)。之后将传感器与测量电路、通讯电路集成,可构成低功耗 的手持智能设备,与手机直接通讯,也可与低功耗传感网络结合进行 组网检测。 项目特色: 如下图所示,基于 ISFET 传感器的智能系统包括 ISFET 转换器、 敏感膜、ISFET 测量电路、通讯电路等内容。 基于 ISFET 传感器的智能系统,具有尺寸小、速度快、功耗低、 集成度高(可与后端电路集成在一起,也可多个传感器集成在一起来 测量多个参数)等优势。 
南开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6 127 128
  • ...
  • 238 23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