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煤层采动顶底板岩层变形与破坏井下综合测试方法
本方法利用地震和电法 CT 成像技术与钻孔结合进行煤层开采破坏特征观测。通过在工作面顶、底板岩层中布置并形成不同方位钻孔,形成孔—巷、孔—孔等观测系统,并在孔巷中布置地震波检波器、电极传感器等形成一套单一或综合测试监测系统,利用通讯线路发送命令、采集与传输人工地震波场、直流电场及岩层位移量等数据,通过分析实时得到的工作面顶、底板监测区域中岩体的地球物理场参数变化情况,来评价该探测区域中不同时期的岩体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破坏高(深)度值。同传统的钻探方法相比,它可查明探测切面内岩层的地质形态,通过时空域多次对比,可获取煤岩层在采前的赋存形态和采后的破坏特征规律。 (1) 顶、底板岩层钻孔布置:通常在工作面风巷设计 1-2 个孔/断面; (2) 测试孔深:30-150m 不等,可根据控制裂缝带高度调整; (3) 钻孔方位:与巷道平面夹角 5 度左右,朝向切眼方向,其中顶板孔仰角 40 度左右, 底板孔俯角 45 度左右; (4) 监测时间:分为背景和动态测试两部分,数据采集时间约 20-40 天。 本方法采用原位测试方法获得岩层变形与破坏动态过程及其相关技术参数,对生产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传统方法相比,其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火焰形状与混合强度在线可调的低 NOx 旋流燃烧器
1、改进传统燃烧器扩口设计,形成多个扩口小片层叠布置的角度可调的扩口,从而改变喷口火焰的形状。 2、改进齿形环的设计,可以在线调节齿形环位置和角度,使得气流之间的混合过程得以调节。 3、燃烧稳定,可实现低于 50%负荷稳燃,燃煤时 NOx 原始排放可<200mg/m3。 4、具有广泛的燃料适应性,在不改变结构的时候可以同时适用于 Vdaf=15~35%之间的煤种。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3′-C位修饰的虫草素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3'‑C位修饰的虫草素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3'‑C位修饰的虫草素衍生物如式I所示,该类化合物可以作为潜在化疗药物,直接抑制肿瘤增殖。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煤层采动顶底板岩层变形与破坏井下综合测试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层采动顶底板岩层变形与破坏井下综合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搭建综合测试系统; (2)利用网络并行电法同步采集顶板、底板钻孔中测试电极供电电流和电位信号,得到控制区域中工作面顶板、底板之间的电场分布情况; (3)根据所采集的各种地球物理场数据特点,分别提取控制区域中岩体的电场参数分布情况、地震波速分布情况和钻孔中不同位置岩层的位移变化量; (4)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状态,动态获得不同时间探测区域内上述地球物理场参数变化; (5)通常在采煤工作面回采前完成测试钻孔内设施的安装与封闭;本发明对岩体破坏情况进行精细掌握,不但可以圈定控制区域中岩体的变形破坏分布情况,也可以精确确定顶板覆岩体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和底板的破坏深度值。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多维高分辨率生物组织表征与分析仪器开发
 本项目通过显微扫描技术、多光谱技术、智能分析技术将生物组织的高分辨率显微图像、荧光光谱信息采集创新性地在同一系统中进行一体化集成,不仅是使国产病理扫描仪器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同时将攻克目前国内外同类型产品的技术瓶颈,实现生物组织的多维显微信息融合,实现更加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诊断分析。  通过项目实施,已取得如下显著性研究成果:1)20×/0.65大视场大数值孔径物镜(平场复消色差物镜)已经顺利产业化,并大量应用于Motic系列显微镜和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上,有效提高扫描成像的速度和质量;2)开发了采用无刀口后焦偏置的偏心光束法主动离焦量探测装置,通过探测光斑的半径和离焦量的线性关系,实现微米量级的离焦量探测; 3)开发了基于相面倾斜对焦方法的病理切片实时扫描自动对焦方法及装置,该成果已成功进入工程化应用阶段; 4)开发了基于线性磁轴电机的直线驱动显微扫描台,并通过严格实施加工工艺保障措施,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快速、稳定线扫显微成像奠定基础。5)完成了基于切片托盘的转塔仓库设计和装载机构设计,并采用自主控制和机器视觉技术解决了切片仓库设计精度和机械手控制精度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全自动无人值守连续扫描的多规格切片装载设计。 目前,本项目已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中期评估实地检查工作,各项检测指标达到或超过中期预期指标。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野外病原微生物快速诊检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乙肝病毒是我国肝炎、肝硬化与肝癌的主要原因。本项目率先提出利用纳米粒子的特殊效应来解决病原体侦检的灵敏度、特异性与通量的关键技术问题,对实现这些病原微生物早诊断与疗效监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通过本项目实施,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 1. 研发了磁性纳米粒子与量子点标记的层析芯片,研制了对磁信号与光信号进行定量检测的层析芯片阅读仪,实现了抗原或抗体的定性、定量多指标同步检测; 2. 建立了量子点标记荧光偏振技术,筛选出3 个HBV sAgB 细胞表位;筛选出一对前S1 区小鼠源单克隆抗体HB1 与HB3,研发前S1 区的酶联试剂盒;建立了唾液诊断乙肝的方法; 3.研发了巨磁阻抗效应结合微流控芯片基础上HPV 病毒快速分型方法;利用巨磁阻效应结合微流控芯片与等温PCR 扩增技术,研制出便携式肝炎病毒快速基因分型系统; 4. 研发了组合式毛细管基因芯片,实现了多群耐药突变与基因分型检测。 获发明专利授权2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 项,医疗器械证书3项;教育部成果鉴定结论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于纳米技术的乙型肝炎诊断新技术方法与传感器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  应用情况:产品在全国数百家医院获得应用。成果对于提高我国病原微生物诊疗水平、推动纳米医疗器械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益生优良芽孢杆菌发酵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益生芽孢杆菌因其独特的优势可用来制成新型、高效、低残留的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等科学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益生芽孢杆菌产业化关键技术存在诸多问题。如:活菌数低、出芽率低、货架期短、生产工艺研究不够深入、产品稳定性差等。 项目组在完成系列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基础上,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攻克了芽孢杆菌发酵集成技术,主要包括:N+诱变结合荧光探针追踪,筛选出性状优良的菌种;多阶段发酵与高密度培养结合,大幅提高菌体密度、芽孢出芽率及菌体适应环境能力;构建图像采集,发明新型反应器,进一步优化菌体生长条件;将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应用于发酵,解除发酵过程中产物对菌体生长及体内酶活力的抑制作用,实现高浓度的发酵、提高芽孢出芽率、降低产物分离能耗、简化产物分离过程。 创新优势: 项目组采用专利技术生产研发系列益生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活菌数由2亿cfu/g提高到8亿cfu/g,符合市售要求并高于农用微生物菌剂国家标准(GB20287-2006)3倍以上;芽孢形成率达到了89.02%,比国内最高提高33.6%,发酵周期21天,比国内最短时间缩短38.2%;凝结芽孢杆菌活菌数由0.5亿cfu/g提高到12亿cfu/g;地衣芽孢杆菌活菌数由10亿cfu/g提高到13亿cfu/g。筛选出海藻糖、聚乙二醇400、吐温80、谷氨酸钠及甘油5种芽孢保护剂,延长芽孢半衰期45%以上,对菌体活性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在示范区内应用,病害抑制率达89%。项目生产的蜡样芽孢杆菌粉参照标准WS-10001-(HD-0902)-2002,检验为类白色粉末,干燥失重为3.3%,小于7.0%,异常毒性符合规定,霉菌小于10个/克,低于标准规定100个/克,未检出控制菌,活菌数为731亿/克,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检测标准。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授权14项;发表论文59篇,SCI收录43篇;出版专著5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铁路散货卸料斗识别与定位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铁路散货卸料斗识别与定位方法,涉及铁路散货卸料斗跟踪与定位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采集目标卸料斗的深度图样本;对深度图样本执行预处理,生成样本数据集;从样本数据集中提取卸料斗的几何特征;将卸料斗的几何特征作为输入,利用CNN进行卸料斗的目标识别与定位训练,得到卸料斗识别模型;将相机捕获到的实时深度图送入卸料斗识别模型进行卸料斗的实时识别与定位,卸料斗识别模型输出卸料斗的三维空间信息和存在概率,将结果传送至控制系统,引导机械臂执行卸料操作。本发明适用于卸料作业中的实时监测,实时精确定位铲斗的当前位置,及时避免铲斗与货舱之间的冲击性损伤,提高卸料的效率与安全性。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生物基聚氨酯防腐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属于防腐涂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生物基聚氨酯防腐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生物基聚氨酯防腐涂料包括甲组分和乙组分;甲组分包括如下组分:生物基多元醇,颜填料,第一增塑剂,改性高分子不饱和羧酸盐类分散剂,氟改性聚丙烯酸酯类流平剂,消泡剂,第一混合溶剂,其中,乙组分包括如下组分:聚丙二醇醚,聚醚丙三醇,第二增塑剂,二异氰酸酯,第二混合溶剂。本发明采用含有苯环刚性基团的生物基多元醇为原料结合制备工艺,显著提高生物基聚氨酯防腐涂料的附着力、耐盐雾性、断裂伸长率、耐5%H2SO4浸泡和贮存稳定性;并且二甲苯的用量降低,显著降低了VOC含量,环保。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记忆电机磁化状态选择与弱磁控制协同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子永磁型记忆电机磁化状态选择与弱磁控制协同控制方法,通过在不同永磁磁化状态下结合弱磁控制方法拓展定子永磁型记忆电机的恒功率工作范围。该方法在不同的转速区间采取不同的电流分配策略,优化了电机的控制性能。与采用id=0的分段永磁磁通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提高了电机在不同转速区的转矩输出能力。同时,在恒定的负载转矩下,该方法提高了定子永磁型记忆电机在不同转速区间的效率。
东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80 581 582
  • ...
  • 667 66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