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双CCD 目标跟踪定位系统(产品)
成果简介:整个系统由转台伺服子系统和目标跟踪及定位子系统所组成。由 一个 DSP 控制电机的伺服运动,一个主控 DSP 处理图像跟踪及定位算法,实 现对运动目标的跟踪及定位。 项目来源:自行开发 技术领域:光机电一体化 应用范围:运动目标跟踪定位,机器人导航,工业产品质量检测 现状特点:结构简单、跟踪精度高 技术创新:  采用双 CC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图像跟踪一体机
功能特性   以自动识别目标位置、并动态控制摄像头跟踪拍摄,实现教师跟踪、板书定位、试验台定位、确保教师和板书特写画面、以及试验台操作画面以及教师在课室范围内任意位置准确、实时拍摄。   一体化硬件设计, 设备高度 1U,稳定可靠,采用图像识别技术跟踪;   支持多路摄像的跟踪定位拍摄,分别对应教师区、学生区以及板书区;支持阶梯教室跟踪,不会因为前后座位高度的差异导致跟踪混乱。   为了满足不了用户对教师特写镜头的需求,图像跟踪系统支持跟拍和切换两种模式可选。   利用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系统能判断教师的肢体动作,精确识别教师位置,使教师景位更稳定,不会随教师肢体动作晃动。   教学行为数据采集功能,可以自动采集教师的教学模式数据、讲课时长、师生活跃度数据等。 教师身份认证   系统支持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自动判断教师身份,包含教师姓名、所在班级、学科等,便于快速完善课程信息。北京文香人脸识别技术采用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准确率达到99%。所获得信息与校级资源管理平台进行无缝对接,课程录制上传到资源平台的视频可根据课程信息自动进行分类存储。 学生行为分析   学生区巡视功能,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跟踪系统均是对教师,学生,板书跟踪策略的定义,而针对教研有时我们还需要了解上课过程中学生们具体的表现北京文香所研发的学生区巡视功能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学生区视功能是通过架设台学生云台摄像机, 此摄像机通过图像跟踪体机的设置,不断的对学生区各个学生进行特写扫描并同时录制成1080P高清视频文件。通过图像跟踪体机的模式检测功能,可以设置学生巡检区以及巡检策略。   在使用资源管理平台点播功能时,点击正在播放视频内部的悬浮框之中的学生义视按钮,可打开学生选视的高湾视质在观看教师上课的同时,了解学生听的实时动态,对后期教学评课具有重大意义。 产品
北京文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21-08-23
水厂智能监控与污水处理的研究与应用
项目研究污水处理优化控制与节能管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污水处理过程的优化运行和精确控制并提供具有专家经验的优化调度和管理策略,最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系统分为两部分,上位机优化软件和下位机PLC控制站,上位机优化控制软件包括各种智能控制模块、优化调度策略及电能监测等功能模块,是节能降耗的集中体现,下位PLC控制站的主要作用是接收上位系统的控制指令完成控制功能。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空间相机几何与时相分辨率检测方法及移动检测车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间相机的几何分辨率检测方法,和一种空间相机时相分辨率检测方法,以及一种可用于空间相机几何和时相分辨率检测的移动检测车。本发明改变常规的地面固定靶标形式,将几何分辨率靶标与移动车辆结合,形成移动靶标,实现几何分辨率检测、不同时相移动定标功能,提高了光学相机任意方向几何分辨率的测试精度。车舱内可存放常规的地面固定靶标,可在应急条件快速布设,也可起到车体硬性靶标与常规软性靶标互补的作用。
北京大学 2021-02-01
多用途高精度摩擦特性智能检测分析系统
该系统能提供一种模拟汽车离合器的工作环境,对离合器的摩擦片的性能进行检测。该系统是一机多用设备,除可在各种条件下对汽车用湿式离合器摩擦片的摩擦特性进行测试外,还可对制动片、同步环、润滑油等的摩擦要素进行解析,是一种与 SAE J286规格相当的高精度 SAE#2 试验装置,可进行 JASO M 348-2002 规格试验。
扬州大学 2021-04-14
智能一次性心电电极检测装置
本项目是用于一次性心电检测认证及出厂检测的智能检测装置。目前一次性心电电极检测完全是手动操作,检测项目涉及设备多,包括高压发生器,高精度电流源等,测试耗时长(其中“偏置电路耐受度需8小时”),本项目研发的装置可以一次完成《YY_T 0196-2005 一次性使用心电电极》所规定的电气检测标准。被测电极一次安装,自动测试完成,自动打印保存测试结果,测试精度高,安全可靠,便携,可应用于检测所,生产厂家,认证咨询机构等。
上海理工大学 2023-05-15
路面多维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技术及应用
路面多维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技术及应用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杜豫川教授团队研发的路面多维高频检测与智能养护系统,利用先进的车载分布式传感、AI图像识别、北斗高精度融合定位等技术,打造了一套轻量化的路表损伤自动检测装备。面向路内结构破坏、路域设施损坏,建立了基于多尺度探地雷达+高分辨激光雷达的多维度路面健康全息感知系统,实现了包括路面平整度、路表病害、桥头跳车、结构损坏等参数的高频率检测与融合分析。该项目先后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二等奖(2019年),并于今年参展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获得大会创新引领奖(仅10项)。 设备检测图像 产品经国家道桥计量站等单位测试,检测误差小于10%,综合病害识别率大于90%,图像处理速率大于10张/秒,检测效率可提高传统手段的2至3倍,平台实现了单日数百GB级的养护外场数据高效处理,且费用可降低50%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与效率优势。产品构建了全面的知识产权体系,具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项、国际专利PCT5项,以及软件著作权6项。 项目产品在上海这一超大城市形成了规模化应用,并在江苏、浙江、河北等全国十余省市超过40000公里各等级公路上得到推广,覆盖了高速公路、城市干道、农村公路等多等级道路类型,同时也为港珠澳大桥、雄安新区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有效地推动道路设施智能养护装备及管理系统的技术进步,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同济大学 2021-04-11
智能服务语义理解与优化调度
针对目前智能服务系统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人机交互语 义理解不够深入、服务适配实时性差、以及智能化优化不足 等问题,利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手段, 重点研究:1)高效低成本的服务数据获取方法,为各类基 于机器学习的服务模型提供高质量训练数据;2)面向服务 过程的深度语义理解,包括服务意图识别、服务过程抽取、 事件检测等;3)面向复杂服务需求的服务任务智能调度, 结合具体服务场景展开基于多目标多约束的智能优化。
浙江工业大学 2021-05-06
智能信息处理与认知神经工程
一、 项目简介智能信息处理与认知神经工程是软件理论、人工智能、多媒体信息处理、认知科学等交叉发展的结果,其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理论及应用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课题组在复杂系统的算法设计和分析、脑认知与神经工程、生物计算、机器学习理论和算法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1、将智能计算与神经工程相结合,建立了128导脑电信号采集分析和处理研究平台,对各种自发和诱发脑电信号进行采集,研究各种信号分析、特征提取方法,进行脑源时空定位研究,开展了认知工程与脑功能网络研究。2、建立了经颅磁刺激(TMS)技术的软硬件研究平台,将磁刺激技术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相结合,进行磁刺激穴位诱发脑电特性分析及信号传导机理研究。开展了重复脉冲磁刺激穴位的作用效应研究,分析磁刺激穴位的作用效果及穴位的特异性。3、进行了基于运动想象、听觉的脑机接口(BCI)技术的研究,并在脑电数据进行离线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在线的BCI系统平台。4、开展了智能计算方法在医学图像分割、处理与三维重构中的应用研究。三、 技术指标(包括鉴定、知识产权专利、获奖等情况)近年来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项,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EI检索33篇。四、 高清成果图片3-4张磁刺激技术研究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图像分割与三维重建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智能无人系统的控制理论与方法
智能无人系统能自主的完成复杂任务,具有自主性、智能性、协同性等特征,覆盖了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无人驾驶、群体智能等领域,是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贺威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智能无人系统的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本次申请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项的项目成果研究历时六年,针对柔性无人系统的高精度控制、具有多约束条件的智能控制和不确定系统的自适应控制三个方面展开了深入地研究与探索,提出了智能无人系统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建模方法和边界控制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方法以及基于状态和输出反馈的自适应控制方法,推动了智能无人系统控制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本项目的20篇主要代表性论文均发表在IEEE汇刊及Automatica等本学科著名期刊上,SCI他引1705次,其中1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923次,全部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其中4篇SCI他引超100次,单篇最高SCI他引318次。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 12 13
  • ...
  • 593 59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