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技术需求:智能电力监护系统、电气自动化控制
智能电力监护系统、电气自动化控制 高压输配新产品,配电自动化创新技术
山东金人电气有限公司 2021-08-19
万牛引力-连续油管智能钻探技术开创者
本团队针对现有井下牵引器面临的牵引力不足、连续油管屈曲、钻压钻速无法实时调控等技术瓶颈,研发了一款适用于连续油管的多功能智能钻完井机器人,其具有牵引力大、尺寸小、实时调速等显著优势。 一、项目进展 已注册公司运营 二、企业信息 企业名称 成都爱钻石油钻采工具有限公司 企业法人 王樵渚 注册时间 2021.08.26 注册所在省市 四川省成都市 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07MAACMW425Q 经营范围 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等。 企业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沈家桥社区文盛路77号附5 号 获投资情况 三、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王樵渚 能源学院/能源动力 2020.9-2023.6 黄楚淏 能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2020.9-2024.6 杨海心 能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2020.9-2024.6 邓旭 能源学院/能源动力 2020.9-2023.6 孙林枫 能源学院/能源动力 2020.9-2023.6 徐鑫勤 能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2019.9-2022.6 孔繁昇 能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2019.9-2022.6 魏微 能源学院/能源动力 2020.9-2023.6 官杨 能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2019.9-2022.6 四、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朱海燕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博导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唐煊赫 能源学院 讲师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汪兴明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研究员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刘清友 能源学院 教授/博导 智能钻完井技术及装备 五、项目简介 2021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5.13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2%,大力开发石油与天然气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开采地下数千米油气资源,首先要钻井,为地下油气提供开采通道。目前全球每年新增水平井超过万口,但旋转导向系统等水平井钻进核心工具仍被国外垄断,致使我国单口水平井钻井成本高达5000万元。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连续油管+机器人智能钻完井技术,摆脱国外垄断,降低钻完井成本,市场潜力巨大。 本团队针对现有井下牵引器面临的牵引力不足、连续油管屈曲、钻压钻速无法实时调控等技术瓶颈,研发了一款适用于连续油管的多功能智能钻完井机器人,其具有牵引力大、尺寸小、实时调速等显著优势,获授权发明专利15件(美国专利2件、加拿大专利1件),发表论文5篇,生产中试样机2套。该产品的研发,将有效解决我国深地资源钻探面临的井下智能钻完井工具“卡脖子”难题,除了应用于常规钻完井作业,还可以辅助修井、复杂结构井爆炸压裂炸药投放等井下复杂作业,实现多功能化。 团队聘请中国工程院周守为院士为顾问,为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团队拥有20多件核心专利,综合技术优势处于国际前列。
成都理工大学 2022-07-29
深地工程地质灾害智能预警云技术
团队以深地工程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控为切入点,将微震监测、智能云与新型支护技术相融合,打造了一套从底层算法到顶层智能物联网算法完整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了 “精准监测”到“云端预警”再到“智能防控”。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李想 环工院/土木水利 2020.09-2023.06 曾俊 环工院/建筑与土木工程 2019.09-2022.06 马佳骥 环工院/地质工程 2019.09-2022.06 吉翔 环工院/土木水利 2020.09-2023.06 卢向前 环工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020.09-2023.06 喻妮 环工院/土木工程 2020.09-2023.06 代坤坤 环工院/土木工程 2021.09-2025.06 文倩 商学院/应用经济学 2019.09-2022.06 彭丰 环工院/土木工程 2020.09-2024.06 李超飞 环工院/地质工程 2020.09-2024.06 宋涛 环工院/地质工程 2017.09-2023.06 张航 环工院/土木工程 2016.09-2022.12 邓叶林 环工院/土木工程 2019.09-2022.06 马俊杰 环工院/地质工程 2019.09-2022.06 朱玥 商学院/应用经济学 2021.09-2023.06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马春驰 环工院/ 无/副教授 隧道与地下工程 李天斌 环工院/ 院长/教授 隧道与地下工程 朱星 环工院 无/副教授 边坡工程 崔圣华 环工院 无/讲师 地质工程 杨晓轩 环工院 无/助教 无 赵伟华 环工院 系主任/副教授 边坡工程 四、项目简介 团队以深地工程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控为切入点,将微震监测、智能云与新型支护技术相融合,打造了一套从底层算法到顶层智能物联网算法完整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了 “精准监测”到“云端预警”再到“智能防控”。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川藏铁路、国防重大专项深地工程项目等重大战略相继开设,未来将有超过5.2万亿元的市场容量。①自主研发一套以传感器—采集站—便携检测仪—云平台为一体的高精度的微震监测系统。②基于智能云构架+MOC多输出技术+BIM,研发了深地灾害智能预警与防控云平台。 ③自主研发了深地灾害新型支护装置。已完成智能预警与防控云平台的研发设计,以及四个核心设备+三种新型支护装置的小规模生产,具有专业背景的数据分析团队已通过云平台远程处理监测数据。本项目正对硬件产品进行投入生产,计划于2023年完成软硬件的升级,2024年上线深地工程地质灾害大数据云平台,2025年实现掌上云技术。学生团队已发表30篇高水平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8项,新型实用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5项,获10余项国家、省部级创新创业类竞赛奖励。依托学校平台已完成或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合同总价值超千万元,并获得央视报道,引起了国内外社会的高度关注。
成都理工大学 2022-07-29
多热源热泵及其智能控制技术的产品开发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成果背景:由于建筑能源消耗的急剧增加,热泵作为一种通过消耗少量高品位能量,把热量从低温处传输到高温处的装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热泵通过使用清洁的冷热源如太阳能、土壤能、空气能等,能够同时实现制冷、制热、提供生活用热水。这种复合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更具灵活性的方案,来实现洁净能源系统的三联供功能。 系统主要用途:多热源热泵系统是指以太阳能-空气源-地源等为热源的热泵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集/散热系统、空气源集/散热系统、埋地盘管集/散热系统(含室内蓄热体)、水源热泵系统、房间热力系统、控制系统。本方案利用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将太阳能源、空气源和地源热三者有机结合,通过水源热泵机组实现向建筑物供热、供冷和提供生活热水。太阳能集/散热器的利用可弥补地源热泵因埋地管束多而导致的投资过大的缺点,同时减少地下环境受到过度的热污染,而少量地源和蓄热系统的使用可弥补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受气候条件影响大的缺点,使系统即使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能在高能效状态下工作。太阳能-空气源-地源热泵联合系统可以设计为基本工作模式,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因地制宜的设计,组合成适合当地地理及气象特点的系统。系统采用全新的智能控制技术,采集实时的系统参数,提高温度调节的准确性,使系统始终维持在高效状态下工作。通过将太阳能源、空气源集/散热器做成外围护结构的一部分,实现新能源与建筑结构的完美结合。结合三步节能建筑技术的普及推广,本技术产品的目标是实现空调和采暖方面的一次投资和日常费用仅为传统空调+暖气方案的 50%。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夏季: 系统处于制冷工况,需要把从室内吸收的热量转移到室外,太阳能散热器、空气源散热器、埋地换热器分别提供冷源,此外,在房间内有相变蓄能材料,晚上积蓄冷量,减轻热泵系统在白天的热负荷。由于空调系统在夏季并不处于常开状态,如果空调不处于制冷状态时,使系统处于制热工况,关闭室内热力系统,并且打开阀 V4 和 V6,关闭阀 V5,此时系统成为太阳能热泵式热水器,可以提供稳定的热水。两种工况的切换通过实时测量的室内温度和热水箱温度等参数,由智能控制系统进行判断。 冬季: 系统处于制热工况,太阳能集热器和埋地换热器作为热源给建筑供热,同时供生活热水。当热水箱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关闭阀 V4 和 V6,打开阀 V5。此外,在房间内有相变蓄能材料,白天积蓄冷量,减轻热泵系统在夜晚的工作负荷。三个热源可以任意两个之间并联工作,也可以分别工作,要依具体的工作状况,包括环境温度、室内温度、热源温度等状况而定。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该技术已申请专利,并通过小试鉴定。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应用前景分析: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加快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建筑节能与热泵系统的有机结合,对空调行业进一步向绿色能源的发展,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三步节能的尽快实现,客观上也促进了新能源的普及推广。 效益预测:下面以天津地区为例对本系统的一次投资成本及运行费用进行说明,将本系统与单冷空调+暖气、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比较。建筑面积 150m2,采暖天数 125 天,制冷天数 120 天,每天制冷 10 小时,平均运行负荷按 70%计,电费 0.41 元/度以三步节能后的指标计,供暖负荷取 36W/m2,总供暖热负荷为 5400W/m2,制冷负荷 72W/m2,总的制冷负荷为 10800W/m2。 第一种方案采用单冷空调+集中供暖,集中供暖中室外采暖的投资为 85 元/m2,室内的费用为 25 元/m2,总的费用为 110 元/m2,天津地区的暖气费用为15 元/(m2 年),设制冷系数为 2.5。 第二种方案完全采用地源热泵,冬季单位钻孔长的取热率为 30W/m,夏季的放热率为 50W/m,约需 210m 的钻孔长,管长和施工总费用取 90 元/m。 第三种方案完全采用空气源热泵,冬季采用电辅助加热的时间为全部取暖时间的一半,冬季制热,夏季制冷系数为 2.5,冬季制热系数取为 2。 第四种方案为本项目系统,太阳能集热板取 17m2,地源热泵系统的冬季负荷为 1500W,夏季负荷为 2500W,地源热泵约占总负荷的 25%,夏季性能系数取为 4,冬季的性能系数取为 3。 应用领域:建筑节能;新型热泵、空调系统;制冷、供暖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建筑。 技术转化条件(包括:原料、设备、厂房面积的要求及投资规模):热泵、空调及控制系统。 设备:机械加工及系统安装设备。 厂房面积:1000m2 以上。 投资规模:600 万以上。 合作方式及条件: 合作方式:技术入股、合资经营。 条件:对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感兴趣且致力于该技术的推广实施。 
天津大学 2021-04-11
路面多维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技术及应用
路面多维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技术及应用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杜豫川教授团队研发的路面多维高频检测与智能养护系统,利用先进的车载分布式传感、AI图像识别、北斗高精度融合定位等技术,打造了一套轻量化的路表损伤自动检测装备。面向路内结构破坏、路域设施损坏,建立了基于多尺度探地雷达+高分辨激光雷达的多维度路面健康全息感知系统,实现了包括路面平整度、路表病害、桥头跳车、结构损坏等参数的高频率检测与融合分析。该项目先后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二等奖(2019年),并于今年参展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获得大会创新引领奖(仅10项)。 设备检测图像 产品经国家道桥计量站等单位测试,检测误差小于10%,综合病害识别率大于90%,图像处理速率大于10张/秒,检测效率可提高传统手段的2至3倍,平台实现了单日数百GB级的养护外场数据高效处理,且费用可降低50%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与效率优势。产品构建了全面的知识产权体系,具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项、国际专利PCT5项,以及软件著作权6项。 项目产品在上海这一超大城市形成了规模化应用,并在江苏、浙江、河北等全国十余省市超过40000公里各等级公路上得到推广,覆盖了高速公路、城市干道、农村公路等多等级道路类型,同时也为港珠澳大桥、雄安新区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有效地推动道路设施智能养护装备及管理系统的技术进步,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同济大学 2021-04-11
第五届教创赛同期活动预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交流活动之五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学术活动
教育大模型与教学智能体的创新应用
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8-04
一种柱塞-铜套摩擦副性能测试装置与测试方法
简介:本发明提供一种柱塞??铜套摩擦副性能测试装置与测试方法,属于液压设备检测技术领域。通过该装置与方法能够对柱塞??铜套进行单一往复直线运动和考虑柱塞自转情况下的试验模拟。该测试装置主要由驱动系统、加载系统、测量系统、供油系统组成;其中驱动系统为整体测试装置提供动力来源,实现柱塞在铜套中的运动形式;加载系统为整体测试装置提供竖直方向上的加载力;供油系统对柱塞与铜套表面持续供油,使两者在运动过程中形成持续的油膜;测量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并得到结果。本发明能够对载荷、转速、时间等参数进行改变,用于实现柱塞??铜套摩擦副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测试。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测试位置控制精确的水下光源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测试位置控制精确的水下光源测试装置,包括水池、第一行车系统、第二行车系统、灯源系统、检测系统;所述第一行车系统、第二行车系统安装在水池上,可实现左右、前后、上下方向的移动和水平方向上的旋转;所述灯源系统固定在第一行车系统上,所述检测系统固定在第二行车系统上,灯源发出亮光,照射到检测系统上,以此来检测灯源性能参数。本实用新型所用水池水的特性稳定,波动小,测试环境稳定,通过行车系统保证了灯源系统和检测系统可以在三个自由度移动和水平方向上转动,每个自由度的位移坐标均可以精确到1mm,转动角度精确到0.1°,灯源系统和检测系统的水密装置可以实现在水下进行灯源的性能测试。
浙江大学 2021-04-13
岩石损伤测试用声发射测试传感器组装式定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岩石损伤测试用声发射测试传感器组装式定位装置,包括定位装置框架、安装声发射测试传感器的安装座、将声发射测试传感器固定于安装座内的固定组件和将安装座安装于定位装置框架上的安装机构,定位装置框架为组装结构环形架,由环形块通过定位固定结构组件组装成一个整体环形框架;安装座为内腔与声发射测试传感器外缘相匹配的筒体结构;安装机构为可自动轴向调整安装座位置的安装机构,共有四副,位于定位装置框架同一截平面内,两两相向设置,两条安装位置连线相互垂直。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固定装置存在的人为地安装试件不能保证传感器平面中心与圆柱面相切,传感器发射面中心轴向与圆柱形试件直径不重合的难题,提高了测试效率、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川大学 2016-10-10
闭眼单腿站立测试仪闭眼单脚站立测试仪
BYZL-999闭眼单腿站立测试仪参数: 量程:1~999秒 精度:±1%F.S 电源AC220V50HZ 按键:开关/清零,峰值保持 工作温度:0~40℃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 20 21
  • ...
  • 870 87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