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果蔬检测装置及果蔬检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检测领域,公开了一种果蔬检测装置及果蔬检测方法,果蔬检测装置包括传送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传送机构的传送途径上的至少一个检测单元,所述传送机构包括:轨道;托盘组件,沿所述轨道运动,所述托盘组件包括第一托盘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托盘内的第二托盘,所述第二托盘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托盘;以及升降模块,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托盘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托盘相对所述第一托盘升起或降落。本发明的果蔬检测装置及果蔬检测方法,兼顾待检物平稳运输的同时减小检测时承载件对待检物的过多遮挡,以提高检测精度。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珠海康拓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珠海康拓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2025-06-09
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实训平台
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实训平台是一款专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学生设计的多功能教学工具,它集科研教学、实验实训和项目实践于一体,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学习环境。该平台以国产高性能芯片RK3588作为其边缘计算的核心,支持本地化编程开发,使得学习者能够深入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此外,平台还支持PyTorch、TensorFlow、NCNN等多种主流深度学习框架,便于学生进行模型训练和推理实践。 平台内置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包括但不限于MobileNet、Fcn_Resnet、Resnet、Openpose、Unet、Retinaface、Yolov8pose、Yolov11等前沿模型,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和学习深度学习模型的机会。这些内置模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深度学习算法的实际应用,也为他们的创新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的实训平台,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平台融合了先进的多模态大模型智能体,并配备了一系列场景化实体组件,包括深度相机、双轴云台、多轴机械臂、微型输送带、工业级相机以及麦克风阵列等。这些尖端设备使得我们能够快速构建智慧工厂、智能分拣、智慧交通、智能家居等多种应用场景。
江苏学蠡信息科技有限 公司 2025-07-15
基于共变正交和神经网络的网络流量预测技术
可以量产/n该项目公开了一种基于共变正交和神经网络的网络流量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确定神经网络参数,再利用神经网络参数进行网络流量计算。基于共变正交原理的流量预测方法可以有效的预测网络中的流量变化趋势,但对流量数值的精度预测上还有较大差距;基于神经网络的流量预测方法由于其无法准确描述网络流量的特性,因此在预测流量的变化趋势上效果一般,但在流量数值的精度预测上比较有效。该发明将这两种流量预测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了一种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广域网络环境下分布式网络计算系统监控管理技术
采用一体化的监控管理体系结构,支持管理功能的跨域、分布式部署、运行与协作。支持和扩展了标准的信息模型,提供了主机、集群、节点、网络计算系统四个层次的监控信息,为各监控层次提供了完整的监控度量指标。支持对硬件、软件、网络、服务等各类资源的监控。支持OpenPBS、LSF、OAR等计算作业管理系统。 提供虚拟组织、系统操作员、站点管理员、普通用户等不同层次的信息抽象视图;提供强大的故障检测和报警功能,以邮件等方式报告资源故障;提供完整的基于web2.0的数据展示界面;支持用户定制的图表的生成;采用分布式记账方式,准确记录用户的资源消耗情况;支持灵活的计费策略。该技术目前在中国国家网格、药物设计网格、高能物理网格以及中国国家网格工业社区等多个实际运行的分布式网络计算系统当中得到应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环境检测技术
究团队在线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方面,主要采用光谱技术对水质进行监测,具体包括:1)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实现了水质COD和浊度的在线监测。自主开发了浸没式、小型化、一体化的采样分析的探头,探头直径仅50m,能耗低,可在野外无人值守的环境工作。该探头经过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的测试,结果表明,该探头符合国家环保行业相关标准;2)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实现水体CO2含量的在线监测,为水生态环境的监测提供支撑。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0
光谱检测技术
研究团队十余年来致力于光谱检测与分析领域,研发了数件产品,持有多项发明专利,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例如, 1)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实现了水质COD和浊度的在线监测。自主开发了浸没式、小型化、一体化的采样分析的探头,直径仅50 mm,能耗低,可在野外无人值守环境工作。2)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实现水体CO2含量的在线监测,分辨率高,稳定性高。目前,探头正在三峡库区进行测试。3)建立一系列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效应的新型光学免疫检测方法,发展了相关纳米光学探针和微通道芯片器件,实现了血液、唾液等体外复杂环境中肿瘤标志物(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肿瘤来源外泌体表面受体分子及内含miRNA分子等)的高灵敏、高通量和快速检测。
上海理工大学 2023-05-09
一种基于电离层探测仪的功率和电流检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功率和电流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离层探测仪的功率和电流检测系统, 一种基于电离层探测仪的功率和电流检测系统,包括单片机、射频信号,还包括与单片机相连的功率检 测模块、电流检测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功率检测模块包括 π 型衰减网络电路、阻抗匹配电路、功率检 测电路、低通滤波电路 I;所述电流检测模块包括电流检测电路、低通滤波电路 II 和分流电阻器 R9。该 检测系统结构简单、可靠,操作方便,可以适用于多种场合的功率和电流检测和监控,方便观察,能让 用户了解设备当前工作状态。
武汉大学 2021-04-13
原位微型化快速水质监测仪与高密度水质监测网络
本项目研发一种基于国际先进的微环流分析技术的原位水质监测系统,体积小,成本低,试剂损耗量较小,维护周期长。基于此仪器进行高密度水质监测网络的搭建,并通过无线技术将水质监测网络的数据上传到服务器,通过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完成快速、准确的污染溯源,为水域污染的进一步防、治提供一种实时、有效的手段。
清华大学 2021-04-11
高性能网络流分类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在带给人便利的同时,其安全性问题也日趋严重。各种新的应用和未知协议导致网络越来越复杂、多样化和难以管理。例如:P2P、视频 流等应用,占用了大量带宽,造成网络带宽耗尽;各种网络恶意攻击(僵尸网、蠕虫、病毒 等)更是严重地危害到网络服务和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不仅使普通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 和隐私受到威胁,还使得企业机密变得不再安全,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管理者对网络的管理也 变得更加困难。更为严重的是,不法分子在网上肆意进行盗版、黄色和反动内容传播等不法 行为,如果不将这些恶意流量从骨干网的背景流量中识别并分类出来,就会对网络的净化、 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造成不良影响。网络流分类技术的提出和发展解决了网路流量的实 时分类和识别问题,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由之路,是网络安全技术的基础研究之一。网络流分类技术是网络安全领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技术和热点问题。只有对流量进 行实时的有效识别和分类,才能对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净化网络环境,确保网 络和信息安全。本系统基于采样的、基于交互控制命令信息和基于载荷的网络流分类技术,提出了融合 三种分类技术的层次化网络流分类方法,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适用于网络流分类问题,由基本 模型、分类算法、硬件平台和体系结构组成的实用系统,系统具有在真实环境下的网络中对 网络流进行快速、准确和实时分类的能力。应用说明 政府管理部门 通过精确的网络流分类系统,可以对一些涉及盗版、黄色内容、网络攻击、非法反动思想的传播工具所使用的协议作出有效识别。同时对一些 P2P 视频网站、国外热门论坛等内 容进行流分类,只有将这些恶意不法流量或者敏感流量准确并实时地识别和分类,才可以从 技术上提供有效的后续管理和控制。 企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部分企业都实现了电子办公和互联网办公,因此 网络安全对于企业尤为重要。首先,企业的网络管理十分严格,如果没有流分类技术将无法 进行流量识别,那么如 P2P 等流量必将会对企业的正常工作带来影响。其次,企业的机密 可能会因为网络安全问题被泄露,使得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准确有效的流分类技术对 于各大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网络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网络服务提供商非常关心如何保证其服务能够正常运行并使用户满意,对于网络流分类 技术的需求也很迫切。准确有效的流分类技术能够提供当前流量的组成部分,可以帮助网络 服务提供商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合理的收费政策,保证网络服务的质量,提升网络服务的 经济效益。 网络管理者网络管理者需要利用网络流分类技术来更有效地管理带宽,避免出现带宽被 P2P 等流 量耗尽而使得正常业务流量不畅的问题,同时避免网络攻击等危害。这就需要流分类技术实 时有效地将这些流量识别分类出来。 研究者5 合作方式 商议。6 所属行业领域 电子信息领域。对于现有协议的分析可以促进新的更完善的协议出现,通过对流量的分类,也可以判断 当前网络流量的组成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整体网络模型的研究。
清华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1 32 33
  • ...
  • 500 50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