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Chengdu Aeronautic Polytechnic)始建于1965年,由第三机械工业部创设德胜中级技术学校,1966年至1998年学校曾多次改名改制,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四川省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是四川省教育厅直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四川省优质高职院校、国家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首批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学校和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人杰地灵,名师荟萃。学校地处四川省省会、四川天府新区核心区(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和世界级汽车产业城的成都市龙泉驿区,占地近900亩,建筑面积34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逾3亿元(生均2.5万余元),在校生近1.2万人。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中青年教师占比、研究生学历占比、海外培训经历占比均超过70%,拥有中共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名,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5名,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同时,还聘请了一大批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专业繁荣,硕果累累。学校始终秉承“服务航空、服务国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下设航空工程学院、通用航空学院、民航运输学院、士官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和管理学院等二级学院9个,开设飞机机电设备维修、飞机电子设备维修、航空发动机装试技术、通用航空器维修、飞行器制造技术、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空中乘务、无人机应用技术、定翼机驾驶技术、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会计等39个专科专业,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示范院校重点专业6个,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重点专业4个,国家示范专业点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级精品专业6个,学校特色专业1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6个,定向培养士官招收专业6个。学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职业教育国家级教育成果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20余项。学校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门,省级精品课程3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门。主持建设完成1个、参与建设完成4个国家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产教融合、多元发展。学校广泛开展订单定制式和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产教协同发展和校企共同育人的格局,探索形成了独具成航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瑞士GF加工方案和瑞典海克斯康等国际国内的产业优势和技术领先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等39家企业成立西南航空产教联盟,联合一汽-大众成都公司等130家企业成立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教联盟。面向全球,开放共融。学校努力为培养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使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与14个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32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选派学生赴英国、韩国及我国港台地区学习深造,并接受来华留学生来校学习。2015年以来,共选派教师400余人次赴德国、新加坡、瑞士、加拿大等国家和港台地区学习、交流和培训;连续4年承接国家商务部“援外”项目,共计培训非洲、中亚等地学员4批次、235人次,达到759人次。追求卓越,锐意进取。学校先后获得世界职教院校联盟高等技术技能卓越奖、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连续14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航工业特级专家、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2014至2018年,学校学生连续四年代表中国赴美国参加国际超轻复合材料制造大学生竞赛(SAMPE),3次夺得全球总冠军、1次获得亚军。云空高远启征程,星光璀璨映华章。迈入新时代、谱写新篇章,学校将以坚定的信心、豪迈的气魄、百倍的努力,加快建设扎根中国高水平高职院校,以“航空报国,追求卓越”为己任,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数据更新至:2019年5月)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由昌平区政府举办,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院始建于1984年成立,前身为北方交通大学昌平分校。2005年1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独立设置为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占地面积305亩,开设26个专业,建校以来秉承“办精品高职,创就业品牌”的办学理念,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作为办学导向。学院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拓展就业竞争力,强化专业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教育与专业证书培训有机结合的“双证书”培养方式,提高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学院坚持“立足昌平,面向北京,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行业”的办学定位,为首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先后与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广联达、京港地铁、北京建工、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国交建、北京住总集团、北京地铁、天职咨询、中国中铁等多家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设“订单班”。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重点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实现了学院、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招生咨询电话:010-89707874/80110996学校网址:http://www.jtxy.com.cn/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在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红土地上,在腾飞的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风景美丽的梅岭脚下、赣江之滨,矗立着一所历史悠久而又朝气蓬勃的高等学府——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创建于1956年,前身为交通部南昌公路工程学校,1958年升格为江西交通学院,1973年更名为江西省交通学校,1984年曾筹建江西交通专科学校,2002年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占地面积85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3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全日制在校生1万余人。设有路桥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课部和成人教育部8个教学系部,共开设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物流管理、数控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43个专业。 学院办学环境优良,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国交通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江西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首批联合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试点院校, 成立了融合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的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创新了“五方联动、三层对接”的办学体制机制,有效推进了融教学生产于一体、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专业的办学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学院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377个,各系部建有独立的、教学仪器设施较为完善的实训大楼,总建筑面积达7.6万平方米。近年来,合作企业累计向学院捐赠教学设备1000余万元,学生获得各类国家级和省级荣誉129项,其中2013年、2014年、2016年连续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汽车营销”等赛项团体一等奖。学院是“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根据麦可思数据调查显示,学院学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均高于全国同类院校。 学院不断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拥有一支由全国交通高职教育专业带头人、省部级高校教学名师、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优秀教学团队,培养了一批注册岩土工程师、省部级交通重点建设项目评标专家、道路运输行业专家、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专家、省督学和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学院紧紧围绕“交通”和“职业”特色,以汽车、道桥、城轨等重点专业为引领,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创新了“岗位需求引导、行企标准跟进、三方考核评价”、“系企合一、产学一体”等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加强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共有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4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10个,建筑技术、汽车维修技术等2个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6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与企业共同开发4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合作编写出版教材65部、电子教材5部。2014年,“专业企业一体,生产教学融合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校厂店三方协同,共育汽车后市场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两项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另有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服务行业,贡献社会。建有全国高职院校唯一的具备交通行业甲级设计资质的江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桥隧专项资质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等产教实体,与省交通运输厅共建江西省交通工程档案馆。依托产教实体,参与了多条高速公路建设和国省道改造,完成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检测、咨询监理308项,总产值3850万元。学院是国家海事局内河船员培训基地、国家级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驾驶培训学校被评为“全国百所优质服务驾校”,各培训机构共完成各级各类社会培训73000人次。学院是江西省首批联合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试点院校,与省内外多所职业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对口支援与交流关系,开设了“西藏天路订单班”和“青海班”,为西部培养了一批交通建设人才。多次承办了全省民族运动会和全国蹴球邀请赛,得到了教育部、国家民委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建设成果得到了中国青年报、中国交通报、江西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先后荣获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省五一劳动奖状、省文明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和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等称号。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努力奋斗!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简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原国家劳动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10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2年,国家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年,进入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行列。办学特色闻名全国。学校始终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为全国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在全国首创“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瞄准国家急需,不断丰富“双证书”内涵,“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还创立了“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培养出我国首批“双师型”硕士研究生和“双证书”留学生硕士。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被社会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2017年,李克强总理来校考察,要求学校当好职业教育孵化器,传承工匠精神,不仅培养“工匠之师”,也要培养“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办学基本条件优良。现占地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余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9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3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5亿余元。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学校设有11个学院,1个教学部和1个工程实训中心。现有本科专业49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8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12个;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课程4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14门。专业涵盖工学、教育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拥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与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合作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获批天津高校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批天津市首个项目博士后工作站单位。师资队伍特色鲜明。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点1个、天津市教学团队11个、天津市教学创新团队2个、天津市教学名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分别达到46.7%和46.2%;现有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高层次人才19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A类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双师双能型”特色师资占“双证书”专业教师总数的70%以上,实训教师中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0%,其中全国技术能手10人、津门工匠1人,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天津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建有“智能车路协同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汽车模具智能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高速切削与精密加工实验室、信息传感与智能控制实验室、天津市汽车模具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汽车轻量化注塑模具〈企业〉重点实验室),省部级技术工程中心5个(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工程中心、模具数字化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智能交通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新能源汽车驱动技术工程中心〈合作〉、天津市高压清洗设备技术工程中心〈合作〉),省部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天津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1个(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天津市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建有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非盟研究中心、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设有38个学术研究机构。近五年,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7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项,授权专利986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出版的学术刊物《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职业教育研究》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其中《职业教育研究》连续多年获得“全国职教期刊评比一等奖”。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校坚持“需求导向、模式创新、优化配置、试点先行、统筹推进”原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协同的育人机制。设立卓越师资班、工程实践教育实验班;2019年,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第93位;与海南、西藏、新疆等11个省市校地合作开展中职师范生公费教育;与海南省、山东省合作实施中职本科“3+4”分段贯通培养。近五年,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奖61项,省部级奖1073项。学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和“天津市创新创业与就业工作示范校10强”殊荣。社会服务功能较强。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设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承办多项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国际交流成果显著。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埃塞建设鲁班工坊、援建“埃塞-中国职业技术学院”,指导巴基斯坦建设“旁遮普天津技术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教育援外基地”及外交部“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派遣援外教师200余人次,培养、培训当地师生2万余人;为60多个国家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培训学员1100余人次。在海外设立3所孔子学院、7个孔子课堂和3个汉语教学点;致力于培养国际化人才,与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开展“双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全球5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学生人才培养层次,每年来校学习的长短期国际学生超过1000人。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依法治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贴国家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建设发展,进一步探索特色办学新路,立足天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数据截至2020年4月)学校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1310号 联系电话:022-88181500邮 编:300222 传 真:022-88181501网 址:http://www.tute.edu.cn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01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上海唯一一所以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上海市特色高职院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是全国文明单位,第一届上海市文明校园。 2002年,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上海市农业学校基础上建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47年。学院弘扬“尚农乐耕生生不息”的校训和校园文化精神,秉承“为农服务 特色立校”的办学宗旨,为上海农业培养了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上海农业战线70%的管理、技术人员为我校毕业生。现有教职工30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0余名,全日制在校生4000余人。学院有松江主校区、浦东临港校区和松江泖港实训基地、奉贤海湾实训基地,占地面积1448亩。 学院涉农专业体系健全,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农学专业大类,基本对接了上海现代都市农业需求。现设有植物科学技术系、风景园林技术系、动物科学技术系、农业生物与生态技术系、农业经济管理系、农业信息工程系、基础部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等六系二部。开设了19个专业,形成以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及应用、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信息技术等6大农业特色专业群。涉农专业及涉农专业学生占比均超80%。园林技术专业为国家林业局重点专业,动物医学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专业、上海市高职一流建设专业。 学院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光明食品集团、地产园林等农业龙头企业以及上海市农科院、崇明区农委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企、校研、校政合作关系。学院与涉农企业的现代学徒制班和校企双主体合作班达到20余个。学院与丹麦、以色列、法国、匈牙利、中国台湾等相关农业高校和培训机构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和教师出国出境培训100余人次。 学院每年组队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农业项目比赛,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机维修、鸡新城疫抗体水平测定、艺术插花等项目上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院重视对接行业,职前职后并重,积极投身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培养,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及农业技能鉴定近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及鉴定7000多人次。 学院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第一届上海市文明校园。获评“2016年度中国教育贡献突出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平安示范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和“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上海市职业资格鉴定所”等称号。学院所属农业部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站”。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原石家庄大学)创建于1984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石家庄市政府主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05年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13年荣获“省会平安高校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2016年入选“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立项单位”。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上位列全国第73位,全省第3位。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广播电视教育(开放教育)、社区教育为“两翼”,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办学格局,并努力拓宽职业教育办学途径和服务领域,着力打造“三位一体”的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学院设有管理系、经济贸易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食品与药品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艺术设计系、体育系、公共外语部、公共体育部、动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软件学院等九系二部四学院。同时,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6个,开设电子信息类、土木建筑类、装备制造类、财经商贸类、媒体传播类、旅游类等50多个专业,其中有河北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6个。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影视动画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为河北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形成了以博士、硕士和双师型教师为主的骨干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850余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各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3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1个,省级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个。派驻企业特派员100余人。在选派教师出国进修的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外籍教师。 学院面向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等17省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在籍生10000余人。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2017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89%。毕业生以其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多年来,就业率和专接本率一直在省内名列前茅。学院多次荣获“河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称号。 学院办学条件充实。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亿余元。拥有覆盖全院范围的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在线注册11000多用户,构成了覆盖全院的现代化教学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现代化的图书馆不仅藏书丰富、信息量大,而且有先进的图书检索系统和电子阅览室。目前,图书馆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共计达100万册。建有2个共6万平方米的多功能教学楼和2个技能实训楼,88个校内实训基地,180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10余个研发中心(工作室)。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能为在校生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学院生活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大学生公寓、科技活动中心、球类馆、游泳池和高标准体育中心。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秉承“崇德、修身、博学、笃行”之校训,践行“求是、求精、求新”之校风,定位于“融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努力推进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特色鲜明、区域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国办综合类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学院前身始建于1935年,具有85年悠久的办学历史。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2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490人,“双师型”教师占80%以上。学院设有农林与生物工程系、畜牧兽医系、建筑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计算机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商务技术系、贸易与旅游管理系、艺术设计系、传媒艺术系10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现代教育技术部3部,开设农林牧医、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建筑施工、财经商贸与服务、艺术设计与传媒等6大专业群40余个专业。拥有国家骨干专业2个、省教改示范专业3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精品课程10门。建有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艺术设计、影视传媒等12个校内实训中心130余个实训室。与长城汽车、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中铁物流、中国网库、保定智慧农业联盟、大北农集团、保定广播电视台、保定市广告协会等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百余处。学院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河北省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总站培训鉴定基地”“河北省电子信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培训认证IT专业技术水平测评基地”“全国电子商务工程师(CEBE)认证考试管理中心”“全国物流信息管理师(CLIA)认证考试管理中心”“全国国际贸易职业资质认定培训考试机构”等12个职业技能鉴定或培训考评机构,在校内可对31个工种进行直接鉴定。社会已开展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学生全部参加考试,通过率90%以上。学院被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院校双证书工作委员会确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职业资格教学改革试点院校。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人才培养及各项工作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2018年,传媒艺术系主任田建国教授主持的《高职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连续多年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2010年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学生组3项赛事,荣获动物外科手术赛项一等奖、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赛项三等奖、汽车维修与故障排除赛项优胜奖。2011年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4项赛事,荣获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赛项一等奖,荣获机器人技术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新城疫抗体测定赛项三等奖。2012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荣获城疫抗体测定项目三等奖、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赛项二等奖、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赛项三等奖。2013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信息安全赛项二等奖、高职组“东方美食”杯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大赛三等奖。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赛项三等奖。近几年,我院师生参加国家级竞赛,获特等奖3个、一等奖20个、二等奖46个、三等奖43个、优秀奖32个;省市级竞赛,获特等奖11个、一等奖97个、二等奖155个、三等奖161个、优秀奖62个、最佳创意奖3个,有3部学生作品入选创意设计作品全国巡展。卢艳颖同学被授予“第五届河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保定市第五届道德模范”“保定好人”称号。 2008年学院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2010年被遴选为河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 2014年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系被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六部门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8年10月,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学院牵头成立河北省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担任理事长单位。2019年5月,河北省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北京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天津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共同主办成立京津冀智慧物流校企联盟,我院当选河北省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学院被教育部遴选为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全省2所试点高职院校之一),被保定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龙头学校”,被教育部、交通部确定为“全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被河北省劳动社会保障厅、河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北省高校首批“就业训练基地”,学生工作部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工作先进集体”,被河北省招生委员会评选为“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被河北省教育厅评选为“河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被遴选为“河北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 学院连续多年被保定市委、市政府评为“工作实绩突出单位”和“精神文明单位”。校 训:笃学弘毅 经世致用 办学特色:工学结合,厚德强能,根植一线,服务社会。育人理念: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育能为重,全面发展。办学目标及定位: 立足保定、面向京津冀和雄安新区,围绕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经贸物流、文化创意、现代农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区域主导产业,建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高级工和技师培训考核基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新技术应用推广中心,创办“省内一流、国内先进、富有特色”的综合性高职院校。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创立于1993年,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是一所具备独立颁发文凭资格的职业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42.4亩,校园环境怡人,目前在校生6000余人。学校以创办“专业特色鲜明、办学风格新型”国内外知名一流现代职业大学为发展目标。全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致达集团以“教育兴邦,产业报国”为己任,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学校秉承“做人、做事、做学”校训精神,坚持“创新、创业、创值”发展思路,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追求卓越。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地缘优势,深化教育合作,推进专科与本科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由上海交通大学选派校长,推进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交流、国际合作、专本衔接,助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现有7个二级学院,6个本科专业、37个专科专业,共有43个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在探索中形成“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四位一体的联动育人模式。学校坚持以企业和社会用人标准为导向,集多方智慧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本科专业已工科为引领,打造品牌专业。目前,学校与245家企业保持着良好关系,拥有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153个。近年来,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多所高校保持良好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海外交流与合作项目,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能力,增强师生国际化视野。目前学校已累计派送500余名学生出国接受短期交换学习实践及留学深造,为学生海外游学,出国深造搭建平台。在“学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的大德育观的倡导下,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稳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激发创新思维,培育创业氛围,搭建创值空间,并在校园文化、爱心助学、志愿服务等方面打造特色品牌。近年来,多位教师获“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挑战杯”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大赛、上海市“星光计划”技能竞赛等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连续十余年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文明单位”。“学海弄潮,有我骄子,中侨大学,放飞梦想!”中侨大学将以“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胸襟,全面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特色发展,进一步提升地区文化内涵,携手企业、行业和政府共同助力中侨学子成长成才,培育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职业人才。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 18 所之一)建设单位和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是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首批 1 + X 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成果暨“一校一品”体育工作示范基地,入选“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 50 强”,入选为教育部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项目高校( 13 所之一), 建设了中国 - 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工贸分院。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市,现有天河、白云校区和集团化办学的荔湾校区,天河、白云校区占地 1100 亩,校舍建筑面积 26 万多平方米。学校 1957 年创办为广东省冶金工业学校, 经历广州有色金属工业学校阶段发展,1999 年开始承担高等职业教育,2002 年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应用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体育艺术教学部和实训中心共 12 个教学机构。学校天河校区、白云校区、荔湾校区和各高职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6455 人。党建领导核心作用彰显,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落实党委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 “外延发展与内涵提升并举,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全面推进“一枢三联、覆盖全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紧密结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特高”项目建设,奋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学校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1 个、广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1 个、样板支部 1 个,广东省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 2 个。立德树人为本匠心铸才,“三全育人”成效显著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和校园文化提升行动计划,“六位一体”筑牢和推进大思政工作,持续 深入实施“课程思政”。同时,通过实施和持续 完善“工贸职业技师”、特长奖、综合测评校内 奖学金和团内评估等四大奖学体系,通过“八个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工贸大讲堂、百家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月、科技文化月、“双创一篮子” 工程等校园文化载体,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供平台,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近 5 年,学校获得国家级奖项 253 个、省部级奖项 955 个,其中含“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挑战杯- 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三等奖 1 项、全国“互联网+”广东省决赛 1 银奖 4 铜奖、广东省“挑战杯”科技发明制造类特等奖 1 项、广东省“挑战杯创青春”创业大赛金奖 1 项。学校荣获“2017 年度广东省高校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和“2018 - 2019 年度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师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学校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和由企业技术骨干、企业行业专家担任的兼职教师近1350 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9.32%,博导 2 名,二级教授 2 名,有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省级青年珠江学者、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专业领军人才、省级高等职业青年优秀教师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42 人。拥有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1 个,省级高职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5 个。学校近年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项,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 14 项。获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奖项 2 项,省级奖项 44 项。在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方面,学校基本建成并实施“三依托、三平台、三服务、三保障”的 4S 精准服务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模式,主动为中小微企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服务,取得丰硕成果。2019 年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 4 个;新增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29 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9 项;学校拨入科研经费总量为千余万元,增幅达 107.62%;校企合作横向技术服务项目共 30 项,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近 700 万元;技术交易和非学历培训项目近 1500 万元。教育教学改革一路前行,人才培养质量领先学校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现代交通运输、高效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急需紧缺专业,对接广东省规划发展的七大支柱产业、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六大未来产业和十大重大科技产业集群,依托优势专业构建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模具智能制造、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等 10 个专业群,开设了 44 个在校生专业。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 4 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 2 个,省级一类品牌建设专业 3 个,省级二类品牌建设专业 3 个,省级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4 个,省级高职教育重点专业9 个,省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专业 8 个,省一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9 个,高职本科协同育人专业4 个。学校依托职教集团(广东省示范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单位),与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中职学校、行业协会和20 多家龙头骨干企业,协同共建了 5 个新工科特色产业学院和 1 个创新创业学院,建成 7 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5 个校级科技创新平台。2016 年学校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7 年获广东省地质科学技术二等奖1 项,2018 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 项,2019 年 1 项科技成果入选广东高校高质量科技成果库,2 位教师荣获 2019 年中国产学研工匠精神奖。实训实习场所条件优越,德技兼修知行合一学校现有校内实训基地 25 个,实验实训室 183 个,拥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1 个、中央财政支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4 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11 个以及省级公共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协同育人中心。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了 792 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 10 个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19 年学生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0012.3 元。学生依托职教集团 108 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健全校内实训、校外学徒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工”与“学”交替结合、双主体分段育人机制,融合强化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培养。2019 年学校共开设 32 门实习任务,共有 7615名学生参与实习,全校顶岗实习单位 1500 多家。优质国际专业标准引进,职教中国品牌输出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与香港职业训练局、澳门科技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德国 F+U 教育集团、英国尼思港塔尔博特学院和韩国东国大学等境外教育机构共同探索学历教育、学生互换、教师交流、学分互认、海外实习、国际专业认证和举办国际竞赛等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坚持把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进来”。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通过 IEET 工程及科技教育专业认证;与英国林肯大学合作的中英低碳设计教学实践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019 年度广东省重点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立项资助。近年来,选派教师赴境外学习交流 300 人次,选派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 330 人次,学生参加国际视频交流会议约 700 人次。学校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协同有色金属行业开展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院校(13 所之一),举办“一带一路”国家参与的测量技术国际技能竞赛、有色金属行业国际产能合作境外人才培训论坛,协同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在非洲赞比亚建设了中国 - 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分院,制定导游专业“中国标准”,编写工业汉语教材, 选派优秀教师赴赞比亚开展教学实践,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到校培养等,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专业招生形势持续向好,协同培养升学有道学校贯彻落实《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年)》,面向 16 个省(市、区) “阳光”开展普通高考招生和在本省实施学考招生,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嘉应学院、肇庆学院、韶关学院、岭南师范学院等多所本科院校开展三二分段培养、专插本在校协同人才培养,在广州、深圳、惠州、梅州、肇庆、揭阳、湛江等多个地级市多所中职学校、教学点开展 “3+2”中高职贯通培养、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和退役军人学历提升等协同人才培养,搭建起从学历教育、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培训等方面贯通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高地的“立交桥”,打通学生学习上升通道,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学校还招收赞比亚、印度尼西亚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学历留学生, 协同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国际人才,赋能“一带一路”。学校现有 1 个鉴定机构,年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近 2 万人次。学校在 2019 年成为国家首批“1+X 证书制度试点” 院校,目前已共获得 8 个“1+X 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学校招生吸引力持续走高,第一志愿投档率连年均达到 100%,录取分数稳居广东省高职院校前列。“双创”氛围浓厚生机勃勃,就业创业稳居前列学校建有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开设公共必修课 2 门、选修课 6 门,实施学分制管理;学校加强 “双创”团队建设,实施“双创一篮子”培育机制,完善激励制度, 将创新创业大赛与质量工程有机融合,实现双创实践活动全员覆盖。学校牵头发起 “政校行企·万讯创新创业学院高校联盟”,当选“联盟”首届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携手企业成立“创新协同育人中心”和“万讯创新创业学院”,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共建首批 “测绘地理信息协同育人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等多元育人平台,高质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并成功孵化 3 项学生创业项目,24 项新入住孵化基地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确立 28 个培育项目。2019 年度在校内举办 260 多场次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政府举办或支持的 1391 个项目组大赛,5424 名学生参赛,荣获第五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 1 项、铜奖 2 项、优胜奖 5 项;荣获“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 荣获“中国移动互联”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全国一等奖,广东省赛区高校金奖,粤港澳大湾区竞赛优胜奖 1 项。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继续保持高水平。学校承办广东省 2020 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面活动“综合类高职高专专场”。2019 年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约 26000 个,供需比 5:1,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9.92%,总体就业平均起薪为 4456 元,名列省内高职院校前茅。2019 年毕业生母校满意度高达 99.5%, 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 94.88%。大学生创业率远超全省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学生资助体系“六位一体”,求学成才前途无忧学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一二三四等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学费补助、建档立卡学生学费减免、应征入伍及退役学生学费减免等“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完整的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启“绿色通道”,实施健全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落实学业、技能、就业帮扶举措,持续开展资助育人活动,实现经济保障型向促进发展型转变,鼓励和鞭策青年学子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学成才之路保驾护航。2019年,我校奖助学生总人数达1.2万人次;校级(含)以上奖助贷总金额达2541.8万元。其中:各级各类奖学金金额近507.4万元,获奖覆盖面近40%;各级各类助学金获助学生达5188人次金额达769.25万元;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资助达885人次金额超692.87万元;校内勤工助学4241人次,学校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岗位,如图书馆阅览室管理员,实训室管理员,学生宿舍管理员等,固定岗位月薪550元,临时岗位薪酬18.75元/小时;校内特殊困难补助共20人金额达6.9万元;各级各类学费减免获助学生达578人次金额达427.88万元。其中,精准扶贫资助330人金额达190.19万元;应征入伍资助165人金额达190.95万元。2020年对因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给予1000-3000元的特殊困难补助。2019年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率达100%,40人通过专插本考上本科院校。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广州市白云区,是一所隶属于广东省教育厅的公办全日制工科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前身为创建于1963年的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历经“广东省农业机械技术学校”、“广东省农业机电学校”、“广东省机电学校”等发展阶段。200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翻开了快速发展的崭新篇章。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多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4700多人;两个校区,南校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白云山畔,交通便利;北校区位于职业教育气息浓厚的广州钟落潭高职园区;校园总面积约800亩,校舍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 学院设有先进制造技术学院,电气技术学院、汽车学院、计算机与设计学院、电子与通信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物流学院、外语商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部等十院一部,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专业44个,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专业群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业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相关专业群为两翼的专业格局。学院建有国家级示范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实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一类品牌专业2个、二类品牌专业9个,重点专业8个;拥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2门。 学院在职教职工900余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其中专任教师760余人,34%以上具有副高或以上职称,77%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学院拥有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五一劳模”1人,省级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8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省级专业领军人才1人,省级优秀青年教师4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6人,国内访问学者10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59人。 学院坚持走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之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综合效益。学生在全国和省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上共获取奖项407项,其中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排名全省第1、全国第13,在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高职)中排名全省第3、全国第56,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2项,省级教学成果8项;在2015、2017年“创新强校”工程建设中期考核中排名分列全省第3和第1。2017年,学院还被评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单位。 学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培养具有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励成长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批“实践能力强、行业品质优、岗位适应快”的优秀毕业生被国内知名企业录用,就业网络主要辐射珠三角,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基本实现学生有尊严更体面高质量就业。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被教育部、财政部评选为“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是国家“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广东省中职、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广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单位等3个培训及鉴定资质,可开展81个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其中铣工、数控铣工、维修电工、汽车修理工等具有高级技师培训和鉴定资格。 学院实施“开放办学、协同创新”的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深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一汽大众”、“捷豹路虎”、“美的”等知名企业实现了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358个,获首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首批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成为国家首批10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之一。2011年9月牵头组建了广东机电职业教育集团,2018年入选省示范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储备入库项目建设牵头单位,目前有成员单位180家,下设5个委员会,形成了“政行企校研”多方参与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开展留学生培养,目前在读学历留学生156人。 学院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开展党建“1234工程”,通过建立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心理育人、组织育人、资助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夯实意识形态教育,把握住“一个正确的办学方向”;通过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督促问题整改,落实党风廉政“两个责任”;通过团结协作,作风建设,管好用好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党务干部“三支队伍”;通过完善制度、细化流程,实现党建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四化要求”。党建工作的有力推动,为学校的中心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力量保证。 半个世纪的薪火相传,学院坚持发扬“修德强能,崇实鼎新”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学院用雄鹰般锐利的改革目光,果断有力地抡起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大斧,凝心聚力,锐意创新,为实现“基本办学条件建设、办学规模建设、办学内涵建设”三大跨越而大步迈进,并努力把学院建成为一所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结构合理、社会服务能力强的一流高职院校,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数据更新至2018年10月)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9 130 131
  • ...
  • 675 67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