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抗蛇毒新药的研发技术
①研究内容和目标: a、小远志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分别进行提取,得大、中、小极性浸膏若干; b、对各浸膏进行抗蛇毒药效、药理、毒理研究,快速筛选出最为有效者; c、对具最佳抗毒药效的浸膏进行分离; d、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蛇毒活性筛选,找到有效成分; e、对有效成分进行合成; f、研制抗蛇毒酊剂。 ②经济技术指标 本项目可制得:抗蛇毒酊剂:争取完成其中试工艺、完成成本核算、利润估算。抗蛇毒有效成分:完成其合成路线,争取完成合成工艺设计。 服务方式:合作共同开发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11
冷却塔的节水除雾防冻技术
环保节水型冷却塔,是从冷却塔整体的节水节能考虑,通过引入空气预冷器对循环水进行非蒸发降温,实现了减少填料层处水分蒸发降温负荷,干段与湿段的降温负荷经过优化分配,并且与风机运行特性曲线相耦合匹配的一种节水型冷却塔。 该节水环保技术成熟,已经在中石油吉林石化等工程成功运行,并经过西安热工研究院检测,实际运行及检测结果表明:节水效果显著,环保性能良好,已具备广泛推广应用条件。 
清华大学 2021-04-11
电动汽车无线供电模式关键技术
项目2011年启动以来,重庆大学即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开展了紧密的国际 合作,项目负责人戴欣及成员周继昆于2012年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展开联合研 究,而外方代表呼爱国(Hu Patrick Aiguo)也于2013年到访重庆大学展开合作。 经过三年研究,双方就电动车无线供电模式先后开展了模式方案设计、系统架 构、总体设计、模块实现及实验平台调试与测试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开发出 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构建电动车无线充供电技术体系, 重庆大学搭建了电动车无线供电实验系统平台,并与广西电网等大型企业合作 将该技术进行推广与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重庆大学 2021-04-11
产品创新设计用户体验测试评价技术
产品创新设计用户体验测试评价技术,包括目标用户筛选、用户感知体验形 态显示、用户体验测试和数据分析和处理。1)目标用户筛选,根据设计定位, 采用心理量表,设计目标用户筛选标准,制作目标用户筛选问卷;2)用户感 知体验形态显示,将用户体验的对象拓展为设计效果图、设计原型、油泥模型、 虚拟现实和实物产品等多维的显示形态,提高用户的体验感知度;3)用户体验 测试,采用基于语义量表、脑电、皮电、心电、眼动、面部表情、行为观察的 等生理/心理相结合的体验测试手段,确保用户体验测试数据的可靠性;4)数据 分析和处理,采用基于时间序列尺度的多维测试数据共辗显示的数据分析方法和 无量纲愉悦度当量值数据处理模型。可用于产品创新设计,用户体验需求挖掘、 新产品设计方案与模型测试评价、产品上市前营销理念用户测试、产品品质和服 务用户体验测试以及标杆产品用户体验对标分析等应用领域。 用户体验测试评价技术包括眼动追踪技术:该技术能追踪用户视觉的轨 迹,测量眼动能直接反应和揭示内部的过程,可对设计方案视觉体验进行测试 评价;手指运动追踪技术:可追踪用户手指的运动轨迹、速度、角速度,可对产 品的人机交互已经可用性进行评估;面部表情分析技术:通过自动分析面部表 情变化的面部表情,通过它用户能够客观的评估个人情绪变化,可对用户感 知产品的情绪进行测量;脑电测试分析技术:采集用户体验过程中的脑电波数据, 通过脑电分析获取用户潜在的需求。行为观察分析技术:通过视频记录用户体 验过程中的动作和行为数据,对产品的可用性进行评价。 (1)某汽车企业车载信息终端手机互联产品人机交互用户体验测试。得到 了该汽车自主研发手机互联产品CA-LINK与百度手机互联产品C ar-life两者之间的用户体验对比测试结果,并对CA-LINK后期的改进提供了客观用户体验数据 支撑。 (2) 某医科大学嗅觉ERP实验服务。针对该医科大学提出的灭火救援环境 下消防员嗅觉脑电测试数据采集的需求,完成了 30名被试在硝烟、硫磺等气味 刺激下嗅觉体验的脑电数据。 (3) 某科技大学电动代步车概念设计与造型方案评选。运用桌面式眼动 仪对4款电动代步车方案进行概念阶段用户体验测试评价,等到了用户最喜欢 的设计方案。用户体验测试评价技术服务的盈利模式包括:(1)用户体验测试评价服务, 针对具体的产品创新设计用户体验测试需求,进行用户体验测试实验设计和服 务;(2)用户体验测试评价技术培训服务,为客户提供用户筛选培训、方案 设计评选培训、设备使用培训、数据处理与分析培训等服务;(3)用户体验 测试中心建设服务,提供用户体验测试中心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4)产 品租赁,对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业提供用户体验测试设备的租赁服务
重庆大学 2021-04-11
碳气凝胶应用于海水淡化技术
气凝胶(Aerogel)是一种具有超高孔隙率的三维纳米多孔材料,是目前世界上质量最轻、保温隔热性能最好、孔隙率最高、比表面积最高的固体材料。其密度极低,在3~500 mg/cm3之间可调,孔隙率高达80 %~99.8 %,比表面积可达1000 m2/g,常温下的热导率低至0.015 W/m·K,典型的孔径尺寸在1~100 nm之间。独特的纳米多孔结构使气凝胶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性能,例如低热导率、低折射率、低声阻抗、低介电常数、强吸附性、高催化活性等等。这些优异的物理性能使气凝胶在航空航天、保温隔热、高效吸附、隔音、催化和储能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气凝胶比表面积高、孔隙率高、孔洞又与外界相通,性能稳定,因此它是很好的吸附材料,可以用来吸附有害气体和过滤有机物,有利于保护环境。碳气凝胶结合了碳材料本身的导电特性与气凝胶材料多孔的结构特性,可以应用在海水淡化等领域。 目前技术采用高比表面积的多孔碳气凝胶制成电极,制成海水淡化原理型装置。通过正反接电压实现装置的连续脱盐,提高装置的脱盐效率。
同济大学 2021-02-01
煤矿冲击矿压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长期进行煤矿冲击矿压灾害监测与治理研究。针对目前煤矿坚硬顶板区域冲击危险性预测及治理、煤柱区冲击危险的预测与治理等关键技术问题,以岩层运动与围岩应力场为基础,研究煤岩体强度弱化减冲理论,巷道围岩的强弱强结构效应,形成以综合指数法、矿震法、电磁辐射法和钻屑法为一体的冲击矿压矿震预测预报技术,以松散煤岩体为主的治理技术,以柔性蓄能为主的防冲支架与支护技术,从而建立煤矿冲击矿压防治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位居世界先进水平。 (1)深入研究了煤层型冲击矿压发生的机理,提出了煤岩体弹塑脆性模型,建立了煤岩破坏的流变冲击模型和较为统一的冲击危险前兆信息识别模型。 (2)解释了煤岩体冲击破坏的脆性冲击和延时冲击现象,提出了煤岩冲击破坏的危险性评价方法和冲击矿压预测预报的电磁辐射监测技术,率先采用电磁辐射技术成功地预测冲击矿压危险,建立了相应的预测准则和技术。形成以综合指数法、矿震法、电磁辐射法和钻屑法为一体的冲击矿压矿震预测预报技术。 (3)建立了煤岩强度弱化减冲理论,巷道围岩的强弱强结构效应,设计试验了柔性防冲支架并在现场得到了试验应用,形成了独特的冲击矿压发生机理、电磁辐射仪器预测、松散煤岩体治理技术以及柔性防冲支架的整套理论与技术体系。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01
量子点荧光防伪技术研究成果
福州大学物信学院李福山教授、福州大学化学学院郑远辉研究员与TCL集团工业研究院钱磊博士的合作研究论文“Inkjet-printed unclonable quantum dot fluorescent anti-counterfeiting label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uthentication” 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量子点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其图案化在发光显示,荧光标记和智能传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量子点薄膜形貌最终决定了其光电器件应用,论文采用高精度喷墨打印技术制作微米级量子点发光图案,创新性的在基板表面构建具有随机分布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纳米颗粒,作为喷墨打印输运过程中的聚集钉扎点,强化微米级墨滴蒸发流动以及量子点组装过程中的差异性,形成不可复制“花状”发光图案;成功应用于低成本,可柔性化,自然条件下隐蔽,具有多重防伪级别和商业化的价值的不可复制全彩荧光防伪标签。并且首次引入了人工智能(AI)技术对喷墨打印量子点防伪荧光标签进行验证,并成功识别出不同的清晰度、亮度、旋转角度、放大倍率以及这些参数混合的“花状”图案,实现了防伪标签的高效准确识别。
福州大学 2021-02-01
复合地基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奖励类别及等级: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简介:      项目针对软弱地基工程建设的迫切要求,并结合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经过近30 年科技攻关,在复合地基理论体系、考虑基础刚度影响的路堤下复合地基设计理论和方法、经济高效的新型复合地基技术和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体系等四个方面取得自主创新突破,形成系统的复合地基理论、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主编我国复合地基相关主要规范、标准5部,参编1部;出版学术著作6部,发表SCI/EI论文360篇;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获批国家及省部级工法4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京沈客运专线、通平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长安大学 2021-02-01
风电场智能扇区管理技术研发及应用
本项目以风电场扇区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发工程尾流模型和改进机组偏航控制品质,将尾流效应模型与场内机组偏航指令有效结合,以管理各机组尾流所覆盖的扇区,利用风电场多机组的偏航协同控制,实现以多机群或风场级发电量为优化目标的机组偏航动作,从而提高整体发电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风电机组偏航参数优化方法 围绕偏航系统的稳态误差校准展开研究,利用SCADA历史数据及高精度传感测量装置,开发数据驱动的校准分析方法,改进机组偏航控制系统的信号品质,提升机组功率输出性能。 (2)机组级尾流复合建模方法 以特定机组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风仪与风向标数据,分析前排机组尾流空间分布特性,以建立有效简化的工程尾流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先进CFD风场仿真与现场测试,主动改变上游机组的偏航角,测试量化上游机组的尾流效应变化对下游机组的特性影响,最终建立起机组尾流效应到单机发电量的数学联系。 (3)风电场级尾流评估技术 以风电场中机组位置信息为依据,整合机组级尾流模型得到描述整场尾流效应的流场模型,基于风场当前的运行状况、机组受尾流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考虑尾流叠加空间耦合的影响。划分得到处于下游且受尾流影响较大的机组群,分析扇区管理实现优化改进的可行性及优化区域范围。 (4)扇区优化管理技术 在场级流场建模及评估的基础上,研究风场内多机组的扇区协同管理调度。以提高整场的发电量为目标,利用优化算法集中式优化整场各机组的动态偏航角,以降低尾流对后排机组的影响。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5-10
传统肉制品绿色制造加工新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进步,食品安全成为国家关心的问题。有调查表明,70%~90%的癌症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而作为主要环境因素的饮食,则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油炸、烟熏、烧烤、老卤煮制产生的有害物质对健康构成严重危害。  传统畜禽肉制品——烧鸡、烤鸭、熏鱼等深受人们喜爱,其加工技术几百年来未曾得到根本改进。国内外研究证实,反复油炸产生大量反式脂肪酸,老卤煮制和烧烤产生大量杂环胺类化合物,烟熏和烧烤时产生大量苯并芘,非常不利于健康。 “肉类绿色制造加工新技术”利用天然香辛料腌制,低温上色增香,最高加工温度不超过130℃;采用“非油炸、非卤煮、非烧烤、非烟熏”的新型加工工艺,在保证肉制品色、香、味的同时,有效的降低肉制品中有害物苯并芘和杂环胺的含量。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苏鸡(鸭)制品中苯并[a]芘的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小于德国标准1μg/kg,杂环胺含量比传统烧鸡减少85%。高新技术让传统鸡肉制品安全又美味,也为相关企业开拓广阔前景。目前,该技术已通过了教育部鉴定,专利已获国家授权(ZL200910181203.4),受到多家媒体报道。肉制品绿色制造技术先后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一等奖、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国食品科技成果交流会最佳科技成果奖、江苏省轻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等。该技术完全成熟并已成功转化。自2011年以来,苏鸡加工技术已实现在全国5省7家企业的转化。 主要技术特点:介绍成果的性能、特征、参数 ①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大大降低:新产品中3,4苯并[a]芘残留量小于1µg/kg(国家标准限定在肉制品中的残留量小于5 µg/kg,德国的限量标准1 µg/kg;喹啉类杂环胺的限量达到:5 μg/kg。 ②基于美拉德反应原理,赋予禽肉制品特有的色香特征,使其生成橙黄色和独特的芳香气味,而且产品的色泽和风味稳定。
南京农业大学 2021-05-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37 238 239
  • ...
  • 665 66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