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绿化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技术
绿化废弃物的主要成分为有机质,是不可多得的有机资源,对其进行资源化处理加工成有机肥,不仅避免焚烧和填埋引起的污染问题,还是循环利用资源、变废为宝的低碳环保举措之一。 该成果将树枝、树叶、草屑等废弃物中添加少量辅料后堆置,经过微生物菌剂多重好氧堆肥发酵完全腐熟,使废弃物通过生物转化为有机肥产品。这种经生态化处理生产的有机肥不含杂草种子、虫卵,不添加有害的化学成 分,与传统的化肥和精制有机肥相比,不仅具有提升土壤肥力和抗旱保水的能力,还能改善植物生长状况,帮助植物越冬保温,同时具有成本低、环保无污染等优势。可作为土壤改良剂还原到林下和绿地中,为城市绿地甚至农业生产提供适用的腐殖土,也可作植物育苗、花卉栽培的营养基质。 腐熟后制成的有机肥料中有机质含量52%-54.6%,氮1.8%-1.92%,五氧化二磷1.5%-1.7%,氧化钾1.3-1.5%,水分30%-35%,pH值7.0-7.5。 本成果所需场地和设备简单,一次性投资少,生产工艺简单,产品质量稳定。 我国城市众多,绿化废弃物总量大,可回收利用资源量巨大,且无需原料成本,转化成大量有机肥,应用市场广泛,投资小,有较大利润空间。 转化条件:硬化场地、铲车、翻抛机等固定投资,除去政策扶持,资金投入较少。 成果完成时间:2014年6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有机半导体光电导器件研发及应用
① 酞菁纳米材料制备。使用四苯氧基金属酞菁,采用混合溶剂缓慢挥发的方法,得到一维的酞菁纳米线; ② 器件组装。使用梳状电极,将酞菁纳米线搭在梳状电极两端,形成电路。得到的酞菁器件对 808 nm光敏感,可以迅速产生响应,恢复时间短,课重复响应。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有机溶剂分离过程集成工艺技术
针对有机溶剂回收中具有的成分复杂、组分多等特征,项目开发了萃取-共沸精馏、萃取-反应-催化精馏等系列集成工艺技术。利用开发的分子设计方法设计出环境友好的分离溶剂,为工业生产提供更优的选择。同时开发的集成分离工艺技术,可有效提高有机溶剂的分离效率,降低分离能耗。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土壤静态采样(挥发性有机物)
产品详细介绍土壤取芯工具,用于土壤化学分析如果土壤采样是为了测定挥发性成分是否存在,如苯、甲苯、二甲苯、氯化烃等,那么应当使用避免样本暴露在空气中的取样器。取样也最好保持土壤团块原样,防止与空气接触。这些条件在装运土样到实验室的过程中也必须满足。使用特别的取芯工具,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土样中挥发物和氧化物的损失。样本在任何情况下均不会与合成材料接触。取心工艺符合标准NEN 5743(带挥发成分的土壤或沉积物取样)。土样体积为226毫升。装置还适用于静态土样的湿度容积百分比测定。样本是由小型的取心工具取得的,该工具装有薄管壁的不锈钢取样管。取样管最好是推入土壤,也可以用带尼龙头的钢锤取得样本后,冷却样本管并封好,以备装运到实验室。此时可用小型土钻或去芯机,从取样管中再次取样。装置中包括:一只事先钻孔和清理钻孔的Edelman钻,用于各种土壤;一只不锈钢取心设备,配备多个取样管,垫块和绝缘板。还有底盖,样本挤压器和维修材料。整套装置装在铝制装运箱内。使用本装置,可在5米以上深度取样。优点取样设备符合含挥发成分的土壤或沉积物测定标准。适合测定湿度的容积百分比。不会将样本暴露在空气中。不需要用罐筒等装运样本。由于钻透过程中阻力小,以及锤子带有尼龙头,所以装置也适用于较硬的土壤。钻头装有阀门,确保能建立真空,这样土样在取出土壤时可留在取样管中。配带有土心抓取器和衬垫的取样管,可以用在非常松散的土壤中。
成都耀华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42003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标本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废线路板贵金属生物浸出关键技术及装备产业化
项 目 负 责 人 产 业 化 经 验 丰 富 :2 0 1 3– 2 01 8年设计、构建了废冰箱、废硒鼓、废电路板破碎—物理分离生产线各一条(已投产),在环境领域 著名SCI期刊Env iron . Sc i . Techno l .等发表论文 3 6篇,申请发明专利 3 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1 项。近年来,在贵金属生物浸出方向,筛选出废线路板贵金属浸出菌株,设计了贵金属高效生物浸出反应器
中山大学 2021-04-10
废电路板破碎分离回收铜残余非金属粉催化热解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电路板破碎分离回收铜残余非金属粉催化热解的处理方法,该方法是在非金属粉中加入碱性废渣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然后对该混合物进行热解,从而实现非金属粉与碱性废渣的共热解;碱性废渣中含有金属氧化物,能够促进热解产物的催化,使得得到的热解产物中,热解气中的溴含量下降,而被固定在热解残渣中的溴元素含量升高,热解焦油内含碳数为 5~10 的轻质油比例提高。本发明通过对关键共热解反应的反应参数、条件以及该反应所对应的微观作用机理等进行改进,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有效解决热解产物中的热解油以重质焦油为主 。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废铅酸蓄电池湿法短流程回收制备高性能铅炭电池技术
【技术背景】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道,全球每年产生约5000万吨的电子废弃物,超过70%的电子废弃物产生于中国,电子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及处置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作为典型的电子废弃物,截止2018年,铅酸蓄电池仍占全部二次电池的55%,拥有最大市场份额。 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火法冶炼的废铅膏回收再生工艺,温度高达1000°C以上,产生大量挥发性铅尘和SOx,传统火法再生铅引发的“血铅”等环境污染风险受到广泛关注。考虑到电子废弃物具有资源性和污染性的双重特性,如何实现电子废弃物的清洁回收是本领域的难点。 【痛点问题】 1、废铅酸蓄电池铅膏组分复杂,如何实现微量杂质元素(尤其是Fe和Ba元素)与目标Pb元素在回收过程中高效分离是湿法回收的技术挑战; 2、传统铅酸蓄电池存在着活性物质利用率低、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等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解决方案】 本技术研发了废铅酸蓄电池铅膏有机酸短流程回收方法及柠檬酸铅两段法焙烧制备新型铅粉方法,进而制备出高性能的铅炭电池,实现含铅组分的高效清洁回收。铅炭电池由于具有电容效应,有望解决传统铅酸蓄电池比能量密度低的不足。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9-17
清华大学化学系王训团队利用无机亚纳米线有机凝胶锁定易挥发有机分子
近日,清华大学化学系王训教授课题组在无机亚纳米线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发现碱土金属-多酸团簇亚纳米线能够有效锁定包括正辛烷、汽油等在内的易挥发有机液体,形成自支撑的弹性凝胶。
清华大学 2022-10-12
基于高温水热强化的高含固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技术
针对我国污泥高含砂、高含固等特点,对我国低有机质污泥尤其是高含固(TS>10%)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技术路线领域开展研究,从厌氧消化的可行性、物质流特征、微生物种群及强化调控、热/碱强化水解预处理技术、污泥/餐厨协同消化技术等方面,特别是加强在污泥厌氧消化体系中物质流转化机制的研究工作,突破针对我国低有机质污泥提升厌氧降解率与产气率的关键技术研究与机理研究,为我国污泥高级厌氧消化研究提供支撑。 提出适用于我国低有机质污泥泥质特性的高温水热强化预处理技术,突破高温水热对污泥强化水解的作用机制与最佳反应条件,技术成果形成成套化装备,并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转化与运行优化;突破高含固污泥高级厌氧消化的物质强化转化关键技术,对含固率、温控、搅拌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开发,技术成果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转化与运行优化。1.目标及意义 1)提出适应于我国低有机质污泥泥质特征的污泥高温水热强化预处理技术,并与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关键技术相耦合,形成基于高温水热强化的高含固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技术,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实现技术成果的在长沙污泥厌氧消化工程中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阐明在污泥厌氧消化新技术中有机质在固-液-气相变体系中的物质流特征,基于有机质的定向转化,进一步对污泥高级厌氧消化新技术进行优化开发,进一步提升甲烷产率和降解率,为污泥厌氧消化的效率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基于对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的物质流和微生物特征的研究,在技术层面,从“易降解物质定向转化”、“难降解单元分质活化”和“微生物分相调控”三方面入手,开发强化物质转化的水热、生物酸化等预处理新技术,确定关键技术单元组成、关键技术参数和条件;在工艺层面,从强化固相溶解-液相高速甲烷化入手,开发高效厌氧消化工艺流程,开发适用于我国高含固污泥物料特点的厌氧消化技术与装备,提出可靠的搅拌和保温方案以及反应器构造等关键设计参数,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含固污泥热水解-厌氧消化集成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进一步提高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的物质转化效率与资源化利用水平。1)预期的经济效益  热水解预处理-高含固协同厌氧消化技术可有效提高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能力,增强污泥产期效率,降低污泥处理处置能耗。工程效益可望达到1亿元以上。2)预期的社会效益  热水解预处理-高含固协同厌氧消化技术可有效提高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能力,增强对污泥的处理处置能力,有效缓解污泥处理处置压力,进一步提高污泥高含固厌氧消化工艺的物质转化效率与资源化利用水平。
同济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0 21 22
  • ...
  • 48 4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