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配套仪器模型(技术与设计1、2)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资源研究所 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方案(技术与设计1、2) 序号 名称 技术参数与规格要求 单位 数量 01 图书资料 电工、木工、机械工人切削、钳工工艺、五金手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各1册。 套 1 02 二维、三维设计软件 具备完善的二维绘图和三维建模与表现能力。兼顾了Autocad、3dsmax用户的操作习惯。不仅是一个设计工具,而且还是一个演示媒体;它以视觉形式反映设计者的思想。 套 1 03 AutoCAD教育版 讲授Auto CAD的实例应用,实例的制作操作步骤清晰易懂。可进行二维和二维设计,可以预设比例,按照比例绘图可以直接编辑修改线的长度,有标注尺寸功能,可输出位图和矢量图,网络版。 套 1 04 视听资料 配合教材教学内容的(经典结构、技术试验、技术探究、技术奥秘、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等)挂图、课件、视频及图书资料。 套 1 05 三视图投影演示仪 活动式三维正交结构,可标注投影图;可直观显示三维投影体系,帮助完成三视图的教学。用于《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第二节 “常见的技术图样” 中关于正投影与三视图的教学辅助教具,也可用于《 技术与设计2 》第一单元第二节“稳定结构的探析”的辅助教具。 套 1 06 多功能控制平台(与结构承重测试仪配套使用) 1.显示器:128×64点阵式液晶显示屏 2.输入:八路模拟量输入(其中7路可设置为电压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资源研究所 2021-08-23
利用超低热导率和对载流子浓度的调制效应在碲化铅-硫化铅赝二相中实现优异的热电性能
  在碲化铅-硫化铅的赝二相体系中,由于硫化铅在碲化铅中的固溶度有限,随着硫化铅组分含量的增加,会发生从纳米析出到旋节分解等一系列的相分离过程,从而在材料中形成了包含原子尺度的点缺陷、纳米尺度的相界面以及介观的晶/相界面等的全尺度分层结构。该结构可以实现对全波谱声子的有效散射,因而实现超低的晶格热导率。在该工作中,何佳清课题组不仅在实验上实现了对该全尺度分层结构的优化,而且利用球差透射电镜技术对其微观结构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表征,并进一步在理论上为分层结构的最 优化给予了有力的论证。此外,针对材料在高温的电学性能的饱和效应,何佳清课题组做出了另辟蹊径但又非常合理的解释,认为被局限在晶界或者相界面的Na离 子在高温(>600K)时发生向母体材料的扩散和重新固溶,从而引起针对载流子浓度的调制效应,有力的保证了PbTe-PbS赝二相在高温区的整体热电性能。       该工作是在何佳清课题组前期工作(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5, 4515)上的又一进步,再次验证了碲化铅-硫化铅体系作为块体热电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利用铈铁双相负载氧化石墨烯激活单过硫酸盐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方法
一种利用铈铁双相负载氧化石墨烯激活单过硫酸盐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方法,它涉及一种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方法成本高,副产物多,吸附剂难回收和去除效率低的问题。方法:一、将单过硫酸盐与预处理的水混合;二、调节反应pH值;三、制备铈铁双相负载氧化石墨烯;四、投加铁锰双相掺杂石墨烯;五、采用外磁场分离铁锰双相掺杂石墨烯,即完成一种利用铈铁双相负载氧化石墨烯激活单过硫酸盐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方法。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率可达88%~97%。本发明可以去除水中残余内分泌干扰物。
四川大学 2016-10-08
物理学院高鹏、刘开辉等利用电镜测量转角h-BN/石墨烯中的可调带间跃迁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电子显微镜实验室高鹏课题组,与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刘开辉课题组、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余洋课题组等合作,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电子能量损失谱测量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h-BN/石墨烯异质结构中的转角关联耦合效应。研究发现,角度依赖的层间摩尔势改变了石墨烯的能带结构,导致石墨烯M点层内带间跃迁能量红移,并且晶格相对扭转诱发的h-BN的布里渊区相对于石墨烯M点的旋转也贡献了新的带间跃迁途径。结果表明,在堆垛的二维材料器件中需要仔细考虑扭转耦合效应带来的影响避免意外干扰;同时,转角连续可调的带间跃迁也可以为新型光电器件设计提供新的自由度。该研究成果以《转角h-BN/石墨烯中的可调带间跃迁》(“Tunable Interband Transitions in Twisted h-BN/Graphene Heterostructures”)为题,于7月5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23, 131, 016201)。
北京大学 2023-08-22
一种具有能量回收、存储和再利用功能的准被动外骨骼,为外骨骼节能设计开辟了新思路
在动力大腿假肢控制研究中,如何实现复杂环境下“人-机-环”协调控制是一个挑战性难题。现有研究主要通过各类人机交互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即期望通过各类人机界面信号识别人体运动意图以控制假肢适应环境。但目前人机界面信号难以达到期望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人穿戴假肢在环境中行走是一个典型的“人-机-环”问题,而现有研究缺少“机”和“环”之间的链路。 该研究探索假肢视觉对“人-机-环”回路的作用机制,打通“机”和“环”之间的链路。在运动过程中,人体视觉神经系统负责运动决策,假肢视觉负责环境信息感知,通过人机信息融合,“长眼睛”的智能假肢可以在复杂地形下“预见性”地规划步伐,显著提高大腿截肢者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技术需求:模块化可拆卸储物柜技术,智能锁控技术、4G/5G通讯模块
1.本公司研发生产的智能快递柜、智能生鲜柜,融合物联网、5G通信技术,是一款高性价比,易扩展的新型快递柜。2.本公司自主研发的分布式社区互联网平台,涵盖智能物流、O2O商城、社区社交等综合功能,可多方位服务社区居民及社区商家。目前研发生产的快递柜以下几个问题1.不整体体积太大,不易运输,2.智能控制模块成本较高,3.通信模块信号不能确保百分比稳定,4.开闭件易损耗;
南昌乐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1-10-29
铈氮氟共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及 在可见光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铈氮氟共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及其在可见光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铈氮氟共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如下:将钛酸丁酯在搅拌下缓慢滴入乙醇和冰乙酸混合溶液中,搅拌均匀后,逐滴加入氢氟酸溶液,搅拌形成透明混合溶液A;将氨水与乙醇混合,加入硝酸铈,调节pH至2,配成溶液B;将溶液B缓慢滴入溶液A中,得到均匀透明溶胶;在空气中放置陈化,得到固体凝胶;干燥后研磨成粉末,置于马弗炉中400~500℃,焙烧40 min~1.5 h,得到铈氮氟共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合成方法简单的,稳定的,形成催化效率高的非金属和金属三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多元素共掺杂催化剂得到的产物在粒径、形貌上与对比单掺杂或双掺杂有较大的不同,多元素共掺杂能大幅度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给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带来很多优点,如粒径变小,表面积增大,表面具有特殊结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扩大TiO2的可见光响应范围,减小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从而提高TiO2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提高其可见光催化活性,因此本发明对TiO2表面进行修饰,提供一种在可见光作用下,光催化效果好的铈氮氟共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采用铈氮氟共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照射的方法处理双酚A废水,使其降解率达到99%以上,不完全降解率低于0.5%。
辽宁大学 2021-04-11
卫*遥感信息一体化快速综合处理技术(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草产品DNA条形码溯源技术集成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我国正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本项目在已经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整合兰州大学在DNA条形码和深圳市中光远科技有限公司在物联网智能系统方面的技术储备,创制草产品DNA条形码数据库,构建草产品种植生产、检验、加工包装和流通等溯源数据中心平台,利用互联网整合条形码序列及生产加工信息构建草产品的溯源集成系统。迅速、快捷的追溯草品质及质量,提高草产品优质生产和消费安全,最终实现草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
兰州大学 2021-04-14
微小型器件及微系统高加速度实验与标定技术(技术)
成果简介:利用高速旋转的转子产生的高离心力对在高承载环境下使用的器件进行加载试验,采用成熟试验技术方法和检测手段,实现对微小型机械结构件和电子器件、加速度传感器在高承载环境下的高载荷试验和标定。该设备最高加速度实验值:8万g,最高加速度标定值:1万g,实验对象最大回转半径:50mm,加速度实验精度:3%,标定精度:6%,实验对象尺寸:实验件最大尺寸长度≤18mm,实验件三维尺寸处于直径D=18,高度H=15的圆柱体范围里。适合钢、铝及铜质等各种材质加工的,在高承载环境下工作的机械结构件、电子元器件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3 124 125
  • ...
  • 721 72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