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技术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可定性定量解析环境受体中大气污染来 源,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实现精准治污及重污染实 时成因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是环保部重 点实验室,多年从事颗粒物防治领域相关工作,拥有国内首个大气颗 粒物源和受体样品库,积累 40 余个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源与受体成分 谱,保存 5000 余个颗粒物源与受体的样品及成分数据。 实验室拥有完备的颗粒物样品采集及化学分析系统。目前,大气 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已在全国 40 余个城市推广应用。其中,自主研发 的二重源解析技术、因子分析-CMB 复合受体模型和 CMB-Iteration 模型等新型源解析技术被《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列为推荐使用模型。同时,因子分析-CMB 复合受体模型被写入美国 EPA 官方公布的《EPAPMF5.0 使用指南》,相关论文被列为“关键文 献”。实验室建有大气环境超级观测站,并研发了大气多组分在线源 解析系统。 市场应用前景: 技术主要用于城市或区域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大气污染成因 分析及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或改善规划,重污染成因分析及应急预案, 大气污染防治决策管理支撑等。 
南开大学 2021-04-13
超大抗污染过滤膜水净化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成果内容:在6项国家级项目连续支持下,创建了在多种过滤膜表面构建仿细胞膜抗污染涂层的共性技术方法。获得了多种抗污染性能优异的水净化膜,建立了自清洁油水过滤分离装置及工艺技术。抗污染不锈钢网膜滤水通量10000-60000 L/m2h,除油率99%;抗污染超大尼龙网膜处理湖泊藻类污染的除藻率可高达95%,水体透明度及处理效率比其它处理分别提高3-5倍和10
西北大学 2021-01-12
磁性纳米颗粒治理环境污染
工业染料废水的处理及环境水中染料污染的去除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各种生物降解及物理-化学方法,如絮凝、催化氧化、 膜过滤和吸附等,都被用于染料废水的处理,其中吸附去除法因其经济、高效、操作简便,应用最为广泛。本项目涉及的 Fe3O4 磁纳米颗粒,与纯 Fe3O4 纳米颗粒相比,吸附能力更强,可用于清除染料废水中的阴离子染料分子,此外,吸附了染料分子的磁纳米颗粒可通过使用外部磁铁迅速去除,不会引起二次污染。能为染料污染的清除提供一种高效便捷经济的工具。
兰州大学 2021-01-12
垃圾衍生燃料及低污染焚烧技术
内容介绍 垃圾衍生燃料及焚烧技术是以经过预处理的生活垃圾中的可燃成分 (包括塑料、橡胶、纸、纤维、木材等)为主要原料,配比适量的其它 燃料等物质制备出衍生燃料,简称RDF。与这种燃料配套使用的焚烧技术 可以回收高余热能,并且抑制二恶英低污染锅炉的排放。 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在城市生活垃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4-14
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
成果重点研究了污染土壤修复功能材料的高效性、配伍性、稳定性和实用性等问题。针对As、Sb污染土壤,以白炭黑为基体,开发了生物型铁基材料,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表面络合、静电吸附、配体交换、氧化还原;针对Pb、Cu、Zn、Cd复合污染土壤,以高岭土/白炭黑为基体,开发了生物型硫化零价铁材料,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离子交换、吸附、沉淀、矿化、表面络合;针对As、Sb、Zn、Ni、Cu复合污染土壤,以赤泥为基体,开发了含磷型修复材料,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离子交换、吸附、表面络合;针对Pb、Cu、Zn、Cd复合污染贫瘠土壤,以硼砂为原料,开发了含硼型修复材料,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离子交换、吸附、表面鳌合;针对多金属(Cd、Pb、Cu、Zn、Sb、As等)复合污染土壤,以白炭黑为载体,以配位、螯合、矿化沉淀、静电吸引等作用机制为导向,通过多种配方的优化组合,已开发出适用不同污染行为的稳定化材料。 目前已完成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基地2个。对东安县金江流域锑矿区周边锑、砷污染土壤采用生物性白炭黑材料和硫酸盐还原菌协同稳定化修复后,锑的稳定化率达到53.13%-92.03%,砷的稳定化率达到52.36%-70.9%;对水口山铅锌煤矿区周边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采用含硼型白炭黑材料和红麻联合修复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别降低为:Cd,75.46%、Pb,60.54%、Cu,57%、Zn,59.29%、As,44.57%,Sb,21.12%。 成果研制的稳定化材料具有高效的重金属稳定化效果,且能够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和抗逆性能;同时白炭黑材料施入土壤可以增加土壤活性硅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水肥涵养能力等。
中南大学 2022-12-08
水土复合污染治理新型材料
本技术以人体所需、地壳中丰富的元素组分为原料,采用简便的合成技术制备出新型纳米环境修复材料,可用于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及微生物等复合污染的水土治理,尤其适用于农田修复。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以人体所需、地壳中丰富的元素组分为原料,采用简便的合成技术制备出新型纳米环境修复材料,可用于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及微生物等复合污染的水土治理,尤其适用于农田修复。该材料与技术历经十年研发,已具备工业生产和规模化应用条件,先后在福建和广东等地完成中试生产和农田治理应用试验。镉污染农田经1次治理后,水稻粒中镉含量降低35%左右,且产量增产达25%以上。 材料在污染治理中具有下列特色和优势: 1、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易制备; 2、环境友好,不含有毒有害的过渡金属组分; 3、可实现有机物、重金属和致病微生物等多元复合污染物同步修复; 4、操作简单,无需外部能量激发和特定设备; 5、还可以兼作作肥料增强土壤肥力,达到农作物的增产之效。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6
一种移动污染器械回收柜
一种移动污染器械回收柜,包括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开口处设有若干用于遮挡的活页,柜体内通过可分离连接设有若干置物架,置物架用于将柜体内部分隔出多个空间;柜体内还设有收纳格,所述柜体的底部设有若干滑轮,柜体外侧设有利器盒;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使用便捷安全,内部架构易于拆卸和清洗,可广泛应用于清创室、门诊小手术室。
浙江大学 2021-04-13
技术需求:洁净室污染清除仪
1.喷雾装置:喷出≤5μm微米级雾化粒径。(配置上可选配微米级,纳米级的两种喷嘴,可采用二流体雾化喷头或其他喷头)2.喷速:0-30ml/min,0-10ml/立方3.设备中可装载清除剂的容量不小于2000ml4.因设备会经常用到自有的专用技术--清除剂耗材(清除剂为液体),因此,设计设备时应考虑洁净室工作人员简单更换清除剂。(加液,排液,便捷)5.回收吸附功能要求配备HEPA高效过滤器及多功能复合材料,通过物理吸附、高效过滤,能迅速回收过滤房间中的空气中气溶胶颗粒。(回收效率参考50立方的空间10分钟完成一次过滤)6.高效过滤器具备智能更换提醒功能(在本机屏幕上提醒更换清除剂或滤网)。7.回收吸附功能中的进风口,出风口设计合理。8.可适用空间15立方-150立方9.操作界面采用全触摸式液晶显示屏,可配套无线遥控功能,可根据外形尺寸实际定义显示屏大小及遥控器。10.采用万向脚轮(或其他),可移动11.噪音小12.耐腐蚀,耐氧化,容易清洁(喷射强氧化剂时,设备具有防腐蚀性)13.友好的界面设计和美观的外观设计14.外观尺寸大小,不做硬性要求,符合科学设计即可15.设备可增配等离子消毒功能(此功能为设备增强版功能,客户购买可选配)16.带紫外线杀菌功能,具体可结合外观再确定 
南昌智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2021-10-29
系列有机合成香料项目
项目简介: 合成香料也称人工合成香料,是利用有机合成方法合成的天然香 料或者天然香料类似物。运用不同的原料,经过化学或生物合成的途 径制备或创造出的某一“单一体”香料。目前世界上合成香料已达 5000 多种,属于常用的产品有 400 多种。合成香料工业已成为精细有机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成香料如按其化学结构官能团来区分,由烃类、醇类、酸类、 酯类、内酯类、醛类、酮类、酚类、醚类、缩醛类、缩酮类、大环类、 多环类、杂环类(吡嗪、吡啶、呋喃呋噻唑等),硫化物类,卤化物类 等。 项目特色: 利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合成一系列市场紧缺的合成香料,目前已经 研发成功的品种包括“12-甲基-十三醛”,“β-大马烯酮”,“反-2-戊烯醛”, “反,反-2,4-己二烯醛”,“1-辛烯-三酮”等项目,生产工艺科学,环保 高效,生产过程简单,成产成本低。
南开大学 2021-04-11
有机微肥生产技术
成果描述:本成果在于提供一种有机微肥的生产技术。它主要采用多种有机络合剂和分步络合工艺对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进行络合反应制得,能够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具有络合容量大、生产成本低、营养均衡持久、易被植物吸收、利用效率高、增产幅度高、品质改善明显的效果。 本成果已获得多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市场前景分析:用于预防农作物微量元素缺乏所引起的缺素症,市场前景广阔。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农作物施用本成果产品后,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改善作物品质明显,粮食作物一般增产6%-10%,经济作物一般增产9%-15%。本成果拥有的有机微肥在水稻、油菜等农作物上应用后,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四川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51 5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