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纵隔模型
XM-528纵隔模型(3部件)   XM-528纵隔模型可拆分为胸骨、胸腺、纵隔3部件,左面看显示心包、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胸导管等;右面观显示心包、食道、上下腔静脉、奇静脉等;纵膈两侧均有胸腺、支气管、肺动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胸廓内动静脉等;胸廓后壁示肋间动静脉、肋间神经、交感神经干等。 尺寸:放大,31×27×22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肝脏模型
XM-503D肝脏模型   XM-503D肝脏模型显示肝的外形、肝的分叶、肝的韧带、肝门结构和胆囊、胆管系统等结构,共有8个部位数字指示标志及对应文字说明。 尺寸:自然大,9×14×20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膀胱模型
XM-717-1膀胱模型(自然大)   XM-717-1膀胱模型可拆分为2部件,显示膀胱的基本结构,有数字指示标识。 尺寸:自然大,11×11×16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脑模型
XM-602A脑模型   XM-602A脑模型由脑矢状切面、大脑半球、小脑和脑干等8个部件组成,显示大脑半球、间脑、小脑和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各个部分以及脑神经等结构。 尺寸:自然大,13.5×12.5×16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睿芯科技数字模拟电路混合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研发成果
是一家模数混合式神经网络处理及传感器芯片公司,DVS视觉传感器,数模混合人工智能芯片,创始团队均为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专攻模拟电路及神经网络方向 点击上方按钮联系科转云平台进行沟通对接!
吉林大学 2021-04-10
一种用于烯烃/烷烃混合气体分离的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烯烃/烷烃混合气体分离的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将氯化钒、对苯二甲酸、氢氟酸和水混合后,经水热反应得到含杂质的MIL?47(V3+);超声辅助下,经低温活化处理除去杂质,得到MIL?47(V3+);再经溶液浸渍法,在MIL?47(V3+)上负载Cu2+,发生自氧化还原,使得负载的Cu2+还原为Cu+,得到所述的吸附剂。本发明以低温活化处理的MIL?47(V3+)为载体,先负载Cu2+,再通过自氧化还原过程将负载的Cu2+还原为Cu+,制备过程简单、条件温和,制备得到的吸附剂可以实现对烯烃/烷烃混合气体的高选择性分离。
浙江大学 2021-04-13
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轨道交通大功率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2021 年 1 月 27 日,由西南交大与中车大同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取得关键突破。该车采用西南交通大学陈维荣教授团队研发的轨道交通大功率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突破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集成、系统优化控制以及能量管理等核心技术,电堆采用国际领先、可低温启动的日本丰田金属电堆,这也是燃料电池金属电堆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首次应用。该车设计时速每小时 80 公里,满载氢气可单机连续运行 24.5 小时,平直道最大牵引载重超过 5000 吨,在不用改变任何铁路基础线路条件下,可在各类机务段、车辆段、编组站以及大型工厂、矿山、港口等场所执行运转、调车、救援等多用途任务。 陈维荣教授团队自 2008 年起,在我国率先开展氢燃料电池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开拓了氢能轨道交通研究方向。历时十余年的技术攻关,团队突破了大功率燃料电池优化控制、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于 2013 年成功研制我国首辆燃料电池电动机车,并于 2016 年与中车唐山公司联合研制成功世界首列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引领了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3
一种多馈入交直流混合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评估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馈入交直流混合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评 估方法,基于计及并联电容器补偿的多馈入有效短路比,采用无功折 算因子描述交流系统中并联电容器补偿点对直流系统的电压影响程 度,并采用折算的方法获取交流系统中各补偿点接入的并联电容器对 直流系统的无功影响量,将系统中所有并联电容器补偿点对直流系统 的无功影响量累加,获取全系统并联补偿对直流系统电压稳定性的不 利影响;根据全系统无功影响量获取有效短路比,进一步获取计入并 联电容器补偿的影响,根据有效短路比评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相比 现有基于多馈入有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考虑局部轴向压力的沥青混合料水平抗剪性能试验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局部轴向压力的沥青混合料水平抗剪性能试验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沥青混合料圆柱体试件、圆形钢垫块、钢套筒、半圆环形压头、凹形底座、螺栓和剪式千斤顶;方法具体为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通过半圆环形压头对作用有轴向局部荷载的沥青混合料圆柱体试件进行匀速加载,由试件变形测定装置LVDT及数据采集系统自动绘制和记录试件的荷载?变形曲线,根据读取
东南大学 2021-04-14
面向数据密集型应用的扁平化、低时延、 可重构光电混合互连系统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分布式AI等数据密集型应用的部署,大规模计算集群(数据中心、分布式AI集群、高性能计算集群)的体系结构、通信模式、流量状态、应用需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上述改变对计算网络的吞吐、时延、带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电互连网络技术存在拓扑结构复杂、线缆开销巨大、设备数量过多、可集成端口密度有限、网络能耗难以优化等问题,与电互连技术相比,光互连具有高带宽、低能耗、低开销、低时延等特点,具有较大潜力满足数据密集型应用对传输带宽、网络能耗、传输时延、通信逻辑适配等方面的需求,但受到缓存、交换粒度的影响,纯光互连网络难以承载突发性强、数据量小、实时性高的通信任务,因此,充分结合光、电互连技术的优点,研究面向数据密集型应用的扁平化、低时延、可重构光电混合网络,对于突破新型计算网络所面临的功耗、吞吐、时延、扩展性等方面的挑战至关重要。 围绕下一代数据密集型应用对互连网络高带宽、低时延、低能耗、高扩展性的需求,展开高容量、低开销、可重构、扁平化光电混合互连架构的研究。结合光、电交换技术的特点,设计高扩展、低复杂度、大容量、低能耗的光电混合互连拓扑结构;研究低开销、快速响应的光电路/光分组交换控制系统,设计面向快速光交换计算的调度算法;研究低阻塞、多粒度、高连通性的光交换机制及交换芯片;构建高性能光电混合互连网络系统原型,部署典型应用测试基准,验证光电混合网络的潜在优势,为下一代计算网络架构的技术革新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2-06-17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4 35 36
  • ...
  • 541 54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