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朱东升
朱东升,理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为有机化学,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主要从事有机物的分子设计、制备、结构表征、生物活性研究及应用方面工作,以及医药中间体和农药的小试、中试和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 在国内外杂志上已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加了20多项研究课题。1981年08月—1985年07月,在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 获得理学学士; 1996年08月—1999年07月,在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获得理学硕士; 2000年08月—2003年12月,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获得理学博士; 2004年12月—2007年10月,在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后。 1985年07月—现在,在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工作。
朱东升 2021-06-23
朱东升
朱东升(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朱东升,理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为有机化学,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金属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主要从事有机物的分子设计、制备、结构表征、生物活性研究及应用方面工作,以及医药中间体和农药的小试、中试和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 在国内外杂志上已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加了20多项研究课题 主讲课程 本科教学工作: 《合成化学实验》课程负责人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 1. 有机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制备、结构表征及应用研究; 2.金属有机化学,有机锡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制备、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3.药物化学,医药中间体和农药的小试、中试和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 主要贡献 指导研究生情况: 指导博士生2人,外国留学生1人; 指导硕士生10人,已毕业5人人。
朱东升 2021-06-23
朱艳
朱艳,女,汉族,1976年1月生,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特聘教授等人才计划。兼任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信息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农作物系系统分析与决策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信息学”江苏省优势学科负责人、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智慧农业分中心主任、AgMIP国际协作组负责人之一等。
朱艳 2023-03-07
朱信忠
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CCF杰出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二级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双龙学者”特聘教授,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浙江师范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高校高水平重点资助创新团队“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交叉融合创新团队”负责人及团队带头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在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百子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担任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或资深算法研究员,是工信部2021年度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智能机器人”揭榜挂帅项目负责人,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也是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人选,首批浙江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省“5246人才工程”)、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入选者、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甬江引才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及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成员,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ROS/SLAM/MAPF、5G云化AMR自主移动机器人、“云-边-端”架构协同、边缘计算技术及智能人机交互与协作等方面的算法和应用研究,包括机器学习与特征分析方法研究、多视几何、低质量数据学习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主要聚焦多核学习及多视图聚类,如,多视图学习、缺失多视图缺失核学习、特征选择、显著性检测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充分利用结构化特征和长周期特性的2D/3D 激光雷达SLAM和Vision-X SLAM混合导航技术研究(尤其大场景、高动态环境下的激光/视觉SLAM算法设计与优化,从边缘到云的高性能深度学习推理,大规模异构机器人的集群调度及多智能体路径规划)。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推广类)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5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目前聚焦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交叉融合创新研究,在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边-端”一体化管理、边缘计算及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上,做了大量的技术研发、应用及产业化工作,在智能装备5G云化、AGV/AMR+协作机器人+视觉引导系统+扫码系统+精密夹爪等移动机器人搭配机械臂的复合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集成、非标自动化智能产线改造、计算机视觉、工业动态场景机器人建图定位导航、AI+工业/制造业、服务机器人及C2M个性化大规模柔性定制等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创新做出积极工作,尤其在覆盖仓储物流和柔性制造场景的移动机器人、复合机器人、工业视觉瑕疵检测/分拣/模型优化、工业质检端云一体解决方案、针织鞋服、电商零售、时尚快消、医药、物流、3PL、3C电子、汽车、光伏锂电新能源、综合制造等行业数智化改造及机器人拣选、分拣、存取、智能搬运、智能叉车、上下料、螺丝锁付、自动装配、包装码垛、抛光打磨、注塑成型、涂胶点胶、检测、焊锡焊接等机器人集成应用领域可为众多寻求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或传统制造业提供一揽子“机器换人/数智工厂/未来工厂/灯塔工厂”的极具性价比的创新性解决方案,提升价值链韧性,赋能新型智造(团队已参与多座“灯塔工厂”项目实施)。先后主持完成或技术负责完成浙江省科技厅面向全国公开招标重大项目、厅市会商择优委托重大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竞争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项(其中主持完成3项公开招标等重大专项,另外还在研承担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条件下多模态数据学习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3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已主持完成2项,在研承担面上项目1项:“可扩展的样本自适应多核聚类,56万元”),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项目、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项目10余项,完成横向科研与社会服务项目100余项,到校项目经费3000余万元。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PCT专利20余项,授权国际专利10余项),制造业信息化、行业应用计算机系统、企业智能化管理系统、智能制造、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商业智能、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操作系统及设备管理、控制系统、调度系统、运维监控系统、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数字孪生、虚拟制造、BI数据分析驾驶舱等方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其他类型专利百余项,发表IEEE Trans及CCF A类论文4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在IEEE T-PAMI、IEEE T-KDE、IEEE T-IP、IEEE T-NNLS、IEEE T-MM、Neurocomputing、ESWA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及IJCAI、AAAI、CVPR等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3篇TPAMI及5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ESI热点论文),曾多次担任AAAI、IJCAI等多个顶级国际会议(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
朱信忠 2023-03-15
朱玉玉
朱玉玉(1979-),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应用与电磁兼容、先进检测与控制技术。2002年本科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年留校任教;2009年硕士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年博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近5年,主持和参与项目30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3项、其他23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2项,编写教材2部。主持和参与省级教改项目2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近5年,指导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累计获奖23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社会兼职: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测控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氢能源与多能互补微电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SCI期刊SAGE Journals和Journal of sensors 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审稿人。
朱玉玉 2023-03-14
朱长林
朱长林 先后担任南京理工大学产学研基地管理办公室科员、科研院质量资质与型号项目管理办公室科员、发展规划处规划科科长、科研院高新技术处处长等岗位,长期从事高校科技管理、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发展规划等研究,任江苏省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支持或参与研究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支持或参与修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政策文件多项,曾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排名5/7)。
朱长林 2023-03-07
朱耀东
朱耀东,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12月生,江苏海门人,工学博士,教授,浙江省电子学会理事,浙江省海洋科学技术研究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嘉兴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标准起草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第三层次151人才,嘉兴市首批拔尖人才。现任嘉兴市移动机器人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嘉兴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嵌入式系统在特种电源、巡检机器人控制、机器视觉中的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浙江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面上项目和市科技计划项目1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著12项,在各类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曾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并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第七届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奖多项。
朱耀东 2023-03-06
朱蓓薇
        朱蓓薇(女)(1957.3.23- )食品工程领域专家。陕西省咸阳市人,原籍江苏省宜兴市。1982年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原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2004年获日本冈山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等。     长期致力于水产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海洋食品的深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09年大连市科学技术功勋奖。出版《海珍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等学术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国际、国内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蓓薇 2023-02-15
朱为宏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3年),曾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国务院特殊津贴(2018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上海市学术带头人(2015年)。 目前担任中国化工学会染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并担任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副主编、《过程工程学报》副主编、《影像科学与光化学》常务副主编、Science China Chemistry编委、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 (ACS-ABM) 编委、Dyes and Pigments编委、Green Energy and Environment编委等。 目前主要从事化学产品工程研究,涉及光敏化学品功能化及产品化。 研究方向: 1.成功发展高稳定性敏化染料,系统引入额外的强吸电子基团作为电荷分离“阱”受体,提出D-A-π-A型概念,显著提升敏化染料稳定性及光电转换效率; 2.创新构建高双稳态光致变色染料,系统研究烯桥芳香度与光致变色双稳态关系,创新地通过引入新型烯桥体系和环化法提高闭环体的稳定性,突破传统六元环烯桥闭环体不稳定观念,发展了新型自组装、荧光可控、光响应的光致变色材料; 3.推广高稳定性荧光染料制备方法,系统优化嵌段聚合物、硅基包裹制备条件,具有普适性;揭示了新型红光的喹啉腈类聚集诱导荧光增强现象; 4.注重产业化应用,发展高稳定性pH、溶解氧传感膜,成功应用于微型发酵罐在线检测,实现高稳定性光致变色镜片产业化,稳占国内市场。
朱为宏 2023-03-02
朱新远
朱新远,男,汉族,1972年7月生,浙江永康人,工学博士,教授。现任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1990年,朱新远在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1994年在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1997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199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之后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院长,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4年7月,朱新远出任上海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朱新远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和纳米生物医学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及企业科研项目,部分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作为参与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荣誉称号。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辑和编委、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朱新远 2022-01-12
1 2 3 4 5 6
  • ...
  • 10 1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