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山西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是山西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山西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优秀单位,山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西省文明单位。学院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山西省唯一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的高职院校,山西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院座落在全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的上党古城——长治市,位于长治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处太焦铁路及长太、长邯、长晋高速公路之枢纽,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内建有8大专业实训中心,教学仪器设备值7100余万元,校外校企合作型“科研、实习、就业基地”500余个。图书馆藏书37万余册,运动场地1.8万余平方米。现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近百名,其中山西省“双师型”教学名师、优秀教师17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三晋技术能手”获得者2名,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联系的高级专家9名。学院是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有11名专业带头人担任10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或委员。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有来自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个民族的在校专科生7000余人。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数控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汽车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材料工程系、经贸管理系、基础部、思政部、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实训教学部等11个教学系部。现开设37个专业,分别为: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化工装备技术、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矿山机电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工程机械应用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光伏材料制备技术、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金属材料质量检测、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目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市场营销等3个专业是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5个专业是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品牌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3个专业是山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是山西省特色建设专业。专业设置较好地适应了新型装备制造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学院是“山西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山西省机械电子工业联合会职业教育分会会长单位,以集团和分会内部300余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为依托,积极探讨并实施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基地共建等内涵丰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立足山西、辐射沿海、面向全国的毕业生就业基地网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山西省模范单位”、“山西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西省创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还被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命名为“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被国家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为“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两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机遇与挑战共存,荣誉与使命同在。立足新时代,学院将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对接《中国制造2025》,力争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争创全国职业院校管理500强和国家优质高职院校,为把学院建设成为质量一流、特色鲜明、内实外强、示范彰显的高水平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学院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事业一定会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共进步。学院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长沙市万家丽北路,校园环境优美,生活设施完备,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万余人。 学院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湖南省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湖南省实习管理强校、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汽车制造业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湖南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长沙市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直招定点院校。 近年来,学院按照错位发展、优势超前、凸显特色的办学理念,紧随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专业建设转型升级,积极推行产教融合、师生融合的人才精细化培养方式,重点培养智能制造产业链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受到业界赞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湖南卫视等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对学院办学成绩成果报道150余次。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政教学部等八个二级学院、教学部。建成了深度融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的智能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汽车技术、智能制造服务四大专业群。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梯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30个全日制专科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为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群,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示范特色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为省级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为全国机械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建设专业,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为省级精品专业。牵头制定了全国高职院校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 学院全面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62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45人, “双师型”专任教师3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机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3人,湖南省技能大师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省级专业教学团队2个。 学院大力推进校企共育优秀人才,构建了“政企行园校”多方联动、共享共促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充分依托地处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全面对接长沙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湘潭九华工业园等省内产业发展聚集地,建设了一批以长株潭地区企业为核心的就业实习基地。与中铁重工、上汽大众(长沙)、长泰机器人、北京华航唯实、宇环智能、山河智能、中联重科、蓝思智能、长沙轨道交通、湘邮科技、怡飞科技等23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培养、就业合作关系。与知名企业在校内合作共建了上海三菱电梯学院、捷豹路虎(中国)长沙培训中心、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中心、长沙猎豹汽车培训中心、湖南凯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建有面积11余万平方米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汽车维修实训基地、机械制造实训基地、计算机及网络中心、财经与旅游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其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是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 学院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创意教育,建有智造创客学院和创业大厦等创新创业平台,形成了集创新思维普及、科技创新与创客教育、创新创意产品研发、项目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创客空间,被省科技厅授予“众创空间”。初步建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创客人才培养机制,牵头成立了湖南省高职创客教育专业委员会。 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全省前列。近三年来科研成果立项180余项,专利授权807项。学生获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奖项近300项、创新创业大赛奖项40余项;学生技能抽查成绩优秀,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据麦可思调查,近三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现状满意度、平均月收入均远远高于全国高职平均值。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机电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跟制造装备智能化和制造过程智能化的趋势,打造“智能制造”特色鲜明的专业品牌,全面提升学院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度。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直属安徽省教育厅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学院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首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始建于1935年的安徽私立内思工业职业学校,是全国最早举办职业教育的学校之一。解放后,更名为皖南区芜湖工业学校,隶属安徽省工业厅领导,后又更名为芜湖电力学校、芜湖电机制造学校、芜湖电机制造专科学校等,并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1972年,改属安徽省机械厅领导,更名为安徽芜湖机械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安徽芜湖机械学校基础上成立安徽机电学院,现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1986年安徽机电学院迁出,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恢复安徽芜湖机械学校,归省机械厅领导。2003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芜湖机械学校独立升格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校训是“修德、练技、立业、报国”。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经贸管理系、汽车工程系、数控工程系、信息工程系、人文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公共基础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教学单位,开设45个专业,覆盖安徽省主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类在校学生近10000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兼职教师549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90%,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名,安徽省先进工作者1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教学名师6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1名。学院还聘请了一批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学院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市)、院级教研、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300多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9项。省级质量工程立项项目和经费连续五年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学院实训条件优越。现有校内实践基地(室)148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6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发明教育基地和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各1个;与安徽江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校中厂;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25个;拥有安徽省唯一的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与芜湖市弋江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安徽省首个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弋江机电科技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51亿元。 学院多年来招生就业形势两旺,报考我院的第一志愿上线率、新生报到率和最低录取分数线一直处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8%以上,连续六年荣获省级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标兵单位)。学院着力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荣获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在全省及长三角、珠三角大中型机电制造企业中,我院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和操作能手。与区域制造业龙头企业合力叉车、奇瑞汽车、金鼎锅炉、东方激光、马瑞利等企业先后组建40多个特色“订单班”。 与德国、美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知名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培养和学术科研交流,与加拿大圣劳伦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生。 学院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沙盘经营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和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多项国内、省内技能竞赛中屡屡摘金夺银,荣获300多项大奖,成为安徽省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最具竞争力的院校之一。 学院体育代表团在安徽省第十二届、十三届运动会高校组比赛中,分别获得团体总分第一、第三。 学院利用办学资源广泛开展社会服务,通过全国职工教育示范点、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公路运输管理局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培训考点、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资格培训机构、芜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培训点、芜湖市企业员工在岗培训定点培训机构、全国高校ISO人才培训基地等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通过学院、安徽理工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专升本函数站、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自学助考和吉林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开展专科、本科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年均超过一万人次。 在“十三五”期间,学院将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坚持“地方性、行业类、技能型、特色化”,努力把学院建成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创办于1986年的国家级重点中专、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与陕西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合并改制组建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三十多年来,学院充分发挥机电、制造类学科和专业优势,不断加强师资配备,形成了机电、电子、汽车、信息、加工制造等特色鲜明的装备制造专业体系,融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劳动技能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于一体,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全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首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全国100所半工半读试点学校、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陕西省就业先进单位、陕西省平安校园,2003年被人社部和工信部确定为“国家电子与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04年被教育部列入“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实施院校,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陕西省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数控技术领域)示范实训基地,2008年牵头组建陕西电子职教集团,2015年牵头组建宝鸡市现代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同时,该院还是国家和陕西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院校。 学院地处炎帝故里、西部工业重镇、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宝鸡市,占地面积315亩,拥有8个设备优良、功能齐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和86个实验室,其中国家级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基地和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2个、省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机电技术精品专业实训基地1个、省级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性实训基地1个。建有图书馆、大礼堂、体育馆、羽乒室、篮球场、400m标准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等文体场馆;拥有教学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多功能报告厅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学院实施“师资强校”战略,通过多方引进和培养,拥有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热爱职教事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93余名,其中专任教师226人,其中副高以上技术职称66人、“双师型”教师78人。积极组织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整体学术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以来出版各类教材48种,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110多篇,取得教研成果30余项,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2014年,学校组织开展的“校厂一体、二元合一,中职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课题,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设有机电、电子、信息、交通、建筑、经济管理与艺术等6个专业教学系部,开设三年制普通高职专业17个、五年制高职专业11个,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铁道工程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动漫制作技术、会计、高速铁路客运乘务等,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000余人,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量超过2000人。 学院以培养岗位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用“专业知识+就业技能+创业素质”的叠加式教学体系,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探索建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和“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在全国深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深受社会认可。学院采取自办企业和引企入校两种途径,结合电子、数控和计算机专业成立宝鸡信智、信创、信源3家校办企业,结合机电、模具专业引入宝鸡乐宇测控、宝鸡恒盛机械2家企业,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全国率先试点实施现代学徒制,形成了引企入校、二元合一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2005年,学校在全省率先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把教学场所搬进校内实训车间,配备“双师型”教师队伍,以生产产品项目为抓手,采取不到30人的“小班化”教学,实现了文化理论、技能训练、职业道德的有机融合。 为了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学习,学院探索建立“五级”班主任管理模式,即:根据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等,在评聘班主任时由高到低设为特级班主任、高级班主任、优秀班主任、班主任、见习班主任五个级别,以此来营造一种良性的班主任聘任竞争机制,使人人热爱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同时,深入开展国旗下演讲、文化大讲堂、礼仪课堂、晨读和课外阅读、撰写读书笔记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院从2014年开始制定读书计划和考核管理办法,增设晨读课和课外阅读课,精心组织开展主题读书活动,被省教育厅作为典范,2015年初在全省职业院校予以推广。 近年来,学院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10人次,团体总分连续六年名列前茅;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突出,共获得2个一等奖、15个二等奖、41个三等奖,学校声誉和社会影响日益提高。同时,重视学生就业指导,主动走出去联系优质就业单位,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扎实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努力把学生培养好、安置好。与天津三星、西安三星、一汽丰田、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吉利汽车、陕汽、宝鸡石油钢管、宝鸡机床厂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很多优秀毕业生已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 俯首躬身,掬泾渭之水育芳馨桃李;职教兴校,借秦岭之木写鼎盛春秋。过去的三十年,学院励精图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硕果累累,成绩卓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立足宝鸡,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坚持“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创新引领、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推进落实《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十百千万工程”,努力打造西部职教名校,为把学院建成一流的机电类高职学院而努力奋斗!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甘肃省天水市,2009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是一所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隶属于甘肃省教育厅。2011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甘肃装备制造业技师学院,以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和预备技师为主,与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运行体制。 学院现有教职工416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职教名师1人,教授、副教授63人,“双师型”教师8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5人,另有47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学院占地面积636亩(含流转土地250亩),建筑面积17.15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27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325万元,图书馆藏书23.96万册;各类在册学生9262人,含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学生5864人、技师学院在校生1838人、成人本专科学生1560人。 学院建有教学楼5栋、学生公寓楼9栋、体育馆1座、田径运动场2个、篮排球场15个;建有数控加工、电工电子、机电技术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校内实践基地6个,陇东南共享型实训基地1个,专业实训实验室60余个;建有1.3万平米的现代化学生餐饮中心1座,特色餐厅4个;建成拥有1200多台计算机、20个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中心,形成以千兆光纤为主干、集教学、管理和师生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校园网,基础设施完备。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现代装备制造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经济与信息管理系、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工业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四系三部两个中心,开设高职专业30个;设有国家第41和78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教育部NIT考试中心、全国CAD等级考试点、CAXA软件培训中心等机构,是甘肃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通了独立本科段专升本绿色通道,为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院注重教学质量,突出技能培养,全面推行以项目为支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组织编写模块化教材100多本,主编正式出版教材20本,参编教材68本,有两本被列为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学院全面实行“双证制”(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在国家和省市级学生技能大赛中,我院学生多次获得各类大奖。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努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通过多年的努力,与省内企、事业单位和长江三角、珠江三角、京津冀、成渝、关中—天水经济区以及新疆等地的300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在此基础上,学院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创新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增强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院注重特色培育,构建了以机电特色专业为主体的机械工程类、现代制造类、电工电气类、经济信息类、建筑工程类、材料能源类6大专业群,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两个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专业,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在建设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下大力气建成了3D打印体验中心、逆向工程中心、数控多轴加工仿真等15个在全省具有先进水平的实训室;甘肃省依托学院设立了甘肃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甘肃智能制造职教集团,设立了“甘肃省模具行业技术中心”、“甘肃省3D打印应用行业技术中心”,被国家人社部确定为“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是全国教科研先进集体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批准学院牵头组建机械行业智能装备制造(西北)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特色日益鲜明。 展望明天,学院将按照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秉承“知能合一、敢为人先”的办学理念,坚持“1235”发展战略,以“培育特色、提高质量”为主线,按照“十三五”规划蓝图,抓内涵,促特色,创品牌,为早日实现“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是天津市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和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现设有电气电子技术应用系、机械技术应用系、财经与工商管理系、信息技术应用系,所开设的29个专业服务于机械设备、航空航天、汽车、环保、电子信息、金融、物流、港口等行业和相关领域,招生地区覆盖全国25个省、市和自治区。 学校占地面积39.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6.2万平方米,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基地)面积3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28亿元,学院注重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与百余家大中型企业达成了校外实习协议,成立了“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教结合理事会”,现有理事单位200多家,通过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技能实践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学院十分重视技能大赛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自2008-2015年连续8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充分展现了学院的办学实力,得到了教育部天津市领导和参赛院校领导的高度赞誉。学院选派的选手共荣获高职组项目19个一等奖、17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特别是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项目比赛中,学院选手获得天津市所有高职参赛项目中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颁奖。2016年学院将继续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学院先后与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帝森克虏伯电梯、德国SEW,天津宝洁有限公司、中核(天津)机械有限公司、天津滨海快速交通有限公司、天津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渤海证券有限公司、西门子电气传动有限公司、三星高新电机公司、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北京铁路局等百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人才供求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毕业生就业率历年均高于天津市高职院校平均水平。 学院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包括高职升本、高自考专本同读、保送本科、参军等多种成才途径。2016年学院高职升本录取率名列全市前茅,众多优秀学生考上了自己满意的本科院校,同时,近年来共有近百名参加天津市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获奖学生,被保送到本科院校就读。 学院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校园内活跃着30多个学生文艺社团和专业社团,使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校园宽带、无线网覆盖全校,方便学生上网搜集学习资料,图文信息中心、标准运动场、风雨操场、健身室等学习生活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学环境。 随着天津市的快速发展,学院将继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发挥教育基石的作用,将学院打造成为具有行业特色,国内一流的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于1958年,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教育部备案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西省机电行业办学实力最强的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之一。学院新址位于风景秀丽、大学荟萃的南昌昌北经济开发区。 学校占地2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0.72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和运动场(馆)齐全,建有“现代化装备制造实训基地”、“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国家级汽车实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及模具技术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中心、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实训中心等10个技术中心及各类实训室80余个。图书馆藏书50万余册,有各学科实验室40个,学生实训设备值近5000万元,先进的多媒体教室21个。学生公寓内电话、电风扇、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12名,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108人,讲师100人,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118人,有8位教师分别获得国务院或省政府特殊津贴。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1.25%。学院还拥有由工程师和技师等45人组成的专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2009年我院2位老师荣获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定的首席技师称号。此外,学院机电研究所有从事科研开发的高级工程师22名,工程师37名。为褒奖教师教书育人的突出业绩,学院已设立“才兴奖教基金”。 建校五十八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在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优势,突出高技能的办学特色,通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使我校特色专业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所开设的专业技术性强、应用面广、市场需求量大,其中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已形成了学院的品牌专业,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专业。学院先后被授予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等一系列基地。 学校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以专业理论要求和岗位技能标准为核心,坚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应用三位一体的培养,全面实行“双证制”(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大大提升了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技能大赛,近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奖项160余项。 学校与220多家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签订了稳定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协议,建立了广泛的就业网络,与十多家企业实施了“订单班”教学,开设了“电子商务技术班”“国际海员班”、“高铁乘务班”、“中德诺浩汽车班”、“手机软件开发班”、“连锁经营管理-高级经理班”、“希格思动漫班”、“国鼎智能楼宇班”等校企合作订单班,学生通过真实情景的实践锻炼,即可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就业岗位对接,毕业生供不应求,待遇高,经省教育厅就业评估,学校连续11年被授予“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广州市白云区,是一所隶属于广东省教育厅的公办全日制工科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前身为创建于1963年的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工学校,历经“广东省农业机械技术学校”、“广东省农业机电学校”、“广东省机电学校”等发展阶段。200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翻开了快速发展的崭新篇章。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多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4700多人;两个校区,南校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白云山畔,交通便利;北校区位于职业教育气息浓厚的广州钟落潭高职园区;校园总面积约800亩,校舍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 学院设有先进制造技术学院,电气技术学院、汽车学院、计算机与设计学院、电子与通信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物流学院、外语商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部等十院一部,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专业44个,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专业群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业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相关专业群为两翼的专业格局。学院建有国家级示范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实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一类品牌专业2个、二类品牌专业9个,重点专业8个;拥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2门。 学院在职教职工900余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其中专任教师760余人,34%以上具有副高或以上职称,77%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学院拥有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五一劳模”1人,省级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8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省级专业领军人才1人,省级优秀青年教师4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6人,国内访问学者10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59人。 学院坚持走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之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综合效益。学生在全国和省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上共获取奖项407项,其中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排名全省第1、全国第13,在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高职)中排名全省第3、全国第56,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2项,省级教学成果8项;在2015、2017年“创新强校”工程建设中期考核中排名分列全省第3和第1。2017年,学院还被评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单位。 学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培养具有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励成长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批“实践能力强、行业品质优、岗位适应快”的优秀毕业生被国内知名企业录用,就业网络主要辐射珠三角,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基本实现学生有尊严更体面高质量就业。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被教育部、财政部评选为“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是国家“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广东省中职、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广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单位等3个培训及鉴定资质,可开展81个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其中铣工、数控铣工、维修电工、汽车修理工等具有高级技师培训和鉴定资格。 学院实施“开放办学、协同创新”的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深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一汽大众”、“捷豹路虎”、“美的”等知名企业实现了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358个,获首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首批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成为国家首批10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之一。2011年9月牵头组建了广东机电职业教育集团,2018年入选省示范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储备入库项目建设牵头单位,目前有成员单位180家,下设5个委员会,形成了“政行企校研”多方参与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开展留学生培养,目前在读学历留学生156人。 学院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开展党建“1234工程”,通过建立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心理育人、组织育人、资助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夯实意识形态教育,把握住“一个正确的办学方向”;通过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督促问题整改,落实党风廉政“两个责任”;通过团结协作,作风建设,管好用好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党务干部“三支队伍”;通过完善制度、细化流程,实现党建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四化要求”。党建工作的有力推动,为学校的中心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力量保证。 半个世纪的薪火相传,学院坚持发扬“修德强能,崇实鼎新”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学院用雄鹰般锐利的改革目光,果断有力地抡起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大斧,凝心聚力,锐意创新,为实现“基本办学条件建设、办学规模建设、办学内涵建设”三大跨越而大步迈进,并努力把学院建成为一所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结构合理、社会服务能力强的一流高职院校,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数据更新至2018年10月)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先后在承德、石家庄、保定、邯郸等地办学,现位于邢台市区,西临风景秀丽的太行山脉,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邢衡高速、邢汾高速贯穿本市,交通便利,郭沫若曾两次为学校亲笔题写校名。2003年4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独立升格为普通高等院校,改名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是一所隶属于河北省教育厅的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河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机电行业骨干院校、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河北省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基地。2014年获省教育厅批复与邢台学院、邢台市装备制造行业协会共建“邢台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填补了邢台市无培养应用型本科机电类专业院校的空白,学院从此步入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行列,为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相互衔接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院占地面积近800亩,固定资产6.41亿元,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近万人,开设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通信技术技术、会计、休闲体育等41个专业,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重点建设专业5个,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3个,河北省示范专业2个,河北省教育行业标准贯标样板学校专业2个,形成了5个机械、电气类品牌专业为龙头,15个相关专业为支撑的“工科为主、文管兼备”的办学格局。 学院拥有国家示范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央财支持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国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培训网络培训中心和河北省高校金属材料加工与数字化成型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建有同时容纳600名学生实习,含机、电、钳、铸、焊、模具等生产性的校办工厂等36个校内实习实训场所,校外实训和产学合作基地210个;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ATA特许授权考试站、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等,可对36个工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学院有教职工6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中教授2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01人,双师素质教师250人;拥有河北省科技成果评审专家5人,全国机械行业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1名,15人次在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会中任职,形成了素质优异、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全国机械行业教育系统、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有较大的影响力。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互融、学工合一、德技双修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学院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分别与加拿大、新西兰、德国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近年来,发表著作(教材)157本,论文702篇,立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项,立项省级课题43项,市厅级课题208项,取得授权专利53项,获得各级各类成果奖184项。学生在各类技能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72项。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建校来,共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近6万余名。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累计直接创造经济效益6亿多元。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广西机械工业学校,座落在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南宁市美丽的相思湖畔,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现有专兼职教师6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496人;全日制在校生10386人,函授学员678人。校园占地776亩,校舍面20.9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2亿元,校园环境清新优雅,文化氛围浓厚,是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学府。 一、五十年风雨兼程,硕果累累 50年来,广西机电人秉承“自强弘毅、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方针,紧扣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服务业,以机电为主体,综合发展,适度超前,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在制造业界的影响遍及整个广西乃至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广西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是广西唯一一所全日制在校生超过万人的高职院校。 目前,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工商管理系等11个教学部门,开设有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物流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等49个专业(方向)。其中,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数控技术两个专业为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等4个专业为自治区级教改试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管理等14个专业为自治区级优质专业,《焊接方法与工艺》《机械制造技术》《塑料成型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编程》《电子商务概论》等5门课程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近年我院共获得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学校、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央财政重点建设(数控)实验室、中国模具人才培训基地、中国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培训单位、中国企业培训百强单位、广西首批自治区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众多荣誉。升格9年来,向社会输送了1万5千余名思想好、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他们已成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重要技术力量,更是广西及北部湾经济区的技术骨干,为广西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教学团队日益壮大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焊接技术中心、电子信息技术中心、工业控制技术中心、现代物流技术中心、现代制造技术中心、CAD/CAM技术中心等22个校内技术中心,拥有101个实训实验室,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 同时,学院积极参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广西机械工程学会和广西职工教育协会等行业组织的建设和服务工作,大力实施学校与企业的“结对子”工程,与广西玉柴机器、上汽通用五菱、广西华银铝业等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建成校外实训基地336家,不仅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了保障,更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学院依托良好的行业背景和校企关系,打造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能工巧匠”的专业教学团队,启动了广西百名技术能手入校园工程,以“内培外引”的形式促进教学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了一批在行业中堪称佼佼者的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当中有5人获得广西技能大奖、8人获得广西技术能手称号、3人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3人获南宁市技术能手称号、30多人次在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技术竞赛中获奖,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3.6%。其中,焊接专业教学团队和数控专业教学团队被确定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 三、以优秀的教育质量,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学院树立了全新的教育服务观,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服务。初步建立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强调理论的实用性和技术的先进性,构建“职业基础技能训练—职业专项技能训练—职业综合应用能力实习三级递进,职业关键能力贯通养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同时推行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品行教育课程体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稳步提高。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各种职业技能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如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在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荣获发明创新奖,在第七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焊工技术比赛中获团体三等奖,在广西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车工组、铣工组、加工中心组比赛中囊括学生组前三名。 2005年,我们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同时通过GB/T19000质量管理标准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认证,按该标准的要求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贯彻于学院的各项工作中, 加强了教育质量和安全稳定工作的过程控制,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持续提高。 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6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尤其是近3年来,首次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满意度达到98%以上,位居广西高职院校的首位。近3年,新生第一志愿上线率都在370%以上,2006年新生平均分数高出录取控制分数线148分,2007年超过三本录取分数线,新生报到率超过90%,生源质量位居广西高职院校的首位,呈现出“出口顺、进口旺”的喜人形势。 学院以服务社会为己任,近3年共为社会各类人员进行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及各种短期实用技能培训达29600多人次,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直接技术服务达70多项,技术服务年平均到款额近500万元。为百色职业学院、广西航运学校等职业院校开展对口帮扶和支援工作,帮助他们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和师资培训,提高了这些院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学院还十分重视与东盟国家开展教育合作,先后成功举办“越南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和“越南永福第一机械工业学校师资班”,深受越南政府和培训学员的欢迎。 九万里鲲鹏正举,北部湾风生水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院将继续以一流的教育服务,一流的培养模式和一流的师资力量,培养一流的高技能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683 68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