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液电脉冲激波产生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电脉冲激波产生装置,包括:充放电装置 和反馈调控装置;充放电装置包括:高压直流电源、储能电容、高压 开关、高压电极和低压电极;反馈调控装置包括:驱动模块、传动模 块、位检模块和监控模块;高压直流电源给储能电容充电,储能电容 通过高压开关对高压电极和低压电极放电,形成脉冲激波。驱动装置、 传动装置可控制电极的运动,位移检测器可检测电极的位置;监控装 置可根据放电电压、放电电流与输出功率等参数的测量值与设定值比 较,从而修正激波发生系统的间隙距离和放电电压等,以使放电系统 近似处于临界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胸腺五肽液相合成法
本发明涉及胸腺五肽的合成方法,特别是液相法合成,并可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胸腺五肽的方法。 
兰州大学 2021-04-14
一种内分液罩式冷凝换热管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由于内分液罩上的微孔或缝隙的特征尺度小于等于液体表面张力起主要作用的尺度,当汽液混合物在外换热管与内分液罩之间的环形间隙内流动时,在液体表面张力作用下,进行汽液两相流分离,换热过程形成的冷凝液液体被内分液罩的微孔或缝隙结构所捕获,并通过上述微孔或缝隙进入内分液罩,冷凝液在内分液罩内流动并通过内分液罩及时排出冷凝换热管,蒸汽被保留在外换热管与内分液罩的间隙内流动,使外换热管内壁最大限度地与蒸汽接触,并在外换热管内壁面上形成薄液膜,从而调控流型保证沿整个管长方向的高效薄液膜换热,显著提高冷凝传热系数。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7-04
一种温控型智能辅助供液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控型智能辅助供液系统,包括设有入口管和出口管的装置主体,包括:设置在装置主体内的弹性输液管以及挤压在弹性输液管外壁的挤压杆,该弹性输液管两端分别与入口管和出口管对应导通;驱动挤压杆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挤压杆转动时能够驱使弹性输液管内液体从入口管向出口管流动;用于检测待输送液体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接收的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根据温度信号大小对所述驱动机构进行控制,实现对挤压杆转速的控制。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能够智能控制血液流动,流量稳定,流量调节范围大,产生血压高,外形尺寸小,能植入到动物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等特点。
浙江大学 2021-04-13
第五届教创赛同期活动预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交流活动之一 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创新学术活动
弘扬教育家精神 提升通识课质量
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7-30
树状两亲体结构化高效水处理剂
水中微量痕量污染物的清除仍是科技界的严重挑战技术。微量污染物的累积作用和毒害作用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前缺乏的是低成本、低投入、高效和易推广的技术。常规吸附剂如活性炭虽然易从水体分离,但由于表面缺乏精细电子和拓扑结构,难以捕捉微量痕量污染物。本项目致力于开发一种表面精细结构化的、能大规模生产的高效水处理剂。最近我们发现用树状两亲体可以调控浓乳液聚合,提供了一种直接大规模获得表面结构化材料的方法。由于树状两亲体不仅能在界面组装,自身还能提供各种期望的电子环境和拓扑环境,从而高效地与各种客体分子互补,使捕捉微量客体分子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随着大量树状体被报道,有数种已经商业化,由此衍生的树状两亲体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理论上讲,各种树状两亲体可同时参与稳定浓乳液,形成类似斑豹的表面结构,这进一步为同时清除广谱微量水污染物提供了可能。初步研究表明,这类吸附剂能创纪录地将水中典型致癌芳烃降低到十亿分之一以下;典型有机离子的浓度降低到千万分之一以下。该材料不会向水中带来任何新污染物,能保证优质饮用水的获得。
同济大学 2021-04-11
矿山边坡岩体结构劣化识别与综合探测技术
基于高寒高海拔地区矿山边坡岩体所受冻融循环、连续开挖及强开采扰动这一环境特征,坡体产生冻胀变形、蠕滑拉裂、锁骨段失效的坡体加剧变形这一特殊情况。矿山边坡岩体结构劣化识别与综合探测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设备体积较小,容易携带,不受天气变化影响,具有操作简单、灵活安装、便捷探测的特点,采集数据速度快,属于无接触测量,无需现场校准等特色。采用多功能结构面三维激光扫描设备进行冻融循环条件下岩体结构面三维探测与网络模拟等手段,建立起表征裂隙岩体(基质块体)边坡的真实三维结构面网络模型,形成不同复杂地质环境等的裂隙网络反演和岩质体损伤致灾评估模型。运用矿山边坡岩体结构劣化识别与综合探测技术,可为冻融及其他恶劣环境下的矿山边坡安全开采提供致灾机理分析和坡体稳定性预测。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获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隶属于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学院传承红色“三线”军工精神,立德树人,以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结构,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操作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致力培养“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道德品质优”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学院坐落在享有“山水桥城”美誉的都匀市内,总占地592亩,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可容纳学生8000人。学院建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1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实习实训基地55个,实训设施总价值1.3亿元以上。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82人,研究生以上学历42人,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71人。国家级技能大师3人,省级技能大师3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
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创办于1963年,原名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现坐落于常州科教城。2002年,学校独立升格为高职院校,隶属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018年,学校成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占地面积942亩,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规模12000人),教职工700余人。 学校秉承“知行并进”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崇尚技术、开放共享、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就业导向,使每个学生成才;持续改进,让一切客户满意”的办学质量方针,大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创新“四方三层、内园外站、共建共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组建由政行企校四方代表成员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打造“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平台,建立“跨界互动、合作发展”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形成产教融合的“苏南”模式。2014年牵头成立“全国机械行业现代农机装备人才培养联盟”、“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等全国性职教集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办学吸引力,打造职教品牌。 学校根植产业,服务地方,形成“以装备制造产业类专业为核心、制造业服务类专业为支撑”的专业格局,开设专业45个。学校设有9个二级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模具技术学院、车辆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3个部(文化基础部、专业基础部、体育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部门。 学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建有工业设计、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汽车技术与服务、供应链服务等六大特色专业群。学校深化“三合一、全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双线并进、三化管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有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2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个、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3个、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央财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3个、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群4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工程一期项目2个、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目前,学校有33个专业信息资源库和59门课程教学子资源库,其中“职业教育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已通过验收,另有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子项目5个。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作为重中之重。学校有专任教师498人,从行业企业聘用兼职教师35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210人,占专任教师的42.17%;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7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4人),占专任教师的75.30%;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440人,占专任教师的88.35%。教师中,有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0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2人,常州市831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象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5人。 学校以每个学生成才为办学己任,自2005年起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认证工作。作为常州及江苏省智能装备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每年为区域输送近4000名毕业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6%以上。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6项,涌现了“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徐辉、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冠军何睿杰等一批典型学生。 学校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建“多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建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国家级、省市级科技平台20个,获“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称号。学校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年社会培训近20000人次,获“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学校“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立项,成为当年国家创新基金项目主持单位中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学校《数字化经编装备及智能化管理系统》项目,获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校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国际师资培训机构、互访交流、聘请优秀外教等方式,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与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订单培养,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德“双元制”班,开展“中德合作机械制造专业引入胡格教学模式”项目,建立“机电-亚龙国际师资培训中心”,开发国际合作培训项目。 学校完成了校园网络扁平化和无线网络改造,形成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IPv4/IPv6双栈的校园网络架构,实现了多运营商互联网接入,校园总出口带宽达10G。校园有线和无线网络覆盖全部教学、办公、生活等区域。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在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提升。近年来,学校获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6项。 学校坚持完善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学校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依法治校进程,深化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学校先后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还获得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2006年4月,经省、市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由南京机电产业(集团)公司举办的一所市属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坐落于麒麟科技创新园内,设有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人文社科系和继续教育学院。全院在职教职工303人,各类在籍学生总数9337人(其中高职5718人)。 学院现开设21个专业,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艺术设计、通信、物联网、会计等多个领域,其中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两个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重点建设专业,“机械制造专业群”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群),移动商务专业为首家与南京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嵌入式联合培养Google跨境电商的高职专业,数控技术专业获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2015年,为顺应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学院设立了智能制造学院,重点打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网络系统管理、视觉传达设计、物联网技术等六个专业。建成“3D打印(增材制造)中心”、“数字化工厂”、“智能车间”、“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以及海尔智能家居等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同时,学院已和中科院南京煜宸激光科技集团、中国航天南京神舟航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暨中国航天3D打印研究中心、航天智能制造南京创新中心、南京特斯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智翔集团等四家单位签订了“双创教育战略合作协议”,以“1+N”(平台+课程、项目、队伍、市场推广等)的合作模式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力求在深度合作中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校企携手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 为进一步激发我院师生的创业创新活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1月学院率先建设国内首家“创客校园”,大力发展集创意、设计、制造于一体的“蓝岛创客空间”。空间建设以“创新、实践、分享、成长”为宗旨,以全院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聚集创客人才、成就创意灵感、分享创新成果,重点瞄准智能制造、3D打印等前沿技术,深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创客教育理论研究。目前,全院上下大力开展创客活动、开发创客项目、分享创新成果,积极探索创客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系统设计了面向职业教育的“54333”的创客教育体系,即 “平台+专业+课程+导师+活动” 5个基础保障,“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心理健康+创客活动”4维综合评价,“创客项目课程+创客教育专门课程+创客式课改课程”3类课程教学,“创客项目+竞赛项目+基金项目”3级项目孵化,“公司+事业部+工作室”3类主体实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创客课程标准、开发创客项目课程,努力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工具使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式,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创客校园建设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南京日报、扬子晚报、教育厅网站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蓝岛创客空间现为中国创客空间联盟成员、中国创客联盟成员、中国创客教育基地联盟理事、南京市众创空间联盟常务理事、鼓楼区众创空间联盟理事、Intel合作伙伴、海尔创客实验室成员,先后被省科技厅、市科委、鼓楼区科技局列为省级、市级和区级众创空间,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 学院始终坚持“立足企业、面向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思路,以培养“企业满意、社会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分层建设、分类培养”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建成中邮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长安福特马自达发动机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171家,物联网技术实训室、华为移动4G实训室、南京市中小企业精益生产培训基地等校内实验实训室48个,其中生产型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中小企业精益生产培训基地为“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ICT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获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 学院现已被授予“江苏省(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第二十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其中“第二十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连续两年被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优秀鉴定所”。 学院开设了31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证、技能证书的鉴定培训,学生获证率达95%以上。 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了“学业成绩、素质养成、心理健康、创客活动”的四维一体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近年来,学院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立了院报记者团、瑜伽社、跆拳道、轮滑社以及自动化研修社等50多个学生社团,涉及艺术、文学、体育、科技、职业发展、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 多年来,学院共为南京及江苏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了近20000名成人专科毕业生,其中90%以上的毕业生就职于南京地方企业;直接为南京机电行业和电子行业、企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职工人数超过15万;高职毕业生超20000人,其中超过60%就职于南京地方企业。特别是学院成立以来,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指标逐年增长。建立产学研合作单位150家,建成“企业化”的校内实训基地5个,“课堂化”的校外实践基地6个;校企合作共建订单班57个,培养学生3919人,校企共同开发课程161门、共同开发教材110门,为社会培训鉴定29154人次。开发创客项目课程436多门,创客专门课程5门,创客式课改课程10门,年创客作品1763件。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收入逐年提高,2015届、2016届学生毕业半年后收入分别平均达3860元和3981元(麦可思统计),分别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二位和第三位(省教育厅公布),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含升学)始终保持在98%以上,位居全省前列。仅2017年,全院教师获市级以上奖项108人次,其中获国家级25人、省级61人、市级13人;学生获市级以上奖项145人次,其中国家级42人次,省级58人次,市级45人次。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院将根据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以核心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为依托,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坚持差异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坚持打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目标,坚决推进“创客校园”建设,聚力创新、聚焦人才培养、高水平探索创客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抓内涵、提质量、明特色、创品牌”,促进学院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9 50 51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