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用于高频海洋雷达的双频收发共杆天线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用于高频海洋雷达的双频收发共杆天线系统,该系统将可在双频下同时接收雷达回波信号的两个水平正交环天线和可在双频下交替用于发射和接收雷达信号的垂直单极子组合在一根支杆上;用于目标方向测定(DF)时,利用两个正交环接收回波信号的内在本质特征直接得到接收天线的理想方向性图,不需要进行天线方向性图的麻烦的现场测量;而且同时采用两个频率工作的雷达极大地提高了探测性能。天线支杆组成单极子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刚性,因而使该天线系统固定在混凝土基座上不需要拉绳。
武汉大学 2021-02-01
一种高频地波雷达形成浪场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频地波雷达形成浪场的方法,是一种从高频地波雷达回波提取有效浪高的方法, 并通过该浪高反演算法得到浪场。该浪高提取算法是根据雷达回波多普勒谱中一阶峰与二阶峰的比值获 取的,所得到的有效浪高可以通过 MUSIC(多重信号分类)算法估计方位角,从而得到浪高的方位信 息。当所提取的有效浪高同时包含方位角信息和距离信息时,就可以得到雷达在探测海域范围内的浪高 分布,即浪场的形成。初始的浪场,通过后续的处理:替换、插值和平滑,可得到最终的浪场。本发明 所涉及的浪场形成算法,不仅适用于窄波束雷达系统,还适用于紧凑阵的宽波束雷达系统。 
武汉大学 2021-04-13
激光雷达系统回波能量动态范围的压缩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激光雷达系统回波能量动态范围的压缩方法。本发明尤其适用于双轴结构,通过在 发射光轴与接收光轴之间设置一定的负夹角,降低重叠因子随探测距离增加的上升速率,有利于压缩激 光回波能量的动态范围;此外,将探测器设置在接收光学系统焦平面后一定距离处,以获得最佳的激光 回波能量响应。本发明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给出的经验性公式和结论,对激光雷达系统的整机设计 和性能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武汉大学 2021-04-14
新型激光雷达系统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
项目简介: 本项目报道了一种具有抗大气湍流能力的新型激光雷达, 主要利用相位锁定方法对雷达系统发射单元进行相位锁定,通过大气湍流对发射激光束相千性的影响及光束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特性:光束扩展与漂移、传输因子、平均光强、偏振与相丁等来研究大气湍流的 影响。并结合湍流理论研究大气湍流参数如折射率结构常数、湍流
西华大学 2021-04-14
用于高频海洋雷达的双频收发共杆天线系统
项目成果/简介: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用于高频海洋雷达的双频收发共杆天线系统,该系统将可在双频下同时接收雷达回波信号的两个水平正交环天线和可在双频下交替用于发射和接收雷达信号的垂直单极子组合在一根支杆上;用于目标方向测定(DF)时,利用两个正交环接收回波信号的内在本质特征直接得到接收天线的理想方向性图,不需要进行天线方向性图的麻烦的现场测量;而且同时采用两个频率工作的雷达极大地提高了探测性能。天线支杆组成单极
武汉大学 2021-01-12
一种单频网雷达多目标跟踪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频网雷达多目标跟踪方法。方法包括量测互联和序列跟踪两个模块。量测互联中: 首先选取一定数量的量测与收发对关联构造低维度关联假设,然后对所有关联假设进行快速判决以尽可能排 除错误的关联假设,整理上一步中所接受的关联假设,最后基于整理后的数据构造单频网情况下的全局关联 0-1 整数规划模型,求解得量测互联后的二次量测。基于二次量测采用卡尔曼滤波实现序列跟踪。该方法可 应对单频网雷达中量测、发射站、目标三者的关联模糊问题,通过启发式方法和最优化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大 幅降低计算复杂度,且多目标跟踪性能接近关联关系已知的情况,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武汉大学 2021-04-13
汽车教学设备智能网联毫米波雷达汽车教具
北京智扬北方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自适应探测模式的光子计数线阵读出电路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适应探测模式的光子计数线阵读出电路及方法,包括同步模块及由若干像素单元组成的像素阵列,所述每个像素单元包括APD探测器、接口电路、计数器、存储器以及死区时间可调电路;所述死区时间可调电路,用于根据接收的标准脉冲电压计数信号状态经延迟时间后产生使得接口电路复位的复位信号,且根据接收的当前曝光时间内像素的计数值即当前帧的计数值,根据判别的当前帧计数值的大小产生控制信号以调节下一帧的延迟时间大小。本发明可以判断光强强弱来自动调节死区时间大小,提高检测效率,通过与传感器的配合,可合理应用于大阵列读出电路系统中,进而实现成像应用。
东南大学 2021-04-11
数字城管
随着中国城市化推进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剧增将带来社会治安和管理失序、城市经济发展失调、环境建设失衡等等一些列复杂问题。为了有效应对高速城市化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文明社会,“智慧城管”应运而生。通过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和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城市管理与服务的一体化。通过运用“智慧城管”系统,旨在达到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政府执政效率,创造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的目的。按照住建部关于“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有条件的县要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总体要求下,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进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工作,数字城管潜在市场空间巨大。 一、介绍 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是综合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以数字地图和单元网格划分为基础,集成基础地理、地理编码、市政及社区服务部件事件的多种数据资源,以城市监管员和市民服务热线为信息收集渠道,创建城市管理和市民服务综合指挥系统,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构建起沟通快捷、责任到位、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监督和处置新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二、解决方案 1.终端系统布局架构 智慧城市平台项目中已实施智慧城管系统,采用GPS定位以及网络传输,监控点位布局按照网格状,无死角的原则。 (1)智慧城管系统区域中所有高清红外摄像机,报警器均装有GPS定位模块以及网络传输模块。如果设备出现故障以及人为损坏,第一时间将损坏设备定位,传送至所在监控平台,并通知检修及报警人员。 (2)智慧城管系统所涉及区域的城管均配有GPS定位,网络的智慧城管手机,一旦发现区域有公共设施比如井盖,信号灯等有损坏,只需拍下照片,手机自动将损坏物传入后台,后台对损坏物的经纬度进行定位,系统会自动指令相关人前去处理。 (3)智慧城管覆盖下的重点建筑,三级安防等级以上的安防系统探测器增加GPS模块。建筑安防系统一旦报警,除了报警直接接入公安报警系统以外,也通过网络直接将信号送入智慧城管系统平台,将报警信号定位直接发送周围智慧城管手机,以及周围摄像机中,第一时间掌握现象情况。 (4)通过数据交换分平台实现智慧城管平台与安监、农林、交警、工商等专业部门的信息资源的统一交换,并提供人员、车辆、案卷等城市治理中基本信息资源的同步更新。 2.后台平台解决 (1)统一受理分平台 统一受理分平台,定位于智慧城管与前端交互的整体性的接入,所有城市管理相关问题的受理、来源等交互均在统一受理分平台办理。包括监督受理子系统、问题来源子系统、城管热线子系统、公众信息发布子系统和知识库。 (2)业务协同分平台 业务协同分平台,是智慧城管案件派遣、流转、督办的一体化办公平台,通过GIS、MIS一体化的方式,实现智慧城管的业务流转和支撑。包括:协同工作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专项整治子系统、业务短信子系统、部件更新子系统和应用维护子系统。 (3)智能管控分平台 通过智能管控分平台建立了基于GIS结合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空间化、可视化的管理模式,围绕城市管理内容,对人员、车辆、案件等实行智能管控。 (4)地理信息分平台 地理信息分平台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充分融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对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城市单元网格数据、城市部件与事件数据等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维护、显示、操作、分析和建模等。 (5)智慧照明分平台 智慧照明分平台由智能化平台、集中控制器、智能恒流源、移动端APP组成。集中控制器通过 CDMA 无线网路与监控中心进行通信,终端控制器采用电力载波通信方式与集中控制器进行通信,对每个智能恒流源进行控制,达到控制每盏路灯的亮灭及调光。 三、智慧城管建设主旨 智慧城管系统伴随着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形态对城市形态、政府管理形态的重塑,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
新立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数字标牌
极速响应时间 极速响应时间有效的消除,画面的拖尾现象,使得动画更加流畅。尤其是在显示动态视频,WEB及3D动画显示的时候,画面表现更加出众。 高亮度 保证画面的清晰明亮,即使远距离观看也可以感受到鲜明亮丽的色彩。 超高对比度 画面层次的理想呈现,创造引人注目的靓丽画质。 产品品类: 数字标牌 图像制式: PAL、NTSC 声音制式: D/K、I、B/G 图像显示 屏幕尺寸: 65 屏幕比例: 16:9 分辨率: 1920*1080 声音技术 均衡: 是 声场定位: 是 音效软件: SRS
青岛海信商用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83 8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