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表面氧缺陷多孔金属氧化物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表面氧缺陷多孔金属氧化物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所述表面氧缺陷多孔金属氧化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金属盐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形成透明溶液、2)将步骤1)中的透明溶液与软膜板剂混合,得到二者充分均匀分散的分散液,充分混合形成金属盐凝胶、3)将步骤2)中得到的金属盐凝胶制备成干凝胶、4)将步骤3)中得到的干凝胶高温煅烧,所得灰分即为表面氧缺陷多孔金属氧化物、本方法能够同步合成出表面氧缺陷多孔金属氧化物材料。制备方法相对简单,在形成多孔结构的同时增加了材料表面的氧空穴浓度,改变了材料的电子结构,可应用于吸附、光电催化及电池领域。
清华大学 2021-04-10
一种利用滚压变形制备金属材料表面梯度纳米层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滚压变形制备金属材料表面梯度纳米层的方法,该方法将金属材料样品夹持于 夹具上,并将夹具固定于旋转工作台上;采用液压系统驱动压头底座使镶嵌于压头底座上的滚针压入金 属材料样品表面并对滚针施加压力;采用动力设备驱动工作台旋转从而带动金属材料样品旋转,滚针在 金属材料样品表面滚压使金属材料样品表面产生强烈塑性变形,从而在金属材料样品表面形成梯度纳米 晶层。本发明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无噪音污染,且生产效率高;处理后的金属材料变形均匀、表面光 滑;可通过改变施加于金属材料表面的压力、处理时间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磁表征的铁磁性材料表面轮廓检测识别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磁表征的铁磁性材料表面轮廓检测识别方法,该方法先将磁敏元件以 0-5<i>mm</i>的提离距离靠近待检铁磁性材料表面,拾取近表空气域内磁场特征,并转化为电压信号;再采用电压信号幅值比较识别判断法,或者检测信号波形图方法进行表面轮廓识别判断。本发明为非接触式提离检测方式,可以实现在线轮廓检测识别;检测手段能够直接穿透灰尘及污垢等物质而不受干扰,不需要高的待检测表面清洁度及检测工况环境光线要求。该方法原理是基于铁磁性材料在加工完后的剩磁在地磁场作用下的磁表征现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颌骨修复材料研发团队揭示纳米表面性能对骨免疫的调控机制
 纳米表面结构引导骨再生是当前骨替代修复材料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及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表面结构对成骨细胞系成骨分化的调控机制,而对成骨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调控作用研究甚少。本研究系统比较了巨噬细胞对不同纳米颗粒大小(16,38,68 nm)和不同表面化学成分(富含胺基的丙烯胺及富含羧基的丙烯酸)的纳米表面结构生物材料的免疫应答差异,发现纳米表面结构可以改变巨噬细胞的形态,将胞外的理化信号转入胞内,激活自噬反应,从而调控免疫微环境,影响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该研究从骨形成免疫微环境的角度提出了“纳米表面引导成骨”的新机制,提示通过精准控制生物材料的纳米表面结构,可靶向调控免疫细胞,营造有利于骨形成的免疫微环境,最终实现纳米成骨,为纳米骨生物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策略。
中山大学 2021-04-13
非接触式阵列磁控强化换热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寻求热物理性能优良的冷却介质并发展新型的强化换热和流动控制技术成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而液态金属流体(如镓、镓锡、镓铟锡和锂铅等)由于其对流换热系数高、液相温区宽、耐极限热流密度能力强、特定工况下材料相容性好及易于进行电磁控制等诸多优点备受关注。如电磁冶金、芯片散热、熔融3D金属流体打印、镍基合金焊接等。与常规流体相比,液态金属流体与电磁场相互作用可产生洛仑兹力,进而实现对不同流动区域的定向主动控制。磁钝体阵列作为涡流发生器对换热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孤立磁钝体,当雷诺数< 500时磁钝体阵列尾迹是稳定的,虽然这些涡流对换热有促进作用,但换热性能综合因子<1;当雷诺数=600时磁钝体阵列尾迹的不稳定性对换热的促进更强一些。因此可以考虑用磁钝体阵列作涡流发生器来强化换热。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5-21
酯化反应膜法强化生产工艺
目前乙酸乙酯等的合成方法是以乙酸和乙醇为原料,采用浓硫酸为催化剂来制取,该法副反应多且受限于反应平衡转化率提高、后处理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设备腐蚀严重、废酸排放污染环境。采用新的酯化反应技术和可代替硫酸的新型酯化催化剂及分离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技术采用固体酸代替硫酸,采用透水膜打破反应平衡,反应转化率可以提高到98%以上,减少废酸排放,反应时间缩短到2h,工艺节能绿色,实现了部分节水减排。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酯化反应膜法强化生产工艺
本项目技术采用膜分离在线脱水的方法,不但可以实现反应的连续进行,而且可以确保高的转化率。主要技术核心是采用渗透汽化脱水膜在线移除反应产物,连续打破反应平衡,极大地提高反应转化率。在国家863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对乙醇、丙醇、丁醇与乙酸、丙酸、乳酸、丁二酸等体系的反应中,积累了大量基础研究数据,反应转化率可以达到98%以上,反应时间为6h以内。本技术在乳酸乙酯反应方面建立了1t/d的膜反应器,酯化反应转化率达到99%,反应时间6h。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利用白炭黑合成高比表面积介孔硅技术
为了提高白炭黑的利用价值,将其转化为高效吸附剂和催化剂载体,本课题组研发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高比表面积的二氧化硅介孔材料,有望应用于气体吸附和催化剂载体。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镁合金壳类零件非铬酸盐表面改性技术
技术原理 :本成果采用磷酸盐表面处理,镁合金经过一系列的预处理 后,将其浸渍在盛有主要由磷酸盐组成的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在镁合金 表面生成一层化学转化膜,然后再在化学转化膜表面进行涂装,形成一层 涂膜。 技术特点 :工艺简单, 成本低, 它对环境无污染, 能够循环重复使用, 节省了能源;将拉法测试化学转化膜附者力方法运用于镁合金表面处理, 并量化其指标,在国内属首创。 市场预测: 该项目研究的非铬酸盐处
南昌大学 2021-04-14
生物质材料提取分离铼技术
研发了几种高性能的提取及分离稀散金属铼的活性体系。以生物质废弃物废纤维素为原材料,胺基修饰制备得到了六种胺基化废纸吸附剂,对 Re(VII) 表现出较高的吸附性能。针对含铼料液中经常伴生钼的问题,研制了以稻壳、秸秆为原材料的吸附剂,经酯化后,得到了两种吸附材料 ORH 、 OCS ,以另一种天然生物质褐藻为原材料,经酯化后,得到了具有活性的交联吸附剂 CAS 。通过对实际料液分离铼的动态模拟实验,验证了这几类吸附剂的实际应用性,对 Re(VII) 的回收率可达 97% 以上,为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针对传统铼的液相分离体系,研制成功多种用于固相萃取的树脂微球,其分离过程可避免传统液液萃取体系易产生第三相,以及产生大量无机废弃物等弊端,实现了快速、绿色的分离效果。以工业液液分离反应器为蓝本,自行设计建制了一套恒温萃取装置,温度控制范围在 5 ℃ -80 ℃,控温精度可达± 0.05K 。在此装置上测定了 10 余套铼的液液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以经典的统计力学结合溶液化学理论,计算得到了液液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进一步解释了萃取反应过程中的溶液化学理论,为反应器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辽宁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 13 14
  • ...
  • 857 85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