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体适能机M-8810
软性握把,多重把位 专业的软性握把,具有良好的舒适性,提升用户运动中的安全指数。 多重把手带动上肢运动达到全身运动。 11.6 超大LED显示屏 用户可通过触摸选择不同等级阻力和锻炼模式,操作更加直观、反应灵敏。 阻力系统:20 种阻力级别 踏步行程:250mm 跨步行程:700mm 整机尺寸:1535×920×1595(mm) 包装尺寸:1660×990×1580(mm) 净重/毛重:188/244kg 最大承重:150kg
山东迈宝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 2021-08-31
健康防护一体机
河北因朵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21
OPS录播一体机
产品详细介绍       蓝眼科技集团 图1 传统录播系统给用户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昆山蓝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集强大的研发团队、专业的研发水平、先进的生产工艺于一身,在传统全自动录播系统的基础之上,推出新一代常态化OPS智能录播一体机系统,采用一台摄像机,可以实现三机位拍摄,采用两台摄像机,可以实现五机位无死角拍摄,所有拍摄的画面都能实现1080P全高清。拍摄过程中无需专业人员值守,无需外接跟踪主机和分析摄像机便可以实现全方位教师跟踪、学生特写跟踪、板书特写跟踪等智能行为分析,全自动导播拍摄出最佳效果,真正实现“无人值守”、“高品质录播”、“轻松授课”、“快捷安装”,全面满足教学授课、师生互动、教研指导等需要。 图2 新型高清常态化智能录播系统使用户更省力更放心 高清常态化智能录播系统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无人值守  n 全程全场景全自动录播: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各种情况,系统能自动识别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键环节(从讲台到黑板板书、翻看ppt、播放电影片断、使用电子展台等),自动切换场景,实现全程全场景全自动录制。   n 教师跟踪摄像系统:采用图像识别技术。为了保证拍摄主讲人教学教研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采用单镜头主动式连续跟踪摄像系统,无须人工控制,可对主讲人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自动连续跟踪主体人物拍摄,增强现场效果。跟踪定位范围不局限于讲台,能很好解决教师转身侧身时的拍摄定位丢失问题。拍摄图像效果具有较佳的角度(平视、仰视)要求和平稳性,镜头切换无屏闪、跳跃感。录入的声音清晰自然。跟踪拍摄的活动范围广,抗干扰性强。采用吊装固定方式。在拍摄电视台学生播音员时能够方便调整摄像机高度,使之具有较佳的平视角度。  n 学生定位摄像系统:采用图像识别技术。系统无需在学生课桌椅上安装任何附属设备,借助于图像识别原理,可以自动识别学生站立回答问题状态。当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系统自动将学生摄像机定位到该学生,拍摄特写镜头(可分区域),学生回答问题结束坐下后,系统自动将镜头切回老师画面。  n 录制过程自主化: 教师授课的同时,不需要他人帮助而能轻松完成授课全过程的录制。在录播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自主的控制录播主机的开始和结束。为方便课间休息,需提供录播暂停功能,恢复后继续从原停止位置录播,不另行生成文件,不影响最终录制结果。  n 自动生成录播课件的片头片尾:开始录制或直播前,系统会自动根据教师姓名和课程名称生成课件的片头片尾。录播系统支持用户管理,在录播系统上建立教师数据库,教师用帐号密码登录到录播系统后,开始录制或直播前,系统可根据教师个人喜好自动或手动设置、选择合适的片头、片尾图片及文字信息,可输入授课教师姓名、课程名称、校标或者课标,在直播或录制过程中自动添加到输出画面中,给观众必要的信息提示。  高品质录播 u 符合国家教育部2011年11月20号颁布的《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 u 支持“一机双模”,单画面高清电影模式、高清(1080/720P)多流多画面模式(资源模式)同时录制。要求在录制高清电影模式时,同时录制教师、学生、全景和教师电脑视频,录制的分辨率达到1920*1080,视频采用H.264 (MPEG-4 Part 10: profi1e=main, 1evel=3.0)编码的、不包含字幕的MP4格式,音频压缩采用AAC(MPEG-4 Part 3)格式。. u 录制结果:系统对高清视频信号和VGA信号采用实时采集压缩技术,能够将投影机显示的任何内容(笔记本、电脑PPT等)完整记录,以保证录制的画面与显示的画面保持一致。采集画面达到高清标准,清晰、连续、稳定。系统能将教学过程中的音视频和计算机动态画面进行实时编码保存,存储为通用的格式文件,可与市面主流视频点播、资源库等平台无缝融合,可使用主流非线性编辑软件进行后期处理。录制分辨率要求达到1920×1080,满足高清精品课程的需要。 u 导播平台支持对教师和学生摄像机的自动/手动控制,支持鼠标快速定位选定目标的定位(点击居中功能),以及快速近景、中景特写。 u 具有全自动录播和手动控制导播功能:在手动控制导播模式下,提供数十种广播级的特技转场效果,如淡入淡出、划像、画中画等。同时提供虚拟演播室功能,虚拟背景可以随时更换,支持校标、实时字幕等功能。   轻松授课  n 教师和学生无需佩戴任何额外的装置,包括接收器、麦克风,感应器等等,真正实现无干预、无不适、常态化的轻松录制和高速点直播,使教师精于教、学生专于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n 直播平台能支持上百个点以上的客户机以单播形式在公网及内网上同时观看,延时小于0.5秒,点播平台支持上百个点以上客户同时观看。系统在进行直播时如果网络发生网络故障,故障排除系统会自动重连。不仅满足大量学生远程同步观看名师授课和在家温习讲课内容的需要,同时也能开放给家长一个在线监督学习的平台,给其他教师提供一个在线观摩的机会。  n 支持管理员对录播系统的远程控制。管理员可以在校园网任何一台电脑上即可实现对本系统的开启和关闭操作,并且能够控制系统的录制、停止等操作。方便校长和各级领导可以随时对录播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大幅提升教学监督和教学指导的力度。  快捷安装   u 系统高度集成化,成本低,易于实施。摒弃传统录播系统动辄十数台乃至数十台设备、安装麻烦、调试复杂,一间录播教室采用数台设备便可实现,布线简单,安装调试方便,仅需很少的人力开销便能搭建全自动直录播一体化教室,减少培训的周期和花费。使得普通高校教师无需经过专业的培训便可以轻松使用。   u 系统设备少,在使用过程中维护方便。软件系统支持远程升级,随时随刻让用户享受到最新、最全、最前沿的服务。   u 适用范围广,无论是高等学府、中小学院校、企事业单位还是住宅小区和会所等,只要是有教与学关系存在的地方就会用到蓝眼高清常态化智能录播系统。 图3 非云台式智能数字图像教师跟踪 图4 非云台式智能数字图像学生跟踪 图5 教室布局布线拓扑图   团队优势 昆山蓝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智能化教学录播软件和设备研制的新型高技术企业。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研发团队,完善规范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服务体系。掌握了多媒体音视频采集、网络传输、点播直播、图像处理等核心技术。 蓝眼公司本着“简洁、直观、实用、稳定”的理念,开发出了全自动跟踪录播系统、微课录播管理系统、精品课程自动录播系统、互动录播系统、点播直播云录播系统软件和设备。 以“专注教育,竭力创新”的思想,不断开发智慧教学产品。以“真诚、开放、服务”的心态,为致力于数字校园和智慧教育建设的各地经销商、工程商提供系统软件和设备平台,在同行业中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专为教学一体机设计的OPS录播系统,ALLINONE触控教学OPS录播一体机,并支持各大知名厂牌大屏一体机及各种规格录播机箱提供OEM/ODM。 蓝眼科技集团专业录播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昆山蓝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智慧课堂一体机
提供“课前预习与学情分析-课中教学深度互动-课后个性化辅导答疑“全过程智慧教学环境。 轻松满足: ·智慧录播 ·智能交互 ·多端兼容 ·多级架构 应用场景 智慧课堂 提供“课前预习与学情分析-课中教学深度互动-课后个性化辅导答疑“全过程智慧教学环境。 智能录播 打造“融合互动教学、智慧录播、教学研讨为一体”的智慧教学空间,为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优势特点 智慧录播 支持“一键式”智能跟踪拍摄,轻松实现教学场景内的录播、直播、互动等应用 智能交互 打通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流程,支持考勤签到、随堂测试、学情分析等应用 多端兼容 BYOD系统兼容性强,广泛支持各类操作系统和电子终端,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多级架构 采用“云+校+班“多级架构设计,满足稳定教学、班级管理、数据汇聚的需求
广州市奥威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2-12-21
成功解析卡波氏肉瘤病毒(KSHV)重要功能蛋白ORF57C端(ORF57-CTD)的单体和二聚体结构
卡波氏肉瘤病毒,又名人类疱疹病毒8型,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肿瘤病毒,能导致卡波氏肉瘤和B细胞淋巴瘤等恶性肿瘤。ORF57是KSHV编码的早期基因,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能稳定病毒转录的mRNA从而促进病毒复制,是病毒裂解复制过程中的重要功能蛋白。ORF57蛋白半衰期较短,因此维持其稳定性对其发挥功能至关重要。既往报道证实ORF57蛋白通过二聚化而得以稳定,然而ORF57二聚化的详细生化机制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阐明。该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成功解析了ORF57-CTD蛋白3.5Å分辨率的二聚体结构和3Å分辨率的单体结构,揭示了ORF57-CTD每一个单体球状核心区域底部都含有一个保守的锌离子CHCC结合序列并结合一个锌离子;此外,ORF57-CTD的每个单体N端延伸出一个长臂并包裹住另一个单体核心区域,且两个单体的核心区域以反向平行的形式相互作用。因此,N端长臂和核心区域的相互作用介导了ORF57的二聚化形成
武汉大学 2021-04-10
分段式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结构
分段式永磁同步电机转子结构,包括转轴,转子铁心,永磁体,转子极靴,前端板和后端板;两个端板之间设有多个转子隔板,转子极靴之间相互独立,转子极靴与转子隔板在轴向间隔分布,转子隔板将转子沿轴向分隔为多个转子单元,每个转子单元中转子极靴的两个端面分别与相邻的转子隔板的端面贴紧,每个转子单元中转子极靴对应于永磁体;转子隔板上设有允许永磁体贯穿的通孔,前端板、转子极靴、转子隔板和后端板贯穿有极靴拉紧螺栓,极靴拉紧螺栓在轴向锁紧左后端板和左后端板之间的转子极靴与转子隔板;转子隔板的通孔的拐角处为弧线过渡,永磁体和转子隔板上的永磁体通孔之间有间隙。本发明具有机械强度高,适用于高速旋转电机的优点。
浙江大学 2021-04-11
强子结构理论的研究进展
研究强子(比如质子、中子)的内部结构,对理解强相互作用规律以及我们现实世界的物质构成至关重要。但是对强子结构的理论研究极其困难,在强相互作用基本理论量子色动力学(QCD)提出约40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未能利用QCD计算得到夸克和胶子在质子内部的动量分布函数(PDFs)。近些年,PDFs的第一原理计算方法上有了巨大的突破。 在2013年,季向东教授提出了时间无依赖可用格点QCD计算的 quasi-PDFs,并发现,当动量非常大的时候quasi-PDFs可以近似为PDFs。近期,马滟青研究员与合作者把季向东教授的方法进行推广,提出了最一般的方法“格点散射截面”。在该方法中,保留了时间无依赖这一要求,但是与PDFs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证明因子化定理来保证。马滟青研究员与合作者构造出了一系列便于格点QCD计算的“格点散射截面”,并量子场论框架下严格证明了它们与PDFs之间联系的因子化定理,从而能够利用格点QCD计算得到PDFs。结果已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Rev.Lett. 120 (2018) 022003】,马滟青研究员是第一作者。 此外,在量子场论框架下,quasi-PDFs要想能够用于计算PDFs,它们必须满足紫外发散的可重整性质。马滟青研究员与合作者严格证明了这一性质,这为quasi-PDFs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结果已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Phys.Rev.Lett. 122 (2019) 062002】,物理学院理论所的李正阳博士生是第一作者、马滟青研究员是通讯作者。 相关文章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2.062002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0.022003
北京大学 2021-04-11
瑞德昔韦标靶的结构研究
2020年3月17日,清华大学饶子和,Lou Zhiyong及上海科技大学Wang Quan共同通讯在预印版平台bioRxiv 在线发表未经同行评审的题为“Structure of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from 2019-nCoV, a major antiviral drug target”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报告了SARS-Cov-2辅助因子nsp7和nsp8与全长nsp12的cryo-EM结构,分辨率为2.9埃。 除了病毒聚合酶家族的聚合酶核心的保守结构和冠状病毒RdRp中特有的与Nido RdRp相关的核苷酸转移酶(NiRAN)域外,nsp12在其N末端还拥有一个新鉴定的β-发夹结构域。观察到病毒复制和转录的关键残基。该研究还提供了比较分析,以显示瑞德昔韦如何与该聚合酶结合。这种结构提供了对冠状病毒复制/转录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的见解,并为设计针对病毒RdRp的新型抗病毒治疗药物提供了思路。在该研究中,报告了SARS-Cov-2辅助因子nsp7和nsp8与全长nsp12的cryo-EM结构,分辨率为2.9埃。除了病毒聚合酶家族的聚合酶核心的保守结构和冠状病毒RdRp中特有的与Nido RdRp相关的核苷酸转移酶(NiRAN)域外,nsp12在其N末端还拥有一个新鉴定的β-发夹结构域。观察到病毒复制和转录的关键残基。该研究还提供了比较分析,以显示瑞德昔韦如何与该聚合酶结合。这种结构提供了对冠状病毒复制/转录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的见解,并为设计针对病毒RdRp的新型抗病毒治疗药物提供了思路。查看原文
清华大学 2021-04-10
动力电池包液冷结构优化设计
电动汽车采用动力电池包提供能源,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是电动汽车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动力电池的热管理决定了电动汽车的充电速率以及极端条件下的使用性能。乘用车通常采用蛇形管液体对流冷却电池。高性能的电池热管理系统通常要求冷却系统体积小、重量轻,耗能小,冷却快。本项目通过高精度的数值模拟技术对液冷管道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达到传热系数高,压降小,体积小的目的。
厦门大学 2021-04-11
中药防治耐药菌创新结构药物研发
技术分析(创新性、先进性、独占性) (1)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危害公共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增加和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多种耐药性结核杆菌(MDRMT) 等超级耐药致病菌相继产生和扩散,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威胁人类健康,减少耐药菌株的生成和研制新的抗菌药物不仅成为医药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且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14年,WHO首次发布了全球抗生素耐药报告;2016年,联合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抗生素耐药性问题高级别会议”,WHO再次发布报告,全面审视了全球的耐药菌情况。2016年在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专门提出要推动全球应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美国、中国等国家高度重视耐药菌的危害和防控,美国政府2015年制定了为期5年的抗击耐药细菌国家行动计划;中国政府制定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 —2020 年)》。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危害世界公共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2)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具有确切的疗效和明显的优势 感染性疾病在中医典籍中常被称为外感疾病,有外感热病、伤寒、温病、温疫等称谓。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尤其是在预防和控制感染疾病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是中药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突破口,《“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了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是国家中长期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强调发展前沿关键技术与创新方法的重要性;同时要求在中医药原创思维的指导下,加强系统生物学、合成化学、大数据等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交叉融合,促进中医药研究策略的优化和复杂系统研究方法学上的变革,解决当前中医药的研究瓶颈问题。 (3)项目建立了中药防治耐药菌创新药物发现新模式 项目建立了以“方-病证-菌”、“药-病证-菌”、“有效部位-病证-菌”、“有效成分-病证-菌”和“结构-网络-靶标”的中药防治耐药菌创新药物发现的新模式,建立了抗耐药菌创新药物发现与评价的技术体系和平台,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提供新思路、建立新体系、开发新药物。 抗耐药菌创新药物发现新平台 项目建立中药防治耐药菌创新药物发现新模式,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防治耐药菌创新中药发现;基于高通量高内涵筛选的防治耐药菌创新中药发现;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防治耐药菌创新中药发现;基于新靶点的防治耐药菌创新中药发现,突破了中药防治耐药菌新品种的评价技术:基于病证菌模型的创新中药评价;基于毒效整合的创新中药评价。 (4)筛选出中药防治耐药菌候选药物两个 ① 基于“方-病证-菌”、“药-病证-菌”、“有效部位-病证-菌”理念筛选出中药五类新药1个-广藿香油 通过前期对大量中药方剂抗耐药菌活性进行筛选,发现广藿香在大量具有抗耐药菌活性的中药方剂中都有出现,初步活性测试也表明,中药广藿香具有较强的抗耐药菌效价。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广藿香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抗耐药菌效果远不如广藿香油,因此广藿香油是广藿香抗耐药菌活性的有效部位。 广藿香油的药效学研究 针对广藿香油能“芳香化湿”治疗阴道炎的临床应用,我们通过构建家兔阴道炎模型、大小鼠阴道炎模型、原发性痛经模型、斑马鱼血管损伤模型、多种动物离体子宫模型等,通过细菌筛选、细胞筛选等试验平台,借助超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内涵成像系统、流式细胞仪等先进设备对广藿香油治疗阴道炎的物质基础、量效关系、药理作用机理等进行了研究,表明广藿香油对于阴道炎具较好的治疗效果。随后项目对广藿香油栓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草案等进行了研究制定,并对药理作用与毒理进行了评价。 ② 基于“有效成分-病证-菌”理念筛选出抗耐药菌新药1个-广藿香酮共轭取代衍生物(CDPC-B7)片剂 广藿香酮是广藿香油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胃肠道调节功能、抗炎和抗菌等作用。经实验证明,广藿香酮能够抑制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黑根霉菌(Rhizopus nigricans)和其他真菌,体内研究表明对大肠埃希菌(E. coli)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均有抑制作用。而且,广藿香酮单体对棒状杆菌和金黄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小于0.098 μg/mL。经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广藿香酮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效果。 为了进一步优化药物抑菌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我们利用分子对接以及网络药理学等方法,研究了广藿香酮复杂的抗菌作用机制和抗菌作用的靶点。并通过基于靶点药物设计方法,针对性的设计了一类能与靶点紧密结合的广藿香酮创新衍生物,并通过借助有机合成方法学手段对化合物合成工艺进行了设计和优化,实现了创新广藿香酮衍生物库的构建。随后通过抗菌活性验证、片剂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草案等进行了研究制定,并对药理作用与毒理进行了评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1-05-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6 27 28
  • ...
  • 182 18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