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RD(柔性型)+J
防损降险 ★ 目前较为有效降低硬膜外麻醉置管风险的麻醉导管。 ★ 较大程度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甚至捅破硬脊膜的可能。 ★ 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弹性式穿刺进行硬脊膜外腔置管。 ★ 管壁内含三条X显影线,提高X光下导管影像质量。 ★ 导管抗断裂力达到国家标准10倍以上。 ★ 可为临床使用者进行个性化定制。 轻松盲插 智能穿刺置管,接头轻松连接且不易脱落,操作过程零技巧,帮助临床使用者从繁复的操作手法中解放出来,更简便快捷地置管,更好地规避职业风险,减少医疗事故,避免医疗纠纷。 适应症 所有硬脊膜外腔麻醉置管,尤其: ★ 实施剖宫产或无痛分娩的孕妇,静脉易怒张者; ★ 老人或儿童,血管脆弱者; ★ 凝血功能障碍,易出血者; ★ 非首次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可能有疤痕、增生者; ★ 先天椎管狭窄,置管有难度者; ★ 需要长时间留置麻醉导管,如癌痛或术后镇痛者; ★ 个性化要求:择时分娩、VIP病人或病情体位等原因,需要确保一次性置管成功以及满足后续治疗等。
临沂兴华医用器材有限公司 2021-09-01
一种立体式直流-直流变换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体式直流-直流变换器,用于实现两直流电 网之间的互联传输,其中该变换器包括第一换流器、第二换流器和第 三换流器,其中,所述第一换流器的正极与第二直流电网的正极相连 接,所述第一换流器的负极与第二换流器的正极相连接,第二换流器 的负极与第三换流器的正极相连接,第三换流器的负极与第二直流电 网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第二换流器的正极同时和第一直流电网的正极 相连接,所述第二换流器的负极同时和第一直流电网的负极相连接。 本发明的直流-直流变换器充分利用了第一直流电网已经存在的直流 电压,相比于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级联直流变直流汇集并网拓扑及移相控制方法
新能源发电广泛通过交流母线接入柔性直流电网之后,并入交流大电网当中,即采用交流汇集,直流送出的形式。交流汇集侧由于与大电网相脱离,因而容易发生宽频振荡等稳定性问题,造成系统故障、停运、保护甚至烧毁设备等严重后果。系统稳定及振荡的问题成为限制新能源经柔直送出大规模并网的一个瓶颈问题。 采用直流汇集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交流系统当中的宽频振荡问题,提升新能源并网惠及发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提出了新能源发电,经级联直流,dc/dc变流器并网拓扑及移相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新能源经柔直,汇集并网送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通过一项控制的方法,可使输出的直流电流和电压更加平稳。 在级联DC/DC实现MPPT控制的基础上,针对独立输入串联输出的级联DC/DC系统结构在光照不均时不能实现均压的问题,以及DC/DC输出侧串联电压跨度大、并网电流纹波大的问题,在拓扑中增设LC滤波器,又提出一种组合电平法的移相控制策略,在保证传输线路电压稳定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并网电流的纹波。 创新点 针对模块化级联DCDC系统,当光照不均时,DCDC输入功率不同,由于输出侧串联,输入功率的不同会导致输出侧的均压问题,为此,在原有的DCDC拓扑基础上增加一个后级均压单元,由一个二极管和开关管组成,并且采用移相控制策略,可有效实现输入功率不同时,级联模块输出侧的均压稳流效果。 市场前景 新能源直流汇集直流升压是未来建设多电压等级直流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升压变流器是其中的关键技术装备,因而其控制特性显著影响系统的持续稳定可靠运行。 应用案例 新能源直流升压汇集示范工程
华北电力大学 2023-07-20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相转换流延法制备技术
成果创新点 应用于分布式能源 1.开发的相转化流延技术制备的直孔新型阳极,可有 效提升 SOFC 电池性能且降低电池制备成本 50&,同时此电 池制备技术还易于扩展到其它种类电池电极的制备中; 2.结合叠压法制备的 5x5 和 10x10(cm)单电池性能稳 定,650 度功率超过 600mW/cm2@0.7V, 已给国内多家单位 供货。 技术成熟度 小试中试阶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4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相转换流延法制备技术
1.开发的相转化流延技术制备的直孔新型阳极,可有效提升 SOFC 电池性能且降低电池制备成本 50&,同时此电池制备技术还易于扩展到其它种类电池电极的制备中; 2.结合叠压法制备的 5x5 和 10x10(cm)单电池性能稳定,650 度功率超过 600mW/cm2@0.7V, 已给国内多家单位供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3-05-17
用于海上风电场电力并网的换流器研究与开发
本项目针对国内外大规模海上风电场电力并网研究的难点,并依据本研究组已经建立的基于DSP+ARM+FPGA架构的通用分布式控制平台和基于Labview开发的监测平台等先进的技术和工具,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动态建模入手,揭示了MMC内部复杂的动态特性并分析了换流器内部动态与外部动态之间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控制换流器能量来实现内部动态的优化控制,通过优化开关调制序列得到简单有效,适用于实际工程的调制策略,能够降低谐波和损耗。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在探索大规模海上风电场电力并网换流器拓扑和控制策略设计等这一国际新能源接入与并网前沿领域有所进展,为使我国实现清洁的海上风电场电力代替部分化石能源,提高风电并网稳定性和实现“黑启动”向无源网络供电等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与上海科委合作,利用自主研发的30kW小功率MMC试验样机模拟了应用于海上风电场电力并网的换流器,对提出的优化控制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费希尔FISHER99燃气调压阀/减压阀/调压器
产品详细介绍深圳市贝斯特燃气设备现货优惠供应美国费希尔FISHER99燃气调压阀/减压阀/调压器(陈小姐Tel:13537704290),该产品具有如下优点:◆FS99包括型号:99-901/99-903/999-504/99-503/99;◆灵敏的关闭特性◆ 大皮膜执行结构组合指挥器使得调压器动作灵敏、反应速度快 ◆压力设定简单 ◆ 可选远程控制装置可选调压器行程指示器精确的调压特性 ◆ 可作监控连接,保障安全 ◆ 进口压力可达69bar ◆ 流量可达7100Nm3/h ◆ 可在线维修◆ 可用于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空气等多种气体 ※ 深圳市贝斯特燃气设备有限公司   联系人:陈小姐※ 办公地址: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街道大和路怡力科技园B栋四楼※ 电话:0755-29049559 13537704290※ 传真:0755-28127295     服务QQ:664064711※ 网址:http://www.ccbestgas.com  ※ 网址:http://www.fishergas.com  ※ 网址:http://www.cigas.com  
深圳市贝斯特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多端口直流-直流自耦变压器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端口直流-直流自耦变压器,用于实现多个 电压等级不同的直流系统之间的互联传输,该自耦变压器包括 2N-1 个 换流器,该 2N-1 个换流器在直流侧依次串联连接,并在交流侧连接到 交流线路,且所述依次串联的所述 2N-1 个换流器中的第 i 个换流器的 正极和第2N-i换流器的负极分别与第i个直流系统的正负极对应连接; 其中,N 为直流系统的个数,i 为换流器的序号。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 自耦变压器中换流器的容量设计方法以及上述自耦变压器的控制方 法。本发明可以使得各直流系统之间传输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海水压力平衡阀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水压力平衡阀,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一端的阀座、设置在另一端的阀套和阀芯部件,阀芯部件包括球座和设置在球座一端的阀芯,阀芯与阀座接触形成阀口,球座另一端套接在阀套内,阀座包括阀座基体、内嵌套和压紧套,阀座基体内部设置有阶梯孔,一端作为入水口,另一端与阀体螺纹连接;内嵌套为中空环状体,一端外侧凸起形成凸肩,内嵌套一端通过该凸肩与阀座基体内的阶梯孔抵接,另一端与阀芯一起构成阀口,压紧套套在内嵌套外周,一端抵接到内嵌套的凸肩上,另一端通过密封圈与阀体配合形成静密封。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系统注排水可控,并且振动较小,入口和出口压力稳定,可以防止海水泵出口压力比入口压力高而出现反转的工况。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先导式精密溢流阀
气动溢流阀广泛应用于气动系统,尤其在气动系统节能项目中的高低压改造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气动系统进行高低压改造时,为了使气体所携带的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对气动溢流阀的稳压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直动式溢流阀采用弹簧结构,通过弹簧设定溢流压力,系统流量稳定时,压力阀芯在膜片上腔气体压力和弹簧力作用下平衡。系统流量波动时,如流量增大时,溢流阀阀口开度增大,弹簧压缩量也随之增大弹力也相应增大,导致溢流压力增大,即传统的直动式溢流阀的溢流压力随系统流量的变化而波动,稳压精度低,流量特性差,限制了其在气动系统中的广泛应用。针对这一情况,本成果提出的先导式差动膜片结构,提高了溢流阀的稳压精度和流量特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50 5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