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平板式病理烤片机及其吸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平板式病理烤片机吸水装置,该吸水装置包括V型支架、楔形支撑底座和吸水纸,所述吸水纸铺设于所述V型支架上,所述V型支架固定于所述楔形支撑底座上;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包含上述吸水装置的烤片机,包括烤片台,所述吸水装置的V型支架一边的前倾角度可调,并与所述烤片台的前板紧密结合。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平板式病理烤片机及其吸水装置可以使组织石蜡切片与载玻片之间的水膜快速消除,从而防止组织石蜡切片的膨胀及移位。
青岛大学 2021-04-13
一种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包括依次紧密 接触的阴极层、电解质层、阳极功能层以及支撑体层,所述支撑体层 背向所述阳极功能层一侧设置有气体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 成分包括 NiO、Fe2O3 和 NiTiO3,所述燃料电池在工作过程中,所述 NiO-Fe2O3 还原成 Ni-Fe 合金,NiTiO3 还原成 Ni 和 TiO2,TiO2 颗粒 均匀的分布在 Ni-Fe 合金骨架上。按照本发明实现的平板式固体氧化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隔壁双层板式环流萃取塔和萃取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隔壁双层板式环流萃取塔和萃取的方法,该萃取塔的塔板由分布板和穿流板组成,通过中心分隔板隔开。中心分隔板将萃取塔分为前后两个传质区,每个传质区内的分布板和穿流板从上向下交替排列,同区相邻两块分布板间构成一传质单元。同一塔板的分布板和穿流板依靠弓形连通管连通。连续相流体依靠连通管交替在两个传质区的各个传质单元内逐级环流流动,分散相流体平分为两部分分别在两个传质区内与连续相流体逐级错流接触传质。连续相流体依靠相邻传质单元的同向流效应,分散相流体依靠分布板的聚集、分散和穿流板的界面更新作用,使液液萃取达到较高的传质速率和分离效率,有益于两相流率相差较大,以较小流量为连续相的萃取过程。
浙江大学 2021-04-13
出口土耳其4100X750-1500吨侧板式硫化机
与青岛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侧板式硫化机,也是公司的主导产品之一,共获得了3项国家专利。产品生产规模及研发技术水平稳居同行业前茅。近几年来,先后为河北泰威公司一次生产33台各种规格的侧板硫化机;为卡摩拉--速立达公司一次生产20多台侧板式实芯胎硫化机为美国几家公司生产20多台大吨位的侧板硫化机。 技术参数: 1.压力 (T):1500 2.板面  ( mm ):5000×400×70 3.间距 ( mm ):150 4.层数:4 5.行程  ( mm ):450 6.液压缸直径 ( mm ):285 7.数量:8 8.电机功率  ( Kw ):11+5.5 9.重量 ( KG ):4500
青岛祥杰橡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021-09-13
新型多温区低能耗平板式SCR脱硝技术
在国家“97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过十余年持续攻关,首次在国际上成功研发了适用于多温区与含硫含砷等复杂烟气的新型平板式高效SCR脱硝催化剂的核心配方与成套生产技术,包括平板式宽温差/低温、高温、超强耐磨、抗砷中毒、抗碱金属中毒、联合脱硝脱汞等催化剂,解决了传统脱硝技术难以适应燃料多变、灵活调峰、复杂烟气的核心难题;首次在国内成功研发了V2O5-WO3(MoO3)/TiO2型平板式中温SCR脱硝催化剂的核心配方、成型工艺与成套生产线,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形成了国内首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催化剂指标优于国外产品,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常规SCR脱硝工程技术基础上,攻克了脱硝系统减阻设计、SCR流场优化等技术难题,同时创新性地开发了还原剂氨精准制备、催化剂寿命精准预测、脱硝系统智能化管控等技术,形成了高效低能耗SCR脱硝工程设计技术,实现了SCR脱硝系统的安全、高效、低能耗和稳定运行以及智能化精确管控,推动我国平板式SCR脱硝技术由全面依赖进口到国际领先的跨越。   图1 新型多温区低能耗平板式SCR脱硝技术 依托上述核心技术,成立了校学科性公司—北京华电光大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上市),并成功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公司旨在为燃煤发电、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复杂烟气脱硝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已在浙江、湖北等地建设有3条平板式SCR脱硝催化剂生产线(图2),年生产能力30000 m3以上,并且还可根据不同行业用户的实际需求调整催化剂配方设计,优化生产设备参数,打造量身定制式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管家式”服务。   图2 自主研发的平板式SCR脱硝催化剂生产线 目前,本技术和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火力发电、钢铁冶炼、废弃物焚烧、化工等行业的脱硝工程,催化剂寿命超过24000小时。科技日报两次头版报道了本技术及产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能源报、北京电视台、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人民网等媒体也进行了跟踪报道。技术成果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成果鉴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铜奖、第七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优秀产品奖等奖项,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5-10
新型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
通过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中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非线性分析研究,确定了叠合构件连接和边缘约束的构造措施,提出了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采用颗粒冲刷清灰的线板式高温静电除尘装置及其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采用颗粒冲刷清灰的线板式高温静电除尘装置及其方法,装置由倾斜板式静电除尘器、颗粒冲刷式清灰装置、给料装置,灰斗、分离装置构成。通过给料装置从储料仓向清灰装置颗粒进口输入清灰颗粒,再通过颗粒引导槽输出清灰颗粒,使清灰颗粒沿倾斜收尘极板的壁面滚落,颗粒冲刷使收尘极上的积灰层破碎脱落,落入灰斗中,完成清灰的过程,落入灰斗的颗粒通过分离装置与粉尘分离净化。颗粒引导槽使得清灰颗粒落下时分布均匀,收尘极壁面的倾斜形成颗粒加速滚落的轨道,避免其从空间中直接坠落,提高颗粒的清灰效率。本发明清灰迅速、稳定性好、无需停止、清灰效率高,且清灰颗粒可回收,特别适合线板式高温静电除尘装置的清灰。
浙江大学 2021-04-13
轨道交通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
重庆轨道交通从单线运营向线网运营转型,其规模和复杂性提升的同时,也 对轨道交通的网络化管理和运营提出挑战。两路口、牛角沱、大坪等轨道交通站 点经常出现客流过度饱和状态,尤其是工作日早、晩高峰时段、大客流事件和突 发事件情况下。由于缺乏轨道交通路网内详实的客流分布特征和精准的客流预测 手段,运力配置方案、客运组织方案、地铁站内紧急突发事件的预警及疏散方案 也难以有效制定,致使乘客滞留、造成安全隐患。无论是从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角度,还是社会经济效益角度,以轨道交通客流 大数据为基础,依托公共交通大数据平台,分析客流分布特征,实现短期客流精 准预测,为运力配置、客运组织、突发事件预警及疏散提供有效保障,指导运营 优化,提高运输效率,控制运营成本,已成为全面提升重庆市轨道交通运营水平 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重庆大学 2021-04-11
轨道交通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
重庆轨道交通从单线运营向线网运营转型,其规模和复杂性提升的同时,也 对轨道交通的网络化管理和运营提出挑战。两路口、牛角沱、大坪等轨道交通站 点经常出现客流过度饱和状态,尤其是工作日早、晩高峰时段、大客流事件和突 发事件情况下。由于缺乏轨道交通路网内详实的客流分布特征和精准的客流预测 手段,运力配置方案、客运组织方案、地铁站内紧急突发事件的预警及疏散方案 也难以有效制定,致使乘客滞留、造成安全隐患。 无论是从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角度,还是社会经济效益角度,以轨道交通客流大数据为基础,依托公共交通大数据平台,分析客流分布特征,实现短期客流精 准预测,为运力配置、客运组织、突发事件预警及疏散提供有效保障,指导运营 优化,提高运输效率,控制运营成本,已成为全面提升重庆市轨道交通运营水平 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本成果以历史客流数据分析研究为起点,通过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为轨道交通运营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轨道交通服务质量,方便市民出行,为重庆市新发展需要创造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重庆大学 2021-04-11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仿真软件
北京交通大学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仿真软件”。利用该软件平台,可进行城轨车辆运行仿真以及车辆关键参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该软件主要功能包括: 1.   自定义线路条件下的列车运行仿真; 2.   支持不同牵引策略下的列车运行仿真; 3.   支持城轨列车的牵引、制动特性曲线设计; 4.   支持城轨列车的牵引传动系统容量设计计算; 5.   可自定义城轨列车模型; 6.   支持城轨列车3D虚拟现实运行仿真,可进行牵引、制动操作控制,并可通过软件操作切换观看视角和运行环境; 7.   可输出运行仿真时电网电压、电机电流等数据,支持软硬件平台数据交互; 8.   支持相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查询。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21 2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