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飞机复杂结构件数控加工动态特征技术及应用
项目组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提出了以加工动态特征为载体进行加工全过程工艺知识建模的技术思路,攻克了加工动态特征驱动的自动数控编程和加工变形精确控制技术,为复杂结构件从计算机辅助加工到智能数控加工的跨越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飞机复杂结构件的数控加工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航空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一代飞机结构件更复杂、精度要求更高、制造周期要求更短,对五轴联动数控加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组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提出了以加工动态特征为载体进行加工全过程工艺知识建模的技术思路,攻克了加工动态特征驱动的自动数控编程和加工变形精确控制技术,为复杂结构件从计算机辅助加工到智能数控加工的跨越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成果在多家航空航天企业推广应用,完成了多个军机和C919、ARJ21 等民机型号多件复杂结构件的研制生产,被工信部、发改委和国防科工局作为航空领域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应用示范工程三大关键共性技术之一,向全国军工制造行业推广。 三、创新点 1.揭示了加工过程中间状态几何参数、工艺参数、监测检测量等动态信息的动态迭代规律和传递规律,突破了基于加工动态特征的加工全过程工艺知识建模技术,实现了复杂结构件工艺知识积累由以零件为载体到以加工动态特征为载体的模式转变。 2.提出了基于特征识别的加工特征自动排序、加工驱动几何自动创建、工艺参数自动迭代方法,构建了加工特征切削参数优化模型,实现了复杂结构件的快速编程和高效加工。 3.提出加工过程中自适应释放和消除工件变形的加工模式,研制出能监测工件变形的浮动装夹工艺装备,突破了基于加工动态特征的装夹/加工/监测/检测自适应协同控制技术,实现了加工变形精确控制。 四、主要技术指标 1.特征自动识别率大于95%; 2.刀轨自动生成率大于95%; 3.数控编程效率提高3倍以上; 4.加工效率提高30%以上; 5.大型复杂结构件加工变形控制在0.05mm/m以内。 五、知识产权及获奖 加工动态特征驱动的智能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研究成果201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目前已拥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六、成果图片   图1 成果总体技术   图2 加工过程零件面型检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2-08-12
一种折叠链式穿心电容结构的 EMI 滤波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折叠链式穿心电容结构的 EMI 滤波器,包括 层叠基体、一个输入端子、一个输出端子和两个接地端子;层叠基体 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的基板、导电极板、接地极板和金属过孔;导 电极板设置在基板表面上;首层导电极板的一端与输入端子连接,末 层导电极板的一端与输出端子连接,接地极板设置在其余基板的表面 上;接地极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接地端子连接;金属过孔沿基板的层 叠方向,导电极板之间通过金属过孔首尾相连,使得导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片段的 YEATS 结构域抗肿瘤增殖抑制剂
首批针对 YEATS 的抗肿瘤增殖药物先导化合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3-05-22
柴油机本体结构优化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一种新型钢结构水性带锈防锈涂层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钢结构水性带锈防锈涂层,包括钢材基底、水性铁锈转化漆底层、水性防腐漆中层、水性调色面漆层;在钢材基底表面具有锈蚀层,所述的水性铁锈转化漆底层设置于钢材基底表面锈蚀层上,水性防腐漆中层及水性调色面漆层从下到上依次设置于水性铁锈转化漆底层上。本实用新型的所有涂层均采用水性涂料组成,无VOC,对环境和人体无伤害,同时能最大限度的保护钢结构再生锈,提高了钢铁的使用寿命,同时不需要在施工前,进行大规模的除锈工作,可节省大量财力和人力。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玉米打草机的刀具角度调整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玉米打草机的刀具角度调整结构,包括刀轴、刀具、固定螺栓及调节螺栓;所述刀轴包括一体成形的圆柱部和矩形部,所述矩形部上开有第一固定螺栓孔及调节螺栓腰形槽;所述刀具包括刀板及螺接在刀板两端的刃口刀片及锯齿口刀片,所述刀板上开有第二固定螺栓孔及调节螺栓孔;所述刀轴与所述刀具通过固定螺栓及调节螺栓紧固安装。本实用新型的刀具角度调整结构通过调整调节螺栓的安装高度即可调整刀具与地面的交角,使得刀具既可以与地面平行切割,也可以斜向切割。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水下机器人智能控制、深潜结构设计
项目背景:国内外当前对水陆两栖推进器的研制涉及一系列 理论、技术和功能应用等问题,其中,基于海鳐鳍水下波动推进 机理,同时仿蛇在陆地上蜿蜒爬行的运动方式,对推进器水陆两 相运动进行适应性设计,使其不改变推进模式同时满足水面推进 和陆地行走需求,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采用主要采用组合泵喷推 进方式使其在水下保持高速航态和声隐身性,搭载多波束探测系 统以及自主航行控制技术,使其可以环岛自主航行,探测水体目 标及海底地形地貌,最终形成全地形波动式水陆两栖推进器的设 计,目前鲜有报道。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通过对全地形波动式水陆两栖推进 器所涉及的仿生推进机理、推进装置、航行控制等关键问题进行 研究,突破两栖仿生推进器深潜结构设计、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波动与泵喷耦合推进方式、运动控制器设计技术、多波束搭载设 计技术,实现水陆两栖推进器统一控制系统及动力系统框架下的 水-陆两栖航行,完成复杂水陆两栖作业任务。技术指标:工作 水深不小于 500 米,可实现悬停、原地回转等高操纵性;搭载多 波束声纳,具备高精度探测识别能力;总尺度不低于 5m,最高航速不低于 20kn,自噪声低于 60dB,柔性材料拉伸强度>800MPa、 断裂伸长率>2.5%。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拥有相关研究的技术团队。 
青岛船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21-09-02
超高压氢气无油润滑动密封材料及结构
项目背景:1.加氢站超高压压缩机属于氢能基础建设领域核 心装备的核心零部件,密封件的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对压缩机的 安全可靠性和效率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密封件的耐压性能、 自润滑特性与耐磨性能决定了压缩机的最高压力等级。2.超高压 氢气无油润滑密封的主要难点和技术瓶颈是:超高压、无油润滑、 超高压差气爆三个极限工况的叠加。超高压密封泄露率往往难以 保证,摩擦力大,造成温度超过使用极限,可导致密封部件快速 失效。氢气压缩机密封部件完全处在无油润滑状态下服役,对材 料的自润滑特性和耐磨性能提出严峻挑战,常规动密封材料摩擦 系数高且使用寿命短。超高压差气爆可导致密封材料内部气爆损 坏,导致极短时间内密封失效。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在 90 MPa 氢气工况下,动密封 泄露率低于 0.4%;2.在 90 MPa 氢气工况下,动密封件使用寿命 超过 1000 h;3.在 90 MPa 氢气工况下,动密封件能适用于完全 无油润滑工况,能够保证油气隔离,不污染氢气。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1.具有国内固体润滑材料及密封材料 研发机构、橡胶材料研发机构,具备固体润滑材料、密封材料和 橡胶材料的研发设计能力;2.具备完善的样品成型及制作能力,拥有完善的产品分析、成型、测试、检测装备。 
青岛康普锐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3
矿山边坡岩体结构劣化识别与综合探测技术
基于高寒高海拔地区矿山边坡岩体所受冻融循环、连续开挖及强开采扰动这一环境特征,坡体产生冻胀变形、蠕滑拉裂、锁骨段失效的坡体加剧变形这一特殊情况。矿山边坡岩体结构劣化识别与综合探测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设备体积较小,容易携带,不受天气变化影响,具有操作简单、灵活安装、便捷探测的特点,采集数据速度快,属于无接触测量,无需现场校准等特色。采用多功能结构面三维激光扫描设备进行冻融循环条件下岩体结构面三维探测与网络模拟等手段,建立起表征裂隙岩体(基质块体)边坡的真实三维结构面网络模型,形成不同复杂地质环境等的裂隙网络反演和岩质体损伤致灾评估模型。运用矿山边坡岩体结构劣化识别与综合探测技术,可为冻融及其他恶劣环境下的矿山边坡安全开采提供致灾机理分析和坡体稳定性预测。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张弦结构体系分析设计理论及施工关键技术
成果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高效大跨度结构体系不仅关系到资源节约、施工便捷和效果美观,更是一个国家建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传统的梁板式结构用钢量大效能低、单层网壳稳定性差支座水平推力大、单一网格结构难以实现轻盈美观,研发新型大跨体系成为建筑结构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课题组在较早开展张拉整体体系研究的基础上,从 1998 年开始对张弦结构大跨度建筑结构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张弦结构分析设计理论和施工成套技术,解决了张弦结构基础理论匮乏、分析方法欠缺和在工程应用中受到结构选型、节点构造、施工方法和监测技术等多方面问题制约的技术难题,为张弦结构的推广应用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1、系统研究基于张拉整体思想的张弦结构体系,提出了发明专利-弦支筒壳和弦支混凝土楼盖等新型张弦结构形式,建立了平面、空间等张弦结构分类体系,研发自制设备空气加热索膨胀系数测定仪和水域加热索膨胀系数测定仪,测定了张弦结构核心构件-拉索的膨胀系数,为张弦结构分析设计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确定了平面和平面组合型张弦结构的最优构成规律,揭示了平面和平面组合型张弦结构静动力特性和抗风性能,研发出专利技术—自平衡加载反力架并试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插板式拉索节点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解决了平面及平面组合型张弦结构分析计算和拉索连接节点方面的技术难题。 3、提出两种弦支穹顶分类方法和预应力二阶段分析方法,创建连续折线索单元分析技术,建立了弦支穹顶从找形、预应力设定到结构性能分析的设计方法,基于模型和实物试验及理论分析揭示了弦支穹顶结构静动力性能和稳定特性,研发了空间张弦结构的节点专利技术—预应力钢结构滚动式张拉索节点,形成弦支穹顶分析设计理论体系,解决了弦支穹顶应用中分析设计和节点构造的技术难题。 4、研发出张弦结构施工工艺仿真系统,提出了预应力施加方法和摩擦损失补偿方法,开发了张弦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解决了张弦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全过程控制、监测、安全和预应力损失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提出了“地面整体拼装、一次张拉外斜索成形”的施工方法,突破了大跨度索穹顶结构张拉成形的技术瓶颈。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该项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 72 篇(其中 SCI 检索 9 篇、EI 检索 27 篇),获发明专利 7 项,实用新型专利 8 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 项,天津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本项目关键创新成果代表了现代大跨度结构技术的水平,引领了世界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中国大跨度技术在世界工程领域的地位,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可应用于体育场馆、会展中心、交通枢纽站房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工程中。项目发表论文 72 篇(9 篇 SCI、27 篇 EI),获发明专利 7 项,成果编入 10 本著作和 6 本规程,推动了土木工程学科发展,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结构工程科技人才,对现代大跨结构的技术进步以及推动中国空间结构从大国向强国迈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用领域: 该项目科研成果已应用于包括奥运会场馆在内的近百项大跨度结构工程中,可广泛应用于大型体育场馆、会展文化中心、重大交通枢纽、大型厂房等基础设施工程中,可推广应用程度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工程节支总额超过二亿元,对我国大跨结构技术的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天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6 77 78
  • ...
  • 702 70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