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火焰检测装置与燃烧分析系统
火焰检测装置适用于各种煤、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的监视,广泛用于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动力锅炉火焰监视与保护。锅炉燃烧分析系统通过对火焰图象信号的分析、辩识,提供燃烧状态,为锅炉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证。 产品特点: 1、对于检测器与信号处理器的工作状态可进行自动检测; 2、采用固态组件和硅半导体元器件,电气性能稳定; 3、宽动态范围使其具备极大的燃烧火焰适应能力,调整容易; 4、安装容易,粉尘污染致盲性小,维修方便; 5、燃烧分析系统采用先进的工控技术; 6、具有先进的实时画面监控和操作功能; 7、具有历史记忆功能; 8、具有开放性,可与数据采集系统、分散控制系统兼容。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一种富氧燃烧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氧燃烧系统,包括燃烧净化装置和循环烟气冷却装置,燃烧净化装置包括锅炉本体、空气预热器、电除尘系统、引风机、第一调节阀、第二调节阀、第三调节阀、脱硫系统和烟囱;循环烟气冷却装置包括第四调节阀、一级换热器、罗茨风机、二级换热器和第五调节阀,第五调节阀通过出口管道与冷却风母管连接,冷却风母管与所述看火探头连接,冷却风母管通过冷却风支管与所述火检探头连接;冷却风母管通过冷却风管道连接有冷却风机。本发明可满足火焰检测、火焰电视的冷却风要求,在保证相关设备的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能在富氧燃烧工况下维持烟气中 CO2 浓度,利于后续的捕获、封存与利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无焰燃烧NOX超低排放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无焰燃烧是一种新型燃烧方式,无火焰锋面和局部高温区,温度场在燃烧室内分布均匀;燃烧过程NOx和碳烟生成得到显著抑制;燃烧稳定性好,燃烧噪音低,燃烧安全性好。 无焰燃烧尤其对NOx减排效果显著。团队经十余年研发,开发了针对气体、液体及固体燃料,兼容常规有焰和新型无焰燃烧运行的一体式燃烧器系列产品。对于天然气燃料,应用于中试及现场工业窑炉可实现天然气无焰燃烧NOx原始超低排放;对于冶金煤气燃烧,应用于中试及钢铁厂实际窑炉可实现低热值煤气无焰燃烧NOx原始超低排放;针对液体(柴油)和固体(煤粉、生物质、半焦残炭)燃料,应用于中试燃烧炉,相比于常规有焰燃烧方式,可降低30%-75%的NOx排放。无焰燃烧NOx减排效果显著优于常规低氮燃烧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6
一种微燃烧发电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燃烧发电装置,包括第一至第四预热通道、挡流板、燃烧室、热光伏发电模块和热电模块;第一、第三预热通道一端相连,第二、第四预热通道一端相连,形成两套 U 型管道,分别设置在燃烧室两侧,第一、第四预热通道的另一端为进气口,第二、第三预热通道交汇在燃烧室入口外,挡流板设置在第三、第四预热通道交汇处,热光伏发电模块设置在燃烧室外壁与第二、第三预热通道之间形成的高温区,热电发电模块设置在第一、第三预热通道之间和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BHW-SM水煤浆燃烧器
该燃烧器广泛吸收国内水煤浆燃烧器优点,采用先进掺混配风技术,采用先进的稳燃燃烧技术,燃烧稳定,燃烧效率高,烟气排放污染小。水煤浆雾化喷嘴采用特殊表面处理技术,具有耐磨特性,可连续使用2年。 由于国内燃油燃气日趋紧张且价格较贵,洁净煤燃烧技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电线垂直+水平燃烧试验机
产品详细介绍 JN-6699B电线垂直+水平燃烧试验机 符合标准:UL-62-3839,UL-1581-1060-1080,UL-94测试规范。 适用范围:本机适用于各种电线电缆绝缘被覆材料、印刷板材料, IC绝缘体 …… 等有机材料之耐燃烧性试验,试验时,将试件置于火焰顶端,燃烧 15秒,熄灭15秒,重复5次后检查试件被焚情形。全自动型,可设定燃烧、熄灭时间及重复次数,并可自动操作。 结构: 本设备由控制箱、垂直燃烧箱、水平燃烧箱、燃烧灯、电磁阀、高压点火器、煤气管、调压阀、和信号控制线组成。控制箱设有:喷火计时器、停喷计时器、停喷计时器、燃烧计数器、人工/自动操作选择开关、垂直/水平选择开关以及电源开关等组成。带气体控制阀。停机方式:在达到预设的数据时,机器会自动停止测试 主要参数: 1、试料长度:300,457mm 2、燃料:甲烷、瓦斯 (自备) 3、计时器:0~99秒×2 4、计数器:LED,0~9999 5、水平垂直燃烧喷嘴角度:20度 (水平90度) 6、垂直与水平燃烧箱尺寸:305x355x610mm 7、控制箱尺寸:34×24×33cm 8、重量:28kg 9、电源:1∮,AC220V,1A    
东莞市劲能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疫霉多糖激发子Gep1及其在提高植物抗病性中的应用
该技术可用于提高植物对病毒病、病原菌引起病害的抗病性,Gep1多糖激发子分离纯化自烟草疫霉,具有热稳定性,可耐受酸碱,在100℃高温处理60min后和pH2-10条件下仍具有活性,将其喷施在植物叶面,可以诱导烟草产生抗性,对烟草花叶病毒病有较好的防效。每升发酵液可分离获得6克多糖激发子,产量远高于蛋白类激发子。该激发子施用在田间后,对环境无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与市场前景。可用于多种植物抗病性的诱导剂。 该技术可用于植物病毒病的防控,减少病毒病造成的损失,且安全无毒。多糖激发子发酵及纯化成本不高,可在市场上推广应用,施用后每亩增产100元。具体经济效益需要根据其将来的推广面积进行核算。 转化条件:适用于真菌发酵的发酵罐、沉淀及浓缩所需的设备;发酵车间;资金需求为100万元。 成果完成时间:2014年6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低氮燃烧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与SNCR脱硝协同优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低氮燃烧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与SNCR脱硝协同优化方法,在低氮燃烧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水冷壁区域敷设绝热材料;首先借助CFD软件对锅炉进行炉膛燃烧和旋风分离器处SNCR脱硝反应的全系统数值模拟,然后根据锅炉实际工况制定绝热材料布置方案、代入CFD软件中进行设计验证,在满足超低排放的基础上,以炉膛出口的焦炭质量浓度与旋风分离器出口的氨逃逸量作为评价指标确定绝热材料最终的敷设位置及敷设面积。采取在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区域敷设绝热材料的方法,提高了进入旋风分离器内的烟气温度,可提高SNCR脱硝效率,避免过量喷氨;同时,敷设绝热材料实现了温度上升,降低了炉膛处口处的飞灰含碳量,实现了燃烧与脱硝的协同优化。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丛枝菌根真菌对外来植物入侵的促进作用具有土壤磷浓度依赖性
 AMF能与超过80%的陆生植物结合,是一类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的有益真菌。大多数外来植物不仅能迅速地与入侵地AMF结合,而且能破坏本地植物与AMF共生关系。因此,AMF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外来植物入侵的一个重要生物因子。然而,以往的研究表明AMF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具有磷元素依赖性。低磷浓度时,AMF促进植物生长;而高磷浓度时,AMF抑制植物生长。因此,磷浓度很可能是影响AMF对外来植物入侵促进作用的重要因子。该研究通过对两种华南入侵植物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和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及其伴生的本地种进行室内控制实验,发现:随着磷浓度增加,AMF对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生长作用都由促进转向抑制(图a)。混种时,入侵植物抑制了本地植物与AMF结合,导致在低磷浓度时削弱了AMF对本地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而在高磷浓度时削弱了AMF对本地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图b)。因此,AMF对外来植物入侵促进的作用随着磷浓度升高而减弱。       该研究首次提出并用实验证明AMF对外来植物入侵的促进作用具有土壤磷浓度依赖性,完善了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机制,提出了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与外来植物共生关系来控制外来植物入侵的新思路。由于在全球氮沉降加剧的背景下会造成磷元素更为缺乏,该研究还预测未来AMF对外来植物入侵的促进作用将会进一步提升。
中山大学 2021-04-13
植物病害预警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领域,具体是由控制器、温湿度采集 模块、按键处理模块、存储模块、显示模块、报警模块、电源模块、复位模块 构成的植物病害预警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温湿度、降雨、叶面湿度等气象因 素,综合分析,达到预警的目的,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实用性强, 准确性高的便携式植物病害预警装置。 技术特点:植物病害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 1.电源模块可选 3.7V 锂电池供电、适配器供电或 USB 供电。 2.控制器由 MSP430F 系列单片机和时钟芯片 PCF8563 构成。 3.温湿度采集模块由温湿度智能传感器 DHT21、结露传感器 HDP-07、雨滴 传感器构成。 4.显示模块采用 Nokia5110 手机液晶屏。 5.存储模块采用铁电存储器 FM24CL64。 应用领域及前景: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领域,具体是植物病害预警装 置。目前国外广泛应用的植物病害预测方法是建立农业气象模型,它以病源菌 的发育生物学特性为基础,通过与气象因素拟合建立模型对病害发生发展的趋 势进行预测预报。预报因子的选择是影响植物病害预报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 选择不当预测就很难做到准确。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21 12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