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XM-YQA全身术前无菌操作训练模型
XM-YQA全身术前无菌操作训练模型   功能特点: ■ 模型为整体成人,双眼可眨动,关节灵活。 ■ 仿真模拟口腔,可做口腔护理。 ■ 可进行大腿肌肉注射操作。 ■ 仿真人体外观真实,皮肤纹理清晰可见,腹部柔软,触感真实。 ■ 人体体表标志准确:胸廓、锁骨、胸骨角、肋骨、肋间隙、腹上角、剑突、肋弓下缘、髂骨、髂前上棘、耻骨等。 ■ 可练习全身各处手术切口的术前无菌操作:头部、颈部、躯干部、肢体近端、远端、手(足)部等。 ■ 可进行手术区域消毒和铺巾操作训练。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XM-WDJ外科综合技能训练组合模型
XM-WDJ外科综合技能训练组合模型   一、功能特点: ■ XM-WDJ外科综合技能训练组合模型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仿真度高。 ■ 缝合练习手臂模型可进行外科切开、缝合、打结、包扎、拆线等基本技能训练。 ■ 缝合练习腿模型可进行外科切开、缝合、打结、包扎、拆线等基本技能训练。 ■ 外科打结技能训练模型可练习单手打结、器械打结、外科结打结、三叠结打结、假结和骨结的辩认、小空间打结、大垂直空间打结、大倾斜空间打结及进行剪线、血管的钳夹、切断和结扎训练。 ■ 肠管吻合操作模型可进行肠管切开、分层缝合、打结、拆线等技能训练。 ■ 皮肤缝合模块可进行皮肤切开、缝合、拆线等基本技能训练。 ■ 可反复进行练习。   二、标准配置: ■ 皮肤缝合练习模块:10个 ■ 肠管吻合操作模型:10根 ■ 模拟血管:10根 ■ 外科打结技能训练模型:1个 ■ 缝合练习腿模型:1条 ■ 缝合练习手臂模型:1条 ■ 缝合器械:2套 ■ 手术刀(片):2套 ■ 缝合针线:2套 ■ 说明书:1册 ■ 保修卡合格证:1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XM-LV51肌腱修复操作训练模型
XM-LV51肌腱修复操作训练模型   功能特点: ■ XM-LV51肌腱修复操作训练模型为多倍放大的手指,展示分层的屈肌肌腱。 ■ 模型可屈曲成任意角度。 ■ 配有防滑缝合底座固定模型,方便进行分层缝合屈肌肌腱、肌腱边缘修整、皮下针缝合肌腱等练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XM-L69EPICC线介入操作模型
XM-L69E  PICC介入模型   一、功能特点: ■ PICC线介入操作模型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仿真度高。 ■ 模型为成人上半身,解剖体表标志明显,包括胸骨切迹、锁骨、肋骨以及胸锁乳突肌标志等。 ■ 模型带有透明的循环系统。 ■ 逼真的血管结构,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颈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及心脏透明循环系统可见导管进入上腔静脉的全过程。 ■ 可进行中心静脉穿刺、外周静脉穿刺插管示教、练习。 ■ 可用来实践心脏导管插管的过程以及训练导管插入的位置和长度测量。 ■ 穿刺进针时有落空感。   ■ 可反复进行练习。 ■ 皮肤、血管可更换。   二、标准配置: ■ PICC线介入训练操作模型:1台 ■ 说明书:1册 ■ 保修卡合格证:1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XM-L68胃镜与ERCP训练模型
XM-L68胃镜与ERCP训练模型   功能特点: ■ XM-L68胃镜与ERCP训练模型用于学习和实践胃镜与ERCP操作技术训练而设计,提供内窥镜操作所需要的练习环境。 ■ 模型解剖结构完整,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各部器官,形象逼真,质感真实,便于操作定位。 ■ 内窥镜影像清晰、精确,真实感强 ■ 该模型提供多种常见胃肠道疾病(包括食道静脉曲张、胃息肉、胃溃疡、胃癌早期等共六种病变) ■ 可进行食管镜、胃镜、十二肠镜等仪器的操作练习。 ■ 可进行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操作练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预移相模型热线(膜)动态流速计
用于中低速风洞动态流速测量,是湍流研究,风洞试验的必备设备。 功能特点: 1.操作极简单,无需平衡消振荡调节; 2.流速全范围一次标定,任意测量; 3.动态响应极好,贫响宽; 4.全计算机控制处理,高速 A/D,软件包内含基本流体测量,研究算法。 应用领域: 风洞试验,环境现场流场测量分析等
同济大学 2021-04-11
带钢连续热处理热过程模型与工艺优化
带钢连续热处理(包括立式炉、卧式炉)过程是冷轧和热轧带钢生产的重要工序,该过程是在带钢成分确定的情况下,依靠控制热量传递过程来控制带钢内部微观结构的演化,最终完成金相组织的转变,达到控制带钢力学、电磁等性能的目的。因此,温度控制是带钢热处理过程控制的核心,也是热处理质量的根本保证。为了解决带钢连续热处理炉优化控制的技术难题,并克服半理论或纯经验控制模型严重依赖于现场、难以移植和泛化能力有限的不足,本成果基于传热机理模型对带钢在连续热处理炉内的传热过程及其优化控制策略展开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本成果瞄准带钢连续热处理热过程模型研究,基于传热学的基本原理,精确解析退火炉内辐射换热、对流换热(喷气快速冷却、喷气快速加热)、接触换热(炉辊与带钢之间)、喷雾冷却等传热过程,开发带钢在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分布预测软件,准确预测带钢温度分布(包括稳定工况和工艺过渡工况),带钢温度预测的典型精度在±2.5%以内(90%以上的命中率),为提高带钢连续热处理的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在带钢温度精准预测的基础上,基于可行工况集和最优化方法,建立了炉况参数优化策略,大大降低带钢连续热处理工艺切换的效率。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01
南方感潮河网区水流水质耦合模型
南方感潮河网区水流水质耦合模拟系统根据南方感潮河网地区的地形、防洪设施、水利工程等特点, 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构建南方感潮河网区水动力水质数学模拟模型,定量模拟河网区水流流动状况以及 污染物在河网区迁移转化状况,着力研究解决新时期南方河网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污染控制问题,加强 水资源科学管理,控制水环境污染,对促进南方河网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中山大学 2021-04-10
基于AI 机器学习的影像组学模型研究
2019年12月以来,由SARS-CoV-2病毒感染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在全球开始蔓延。报道显示,SARS-CoV-2感染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为10天,而武汉患者在发病10天后症状有可能加重。因此,住院时间是COVID-19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CT影像学已成为COVID-19肺炎的诊断和监测工具,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实变及混合密度影。然而,现阶段的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病灶的定性和半定量描述,缺乏对病灶的全定量分析。因此,基于前期提出的CT定量监测COVID-19肺炎病程,团队假设在CT病灶背后的高通量影像特征“隐藏”了患者预后转归的“秘密”。 本研究纳入了兰州、安康、丽水、镇江、临夏5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自2020年1月23日到2月8日期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首次CT资料,所有患者经RT-PCR证实SARS-CoV-2病毒感染。至2月20日,研究共纳入31例治愈出院的患者(排除14例未出院患者和7例首次CT检查无肺炎表现患者),并将10天作为住院时长的二分类阈值。基于有限的样本量,团队将4个中心作为训练队列,另外一个中心作为验证队列。通过自动分割肺叶和半自动分割病灶,31名患者中累计分割出72个病灶。在对病灶图像预处理后,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筛选。为了研究影像组学特征的稳定性,团队使用了Logistics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对筛选的特征分别进行建模和验证。​结果发现,6个筛选出的二阶特征在两种不同分类器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预测价值。在外部测试队列中,Logistics回归模型的AUC为0·97(95%CI 0·83-1·0), 敏感性 1·0, 特异性0·89;随机森林模型的AUC为0·92 (95%CI 0·67-1·0),敏感性 0·75, 特异性1·0。随后,研究又纳入了2月20日-28日新出院的6名患者,利用已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正确预测所有6名患者的住院时间。 
东南大学 2021-04-10
基于医保系统大数据构建“癌症发病监测”模型
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癌症防控工作也面临巨大挑战。准确、实时的恶性肿瘤发病数据可为防控相关的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科技项目实施与效果评估等提供重要依据。肿瘤发病数据的获得主要通过“肿瘤登记”实现,其中最理想的模式为“基于人群的肿瘤登记体系(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y,PBCR)”。我国现行的肿瘤登记工作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历经几十年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关键的基础数据。然而,受限于“基于监测哨点开展、定点医院人工填报”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国肿瘤发病登记工作的发展遇到挑战。其中主要包括:肿瘤登记点数量不足和分布不均衡;肿瘤登记数据深度和广度不足;很难在现有模式下建立真正覆盖全人群的肿瘤监测系统。同时,对上报数据的采集、补充、质控需要较长周期,导致我国肿瘤发病年报通常会滞后3年发布。河南省滑县与广东省汕头市合计在籍人口约700万人。近十年以来,各项医保系统的总参保比例分别稳定在99%及90%以上。两地区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食管癌高发区,但目前尚无国家肿瘤登记系统覆盖,因此实际的癌症负担及食管癌发病水平仍不明确,无法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肿瘤防控计划。过去十余年,柯杨教授课题组在我国太行山食管癌高发区开展了多项大规模前瞻性人群研究。在长期的队列随访工作中,课题组探索出利用“医保报销数据”追踪肿瘤新发病例的工作模式。经比较性研究评估,该模式对新发癌症病例捕捉的灵敏度高达96%,特异度接近100%[4]。在此基础上,该团队进一步与河南省滑县和广东省汕头市政府有关部门与医疗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在高度重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基于医保系统的医疗费用报销与疾病诊断数据,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数据清理流程和质控标准,研发了医保系统数据挖掘的相关算法(已申报相关发明专利),实证性构建了南、北方两个试点地区的肿瘤发病监测系统。对当地全瘤种的癌症发病数据及其流行分布特征、时间趋势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报告,为两地区明确癌症疾病谱特征及相关负担、有针对性地建立并完善癌症防控工作策略提供了详实的数据。2012-2018年河南省滑县与广东省汕头市参保全人群的年龄分布 (高参保率及稳定、详实的人口分布数据使MIS-CASS实现“全人群覆盖”)2018年河南省滑县与广东省汕头市男、女性主要恶性肿瘤发病例数及发病率 (医保数据的“实时性”与“高质量”使MIS-CASS的发病数据报告延迟缩短至6个月)2014-2018年河南省滑县与广东省汕头市男、女性主要瘤种发病率变化趋势 (MIS-CASS敏锐地捕捉到了滑县开展乳腺癌筛查引起的发病率“突增”)2018年广东省汕头市食管癌发病率地域分布特征 (MIS-CASS报告显示,汕头市整体食管癌发病水平不高,但内部地域差异明显,地处东北、四面环海的南澳岛为高发区域,西南方向渐呈下降趋势)我国《“十三五”规划(2016~2020)》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均提出,要推进健康大数据在各相关部门间的整合、共享、挖掘和应用。该项工作将医保系统创新性地与癌症发病监测工作相结合,建立了基于医保大数据监测癌症发病的MIS-CASS模式。经评估,该模式具有区域内全人群覆盖、数据质量高、报告延迟短、运维成本低等优点。在信息化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我国癌症及其他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与登记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9 180 181
  • ...
  • 260 26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