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模式识别的软件缺陷定性/定量预测模型构建技术
软件所含缺陷的风险或数目是合理安排软件测试资源,提高软件测试效率,衡量软件设计及开发质量的关键信息,应用模式识别技术对软件所含缺陷进行有效预测将对我国航空工业软件测试工作从被动测试到主动测试的转变起到积极的作用。对软件所含缺陷进行风险或定量预测,其根本技术在于利用以往软件缺陷数据,构建软件内在信息和软件缺陷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函数。 软件缺陷数据具有如下特点:软件度量信息冗余;软件缺陷数据分布及其不平衡;软件缺陷数据易含有不准确数据(如不准确的缺陷量)对于模型构建来说就是噪声数据;软件缺陷数据维度高,复杂度高等。该技术的广泛使用,将对我国航空工业中的软件测试工作,从传统的被动测试向主动测试,合理安排有限的测试资源,提高测试效率,从而提高软件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基于模型预测的污水处理节能减排智能优化系统
该技术通过自适应模型参数校准的方法,克服此项技术应用的瓶颈。用户的投资可以通过节省能源费用的方式迅速得到回收。节省 20-30%的供气能源;总氮去除率增加 30%,减少剩余污泥排放 10%,出水水质更加稳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0%,减少操作员工工作负荷 40%。
扬州大学 2021-04-14
基于时空多尺度联合学习模型的能源需求预测技术
本项目提出了将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相结合的多尺度综合能源需求分析与预测模型,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面向智慧城市的综合能源需求分析与预测的方法,提升能源供应规划和营销策略的优化与决策支持。 项目特色:  面向综合能源时空数据的需求分析和预测可以根据历史数据,结合地理区域的相互关系来预测给定时间范围和空间位置的能源需求。  针对综合能源的特性,项目提出了联合学习和迁移学习的思想对模型进行训练。同时优化不同区域中多种类型能源的联合预测模型,将已有模型的结果迁移到训练集数据不足的模型中,提高能源用量预测的准确率。  面向智慧城市的综合能源信息应用服务场景,并利用 GIS 技术实现配电网分析和用户用电特性分析的可视化。
南开大学 2021-04-13
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预测及控制技术
特高压技术已成为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前沿。针对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的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问题,提出了直流输电线路离子流场三维计算方法,参加制定了±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指标限值;提出了换流站阀厅电磁屏蔽效能要求以及阀厅搭接技术要求;提出了特高压输电线路对邻近无线电台站和输油输气管道的电磁影响指标限值及防护措施;提出了直流接地极布置的主要技术方案和改善跨步电压的技术措施,评估了入地电流对邻近变电站变压器的直流偏磁影响,提出了抑制变压器直流偏磁的主要措施。研究成果应用于云南-广东、向家坝-上海、锦屏-苏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建设。参与研究的成果“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华北电力大学作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排名第15,齐磊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排名第30。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2-01
一种短路电流零点预测方法及短路电流选相分断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短路电流零点预测方法及短路电流选相分断 控制方法,短路电流选相分断控制方法包括 S1 实时采集电流信号,并 判断是否发生短路故障,若是,则转入步骤 S2,若否,则继续采集电 流信号;S2 采用类-Prony 方法对短路电流进行处理,获得短路电流零 点;S3 根据短路电流零点、断路器的分闸动作时间和最佳燃弧时间获 得距离目标相位的延时时间;S4 判断继电保护指令是否达到,若是, 则直接分断开关,若否,则进入延时倒计时;S5 判断延时倒计时时间 是否为 0,若是,则转入步骤 S6,若否,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嵌入式计算机测控系统
研究领域1.嵌入式计算机测控系统。2.智能移动机器人系统。3.物联网相关技术。科研成果及简介1.嵌入式计算机测控系统:主要应用于便携式仪器仪表、智能传感器、嵌入式控制器等。2.智能移动机器人:包括轮式和履带式驱动、智能控制移动机械手。主要应用于危险场合下的自主作业,可以完成移动机械手的三维虚拟样机设计和仿真,加工调试,感知-决策-执行智能控制系统。3.ZIBGEE无线自组网传感器和控制网络、基于GPRS的远程测控系统。获奖与专利发明专利:1.基于全方位视觉的动态目标识别和定位方法 申请号:200910228580.9(已授权)   中国 2011.9.232.基于立方体投影对鱼眼图像畸变校正方法   授权号:ZL 2009 1 0228581.3(已授权)中国 2011.5.11实用新型:3.基于ARM和DSP的图像处理装置               授权号: ZL 2009 2 0250346.1   中国2010.08.114.基于智能体及无线组网的移动机械手           授权号:ZL 2010 2 0152775.8   中国2010.12.085.基于ARM和双DSP的智能移动机器人控制装置   授权号:ZL 2010 2 0152847.9 中国2010.12.086.一种履带式全景视觉智能移动机器人平台       授权号:ZL 2010 2 0152779.6  中国 2010.12.087.用于事故现场的工业级无线抛洒传感节点       授权号:ZL 2010 2 0152794.0   中国  2011.04.088.基于自组网抛洒传感器的泄露检测装置         授权号:ZL 2010 2 0152787.0    中国 2010.12.08可转让项目1.双节履带式移动机器人平台。2.嵌入式计算机软硬件平台。3.具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无线自组网智能家居系统4.便携式电供热设备调温计量控制箱。5.基于3G的远程测控模块。可承担(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与技术合作机电液一体化成套设备、机器人及其相关技术开发。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重型数控装备测控传感网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型数控装备测控传感网,包括:信号获取子系统,用于获取数控装备加工过程的多源信息;信号预处理子系统,用于接收信号获取子系统的信号,并进行预处理;数据采集子系统,用于对预处理后的信号进行采集,包括对多路模拟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后采集,以及对多路数字信号进行直接采集;信号分析与处理子系统,用于对数据采集子系统采集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获得重型数控装备的状态信息,从而识别出装备加工状态的优劣和预测后续运行状态,并反馈到数控系统实现实时控制。本发明的传感网同时具有实时监测和实时控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计算机测控系统集成、开发服务
项目概况 计算机测控系统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具体的应用对象既有智能测控仪表,也有 各种规模的测控系统。我们提供 DCS、PLC、SIS、MIS 等系统集成、定制、扩展开发服务。 主要特点 1、技术基础厚:具有多年流体机械、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燃烧机理、计算机技术的 理论和应用研究积累,丰富的现场测控系统开发和调试经验。 2、开发平台多:熟悉主流 DCS、PLC、PAC 及嵌入式系统,掌握 MS Visual Studio、J Builder 等主流开发平台。 3、服务方向宽:提供智能仪器、仪表研发,计算机测控系统研发,DCS 控制系统集成和 功能扩展,PLC 控制系统集成和功能扩展,MIS、SIS 系统开发和功能扩展。 4、服务行业广:以发电行业为主,覆盖化工、水泥、玻璃、陶瓷等制造行业和工业、 实验室测试系统及仪器研发领域。 5、合作方式灵活:如合作开发、委托开发、OEM、工程承包、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 技术指标 满足系统需求。 市场前景 在发电行业的发电厂监控系统、发电厂信息系统、发电厂机组性能分析优化、发电系统 及设备故障诊断等方面都有成功的合作案例。此外,在化工、水泥、玻璃、陶瓷等生产制造 行业的过程控制方面,水利、水电设施的监控系统,工业和实验室测试系统及仪器的研发方 面也都有涉及。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摩擦焊接过程计算机测控系统
内容介绍: 釆用电液比例控制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焊接过程中主轴转速、轴 向压力(摩擦压力、顶锻压力)的闭环控制,滑台运动速度的开环控制, 可实时显示焊接过程中主轴转速、轴向压力(摩擦压力、顶锻压力)、焊 接缩短量(滑台位移)、摩擦功率(主轴电机电流)曲线与数据,开关量 (DI、DO)状态,可列表显示、回放、打印、存储与调用所有参数及曲线, 进行焊接方式控制。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4-14
GLCK-101液位、流量测控实验装置
其结构微小、紧凑、美观、安全。装置中共有五种工业参数控制,。可对流量、温度、压力液位(单容、双容)组成闭环PID调节液位控制系统或PID调节流量控制系统。上位机软件采用MCGS全中文工控组态软件,实现在线检测、控制、参数修改、数据的存储分析、实时曲线和历史曲线显示和打印。适用于测控、自动化、计算机、机电控制、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装置放置于实验桌台面上,可独立操作实验或连接上位计算机。
浙江高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400 40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