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于2002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核准备案。属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学院坐落于风景优美的武汉市东湖之滨,坐拥湖光山色,尽享武汉著名景点“东湖绿道”秀丽风光。校园北邻武汉火车站,高铁、地铁、公交全方位覆盖,出行尤为便利。校园占地面积860余亩,建成包括教学楼、运动场、图书馆、体育馆、实验楼、各类实验室、标准学生公寓、教工宿舍、食堂、超市等完备的教学生活设施,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7000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0万余册,电子图书61余万册。学院还建有千兆校园宽带网络、广播电台、英语教学专用无线广播台等。 足球场绿色长廊教学楼足球场绿色长廊 学院目前设有本科专业33个,专科专业13个,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医学、艺术等八大学科门类,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13000余人。 武汉科技大学全面负责学院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管理层和骨干教师主要由武汉科技大学选派。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任教师近700人,其中副高以上教师近300人。同时聘请了300余名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211”高校的兼职教师。学院坚持开放性办学,与英、美、法、日、韩、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十多所高校建立长期的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常年聘用外籍教师8人,选送到海外学习深造和实习实训的学生已有1000多人。 860 亩 校园占地面积 50 万平方 学院建筑面积 7000 万元 教学仪器设备 110 万册 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 61 万册 图书馆馆藏电子图书 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颁发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本科、专科毕业证书。本科毕业生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学士学位证书。同时,学院积极开展专升本教学,为专科学生提供便捷可靠的学历提升通道。 学院办学16年来,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累计有数百名学生在全国和湖北省大学生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一、二、三等奖;2006年学院获得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2011年学院获得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全国第十二届挑战杯二等奖;还有一大批学生在国家级计算机信息和设计大赛中获奖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以及学士学位授予率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学院非常重视就业工作,在长、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武汉“8+1”城市圈建立了一大批实习就业基地,同时还与武汉铁路局、中国十五冶、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三一重工、中天钢铁集团等大型企业以及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等40余所三甲医院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学院根据企业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历年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学院鼓励学生多方向发展,考研、考公务员比例在同类院校中一直居于前列,为有志考研深造和考公务员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复习备考条件。每届毕业生有数百人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先后有数百名优秀毕业生被中央机关和其他各级政府机关录用为国家公务员。 学院2002年创立以来,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果得到社会好评,获得多项殊荣:“中国示范独立学院”、“中国独立院校综合实力排名十强学校”、“中国独立学院毕业生最具创新能力样本院校”、“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据中国校友网公布的《中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排行》,我院2012、2013、2014、2015连续4年排第8位,2017年排第5位,保持在“全国一流独立学院”行列。2015年人民网公布的《中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100强》,我院在全国400多所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中排第58位,稳居全国民办高校第一方阵。 日、韩、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十多所高校建立长期的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常年聘用外籍教师8人,选送到海外学习深造和实习实训的学生已有1000多人。 学院地处武汉东湖风景旅游区落雁岛,常年绿树成荫,四季鲜花争艳,环境优雅,气候宜人,实为读书陶冶情操之胜地。校园学风良好,学子争相好学;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青春风采洋溢,实为培养人才之殿堂。新生入学如同一群雏雁来到落雁岛,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逐渐羽翼丰满,成为强壮的鸿雁,展翅高飞,奔向远方。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2021-02-01
合肥工业大学工大学子创客空间孵化基地
工大学子创客空间成立于2016年3月,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其中公共办公与服务场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2.5%。可容纳40个创业团队入驻孵化。
合肥工业大学 2022-07-27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学院创建于2002年,由武汉工程大学与武汉化院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是一所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以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为特色,培养通信、计算机、自动化、化工制药、材料、机械、电子、土木、以及艺术、外语、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目前拥有两个校区。一是武汉工程大学武昌校区,位于武汉市洪山区虎泉街366号;二是邮科院校区,位于武汉市洪山区邮科院路88号。武昌校区占地面积500余亩,邮科院校区占地200余亩,拥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70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30余万元。两校区均位于武汉中国光谷的核心地带,直线距离1.2公里,集秀美的风景、幽雅的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便利的交通、完备的现代教学与生活设施于一体。学院现有教师659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比例为88.6%,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80.3%,聘请40多位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为学院客座教授。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近万人,设有机械与电气工程系、化工与材料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建筑工程系、艺术设计系、公共学部等6个系部,开办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的39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邮科院校区集中了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技术等邮电通信领域特色优势专业。学院获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数量在全省同类高校名列前茅。拥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省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专业、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双万”专业、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专业等1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精品资源课程4门;省级教学团队及优秀基层教学组织4个;国家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课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个,省级及以上教研、科研项目30余项。 学院师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艺术设计大赛、外语翻译大赛等国家和省市各类课外竞赛中屡获佳绩。2018年共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3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8项。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表现尤为突出,共计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21项。近年来,学院荣获国家级奖励100余项,省市级奖励200余项,荣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00余篇。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考研上线率达15%。学院多年依托武汉工程大学优势专业和优质教学资源办学,在办学条件、实验室、师资等方面共建共享。学院一直与世界知名的信息通信领域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现为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长期合作,共同致力于信息通信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累计向社会输送了近9000余名相关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学院与湖北兴发集团联合开办“兴发基地班”,每年定向培养100余名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学院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移动通信实验室、高速率大容量光传输实验室,与世界知名企业罗克韦尔、达内教育集团在校内共建自动化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建有校园智慧教室、政治理论课网络工作室、心理咨询中心等。学院与东风汽车、烽火科技、中国电信、浙江物产化工集团等100多家国有大中型国企、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多所国外高校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 学院多年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数万名优秀毕业生,涌现出了一批省级及以上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学院师生先后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活力团支部”、“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自强学子”、“拾金不昧学子”等光荣称号。学院奖助学金体系设置完整,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学院综合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和社会奖学金等。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校园金话筒大赛、校园十大歌手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可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2021-02-01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是2001年经江西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并经国家教育部确认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层次独立学院。2015年,学校成为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目前以本科学历教育为主,适当开展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并与华东交通大学在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会计、翻译五个专业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办学条件:学校位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南昌市,地处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黄家湖畔。随着2019年6月新校区正式动工建设,学校目前形成两校区一基地的办学格局,校园占地3169.08亩。学校配备有大型电子阅览室、智慧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中心,以及物理、机械、汽车、检测、力学、建筑、电工、电子、通信、单片机、网络、3D打印、物流、摄影、演播等17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817.06万元,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122万余册,电子文献122万余册。学科专业:学校现有土木建筑分院、机电工程分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分院、经济管理分院、人文法学分院、艺术与体育分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基础学科部等七院一部。学校目前开设了3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法、文、艺、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及管理学类专业有26个,占全部专业的70.27%,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并且在交通工程类专业形成一定特色。近四年,学校共有25个专业参与全省专业综合评价,有5个排名第一,9个排名第二,总体排名靠前。通信工程、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3个专业被列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数控机床与编程》《中级财务会计学》3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教育教学: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特点,学校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重达40%左右。学校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先后与大唐移动、省建科院、江西中核测绘院、南昌铁路局、江西运通汽车、中铁二十四局等几十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合作办学,校企合作专业覆盖率达100%,进一步健全了“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学校依托铁路系统单位、校企合作单位和江西省浙江总商会的丰富企业资源(在赣企业6万多家,上规模企业1万多家,亿元企业1千多家),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位于江西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考研(含出国留学)、参军入伍、录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央企国企、上市大型企业等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屡创新高,三年来共获国家级奖项25项,省级奖项668项。科研创新: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组建了“能源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所”“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高水平教研机构,积极开展“产学研用”探索,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三年来,学校获批省级科研立项一百多项,签订横向课题12项,发表SCI论文、CSSCI论文、EI论文、中文核心论文、出版教材专著等数量也有所增加。荣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市厅级科研成果,获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二百多项。学校移动通信实验室获批南昌市重点实验室,节能与结构实验室获批赣江新区重点实验室,微纳米功能材料团队获批赣江新区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师资队伍:截止目前,学校共有自有教师694名,外聘教师174名,折合专任教师总数781人,生师比为17.80:1。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30.73%;研究生学历占比48.53%;双师型教师占比10.5%。开放办学:学校于2016年成立了国际交流中心,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已与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组织学生赴海外研学交流,有近百名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党建思政: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初心和使命,把党的建设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彻教育事业,切实以“服务学生成才、服务教师成长、服务学校发展”为核心,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保证政治方向、领导思政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凝聚智慧力量、推动学院发展”的政治核心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党建成果。《独立学院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研究与实践》荣获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学生党建中心》获全省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实践创新成果一等奖;《学生入党公开答辩机制》获江西省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成果三等奖;获评江西省高校标准化党员活动室一个;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一个。社会声誉:学校严格规范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凝练办学特色、开拓办学思路,办学水平已位于全国独立学院前列,省内独立学院第一方阵,社会影响力逐年增强。先后获得“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教育总评榜综合实力独立学院20强”“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学校”等5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未来。学校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育人为本、服务社会”为宗旨 ,秉承“自强 厚德 求实 创新”校训精神,恪守“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立校、开放办学、特色发展”办学理念,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造德育教育特色、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抓手,聚焦“双转”目标任务,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建设成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2021-02-01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长江之滨、扬子江畔,坐落在美丽沙洲的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正在蓬勃发展。一所享有国内“造船工程师摇篮”美誉的江苏科技大学和一座有着雄厚经济实力和高度重视教育的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市携手校地联姻,共绘高等教育蓝图。学校经过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发展思路和富有创新的市校合作办学机制。一个充满活力、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学府正在崛起。在这里,知识与能力、视野与素养是不变的追求,特色与品牌、开拓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前身为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成立于2002年),2012年6月,经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正式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迁址江苏省张家港市。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是由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代表方:张家港市金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科技大学(负责办学管理)合作创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学院坐落在全国百强县市前三甲、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市城北科教新城沙洲湖畔,占地约856亩,建设总投资11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学风浓郁,象征着热情、友爱的香樟树浓荫遍布,伴随着琅琅书声蔚然成林。 学校的举办方——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依托江苏科技大学扎实的办学力量,学校采取新机制新模式办学,与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张家港江苏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协调发展,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根植张家港、面向全江苏、服务长三角”,学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加快建成一所办学声誉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对地方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学校设有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机电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商学院、公共教育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设计制造、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冶金工程、财务管理等25个本科招生专业。学院对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6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6%以上。学校坚持每年在新生中选拔组建“综合改革实验班”。“综合改革实验班”的招生以学生高考成绩为依据,进校后通过学生自主申请,结合数学、英语考试成绩,综合考评录取。“综合改革实验班”设有工程技术、信息科学和商科3个大类以及国际合作班等类型。学生进入实验班后按照学科大类进行培养,满足条件的优先在学科大类中进行专业调整。实验班在管理模式上借荐“书院制”的模式,单独组班、集中管理,实施“双导师制”。按照一年级进行通识教育,二年级大类培养,三四年级完成相应专业培养的模式,利用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和灵活的管理模式,强化教育、培养与督导,为学生继续教育与留学深造提供良好的条件。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成了一支富有特色、专兼结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1/5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1/3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院拥有研究生导师30余人,充分依托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现有硕士生约100人在校开展学习和科研工作。现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中船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人,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1人,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首席专家1人,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创业领军人才1人,泰州市“双创”人才1人;入选张家港“港城英才计划”及紧缺高层次人才10人。共有7位教师荣获省级专业学科讲课比赛二等奖及以上,其中一等奖2人;有9位教师荣获校级讲课比赛二等奖及以上,其中一等奖3人。 学校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逐步形成了“立足张家港、服务长三角”的政、产、学、研社会服务体系。学校与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以及众多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全面产学研合作。2012年6月,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与江苏科技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和张家港江苏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张家港市人民政府计划3年为研究院投入3000万元专项经费;2013年,学校与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设立400万“永钢奖学金”。截止目前,学校已与张家港共建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6家,各类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11家,与20余家企业和行业协会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大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英、澳、韩、加、法等20多个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美国底特律大学、 伦敦商业研究学院、法兰西商学院等高校联合举办了合作项目。 学校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终身教育”的育人理念,坚持打造“先进思想引领青年,高雅文化塑造青年,多元领域培养青年,优质平台服务青年”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励志教育、助学帮扶、奖学基金、创业扶持等完善的激励政策为优良学风建设形成了有力的支撑,高水平校园文化及科技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志愿服务以及各类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等活动中屡屡获奖。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创业实践等活动,让广大学子知识更加宽泛,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团委被评为“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 徜徉在美丽的校园中,清婉的微风拂面,伴送着抑扬吟咏的乐声;苍劲雄厚的碑铭,镌刻着船魂精神的生生不息;荫荫蓬勃的桂树林,记载着科大苏理工人不懈追求的执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在与时俱进中抢抓新的发展机遇,在激烈竞争中提炼办学特色,为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应用技术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2021-02-01
关于报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项目的通知
关于报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项目的通知
云上高博会 2025-08-3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国标代码:13440)于2001年报经省教育厅和省计划委员会批准(赣教计字2001]197号)、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教发函[2003]543号),融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于一体并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院于2010年4月由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申办并与江西田园投资置业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学院现有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法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旅游管理(金牌班)、财务管理、英语、英语(师范类)、翻译、日语、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本科专业。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4761人,专任教师22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2%,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40%。 学院地处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占地面积37.2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学院现拥有电工电子、物理、建筑材料、土力学、计算机组成原理、ERP沙盘、非线编、旅游管理、餐饮酒吧、物流仿真、微格、摄影、模拟法庭等各专业实验实训室。学院近期与中联集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航证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拥有万达文化国际酒店、南昌瑞颐大酒店、江西环境国际旅行社、南昌第八中学、百瑞实业有限公司、广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鹏钶健身俱乐部等60多个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十多年来,学院共培养9700余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2021-02-01
武汉巴士博技术有限公司
武汉巴士博技术有限公司 2024-11-29
武汉东湖学院
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湖北五一劳动奖状 ●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湖北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示范点 ●湖北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湖北省平安校园 ●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 武汉东湖学院简介 培养“一体两翼”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 地理位置优越 学校坐落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江城——武汉,位于全国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之滨,东临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近邻武汉市繁华核心商业区,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 基础设施完善 学校是全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环境优美,四季如画。占地面积1496亩、总建筑面积42.73万余平方米,建有功能齐全的教学区、行政区、体育运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师宿舍区、生态绿化区,拥有公寓式学生宿舍、一次可容纳2万人上课的教学楼群、可容纳4000人阅读藏书量达155.07万册的图书馆、可容纳5000人的体育馆、面积4.9万平方米的田径运动场、占地5.1万平方米的设施齐全的科技大楼和多学科实验楼。2个学生食堂均被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食药监局评为“湖北省学校食品安全放心食堂”。学生寝室全部安装了空调、24小时供应热水,省级文明寝室数量居于全省高校前列。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 ☆ 综合实力强劲 学校于2000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04年8月,学校整体迁入汤逊湖畔的新校园。2011年4月,经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武汉大学东湖分校转设为武汉东湖学院;2014年9月获批为湖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学校转型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自办学以来,文史类、理工类录取分数线始终位居全省民办本科高校前三位;近年来,文史类、理工类录取分数线始终位居全省民办本科高校第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近1.6万人。近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享有良好社会美誉度的高等学府。 ☆ 办学方向明确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办学的公益属性永远不变。学校以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培养以思想政治素质、科学人文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一体”,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两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党建“四项工程”,2017年,学校被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推荐为全国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试点单位,教育部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推进会在我校召开,推广学校党建和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经验。 ☆ 教育理念先进 学校立足“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树立“立德树人、质量至上、和谐发展、服务社会”和“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秉承“厚德、笃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积极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出了一条特色、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科学办学新路,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独树一帜。 ☆ 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27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7人,教授62人,副教授295人,博士108人。中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学校是全国同类高校中首批取得国家外国专家局认可的聘请外国专家资格单位。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和外籍工作人员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报考国外研究生和出国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教学质量提升 学校现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9个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基础课部2个课部、73个普通本专科专业,拥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本科专业、4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4个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个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个湖北省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项目、6个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个湖北省高校试点学院改革项目。学校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类、装备制造类、生物化工类、管理经营类、文化创意类5大专业集群。2016年获得“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成果孵化奖”、“湖北省创新创业示范学校”、“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的称号。学校教师多次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其中在2017年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居全省同类高校第一名。武汉东湖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具有国家批准认可的60余种职业(工种)的初、中、高级国家职业技能的鉴定资格。学生通过学习在校期间就可获得多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已与武汉纺织大学、新疆大学等联合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 校企合作紧密 学校成立9个有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与大唐移动、东软集团、文思海辉、用友新道、达内教育、湖北三环、中粮集团、中铁轨道、嘉禾装饰、农业银行、嘉鱼县人民政府等企业、银行、地方政府进行合作,联合办专业,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研制培养方案、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就业等提供便利条件,定向培养企业、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 科研服务坚实 学校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现建有工程技术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组建了6个省级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6个校级科研团队、16个校级科研平台,组建了1个省级研究中心——农业电子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正在稳步实施“2011计划”。 ☆ 国际交流广泛 学校与美国、法国、英国、新西兰、加拿大、德国、韩国、日本等国的20多所大学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美国南新罕布什尔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并顺利实施;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大学、韩国又松大学等众多海外高校,实行学生游学、互派免费交换生、本升硕直通车;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实行1+1联合培养硕士项目,与新西兰商学院及林肯大学实行3+1+1本升硕项目,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实行3+1合作项目。 ☆ 奖助体系完整 学校建有以新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项奖学金为激励,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要渠道,以学生勤工俭学和助学金为基本途径的奖助体系。完善的“奖、助、贷、勤、补、免、减”的资助学生的政策和制度,使学生困有所助、优有所奖。 ☆ 育人成果丰硕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学生获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263项;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534项,省部级奖项787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9项,居省内民办本科高校之首;英语专四、专八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均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胡军、祝浩、王龙、郑胜东、李辉、熊海涛等一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发明之星”、“创新双杰”、“长江学子”等不断涌现。建校以来,5000多名优秀学子被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欧盟伊拉斯谟”计划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录取为研究生;500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毕业生的优秀表现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 就业渠道畅通 学校紧密结合湖北省以及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课程(模块)对应能力、培养联通就业的原则,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设立了2000万元创新创业基金,并免费提供创新创业场地。近年来,有15%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5%的毕业生出国深造;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3%以上,居民办本科高校前列。
武汉东湖学院 2021-02-01
武汉学院
武汉学院于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面向全国统一招生,实施全日制本、专科学历教育,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武汉学院定位于“建设一流大学、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实施全人教育、跨学科发展、校企合作、国际化的特色培养模式。 武汉学院设有三个学院、四个系部,即会计及金融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工商管理系、艺术设计系、法律系和传播系。学校拥有一大批来自美国麻省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英国雷丁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以及华为、腾讯、京东等企业的兼职导师加盟,现有在校生12000余人。 学校创办人是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一丹奖”创办人陈一丹先生。陈一丹先生被誉为“中国互联网公益教父”、“互联网公益第一人”,以“办学不取回报”的方式,开启国内非营利性公益大学的先河。 武汉学院公益办学,依靠社会力量发展。2016年12月,“湖北一丹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完成首轮共建基金募集,该基金专项致力于支持武汉学院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其中包括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先生、腾讯主要创始人张志东先生、腾讯早期创始团队成员吴宵光先生,以及其他热心企业家和校董事会成员的捐赠。这也是中国民办高校首次以共建基金形式完成捐赠募集。 武汉学院全人发展教育理念及实践模式聚焦学生未来的增值能力和卓越精神,不仅关注学生在智力和知识方面的进步,更强调他们在人文修养方面的提升,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在道德、价值和信念方面的追求,以及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责任感的培养。 武汉学院学科建设以发展交叉学科为突破,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网络安全、金融科技、健康科学、智能法务、智能制造等学科领域,已经建成腾讯-武汉学院网络空间安全中心、人工智能中心等一批校级科研平台。 武汉学院透过学术与企业的互动,营造“产学研”生态,培育具备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行业领军人才。学校已与腾讯、华为、京东、搜狗、德勤等众多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开设了腾讯班、华为班、京东班、会计学(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方向)、财务管理(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方向)等培养模式。武汉学院聘请企业高管担任应用专业教授,通过指导课程设计、参与学生培养、提供实习/就业支持、培训师资及合作科研项目等方式实现与学校的互利共赢。2015年,“国家级众创空间”腾讯众创空间/武汉学院创业基地落户武汉学院,这是全国唯一一个落户在高校的腾讯孵化器。 武汉学院着力发展中西融合的国际化教育,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雷丁大学、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和香港岭南大学等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建立了师生互访、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多层次的校际交流机制。学校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成立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推进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招收“一带一路”国家优秀国际学生,为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和知名企业走出国门服务,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 武汉学院新校区占地1000多亩,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黄家湖畔,由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院士领衔规划设计,定位于“现代教育模式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兼并书院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性化园林式校园,可容纳超过15000名学生学习、生活。
武汉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185 18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