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武汉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学校座落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武昌古城,解放路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解放路255号,毗邻的滨江校区位于武昌区张之洞路1号。 1953年,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之音乐部分组建而成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是武汉音乐学院的建校起点。由此前溯,上述三校之音乐部分的各自前身,中南文艺学院的前身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及其在1949年接管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和在1950年并入的湖南大学文艺学院;组成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的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和香港中华音乐院;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前身广西省 立艺术师资培训班等,她们共同构成了武汉音乐学院丰富多样、积淀深厚的音乐教育历史传承。1958年,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与武汉艺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湖北艺术学院(1972-1978年用“湖北艺术专科学校”名)。1985年改建定名为武汉音乐学院。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民满意的高水平音乐学院为建设目标,施行艺术表演、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方针,秉承“立德、自强、崇文、精艺”校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多样化音乐舞蹈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音乐院校之一,现有艺术学和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为主,适当开展适应社会需要的其它类型教育。现有作曲系、音乐学系、中乐系、钢琴系、管弦系、声乐系、舞蹈系、音乐教育学院、演艺学院、研究生部、思想政治课部、公共基础课部、继续教育学院(含成人本科教育)、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等教学单位。有从音乐附小、音乐附中、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层级。 学校国家级音乐表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全国2个音乐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音乐表演”、“音乐学”、“录音艺术”3个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是湖北省高校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是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之一。学校充分发挥音乐与舞蹈学湖北省重点学科、音乐创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专业建设平台,东方交响乐团、东方中乐团、中华编钟乐团、东方合唱团、东方舞蹈团等一系列艺术实践平台,学报《黄钟》(为全国8种音乐类中文核心期刊之一)的成果发布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国家和湖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武汉音乐学院 2021-02-01
武汉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2001年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场馆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的校训,坚持 “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分马家庄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2800余人(本科生1137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40余人,留学生40人)。举办一所全日制本科体育类独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5800余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二、第三轮学科水平评估中排名第三,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是湖北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A类的学科和学校。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获批“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科群获批“十三五”湖北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学校现有2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0门;获批7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现拥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硕士4个,共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是全国专业点最多的体育院校之一。2006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取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2年获批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几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教练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80余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其中,国家级、省部级人才74人次。学校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研发控测共享平台8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平台2个。多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奥运攻关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发明专利,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阵期刊;《体育成人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武汉大学版核心期刊。学校竞技体育特色突出。学生张香花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赛艇项目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1988年以来,培养输送和在籍的学生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上共获得金牌131枚、银牌25枚、铜牌36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金牌88枚、银牌18枚、铜牌15枚。培养出了张香花、杨威、程菲、吕会会等一批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为体育强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面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3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知名体育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竞技体育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建有中国空手道协会培训学院、中国铁人三项学院、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成立的国际体操学院。积极开展同国(境)外学校联合办学项目,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7个,在校学生近500人。与丹麦、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多所大学开展学生短期实习实训合作。2014年,学校获批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现有各类长短期在校留学生近100人。此外,学校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行业体协和企业在科技服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合作。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对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三大国家战略,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引领,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体育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运动项目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 2021-02-01
武汉传媒学院
武汉传媒学院(原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2004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现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传媒文化与科技教育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是湖北省“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环境优美,实际占地面积1050.7亩,建筑总面积31.41万平方米。主校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武汉·光谷藏龙岛,东临凤凰台,西傍汤逊湖;分校区位于孝感市大悟高铁经济区,现已基本竣工并部分投入使用。 学科建设优势明显,设有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设计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传媒技术学院、文化管理学院7个学院,现开设31个本科和6个专科专业,涉及文、管、工、艺等多个学科门类,在校生近万人。学校拥有1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3个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2门湖北省精品课程,3个湖北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1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承担着99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科研项目。 教学设备设施齐全,建有与现代传媒教育相适应的系列演播厅、演艺厅、观片室、录音棚、非线性编辑中心、视听配音实验室、摄影棚、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室、三维动画实验室、高清视频制作实验室、数字电视多功能实验室、电视直播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等55个实验室以及艺术、音乐舞蹈与戏剧表演等专业教室。包括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省广播电视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省市级媒体在内的118家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签订实习实训、人才培养协议,为学校开展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0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者超过30%,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超过60%,尤其是拥有一批来自传媒业界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双师型”专任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近五年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700余项。 办学特色鲜明,硕果累累。建校十四年来,学校通过科学定位,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科、专业、课程等教学内涵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强专业、重实践、敢创新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先后获得“中国十大优势专业院校”、“中国传媒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品牌院校”、 “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和“2014年度华中地区热门报考院校”等荣誉称号。我校每年均有毕业生考取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硕士研究生,选择出国留学读研的毕业生也逐年递增。 当前,学校以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为推手,主动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强化办学特色,培育办学优势,为建设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传媒特色鲜明的综合应用型本科高校而努力奋斗
武汉传媒学院 2021-02-01
武汉教学培训椅
产品详细介绍专业生产武汉教学椅,湖北快餐桌椅,武汉礼堂椅,高低床高低床,课桌椅课桌椅
武汉中凯科达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室外无线AP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室外无线AP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北京化工大学 2022-05-27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软件及管理平台采购竞争性磋商
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软件及管理平台采购竞争性磋商
北京化工大学 2022-05-27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是经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教育厅直接领导,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座落于素有“九省通衢”美称的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地带,毗邻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磨山;南邻中国光谷,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北倚武汉植物园;西至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至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校园依山傍水、绿树成荫、草坪花圃、清新幽雅,是典型的园林式学府。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开设有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建筑室内设计、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园林技术、旅游管理、会计、法律事务、文秘、光电子技术应用等特色鲜明的19个专业(方向),涵盖文、理、工、经、管、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实行“双证制”(毕业证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搭建理想平台。同时,学院实行专套本制度,并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等几所本科院校联合开展“3+2”五年一体化专升本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本科教育模式。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近几年已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数百名。学院尽心竭力指导和推荐毕业生就业,已为26个省(市、区)及国家部、委输送毕业生近万名,其中有不少毕业生已成为部门领导或技术骨干,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我院根据就业市场紧缺型人才需求,针对部分专业学生进行学校、企业订单式联合培养的模式。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通力合作,采取多种形式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掌握到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实实在在地参与名牌企业实习、实训,切身体验实际工作的全过程,从而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学院开通“绿色通道”:学生在校期间,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还有生源地助学贷款以及学院设立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多项奖项。在新的时代,学院将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发 扬“诚朴、明德、励学、笃行”的优良校风,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力争将学院建设成为整体办学实力、水平、社会影响力位于湖北省同类院校的前列。白云黄鹤,琴台知音,在现代大都市武汉,武汉工贸职业学院必将是立志成才学子向往的高等职业学府,也必将是有志青年放飞理想的地方。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 2021-02-01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2002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学院。30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了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以不断凝练特色,更好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以汽车交通和建筑类专业为主线、信息技术类专业为基础,工、经、管、文等专业协调发展,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群,初具办学特色,享有良好地社会声誉,为推动湖北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历史沿革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是由原东湖大学和原武汉科技工程学校组建而成。东湖大学创办于1984年5月,武汉科技工程学校创办于1993年5月。2001年,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鄂教发[2001]64号)批准以“武汉科技工程学校”为基础,联合“东湖大学”,筹建“武汉科技职业学院”。 2002年4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02]54号)批准,教育部(教函[2002]201号文件公示学院代码为12987)备案,正式组建武汉科技职业学院。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教学业务接受湖北省教育厅的指导和管理。 二、办学条件 学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坐落在二环之内的铁机村,紧邻风景秀丽的东湖。校园占地面积130265平方米,建筑面积72555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8709平方米。拥有各类实验实训室15个,配置教学用计算机470台、教学仪器设备668台(套),教学仪器设备值总计860 余万元,图书馆藏书16.1万册、电子图书6GB,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有957个座位,校园网能满足学院教学工作和学习及现代网络服务的需要,各项教学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办学地址:武汉市洪山区和平街铁机村特2号 三、管理体制与内设机构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设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教务处、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学生工作处(含安全保卫)、宣传处(部)、人事处、财务处、后勤处(含资产管理)、实验中心(含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教学督导室、图书馆(含教育信息中心)、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等机构,并设有党委、工会、共青团等党群组织 四、专业设置与办学规模 学院设有4系2部:信息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基础课部、继续教育部。现开设专业有:无人机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物流管理、建筑室内设计、工程造价、会展策划与管理、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实务会计、应用英语等14个专业;十三五期间规范建设专业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交通运营管理、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等6个专业。 学校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学为中心,引进和培养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育理念新、实践能力强、富于改革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育队伍。目前拥有专任教师120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兼职教师59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23人,双师素质教师26人。 五、办学业绩和社会影响力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理念,立足湖北、面向区域经济、服务基层,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较好的社会评价。学院被省教育厅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以来连续三届获“武汉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党委每年被评为武昌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7年共青团武汉市委授予学院“青年志愿者吴天祥小组”称号,2008年学院团委被评为湖北省第四届志愿者组织奖,院团委连续9年被评为武昌区“红旗团委”,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直机关“五四红旗团委”,2009年被评为武汉市“五四红旗团委”,2009年获武汉市“青年志愿者优秀服务集体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有泥泞有坎坷,是辛酸是苦辣,更是全体师生风雨同舟,用多年的坚守与追求成就的精彩画卷。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青年志愿者参加了中国科协2007年年会、2008年北京奥运志愿者服务、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武汉站黄鹤楼主会场、2008年湖北省艺术馆举办的周韶华艺术展览等活动的服务工作,受到武汉市委、市政府和团市委的表彰。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对学院志愿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欣然与志愿者留影。工商管理系学生骆超在2008年暑假期间自愿自费赴四川参加抗震救灾,近一个月的出色工作,受到四川茂县政府表彰和学院嘉奖,人民日报对骆超同学的先进事迹作了专题报道。来自湖北十堰山村的2012届电子信息工程毕业生王涛同学,响应团中央、省委组织部的号召,积极投身“国家西部志愿者服务行动计划”到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屯堡乡人民政府自愿服务,担任乡政府综合办公室文书及社区服务与管理工作,2015年7月参加湖北省公务员招录考试拟录取进入考察范围。 在新的历史阶段,发展中的武汉科技职业学院将坚持“内涵、特色、效益”的总体发展战略,“不求规模,但求特色”,走“质量和特色”之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创新教育思想、优化办学思维模式为主线,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市场需求、产教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把学院发展引导到“做精做强、办出特色”的轨道上来;着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从教者敬业、乐业,就学者宜学、乐学,社会企业满意,并在区域人才培养上有突出贡献的综合性高职院校。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 2021-02-01
武汉光谷职业学院
武汉光谷职业学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是响应湖北省人民政府推进互联网+,并服务光谷高新产业群成立的一所高等职业学院,也是全国唯一以光谷命名的高等院校。 学校下设互联网+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居环境工程学院、人文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6个二级学院25个专业,兼顾继续教育、职业鉴定、行业、企业培训。专业涵盖理、工、经、管、教育和艺术等多个门类。专业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需求,不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专业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教师总人数25%,讲师职称教师占比50%,“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位于武汉光谷核心区域,毗邻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709研究所等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学术氛围浓厚。学校占地面积600余亩,馆藏图书近50万册,校舍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教学设备完善;学校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校内实训室4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110多个。学校环境幽雅,绿树成荫。学生公寓为标准4人间,配备全新空调,淋浴热水供应,网络(无线WIFI)全覆盖;标准化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一应俱全;学校交通便捷,生活设施一流,是武汉中心城区校园面积大、办学条件优及行业背景强的高等职业学院。 学校立足光谷、依托武汉高新产业、拥抱互联网+、以培养服务武汉新兴产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坚持按照习总书记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抢抓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大好机遇,强化品牌建设,彰显办学特色,培育一流人才。
武汉光谷职业学院 2021-02-01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 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 ◆ 全国最具实力民办高校 ◆ 品牌实力民办高校 ◆ 湖北省首批应用型试点高校 ◆ 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 ◆ 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 湖北省科技厅“大学生校园科技孵化器” ◆ 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 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单位 ◆ 湖北省“平安校园” ◆ 湖北省“普通专升本”举办高校 ◆ 湖北省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原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创办于2004年2月,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4年5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转制并更名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2014年9月,学校成为湖北省首批应用人才培养试点高校。 学校坐落在武汉市江夏区风景怡人的青龙山麓,毗邻中国光谷,占地面积逾千亩,校园环境优美。学校设有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传媒学院、珠宝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基础课部。开设有土木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金融学等38个本科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等10个专科专业,涵盖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程类、经管类、艺术传媒类为主体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学校现有13000余名学生,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者300余人,双师型教师300余人。 学校拥有优良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建有8个实验中心(共81个实验室)、128个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4余万册,拥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和3000余座位的阅读室,引进了CNKI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等国内大型著名电子文献数据库。学校体育设施齐备,建有标准化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田径场、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健身中心等,学生寝室高端舒适,校园内超市、食堂、咖啡厅、茶艺室、文印中心等一应俱全,可为学生学习与生活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工作,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个,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1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2个,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3项,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个,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1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科学技术成果奖5项,一名教师获省级“五一劳动奖章”。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获国家级竞赛奖励603人次,省级竞赛奖励913人次;一名学生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显著提高,每年均有多篇毕业论文入选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位于省内同类学院前列。 学校依托北方国际大学联盟优势,坚持走“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发展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以培养具有竞争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并推行“四育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和“导师制”全员育人模式;学校设有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开辟有珠宝鉴定GIC认证等30余种职业技能、资质及能力培训项目,至今已有两万余人次受益;学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拥有校企合作单位200余个,并整合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优质资源,搭建人才培养产学研服务平台,毕业实习和论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有效促进了毕业生质量的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学校加快国际化步伐,有效链接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拓展海外教育项目,在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开辟“微留学”和“海外升硕定向培养”项目,为学生出国深造提供了便利化条件和个性化服务。学校还十分注重培育开放式学术氛围和文化生态,先后邀请希腊前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加拿大前总理查尔斯·约瑟夫·克拉克等国际政要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等国际知名学者进校开展学术活动和文化交流,拓展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近十五年来,学校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荣获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平安校园”等荣誉,跻身于“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中国最具实力民办高校”、“中国知名民办大学”、“品牌实力民办高校”等教育改革先进行列。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代,学校将秉承“明德大爱,创新笃行”的校训,着眼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接受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努力践行高等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时代要求,以“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的优质高等教育回报学生,造福社会,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 13 14
  • ...
  • 185 18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