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肇基于1813年重建的笔山书院,历经高等小学堂、兴义县立中学、贵州省兴义中学等历史时期。建国后,于1952年改为贵州省兴义师范学校,开始了现代师范教育的历史。1975年名为兴义地区“五·七”师范大学,1978年改称兴义师范专科学校,1982年改名黔西南民族师专,1993年又更名为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开始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培养本科学生。2005年,兴义师范学校、安龙民族师范学校并入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2009年3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系“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一所地方性全日制本科院校。2016年12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经贵州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新增为“十三五”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列为贵州省第二批应用型发展转型试点高校,2019年,与宁波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并招生。两百年来,学校持续办学、未断文绪,而今,更是秉承“勤学、尚美、求实、创新”的校训,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近3万人,为黔西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地理位置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地处珠江上游和南昆铁路中段,属“左右江革命老区”。学校位于黔西南州州府所在地兴义市。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1211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3.2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0.7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7.89万平方米;图书馆2.72万平方米,馆藏图书67.41万册,电子图书80.1万册,数字资源11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77.65万元。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41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和1个少数民族双语预科班;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和农学九大学科门类,其中,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教育学3个学科为学校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重点建设学科;有1个省级一流培育专业、1个省级一流培育教学团队、3个省级重点建设课程群、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1个省级重点支持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国际山地旅游发展研究院等19个校内科研机构(中心)。教职工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700人,其中正高职称51人,副高职称207人,引进和培养博士93人、硕士366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4人、贵州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2019年获省级、州级表彰6人。人才培养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1142人,其中本科生9805人(含预科生757人),专科生1337人,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013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有27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本专科综合就业率达85.83%,其中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7.04%。科研成果 升本以来,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获省部级项目94项、地厅级科研项目442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黔西南州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教师共发表论文近4000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共552篇,SCI、EI、ISSHP等收录论文59篇;出版教材和著作82部;建有贵州省黔西南特色产业扶贫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地旅游教育与推广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合作交流 学校先后与 首都师范大学、宁波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澳门、台湾地区的21所高校和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师生交流、科研合作、资源共享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展开了合作与交流,先后组团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波兰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教育交流活动。与贞丰县、晴隆县人民政府等5个地方政府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移动黔西南州分公司等5家企业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旅游、基地建设等方面展开了交流与合作。利用贵州省“千人海外留学计划”等平台,向美国、英国、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及台湾等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派出留学生200余人。成功举办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和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系列活动 ——“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论坛”“国际山地旅游与户外体育学术研讨会”“国际山地旅游与户外运动发展论坛”“中国-东盟多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讨会”,举办新时代笔山论坛,承办“精准扶贫:理论、政策与黔西南州乡村的实践”学术研讨会、纪念张之洞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对外合作交流层次进一步提升,办学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020年4月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2021-02-01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区。学校建于1953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民族院校,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自治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与1955年成立的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了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2013年,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特色立校,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办学理念,注重民族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特色,以“培养民族优秀人才、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宗旨,累计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35000余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传承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稳定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坚持“崇正、尚智、务本、传承”的校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多次被评为国家和自治区两级“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学校主要面向内蒙古和蒙古语文协作八省区,并辐射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内扶外引,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精通业务、教学水平较高、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84人,离退休教职工199人;博士45人,在读博士33人;二级教授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65.4%,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9.4%;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高校创新培育团队各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获得“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自治区“111人才工程”、“草原英才工程”、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人选11人;现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6人、教坛新秀6人、教学团队6个,建设校级科研创新培育团队10个。 学校现设有蒙古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传媒系、教育系、音乐系、体育系、美术系、管理系、经济系、法律系、数学系、计算机系、环境工程系和马列教研部等15个教学机构,开设税收学、金融学、法学、民族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翻译、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环境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行政管理、档案学、音乐表演、音乐学、影视摄影与制作、播音与主持艺术、美术学、摄影、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35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目前23个本科专业以蒙汉双语教学为主。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逐步确立了蒙古语新闻传播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蒙翻译)、民族师范教育为优势学科专业,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传统体育等特色学科专业。 学校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研究,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重点建设学科,促进了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建设有2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即中国少数民族史(蒙元文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蒙翻译)。获批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的“内蒙古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共建的“新时代内蒙古三少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等3个民族文化传承平台;获批国家民委“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蒙古语文研究基地”、自治区民委“八省区蒙古语文规范化研究中心”、“内蒙古语言与翻译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自治区教育厅“蒙古语翻译重点研究基地”等5个学科建设平台;获批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基地”等2个教改平台;学校有在国家教育部备案的蒙古国研究中心,有自治区级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和应用数学与大数据实验教学中心。升本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20项,部分教师承担了《中国蒙古学文库》出版选题,参加《蒙古学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学报《蒙古学研究》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A级学术期刊,被纳入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学术期刊名单。“蒙古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立项为自治区高校“名栏建设”项目,“民俗学研究”、“蒙古思想史研究”2个栏目分别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奖”与“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栏”奖。 学校与蒙古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和教育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启了校企、校地、校校合作模式,与中央民族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与南京工业大学和区内有关高校开展合作培养和交流;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智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青岛轻软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区内外有关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大学生实习协议》,选派学生顶岗实习,开展实践训练。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学校“344+”党建工程,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办学特色,为早日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民族院校而努力奋斗。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2021-02-01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始建于1958年,2000年由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也是国家“十三五”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教学设施相对完善、办学形式多样、教学质量优良、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民族大学,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8万余名,为国家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坐落在被誉为“科尔沁草原明珠”的通辽市,拥有霍林河、西拉木伦2个校区,占地面积104.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2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9.9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67.8万余册。 学校设有25个教学单位、6个教辅单位、1个附属单位,开设本科专业76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蒙药学博士人才项目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具有教授自评权。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059人,其中普通本科学生 20835人、普通专科学生391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119人、硕士研究生820人、博士研究生13人、留学生457人,有教职工1747人,其中专任教师119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76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95人。另有附属医院职工1475人,其中医生475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03人。在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学校实施了“柔性引进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 123人次,其中院士3名、社科院学部委员2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青1名;实施“科尔沁学者”计划,评选十届“科尔沁学者”共319人次;实施了“示范课教师计划”,已评选四届38人。 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专业1个、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1个,有自治区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重点建设专业4个、品牌专业17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精品课程39门、教学团队1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29项。 学校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含重点培育学科)16个;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7个,其中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8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1个,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1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研究基地5个。有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十二五”以来,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9项,被SCI、EI、CPCI检索论文76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级各类科研奖励47项。有6个版本的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社会科学版(汉文)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是全国首个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的专业期刊。 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单位,与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农业大学、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美国杰克逊威尔州立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日本上越教育大学、韩国江原大学等28所国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与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的合作交流成效显著,在蒙古国共建了蒙药研发工程重点实验室、蒙药制药厂、合作国际蒙医医院和蒙药联合研究中心。学校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培养单位,开设“ISEC”项目专业6个。与美国托马斯大学开展了护理学本科专业双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蒙医药是我校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2012年蒙药学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博士点培养项目,2015年蒙医学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获国家级科研项目300余项、经费达到8000余万元,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成为我国蒙医学领域教学、科研、临床人员较为集中,实验室仪器设备和临床教学条件优越,研究方向明确、民族特色鲜明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基地。目前,学校贯彻落实李纪恒书记视察我校时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进蒙医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流学科建设。 现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是国家三级甲等民族医综合医院,是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重点蒙西医结合医院,也是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考点、国家首批蒙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有医护人员1094人,开放床位1300张。有非直属附属医院4所,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第三附属医院(赤峰市第二医院)、呼伦贝尔临床医学院(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附属蒙医医院(通辽蒙医中心医院 )在建。 近年来,学校获得多项荣誉。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2年被评为“全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先进单位”和“自治区一级信誉等级涉外院校”,2014年附属医院和蒙医药学院分别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面向未来,学校秉承“博学明理、崇德至善”的校训,坚持“务实办学、创新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的理念,不断深化综合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转型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点、民族特色和学科优势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1-02-01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湘西自治州州府新城——湖南省湘西经济开发区,是省人民政府批准、州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主管的全州唯一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全日制学生12000人,每年开展社会培训4000人次以上。办学条件优越。新校区建设完成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11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办学条件达到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标准,投资2000多万元的“智慧校园”已基本完成二期建设,投资概算3.3亿元的理工楼、康养家政楼、文旅综合楼建设项目即将启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教职工720人,其中芙蓉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授6人,副教授169人,硕士以上学历123人,“双师型”教师182人。教师立项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地厅级科研项目70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办学特色鲜明。设有8个教学系,开设有34个专业,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交通工程、建筑工程、财经商贸、信息网络5个专业群和民族工艺与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智能制造3个特色专业群的专业布局,建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学校,拥有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1个、骨干专业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1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自2018年以来,师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获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59项。就业渠道通畅。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上海大众、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等120多家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办有“吉利汽车班”“中泰模具班”“中船焊接班”“浙江金沃班”“甲骨文创新班”“深圳励德班”等企业冠名班级20多个,订单培养率达到20%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生均入职工资达3800元以上。改革成效显著。牵头成立了湘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与州内外12所职业院校、13家企业、1个经济开发区、1个行业组织建立了紧密型校校、校企、校区合作关系,为湘西职业教育发展开辟了新模式、注入了新活力。实施了农技特岗生招录培养工作,为乡村振兴量身定制人才,已完成招生481 人。相关改革经验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省委改革办、省教育厅推介。学院先后获得“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全国开展科技扶贫,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等荣誉。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贵州省人民政府于2001年8月批准建立的贵州省第一批综合性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黔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省级重点中专黔南民族财政学校、黔南民族农业学校和黔南民族工业学校四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 学院坐落在全球绿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占地面积1204亩,校园内山水相连、绿树成荫,绿地率达70%以上,享有“花园式学校”美誉,是贵州省唯一首个3A级研学校园景区。是教育部命名的贵州省首批唯一“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贵州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学校,黔南州唯一的教育部“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贵州省唯一的“都匀毛尖茶手工制作非遗培训基地”和“士官直招培养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近7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300人,教授、副教授100余人,“双师型”教师近200余人。目前,在校生近13000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培养了杨永英、余贤臣、徐先稈、黄清发、罗心华、王开菊等杰出校友。学院始终牢记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全面实施红色文化传承育人、职业技能操守育人、传统文化滋养育人、民族文化和谐育人、军旅文化纪律育人、生态文化山水育人、典型事迹引导育人,开展高、中等职业技术学历教育,同时举办成人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学院现设有管理系、会计系、大数据与电子商务系(黔南互联网营销学院)、现代山地农业工程系、汽车工程系、旅游与茶产业系(都匀毛尖茶学院)、建筑工程与设计系,开设有会计、财务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等28个专业。学院内设第25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报名点等,是贵州省外派劳务培训基地,贵州省住建厅批准在州市建立的全省第一批“八大员”培训基地,贵州省文化厅批准的“都匀毛尖茶手工茶制作”非遗传承人培训基地,黔南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基地,黔南电子商务人员培训基地、黔南直招士官培养基地。学院立项建设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国家级认定骨干专业5个,国家级认定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认定开放实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专业群1个、省级骨干专业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职教名师5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开放实训基地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近年来,师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省一等奖9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82项。在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获国家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省级一等奖1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建筑工程与设计系2018级工程造价2班程青青同学被英国爱丁堡大学录取。我校获得“贵州省技术能手”称号教师2人,学生3人。“十三‧五”以来,学院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的发展战略,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盯地方产业发展,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强化党的建设、基本建设、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致力于建成理念模式先进、人才队伍优秀、管理水平精细、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质量优质、服务能力高效,“区域领先、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省级优质高职院校。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前身为宁夏省民族公学,1952年9月建校,1956年9月迁入吴忠并更名为吴忠师范学校,2001年2月,原吴忠师范学校、吴忠职工中专和吴忠市职业教育中心合并成立吴忠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更名为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占地1000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5亿元。内设党政部门10个,设“七系(教育系、外语系、经济管理系、机电工程系、康复护理系、幼儿教育系、艺术设计系)三部(中等职业教育部、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健康与体育教学部)两中心(继续教育中心、设备管理与信息中心)一馆(图书馆)”共13个教学教辅单位。附设黄河技工学校、宁夏黄河善谷暨长江三峡集团慈善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各类培训机构12个。2013年12月,我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第二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6月,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现有教职工406人(核定编制263个,现有在编人员251名、外聘教师155名);教授4人、副教授74人;研究生学历81人。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95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7152人,成人自考学生2386人)。 学院坚持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为两翼的发展格局,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逐步建立基础教育类、健康产业类(包括养老、育婴)、艺术设计类、机电类、经管类、外语类等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群;应用阿拉伯语、学前教育2个专业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学前教育,机电一体化、艺术设计3个专业确定为自治区骨干专业;8个专业立项为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2个专业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建设特色专业。2015年,学院牵头联合区内外高校,有关工业园区、行业、企业等187家,成功组建了“吴忠市职业教育联盟”,搭建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主体的职业教育办学平台。现已与近百家企业、园区签订了合作协议。不断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成了1.89万平方米的实训楼,拥有5258万元可供中、高职教育共享的实习实训设备,初步建成了拥有数控与机械加工等15个专业100个实验室、实训车间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图书馆藏书33.2万册。 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在自治区、吴忠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教职工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负重拼搏”的优良传统,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办学环境改善,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每年高职录取分数线位居全区高职院校前列,已为吴忠市及周边地区输送各类技能型人才4万名,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5%以上。培养成人本专科毕业生8000名。同时,运用14个工种的技能培训和鉴定资质,培训各类社会人员3.5万人,完成技能鉴定1.8万人。在参加2018年区级以上职业院校大赛中,共获得团体一、二、三等奖12项,个人一、二、三等奖51项;12个项目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2人获得三等奖。学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被自治区授予“全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抢抓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两心”地位(要以党建为核心,以教学为中心),加强“两级”管理(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院系两级工作新机制),强化“四个转变”(按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进一步转变办学思路,转变专业设置、转变教学模式、转变行政职能,促进内涵建设),实施“四大工程”(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提升学院内涵品质;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增强学院发展动力;实施项目建设工程,夯实学院发展基础;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促进学院发展现代化),实现“四个提升”(实现“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有新提升,学院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有新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有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有新提升”),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机制一流、特色鲜明,在西部地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现代民族高职院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创建于2002年4月,原名为广西民族学院相思湖学院,200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2006年3月,教育部同意广西民族学院相思湖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学院位于南宁市鹏飞北路1号,占地面积300亩,已建成的校园建筑面积14.32万平方米。教学基础设施完备,拥有多媒体教室76个、多媒体数字语言实验室15个、计算机公共实验室4个,专业实验室54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8个,教学仪器设备5385万元,教学用计算机2209台,图书馆藏书85万册,另有电子图书61万册,学院体育场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 经过16年的探索,学院的办学定位逐渐形成:充分利用学院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核心区域的区位优势及其依托的广西民族大学已经形成的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办学特色和优势,立足广西、背靠西南华南、面向东南亚,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力争把学院办成在广西和东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院充分利用其所依托的广西民族大学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现设有法学系、管理系、国际贸易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体育系、文化传播系、外国语言文学系、艺术设计系、思政理论教学部等9个系部,有来自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生9339人。 经过16年发展,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34个本科专业,逐渐形成了5个学科专业群:经济与贸易类学科专业集群(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税收学、法学)、管理类学科专业集群(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流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艺术类学科专业集群(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语言文学类学科专业集群(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越南语、泰国语、印度尼西亚语)、信息工程类学科专业集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安全工程)。其中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及课程建设一体化”建设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印尼语为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国际经贸类入选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首批试点专业群。近4年每年招生分数位列广西独立学院前三。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 学院实行两类特色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类是双“3+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种“3+1”是与国外高校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国内学习3年,国外高校学习1年)。依托我院不断扩展的国际留学渠道和不断增加的合作单位,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税收学、英语、东南亚语言类专业、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文化产业管理、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等19个专业中实行该培养模式。目前学院与11个国家和地区28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有近300名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办学16年来,累计输送4800多名学生出国(境)学习和实习。第二种“3+1”是与区域社会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校内3年,校外1年),通过与区域社会的标杆企业搭建产学融合的实践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全职实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2016年在编辑出版学、动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等5个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第二类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有“专业+语言”、“语言+专业”“专业+计算机”三种形式:第一是“专业+语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贸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等8个专业实行,将东南亚小语种植入专业教学当中,拓宽了学生就业面。第二是“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泰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英语等6个专业中实行,在语言类专业中设置经贸、管理、人文类课程模块,丰富语言类专业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第三是“专业+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艺术设计类、广播电视编导、编辑出版学等8个专业中实行,着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以及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2016年6月《光明日报》专题刊登了我院转型发展的报道,引起广发关注。 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热心高等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有聘期一年以上的专兼职教师513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194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20人。 2011年以来,学院专任教师获国家级科研立项2项,省部级科研立项 63项,厅级科研立项54项,出版专著(含教材)27部,发表论文767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1篇。共有获奖科研成果及专利13项,其中教育部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省级期刊论文一等奖1项,广西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等奖4项,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图书奖优秀教材奖1项。 学院秉持“崇德尚学,励志敦行的校训,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近几年来,我院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成绩突出,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暨投资峰会的志愿者达550多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8人,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志愿者93人,2010广州亚运会志愿者6人,均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在2010年和2012年“大地飞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我院300名学生参加了11个节目的伴舞、伴唱,该晚会节目在中央电视3台播出,为我院带来了良好的声誉。 学院先后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试点院校、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广西第二批动漫人才培养基地、南宁市动漫人才培养基地、广西高校2008-2011年度后勤工作先进院校、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自治区安全文明校园、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赛艇与龙舟运动优秀院校、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2014年“创青春”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2014全国全民建设操舞大赛总决赛推广领导奖等奖项和称号。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得省部级以上的各类比赛奖项200多项,其中学生制作的课件获得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理科组三等奖;学生参加2014年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全国特等奖;参加第六届(2015)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全国现场总决赛获得一等奖;参加2014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获二等奖,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越南语口语大赛三等奖,第六届广西翻译大赛一等奖,微电影作品《Knowledge makes life》入围第二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暨第十六届原创影片大赛剧情片单元,是广西仅有的两部作品之一;播音专业学生获得第十六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三等奖,是广西高校参加此项比赛获得的最高奖项。艺术专业学生作品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佳作奖;在2010年、2011年、2012、2013年中国-东盟形象大使大赛中,我院学生获得了4个冠军、1个亚军和10多个单项奖的好成绩。学院龙舟队在各项国际比赛中获得了4个团体总分第一名、1个团体总分第二名、9个单项冠军、9个单项亚军的佳绩;学院啦啦操队荣获2010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暨全国啦啦操冠军赛爵士舞蹈四级组第一名及大学花球舞蹈五级组第一名、“2012年‘全民健身操等级规定动作’轻器械健身操三级项目(普通院校组)”一等奖、“轻器械健身操四级项目”特等奖以及“轻器械健身操四级项目(普通院校组)”第一名等优异成绩。 学院共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了12800名急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其中11800多人获得学士学位,获学位率为92%以上;有320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金,有100多名学生获得区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称号,有20个班集体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班级称号。近七年来,有270名同学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扬州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国马赛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在奔赴祖国各地和社会各行各业的毕业生中,亦涌现出了一批年轻有为、成果显著、富有潜力的校友。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将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门户和新枢纽的历史机遇,加强学院内涵式建设,加快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适应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环境,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和就业能力,努力将学院发展成为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等学校。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2021-02-01
四川民族学院
四川民族学院是四川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肇始于1985年设立的“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学校题写了汉文校名;1986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为学校题写了藏文校名。2004年甘孜州进行教育资源整合,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3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经过35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设14个二级学院,29个本科专业、13个专科专业和民族预科教育,建有实习实训基地133个,设有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等考点。学校建有康巴文化社科普及基地,成立了28个特色研究机构,学校康巴文献馆收集康巴文献资料、特色素材3万余册(函),形成了研究康巴藏区的优势与特色。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近3000人,占33%;教职员工8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6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00余人。学校已经成为稳藏建藏、安康兴康的重要教育基地,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本专科毕业生40000余人,藏汉双语人才5000余人,其中近20000人扎根在民族地区基层,传授现代文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3000余人在基层领导岗位上为各族群众服务,已成为维护藏区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文化科学知识的中坚力量。学校始终坚持扎根康巴、立足四川、面向西南、建设藏区、服务全国,始终坚守为民族地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突出民族性、地方性、应用性,努力培养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优秀人才,为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综合性应用型民族本科高校努力奋斗。校训:团结、奋进、重道、精业党委书记:崔雨风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庆义学校地址:四川省康定市邮政编码:626001电话:0836-2856998传真:0836-2856196招生联系电话:0836-2856805 2856973学院网址:http://www.scun.edu.cn
四川民族学院 2021-02-01
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
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审批确认的普通本科高校,是恩施州人民政府精准扶贫定向培养医学生的合作高校。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确立了“扎根恩施,立足湖北,面向西南、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学校秉承“正德至善、为学至精”的校训精神,坚持“以父母之心育人,帮助学生成就梦想”的办学理念,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学生11000余人。设有医学院、大健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音乐与体育学院、中软国际大数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19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涵盖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文学、理学、工学等8个学科,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致力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坚持走应用型、区域性、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通过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学校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建有“大学生创业中心”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载体。学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共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100余家,打造了一批特色化高质量的地方服务项目,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专业建设为龙头,市场需求为导向,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办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声誉不断提高,近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竞赛奖500余项,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约95%,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30000余名应用型人才。学校曾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大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规范管理先进高校等荣誉称号。
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 2021-02-01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国家民委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坐落在北国冰城哈尔滨,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张学良创办的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办学90年来,学院忠实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办学职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民族团结的种子,为科教兴国、兴边富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推动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院凭借着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的强劲东风,扬帆起航,破冰前行,走出了一条扩容与提质并重的快速发展之路。学院改革办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发展食品工程、生物科技、经济管理、电子信息等实用专业,使学院成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的各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学院坚持高位发展,突显品牌效应,着力发展教育、体育、艺术与传媒等特色专业,使学院成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基地。学院作为黑龙江省高教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跻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紧缺人才的高校行列,步入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行列。 发展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 学院坚持以民族为根本,以特色求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注重历史传承,把凝练办学精神、明确发展定位作为学院崛起的首要文化内涵储备。学院以“发展民族教育、振兴民族经济、传承民族文化”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创校使命;以“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遵循民族教育特殊规律、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为办学准则;形成了以民族教育为立校之本,以高职教育为强校之路,以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为办学特色,以创造民族团结经验为特殊使命,以服务少数民族、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具有我国北方鲜明民族特色的应用型、多科性、开放式的民族高校的办学定位。此外,学院在几十年来艰苦奋斗的历程中,孕育出了“兼爱并育,行健自强”的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精神;确立了“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育人理念;“动脑动手,尽心尽力”的学生成长理念和“造峰填谷,守正出新”的阶段性发展理念。这些精神理念与边疆各民族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和开拓精神一脉相承,是光荣办学传统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完美融合。 地理位置优越,办学实力雄厚 学院是入驻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的首家高校,毗邻全国特大型国有军工企业哈飞集团、东安集团、哈轻集团等,国家级云计算数据基地和国家云计算产业示范基地——哈尔滨国际数据城与学院毗邻而建。学院占地面积30.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学院建有各类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49个,公共、专业计算机室11个,语音室5个,精品录播室1个,网络多媒体教室146个,琴房32间,拥有食品实训中心、宠物医疗教学实训基地、装备制造教学实训基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中心、少数民族图书馆、少数民族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等大型实践教学场所。国家级研究机构——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学院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黑龙江省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中心、黑龙江省宠物职业技能考评中心、黑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创新基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宗教)干部培训基地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相继落户学院。 学科门类齐全,就业前景广阔 学院现设置8个教学院、系(部),拥有食品、生物科技、经济管理、教育、艺术与传媒、电子信息和民族预科教育7大学科专业群,有42个备案专业,其中,食品加工技术、药品生产技术2个专业入选“国家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食品检测技术、宠物养护与驯导、会计3个专业入选“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与舞蹈)、艺术设计(桦树皮制作工艺、鱼皮画)2个专业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畜牧兽医、动物医学2个专业入选“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物流管理专业入选“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项目”和“省级行业合作项目”;电子商务专业入选“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获得了省长资金专项支持。2015年6月8日出台的《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黑发〔2015〕11号),将学院的蒙古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朝鲜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并作为民族双语师范生培养试点专业,为全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培养蒙古语、朝鲜语双语教师人才。 学院高职专业多数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签约,学生学成毕业进入企业工作,且都作为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薪就业。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测技术专业是学院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面向全国乳品生产企业实施“订单”式“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内知名乳品企业工作。酿酒技术专业实施“订单”式“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企业有茅台、五粮液、哈啤等。会计专业与会计中介合作,面向省内外企业实施“订单”式“校介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进入各个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工作。传播与策划专业与光明网合作,面向传媒企业、数字媒体等企业实施“订单”式“校媒企”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进入各个传媒企业担任咨询监控、策划、采访等工作。物流管理专业与省物流商会及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校商企2+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物流管理和营销人才。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宠物养护与驯导、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生物技术、中药生产与加工采用“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企业有飞鹤乳业牧场、哈尔滨极地馆等50余家企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专业,以哈南工业新城的建设为基础,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核心,合作实训基地有哈飞航空工装实训基地、哈飞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实训基地。应用韩语专业与韩国新罗大学、大真大学合作,学生学成毕业后能进入韩国大学读本科,不收取留学中介费。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与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实行“1.5+0.5+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适合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发展急需的应用型计算机及软件技术人才。学校还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等师范专业,与哈尔滨市多家幼儿园、平房区中小学共同建立了见习实习基地。 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优良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03人,其中,正高职18人,副高职91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108人;其中,获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学术带头人1人、省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享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1人。2010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871人,生源遍布黑龙江、吉林、贵州、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内蒙古、新疆、西藏等16个省区,28个民族成份,建校以来已为黑龙江和国家培养了5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反响强烈,倍受关怀重视 学院作为全国首所跻身“省部共建”行列的民族高职院校,一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办好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作用。” 2012年1月9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长王宪魁代表省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省民族职业学院新址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民族职业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在2012年2月7日致信全院师生,再一次赞扬了学院的精神和发展建设成绩,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学院发展建设的支持。2013年1月26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长王宪魁代表省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办好民族职业学院”。学院的育人工作,得到了全国政协、国家民委、教育部和黑龙江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学院的办学治校成绩和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教育部、文化部的瞩目,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 文化魅力独特,办学成就斐然 在办学实践中,学院发挥民族高校的独特优势,自觉肩负起传承创新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责任。2012年,学院成为首批命名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示范点”。2013年,学院被国家民委、教育部、文化部列入“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并承办了首届“全国民族技艺传承创新与职业教育产教对话会”。2016年,学院与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一道,成为文化部首批公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参与高校。学校发挥民族高校独有的人才和学科优势,聘用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和民间工艺大师,建立了民族技艺传承大师工作室,培养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紧缺人才。学院通过现代学徒制等特殊的教学方式,培养人才,策划指导,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地方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服务。学院建立了民族歌舞团,编排出一台反映我省10个世居民族生产生活的原生态歌舞剧。歌舞团参加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演出、省直机关文艺汇演、全省高校校歌大赛和东北三省舞蹈大赛、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展演,获得了优异成绩。歌舞团选送的节目,登上了黑龙江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中老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歌舞团作为我省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艺术团体,多次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之夏国际啤酒节、中国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五大连池中国火山圣水节登台展演,让海内外游客欣赏到了一场极具北方少数民族风情的视听盛宴。歌舞团作为国家对俄战略的文化品牌,参加了中俄大学生音乐文化交流系列活动,还走出国门,于2016年9月应邀赴俄罗斯,参加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庆祝演出活动。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我校健儿屡创佳绩,学院代表队表演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鄂温克族传统体育项目“抢枢”、省级非遗项目赫哲族“叉草球”多次在国家和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殊荣。2015年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学院代表队表演的“抢枢”获得表演项目金奖。2017年我院民族歌舞团捷报频传,在本年度黑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声乐类一等奖、舞蹈类二等奖和器乐类二等奖,三个节目都将代表黑龙江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在黑龙江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得最佳表演奖,其中的8个单元节目共获得13个奖项;在第十二届黑龙江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我院艺术与传媒系师生作品得到了艺术届朋友和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并在“黑龙江‘一带一路’民间工艺精品展”中展出,在比赛中荣获一金五铜的优异成绩。2018年,我院成为国家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食品学院与北京金凤成祥食品公司校企合作共建职业经理班;电子商务专业通过“教育部-中软国际校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立项;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荣获第四届黑龙江省“福思特杯”大学生会计手工技能大赛一等奖;我院肖英雄同学入选“2018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教育系王明珠老师获第十届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艺术与传媒系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民间工艺精品展”喜获佳绩,赵静老师鱼皮画作品《萨满》荣获金奖,学生鱼皮画作品《鱼神》《生命树之神》分别荣获银奖、铜奖。在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省选拔赛高职组艺术专业技能“弹拨乐器演奏”竞赛三等奖等。 学院自成立以来,先后多次荣获黑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黑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标兵单位、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黑龙江省省直机关“先进党组织”、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民族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民族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特殊贡献单位”、黑龙江省第八届传统体育运动会“优秀组织奖”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20余项荣誉奖项。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一所百舸争流中勇争潮头的高校;是一所以培养高素质、个性化人才为己任的学校;是一所文化魅力独特的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公民的摇篮;是所有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人的精神家园。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6 1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