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肇基于1813年重建的笔山书院,历经高等小学堂、兴义县立中学、贵州省兴义中学等历史时期。建国后,于1952年改为贵州省兴义师范学校,开始了现代师范教育的历史。1975年名为兴义地区“五·七”师范大学,1978年改称兴义师范专科学校,1982年改名黔西南民族师专,1993年又更名为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开始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培养本科学生。2005年,兴义师范学校、安龙民族师范学校并入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2009年3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系“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一所地方性全日制本科院校。2016年12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经贵州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新增为“十三五”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列为贵州省第二批应用型发展转型试点高校,2019年,与宁波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并招生。两百年来,学校持续办学、未断文绪,而今,更是秉承“勤学、尚美、求实、创新”的校训,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近3万人,为黔西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地理位置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地处珠江上游和南昆铁路中段,属“左右江革命老区”。学校位于黔西南州州府所在地兴义市。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1211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3.2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0.7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7.89万平方米;图书馆2.72万平方米,馆藏图书67.41万册,电子图书80.1万册,数字资源11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77.65万元。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41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和1个少数民族双语预科班;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和农学九大学科门类,其中,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教育学3个学科为学校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重点建设学科;有1个省级一流培育专业、1个省级一流培育教学团队、3个省级重点建设课程群、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1个省级重点支持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国际山地旅游发展研究院等19个校内科研机构(中心)。教职工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700人,其中正高职称51人,副高职称207人,引进和培养博士93人、硕士366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4人、贵州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2019年获省级、州级表彰6人。人才培养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1142人,其中本科生9805人(含预科生757人),专科生1337人,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013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有27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本专科综合就业率达85.83%,其中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7.04%。科研成果 升本以来,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获省部级项目94项、地厅级科研项目442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黔西南州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教师共发表论文近4000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共552篇,SCI、EI、ISSHP等收录论文59篇;出版教材和著作82部;建有贵州省黔西南特色产业扶贫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地旅游教育与推广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合作交流 学校先后与 首都师范大学、宁波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澳门、台湾地区的21所高校和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师生交流、科研合作、资源共享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展开了合作与交流,先后组团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波兰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教育交流活动。与贞丰县、晴隆县人民政府等5个地方政府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移动黔西南州分公司等5家企业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旅游、基地建设等方面展开了交流与合作。利用贵州省“千人海外留学计划”等平台,向美国、英国、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及台湾等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派出留学生200余人。成功举办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和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系列活动 ——“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论坛”“国际山地旅游与户外体育学术研讨会”“国际山地旅游与户外运动发展论坛”“中国-东盟多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讨会”,举办新时代笔山论坛,承办“精准扶贫:理论、政策与黔西南州乡村的实践”学术研讨会、纪念张之洞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对外合作交流层次进一步提升,办学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020年4月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2021-02-01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区。学校建于1953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民族院校,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自治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与1955年成立的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了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2013年,经自治区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特色立校,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办学理念,注重民族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特色,以“培养民族优秀人才、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宗旨,累计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35000余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传承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稳定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坚持“崇正、尚智、务本、传承”的校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多次被评为国家和自治区两级“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学校主要面向内蒙古和蒙古语文协作八省区,并辐射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内扶外引,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精通业务、教学水平较高、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84人,离退休教职工199人;博士45人,在读博士33人;二级教授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65.4%,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9.4%;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高校创新培育团队各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获得“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自治区“111人才工程”、“草原英才工程”、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人选11人;现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6人、教坛新秀6人、教学团队6个,建设校级科研创新培育团队10个。 学校现设有蒙古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传媒系、教育系、音乐系、体育系、美术系、管理系、经济系、法律系、数学系、计算机系、环境工程系和马列教研部等15个教学机构,开设税收学、金融学、法学、民族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翻译、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环境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行政管理、档案学、音乐表演、音乐学、影视摄影与制作、播音与主持艺术、美术学、摄影、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35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目前23个本科专业以蒙汉双语教学为主。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逐步确立了蒙古语新闻传播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蒙翻译)、民族师范教育为优势学科专业,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传统体育等特色学科专业。 学校致力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研究,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重点建设学科,促进了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建设有2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即中国少数民族史(蒙元文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蒙翻译)。获批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的“内蒙古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共建的“新时代内蒙古三少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等3个民族文化传承平台;获批国家民委“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蒙古语文研究基地”、自治区民委“八省区蒙古语文规范化研究中心”、“内蒙古语言与翻译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自治区教育厅“蒙古语翻译重点研究基地”等5个学科建设平台;获批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基地”等2个教改平台;学校有在国家教育部备案的蒙古国研究中心,有自治区级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和应用数学与大数据实验教学中心。升本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20项,部分教师承担了《中国蒙古学文库》出版选题,参加《蒙古学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学报《蒙古学研究》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A级学术期刊,被纳入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学术期刊名单。“蒙古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立项为自治区高校“名栏建设”项目,“民俗学研究”、“蒙古思想史研究”2个栏目分别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奖”与“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名栏”奖。 学校与蒙古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和教育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启了校企、校地、校校合作模式,与中央民族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与南京工业大学和区内有关高校开展合作培养和交流;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智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青岛轻软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区内外有关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大学生实习协议》,选派学生顶岗实习,开展实践训练。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学校“344+”党建工程,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办学特色,为早日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民族院校而努力奋斗。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2021-02-01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始建于1958年,2000年由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也是国家“十三五”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教学设施相对完善、办学形式多样、教学质量优良、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民族大学,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8万余名,为国家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坐落在被誉为“科尔沁草原明珠”的通辽市,拥有霍林河、西拉木伦2个校区,占地面积104.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2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9.9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67.8万余册。 学校设有25个教学单位、6个教辅单位、1个附属单位,开设本科专业76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蒙药学博士人才项目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具有教授自评权。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059人,其中普通本科学生 20835人、普通专科学生391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119人、硕士研究生820人、博士研究生13人、留学生457人,有教职工1747人,其中专任教师119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76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95人。另有附属医院职工1475人,其中医生475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03人。在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学校实施了“柔性引进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 123人次,其中院士3名、社科院学部委员2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青1名;实施“科尔沁学者”计划,评选十届“科尔沁学者”共319人次;实施了“示范课教师计划”,已评选四届38人。 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专业1个、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1个,有自治区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重点建设专业4个、品牌专业17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精品课程39门、教学团队1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29项。 学校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含重点培育学科)16个;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7个,其中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8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1个,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1个,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研究基地5个。有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十二五”以来,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9项,被SCI、EI、CPCI检索论文76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级各类科研奖励47项。有6个版本的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社会科学版(汉文)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是全国首个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的专业期刊。 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单位,与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农业大学、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美国杰克逊威尔州立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日本上越教育大学、韩国江原大学等28所国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与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的合作交流成效显著,在蒙古国共建了蒙药研发工程重点实验室、蒙药制药厂、合作国际蒙医医院和蒙药联合研究中心。学校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培养单位,开设“ISEC”项目专业6个。与美国托马斯大学开展了护理学本科专业双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蒙医药是我校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2012年蒙药学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博士点培养项目,2015年蒙医学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获国家级科研项目300余项、经费达到8000余万元,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成为我国蒙医学领域教学、科研、临床人员较为集中,实验室仪器设备和临床教学条件优越,研究方向明确、民族特色鲜明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研究基地。目前,学校贯彻落实李纪恒书记视察我校时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进蒙医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流学科建设。 现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是国家三级甲等民族医综合医院,是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重点蒙西医结合医院,也是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考点、国家首批蒙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有医护人员1094人,开放床位1300张。有非直属附属医院4所,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第三附属医院(赤峰市第二医院)、呼伦贝尔临床医学院(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附属蒙医医院(通辽蒙医中心医院 )在建。 近年来,学校获得多项荣誉。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2年被评为“全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先进单位”和“自治区一级信誉等级涉外院校”,2014年附属医院和蒙医药学院分别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面向未来,学校秉承“博学明理、崇德至善”的校训,坚持“务实办学、创新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的理念,不断深化综合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转型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点、民族特色和学科优势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1-02-01
企业文化宣传设计
成果简介成功的企业宣传应该围绕着企业的“品牌形象” 来开展。“品牌形象” 是一个系统, 它是包括人们对企业的认知或能够直观感受到的“视听形象”。 如今,日新月异的现代互联网为企业宣传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而对于企业来说, 究竟应该怎样利用好互联网络, 做好企业文化宣传并使企业的文化宣传达到预期的传播效应呢? 企业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 企业形象宣传片拍摄企业形象宣传片, 须从企业的研发能力、 核心技术、 重点设备、 生产能力、 质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4
传统文化体验套装
   传统文化体验套装是中教启星开发的一系列传统技艺的文化产品,旨在探索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研习和体验,为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脚手架。 产品构成: 产品简介:    雕版印刷体验套装:    雕版印刷体验套装由若干与历史教学相关的雕版、定制墨等组成,让学生体验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过程,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的魅力,体会中国传统技艺的精湛,实现室内历史活动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字印刷体验套装:    活字印刷体验套装由若干木活字、定制墨等组成,让学生体验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过程,再现古代活字印刷术的流程和方法,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深刻理解活字印刷术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木版年画填色套装:    木版年画填色套装由木版年画线稿、定制墨等构成,让学生在体验中国古代木版年画填色技艺的同时,感受历史学科与美术学科融合的形式与方法,体验做中学历史的乐趣。
北京中教启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校园文化宣传系统
安道云教育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2021-08-23
历史农耕文化实验套装
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司产品历史农耕文化实验套装旨在通过对先秦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时期北方耕耙耱技术与南方耕耙耕种法这四种类型场景及工具的介绍,以及对直辕犁和曲辕犁拉力的对比,将我国古代精湛的农耕技术与农业指导思想传播给新时代的学生们,使其能够直观感受到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洞察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这一内生力量,从而对古代社会产生立足书本并超脱其外的整体把握。
无锡羿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湘西自治州州府新城——湖南省湘西经济开发区,是省人民政府批准、州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主管的全州唯一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全日制学生12000人,每年开展社会培训4000人次以上。办学条件优越。新校区建设完成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11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办学条件达到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标准,投资2000多万元的“智慧校园”已基本完成二期建设,投资概算3.3亿元的理工楼、康养家政楼、文旅综合楼建设项目即将启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教职工720人,其中芙蓉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授6人,副教授169人,硕士以上学历123人,“双师型”教师182人。教师立项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地厅级科研项目70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办学特色鲜明。设有8个教学系,开设有34个专业,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交通工程、建筑工程、财经商贸、信息网络5个专业群和民族工艺与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智能制造3个特色专业群的专业布局,建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学校,拥有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1个、骨干专业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1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自2018年以来,师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1项,获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59项。就业渠道通畅。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上海大众、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等120多家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办有“吉利汽车班”“中泰模具班”“中船焊接班”“浙江金沃班”“甲骨文创新班”“深圳励德班”等企业冠名班级20多个,订单培养率达到20%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以上,生均入职工资达3800元以上。改革成效显著。牵头成立了湘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与州内外12所职业院校、13家企业、1个经济开发区、1个行业组织建立了紧密型校校、校企、校区合作关系,为湘西职业教育发展开辟了新模式、注入了新活力。实施了农技特岗生招录培养工作,为乡村振兴量身定制人才,已完成招生481 人。相关改革经验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省委改革办、省教育厅推介。学院先后获得“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全国开展科技扶贫,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等荣誉。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贵州省人民政府于2001年8月批准建立的贵州省第一批综合性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黔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省级重点中专黔南民族财政学校、黔南民族农业学校和黔南民族工业学校四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而成。 学院坐落在全球绿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占地面积1204亩,校园内山水相连、绿树成荫,绿地率达70%以上,享有“花园式学校”美誉,是贵州省唯一首个3A级研学校园景区。是教育部命名的贵州省首批唯一“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贵州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学校,黔南州唯一的教育部“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贵州省唯一的“都匀毛尖茶手工制作非遗培训基地”和“士官直招培养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近7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300人,教授、副教授100余人,“双师型”教师近200余人。目前,在校生近13000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培养了杨永英、余贤臣、徐先稈、黄清发、罗心华、王开菊等杰出校友。学院始终牢记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全面实施红色文化传承育人、职业技能操守育人、传统文化滋养育人、民族文化和谐育人、军旅文化纪律育人、生态文化山水育人、典型事迹引导育人,开展高、中等职业技术学历教育,同时举办成人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学院现设有管理系、会计系、大数据与电子商务系(黔南互联网营销学院)、现代山地农业工程系、汽车工程系、旅游与茶产业系(都匀毛尖茶学院)、建筑工程与设计系,开设有会计、财务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等28个专业。学院内设第25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报名点等,是贵州省外派劳务培训基地,贵州省住建厅批准在州市建立的全省第一批“八大员”培训基地,贵州省文化厅批准的“都匀毛尖茶手工茶制作”非遗传承人培训基地,黔南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基地,黔南电子商务人员培训基地、黔南直招士官培养基地。学院立项建设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国家级认定骨干专业5个,国家级认定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认定开放实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专业群1个、省级骨干专业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职教名师5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开放实训基地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近年来,师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省一等奖9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82项。在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获国家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省级一等奖1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建筑工程与设计系2018级工程造价2班程青青同学被英国爱丁堡大学录取。我校获得“贵州省技术能手”称号教师2人,学生3人。“十三‧五”以来,学院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的发展战略,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盯地方产业发展,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强化党的建设、基本建设、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致力于建成理念模式先进、人才队伍优秀、管理水平精细、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质量优质、服务能力高效,“区域领先、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省级优质高职院校。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前身为宁夏省民族公学,1952年9月建校,1956年9月迁入吴忠并更名为吴忠师范学校,2001年2月,原吴忠师范学校、吴忠职工中专和吴忠市职业教育中心合并成立吴忠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更名为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占地1000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5亿元。内设党政部门10个,设“七系(教育系、外语系、经济管理系、机电工程系、康复护理系、幼儿教育系、艺术设计系)三部(中等职业教育部、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健康与体育教学部)两中心(继续教育中心、设备管理与信息中心)一馆(图书馆)”共13个教学教辅单位。附设黄河技工学校、宁夏黄河善谷暨长江三峡集团慈善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各类培训机构12个。2013年12月,我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第二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6月,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现有教职工406人(核定编制263个,现有在编人员251名、外聘教师155名);教授4人、副教授74人;研究生学历81人。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95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7152人,成人自考学生2386人)。 学院坚持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为两翼的发展格局,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逐步建立基础教育类、健康产业类(包括养老、育婴)、艺术设计类、机电类、经管类、外语类等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群;应用阿拉伯语、学前教育2个专业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学前教育,机电一体化、艺术设计3个专业确定为自治区骨干专业;8个专业立项为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2个专业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建设特色专业。2015年,学院牵头联合区内外高校,有关工业园区、行业、企业等187家,成功组建了“吴忠市职业教育联盟”,搭建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主体的职业教育办学平台。现已与近百家企业、园区签订了合作协议。不断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成了1.89万平方米的实训楼,拥有5258万元可供中、高职教育共享的实习实训设备,初步建成了拥有数控与机械加工等15个专业100个实验室、实训车间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图书馆藏书33.2万册。 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在自治区、吴忠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教职工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负重拼搏”的优良传统,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办学环境改善,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每年高职录取分数线位居全区高职院校前列,已为吴忠市及周边地区输送各类技能型人才4万名,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5%以上。培养成人本专科毕业生8000名。同时,运用14个工种的技能培训和鉴定资质,培训各类社会人员3.5万人,完成技能鉴定1.8万人。在参加2018年区级以上职业院校大赛中,共获得团体一、二、三等奖12项,个人一、二、三等奖51项;12个项目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2人获得三等奖。学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被自治区授予“全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抢抓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两心”地位(要以党建为核心,以教学为中心),加强“两级”管理(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院系两级工作新机制),强化“四个转变”(按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进一步转变办学思路,转变专业设置、转变教学模式、转变行政职能,促进内涵建设),实施“四大工程”(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提升学院内涵品质;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增强学院发展动力;实施项目建设工程,夯实学院发展基础;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促进学院发展现代化),实现“四个提升”(实现“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有新提升,学院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有新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有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有新提升”),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机制一流、特色鲜明,在西部地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现代民族高职院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0 1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