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教学激光器
产品详细介绍  一概述  教学固体激光器是为大学物理或激光技术实验室提供的,与《光学》课程中激光原理部分或《激光原理与技    术》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合的实验用激光器。通过该激光器实验,可使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固体激光振荡器、行波放大器、谐波倍频器、及各种调Q装置的结构及组成原理,并掌握固体激光器调试方法。该教学激光器有多种型号,各学校可根据专业设置和教学要求灵活选择。通过该教学激光器可完成以下实验:  固体激光器装调实验  激光器输出发散角测量实验  激光器选横模实验  激光器自由振荡输出特性测量  可饱和吸收被动调Q实验  主动电光调Q实验  激光放大实验  激光倍频实验  激光冲击波实验  二、教学固体激光器组成  教学固体激光器的基本组成有三部分,即调Q激光振荡器单元、放大器单元和倍频器单元。这三个单元不同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型号,各学校可根据专业设置和教学要求进行灵活选择,现有以下几种型号:    TL-A  型:固体激光振荡器    TL-B1型:脉冲被动调Q固体激光器    TL-B2型:脉冲被动调Q固体激光器 + 二倍频器    TL-B3型:脉冲被动调Q固体激光器 + 行波放大器    TL-B4型:脉冲被动调Q固体激光器 + 行波放大器 + 二倍频器    TL-C1型:脉冲主动电光调Q固体激光器    TL-C2型:脉冲主动电光调Q固体体激光器 + 行波放大器    TL-C3型:脉冲主动电光调Q固体激光器 + 行波放大器 + 二倍频器    TL-D1型:主动声光调Q固体激光器   本教学激光器所有型号中振荡级工作物质采用Nd3+:YAG晶体。输出波长为1064 nm的近红外激光。放大级也采用Nd3+:YAG晶体。采用Nd3+:YAG晶体优点是它散热性能优良,能够承受高功率,可高重复频率使用。被动调Q方式中,调Q器件采用色芯晶体,它具有结构简单可靠,输出脉冲质量好,成本低的优点。主动调Q方式中,有电光和声光两种方式。电光方式具有输出脉冲功率大的特点,是最为经典的,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声光方式具有重复频率高的特点。倍频器单元采用新型晶体,产生532nm波长的绿光,有高的倍频效率。                   三 、主要性能参数  这里给出主动电光调Q方式的性能参数,其它方式参数与之略有差异。  输出波长:振荡器级   :1064nm                        倍频器级   :532nm   输出能量:振荡器级   :100mJ                        放大器级   :250mJ                        倍频器级   :  75mJ  发散角  :0.5mrad    (1064nm)  调Q脉冲宽度(半高全宽):20 nS   重复频率:电光调Q方式:1-10Hz,或手动                           声光调Q方式:1-25KHz  以上几种方式中仅设计有二倍频,如果配上三次和四次谐波倍频晶体,还可输出355nm和266nm的激光,这样就可构成四波长激光器。  四、整机结构  本教学激光器在结构上分为激光发射平台与机柜两部分。发射平台部分上有盖板,实验时将盖板打开,即可调整各光学部件。实验完毕后,将盖板盖上可以防尘。机柜部分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激光电源,下层为冷却用水箱及循环泵。  五、附外观图  
河北丛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简易激光平行光源
产品详细介绍
浙江余姚东南科教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热释电红外气体传感器
热释电红外气体传感器是指采用热释电薄膜材料制备的敏感元件,利用极性气体的对特定红外光谱的吸收特性,采用郎伯比尔定律实现对气体浓度的测量分析的传感器,其核心元件是热释电薄膜敏感元。 主要功能与应用领域:热释电红外气体传感器是一种新型的传感器,它可以自我抑制零点漂移,具有精度高、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宽、寿命长,不中毒,不依赖氧气等特点。与传统的半导体型、催化燃烧型和电化学型气体传感器相比,技术优势明显因此,特别适合红外气体传感器逐渐在各种气体监控网络中的应用。 图1 含有双Si杯微桥绝热结构的器件示意图 图2红外气体监测器样机 特色及先进性:本团队采用纳米自缓冲层技术制备的热释电薄膜材料具有高热释电系数的特点。通过自缓冲层技术控制热释电薄膜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特性,实现热释电薄膜的择优取向生长,制备了低漏电流密度、高热释电系数的热释点薄膜材料,掌握了红外气体传感器核心元件的材料生长、器件设计与加工的核心技术。 技术指标:热释电系数大于1x10-6Ccm-2K-1,器件探测率大于1x108cmHz1/2W-1。 能为产业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实施后可取得的效果:本成果目前主要应用于有毒、有害等危险气体的监测,在工业生产监控、矿山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功能完善、系统兼容性好、经久耐用、长期稳定性好、测量精度高、校正周期长的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和红外气体检测传感器,替代催化燃烧型产品和进口红外产品,提高现有气体监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升装备性能,防范工业生产中违规气体排放、危险气体如瓦斯等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同时改善现有安全监控系统、检测仪器维护量大的问题。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一种便携式气体压装置
项目成果/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气体增压装置,包括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 P 与低压气源连接,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 A口分別与左压缩无杆腔和单向阀 a 进口端连接,单向阀 a 出口端分别与单向网 b 进口端、单向阀 c 进口端和单阀 d 出口端连接,单向阀 b出端分别与左压缩气缸有杆腔和单向阀 e 进口端连,单向阀 c 出口端分别与右压缩气缸有杆腔和单向阀 f 进口端连,右压缩气缸无杆腔分别与单向阀 d 进口端和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 B 口连接,单向阀 f 出口端与单向阀 e 出口端与集气包连,集气包出口依次安设压力表和出气接头。本发明结构简单,体积和重量小,无需额外电能输入,安全可靠,可持续输出高压气体。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1
一种便携式气体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气体增压装置,包括二位五通手动换向 阀,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 P 与低压气源连接,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 A 口分別与左压缩无杆腔和单向阀 a 进口端连接,单向阀 a 出口端分别 与单向网 b 进口端、单向阀 c 进口端和单阀 d 出口端连接,单向阀 b出端分别与左压缩气缸有杆腔和单向阀 e 进口端连,单向阀 c 出口端 分别与右压缩气缸有杆腔和单向阀 f 进口端连,右压缩气缸无杆腔分 别与单向阀 d 进口端和二位五通手动换向阀 B 口连接,单向阀 f 出口 端与单向阀 e 出口端与集气包连,集气包出口依次安设压力表和出气 接头。本发明结构简单,体积和重量小,无需额外电能输入,安全可 靠,可持续输出高压气体。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30
热释电红外气体传感器
热释电红外气体传感器是一种新型的传感器,它可以自我抑制零点漂移,具有精度高、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宽、寿命长,不中毒,不依赖氧气等特点。与传统的半导体型、催化燃烧型和电化学型气体传感器相比,技术优势明显因此,特别适合红外气体传感器逐渐在各种气体监控网络中的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储压式气体、粉尘爆炸抑爆装置
目前,爆炸性气体、粉尘场所 按消防要求装备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和推车式干粉灭火器,有些安装有水喷淋管路系统。这些消防装备和设施对于控制快速发展(毫秒级)的 气体、粉尘 爆炸,无能为力。 储压式气体、粉尘爆炸抑爆装置 由探测器、控制器及抑爆器组成,安装在爆炸源附近 ,当发生气体、粉尘时, 探测器 接收到爆炸信号,传送至控制器,控制器产生触发电压,使抑爆器动作,快速打开抑爆器内的高压氮气,高压氮气引射抑爆器内的高效灭火剂喷出,形成足够浓度的灭火剂粉雾体,扑灭 气体、粉尘 爆炸火焰,防止气体、粉尘爆炸的发生、发展。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O 型环气体保护接触对焊系统
成 果 简 介 金属 O 形密封环是将薄壁的不锈钢管、铝合金管或高温合金管弯成圆形,再将接口焊接、打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密封件。适合于其他密封件难以达到的高温(最高达 800℃)、深冷(最低达 -270℃)、高压( 最高达 1400kgf/cm2,),高真空(最高达 10-9 毫米汞柱)等工况的静密封,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化纤、冶金、航空、航天等行业,不仅可以用于小直径而且可以用于大直径的密封。该项技术通过多  次的断续加热及不均匀散热获得合适温度场,为不锈钢的热传导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因此焊缝一周的  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断续加热不均匀散热的电阻对焊理论能够较为精确地控制焊接收缩量,且焊接强    度和通孔均满足要求,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O型环气体保护接触对焊系统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氢同位素单质气体定量分装系统
在氢同位素工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该系统已提供中国原子能院使用,反馈效果良好。成果规模产业化后可以迅速形成数亿元的年销售额,在行业推广后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扬州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64 6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